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2020-12-13 洞冥事

何謂喜喪?老北京將其歸結為四個字——福壽全歸

即全福、全壽、全終,缺一不可。

福壽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內「螽(zhōng)斯衍慶」(出自《詩經·周南·螽斯》,舊時用於祝頌子孫眾多),門丁興旺,起碼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內輩分最長者;

全壽,年紀越大越好,最好越過百歲大關就更好了。不過像這種畢竟極少,一般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即可,一些地方的習俗規定比較苛刻,必須要年滿九十方可;

全終,即為善終,自然老死為善終。無病痛折磨,非天災人禍,方得自然。

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

在清人編著的《清稗類鈔》中就有關於喜喪的記載:「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

從中可看出,即使是在幾百年前,亦是要「福壽兼備」方為「可喜」。

曾有網友講述過一件親身經歷:在其老家華北平原某地,有一位九十二歲老人以「福壽全歸」的方式故去,這在當地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方圓十裡八鄉的百姓很多都專門趕了過來看熱鬧。而逝者的親人雖說哀傷,卻並未悲痛。因為老人是壽終正寢,家中也早已經門丁興旺,且以九十二歲的高壽無疾而終,這就是喜喪。

喜喪

雖說,如果不是死亡本身是每個人都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我想沒有人會願意死,但若能選擇,我想大多數人都願意以這種方式故去。

在許多地方,在喜喪當天,家屬還會特意請來戲班子,搭上戲臺子唱大戲,且唱的也並非全都是哀樂之類的,若是來一個不熟悉內情的人聽到的話,會以為這是在辦喜事,而非喪事。

這就是所謂的「白事紅辦」

白事紅辦

在陝北一些地區就是如此,老人們在活著時,會認為自己長壽是因為「罪還沒受夠」,在壽終正寢之後,被稱為「上山」,意為「去仙山」,這時就會將喪事「紅辦」。而如果老人本身受過病痛折磨的話,雖說也會進行調養治療,但不願再去動手術開刀子了,只願在病痛之中心態淡然的死去,這就叫「死好了」。

老人們對生死的態度看起來都比較豁達,上面這些說法猛一聽將起來,就跟聽《西遊記》中「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一樣。

而在四川地區,在一些高壽老人去世後,主人家還會特意準備一個「壽碗」,贈送給前來弔唁的客人,意為將長壽分享給賓客

壽碗

其實不止是在四川,在其他許多地方也有此類習俗,客人們還會特意向主人家要一個「壽碗」回去給自己的孩子用,以此來讓孩子們「沾沾老人的福氣」

很多朋友應該也都看過馮小剛導演的那一部《大腕》,在影片裡面,應那位外國導演的要求,葛優為其安排了一出「喜喪」的「鬧劇」。

《大腕》

為何稱之為「鬧劇」?歸根結底,這就是披了一層「喜喪」習俗的外衣而已,而實際上與真正的「喜喪」卻相去甚遠。

但馮小剛導演卻是巧妙的利用了這一層外衣,對社會上的一些流行文化做了十足的諷刺。

其實不管如何,再「喜」的喪事,也會讓親人們哀傷,因為這代表著親人的逝去。

可以這樣說,「喜喪」的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對親人們的一種安慰。告訴他們,以這種「福壽全歸」的方式死去其實是一種福氣,用不著替他們難過。

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有許多以各種痛苦的方式離去的人,比起他們來說,「喜喪」確是一種「幸事」。

而這些才應該是「喜喪」之中,「喜」之一字的意義吧!

