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

2020-12-17 棒奔霸

歡迎關注棒奔霸,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農村風情,每天都有新的農村事物分享給你,感謝有你的陪伴。

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被稱之為喜喪,喜喪是指什麼呢?在農村辦理紅白喜事時候,有的喪事被稱之為喜喪,也叫做白喜事,辦理白喜事雖然並不是真的喜事,但也確實有幾分喜事的模樣,都是什麼樣的情況之下被稱之為喜喪呢?其實這個還真的沒有什麼年齡確切的規定,只有一些地方風俗習慣,只要達到這些標準之後,很多都是按照白喜事來操辦的。

辦理喜喪的大都是福壽兩全之人,福指的是自己的福氣,上邊沒有自己的父母或者是娘家父母,等於已經把上輩人安頓完結,自己的兒女孝道已然完成,並且要有自己的子孫後代,在過去老話講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自己的後代才算是福滿之人,而且是人丁越是興旺,福份越大,對於年齡來說,在過去人的壽命跟現在相比差了許多,老話叫做人到七十古來稀,人的壽命在過去七十多八十多就算高壽,隨著時代的改變,生活條件的提高,人的壽命很自然的延長了許多,現在對於喜喪的年齡也是有所提高。

無疾而終之人,這裡是指老人很自然的老去,在沒病沒災的情況下,很自然的安安靜靜走,這也是很大的福相,在民間也叫善始善終,據說只有一些心善行善之人,才能有此因果,對於這樣的離世方式,也是喜喪的必要條件之一,像一些意外或者重大病情造成的離世,自然是不能算作喜喪條件的。

對於辦理喜喪其實和平時的喪事並無太大的差別,有的地區辦理喜喪會請一些歌舞團或者唱戲來烘託氣氛,也有的地區會將停放的時間有所延長,像有的地區平時老人去世大都是放置五天,而喜喪則要延長到七天,甚至更久以上,一來是彰顯對於逝者的尊重和哀思,二來這些辦理喜喪的老人,大都家族戶院相當龐大,子孫後代諸多,有的自家人因為事業在遠方,也是需要一定的時間趕回來的,其實這些都是一些傳統的習俗,也是對於逝者的懷念之情,其實很多時候,真的還是需要做的厚仰薄葬,才是真正要做孝道。歡迎大家補充評論留言,謝謝。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辦喪事,有的稱之為「喜喪」,啥是「喜喪」?答案來了
    這幾年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遇到一個新的玩法,那就是集五福,五福是什麼呢?簡單的說法就是:壽比南山、恭喜發財、健康安寧、品德高尚、善始善終。但也有人說最後一個最難,第五福:善終。果善終;因是有修有養,修行福德。其實這也就是我們民間遇到的一種喪事一樣,叫做:喜喪。
  • 不是所有老人去世都能稱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你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青年男女結婚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本來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過去的年代裡面,人的平均壽命非常的短。根據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我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怎樣才算「喜喪」?您知道嗎?
    但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一般將年輕男女婚嫁稱之為紅喜事,而將白髮蒼蒼的老人去世稱作為白喜事,這就是所謂的紅白喜事。可能大家會覺得疑惑,家裡老人去世是一件悲傷的喪事,為什麼要稱之為喜喪呢?其實要知道,在古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非常短。根據有關部門的數據統計,在清朝末年的時候,人們的平均壽命才35歲左右。
  • 農村不是所有的喪事都能辦成「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農村死人的事,是大悲之事,稱之為喪事。那麼,「喜喪」是怎麼回事呢?喪事只有悲情,喜喪難道死人是高興的事情嗎?哪有喜事,喜從何而來?在我國古代就流傳了一種「喜喪」習俗。
  • 農村俗語「兩家喜喪同日子,先讓喜家發轎子」啥意思?有道理嗎?
    比如說有的地方稱紅白事的酒席為「坐席」,賓客的座次安排需要以輩分來排,輩分越低越要靠右來坐。再比如:有的地方講究,紅白喜事不能在同一年內辦。比如說主家裡今年有人去世了,那麼今年就不能辦紅事,必須等要白事滿一年後,才能辦紅事。有的地方甚至要等上三年,五年不止!
  • 《喜喪》:無盡的命運循環
    剛開始很多人看《喜喪》這部電影覺得它節奏緩慢,很枯燥,不就是在講一個發生在農村很平常的故事,為什麼能夠在第十屆First青年影展上獲得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呢?這部電影到底有什麼獨特之處呢?最後敬老院有老人去世了,在準備去敬老院的前一晚,老人提前為自己梳洗打扮,然後吃老鼠藥自殺了。最後兒女們為表孝心為老人舉辦喜喪,說老人身前喜歡熱鬧,這話沒錯,在電影開始就是老人一個人去看村裡的表演也可以體現老人愛熱鬧。
  • 農村辦喜喪,3個條件必不可少,缺一不算
    農村辦「喜喪」的並不少見,那種場面相信很多人都見過,唱歌跳舞又是禮花炮,這樣的喪事一般人一看就知道是在辦喜喪,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所謂喜喪是有條件的,如果不滿足3個條件這喪就不能算是「喜喪」!據了解:喜喪的第1個條件就是亡人需滿80歲或以上,即便是最低也要超過「古稀」70歲,但這也只能算是勉強,亡人的年齡越老就越符合「喜喪」。那麼第2個條件就是亡人的家族一定要人丁興旺,已經是一個大家族,而亡者是這個大家族的家長,甚至已被尊為「祖者」。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 什麼是喜喪?孝子們為何津津樂道,甚至眉飛色舞
    喪事,是為死去的親人操辦送終的事務。在喪禮上,孝子或親人們大都哭的昏天地暗;不哭到痛哭流涕,不足以顯示孝子們的悲傷之情和盡孝之心。但在農村,有一種喪事,孝子們不但不怎麼悲傷,反而偶爾面帶喜色;對逝去的親人津津樂道,甚至於眉飛色舞;這