最後,有一部名字就叫《喜喪》的電影,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強烈推薦。

《喜喪》

相關焦點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知道嗎
    不管怎麼說,親人去世都是令人非常傷心和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 農村不是所有的喪事都能辦成「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農村死人的事,是大悲之事,稱之為喪事。那麼,「喜喪」是怎麼回事呢?喪事只有悲情,喜喪難道死人是高興的事情嗎?哪有喜事,喜從何而來?在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一種「喜喪」習俗。
  • 怎樣才算「喜喪」?您知道嗎?
    人生在世,每個人都會老去,死去,當親人去世,這是令人非常傷心悲痛的一件事情。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年輕男女婚嫁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可能大家會覺得疑惑,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
  • 農村老人辦喪事,有的稱之為「喜喪」,啥是「喜喪」?答案來了
    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對於喜喪的條件是模糊的,並沒有具體的規定,可以說是多方面考量之後,才會被認定為喜喪。喜喪自然是很容易理解,熱熱鬧鬧地舉辦喪事,悲痛氣氛遠沒有那麼的濃烈,也有人說這跟辦喜事一樣,過去有種說法是老人年歲比較大的,辦喪事可以按照喜喪舉辦,但這個年齡大,多大才算大?
  •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有些喪事被稱作喜喪?看完就你就明白了
    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
  • 《喜喪》:無盡的命運循環
    最後敬老院有老人去世了,在準備去敬老院的前一晚,老人提前為自己梳洗打扮,然後吃老鼠藥自殺了。最後兒女們為表孝心為老人舉辦喜喪,說老人身前喜歡熱鬧,這話沒錯,在電影開始就是老人一個人去看村裡的表演也可以體現老人愛熱鬧。
  •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在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喪事被稱之為喜喪,也叫做白喜事,辦理白喜事雖然並不是真的喜事,但也確實有幾分喜事的模樣,都是什麼樣的情況之下被稱之為喜喪呢?其實這個還真的沒有什麼年齡確切的規定,只有一些地方風俗習慣,只要達到這些標準之後,很多都是按照白喜事來操辦的。
  • 什麼是喜喪?孝子們為何津津樂道,甚至眉飛色舞
    在喪禮上,孝子或親人們大都哭的昏天地暗;不哭到痛哭流涕,不足以顯示孝子們的悲傷之情和盡孝之心。但在農村,有一種喪事,孝子們不但不怎麼悲傷,反而偶爾面帶喜色;對逝去的親人津津樂道,甚至於眉飛色舞;這就是「喜喪」。
  • 農村辦喜喪,3個條件必不可少,缺一不算
    農村辦「喜喪」的並不少見,那種場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唱歌跳舞又是禮花炮,這樣的喪事一般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辦喜喪,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喜喪是有條件的,如果不滿足3個條件這喪就不能算是「喜喪」!據了解:喜喪的第1個條件就是亡人需滿80歲或以上,即便是最低也要超過「古稀」70歲,但這也只能算是勉強,亡人的年齡越老就越符合「喜喪」。那麼第2個條件就是亡人的家族一定要人丁興旺,已經是一個大家族,而亡者是這個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 喜喪:老人去世兒女面露悅色,看似荒誕的電影,是對人性的諷刺
    最近看了這樣一部電影,文藝片,《喜喪》。觀影后,我個人的感觸還是很大的,一定要分享給大家,希望點開文章的你,給我幾分鐘的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單看電影的名字,很多人會認為這講得是一個長壽老人的故事,畢竟「喜喪」是有特定受用對象的。
  • 送碗背後的喜喪文化
    據楊先生介紹,喪宴送「壽」碗是一種風俗,只有年滿80歲的老人去世才會向賓客送碗,「並不是所有喪宴都會送。」楊先生的母親在80多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在舉辦葬禮的時候,專門找到了訂製壽碗的公司,做了110個紅色飯碗,並在碗上刻了「壽」字。楊先生還特意將這些碗裝在了一個小袋子裡,裝上了香皂和毛巾。「這是一種禮儀,是對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的答謝。」楊先生特意選擇了18元一個的碗。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老人去世後,兒女家的生活,又恢復了平靜。仿佛這位老人,都未曾來過這個世上一樣。這生老病死,可不是所有人都逃脫不了的宿命麼?這一幕幕再次重演、輪迴往復,不知道二媳婦的結局,會不會比老人更好一些呢?去世時,還要在葬禮上,遺像面對著歡歌豔舞,被慶祝「喜喪」。這部影片,催人淚下,讓人憤怒,卻又無可奈何。似乎農村老人的命運,都是如此,明知可憐,卻又無解。最後,科普一下農村所謂的喜喪。
  • 電影《喜喪》:兒女不孝,再多也沒用
    2016年6月上映了一部劇情片——《喜喪》。這部電影尖銳地反應了時下農村「倫理崩壞」的現狀,老人老無所無依,含辱偷生的困境。《喜喪》講述了南張莊摔傷腿的86歲老人林郭氏,在子女家輪流居住的受辱經歷。老人面對兒女的埋怨推諉,心神受到重創得了笑病,最後服藥結束了悲慘的晚年生活。
  • 《喜喪》:6個兒女都不願贍養老人,老人吃住在牛棚,孤獨去世
    2015年有這樣一部看起來很沉重的電影《喜喪》,故事很簡單,但似乎每個人都能在其中找到真實生活的影子。林郭氏今年86了,和孫子小道一起生活在老宅子裡。小道白天很少回家,老太通常都是一個人。02老太趕到縣城三兒子家裡時,三兒媳已經準備好了一切,她將老人用的和自家用的物品分離開來。
  • 《喜喪》:喜在哪裡?是兒女終於踢掉累贅,還是老人得以解脫苦難
    電影《喜喪》是由張濤導演的一部獨立劇情片,電影中的情節真實到了極致。它鮮活地刻畫出了一個個真實的人物,整部片子就像一部寫實素描,任何人都能在裡面獲得自己關於孝道的反思。可是敬老院的床位有限,不是隨時都可以住進去,要等有老人去世騰出床位才能去。這時,老人提出一個要求,她想輪流去兒女們家裡住幾天。兒女們沒有其它辦法,只好同意老娘的要求,於是,林郭氏老人就開始了她在兒女們家輪流住的日子。2.
  • 去養老院的前一夜,84歲老人喝老鼠藥自殺,《喜喪》戳了誰的心?
    「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老人默不作聲。老二帶著怨氣說:村裡大娘死在家裡沒人知道,發現的時候,身上都長蛆了。反正養老院的定金已經交了,娘,你就看著辦吧。年邁的老人,只能服從,這不是商量,而是通知。養老院也不是想進去就能進去的,必須等裡面有老人去世,才能空出床位來。老人提議,在養老院還沒有空出床位之前,先到各家住一段時間,養老院的事等回來再定。聽到老人提議,眾人反應不同,老三說:「娘,你添什麼亂啊?大家都這麼忙,誰有時間伺候你?」
  •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腦筋急轉彎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如果是老爺,那說明他是一個老人。老爺當中加了一個「太」字,那就不得了,那就表示這位老人已經很老了,德高望重,在家族中很有地位。人死了就要辦喪事,如果這位老人是在九十歲以上去世的,走的時候很安詳,那是可以辦喜喪了。喜喪上親屬不會像一般葬禮上的親屬一樣哭哭啼啼的,表現得很輕鬆,甚至還可以笑出來。當然,也不能過分開心了,那不好,畢竟是親人過世嘛,也會傷心的。嗯,能上九十歲的老人很少,活夠了,這輩子值了,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三是全終,無疾而終,自然老死,非正常死亡算不得喜喪。86歲老人林郭氏,有德有壽,唯獨缺了第三條。86歲老人林郭氏,在去敬老院前一夜,自殺身亡了,敬老院留給她的床位,沒能歡迎到新主人的入住。
  • 傳統喜喪的由來,據說跟莊子有關
    人到了8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所以這個歲數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但也有說喜喪需過百歲。《清稗類鈔·喪祭類》記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簡單說來,就是上了歲數的人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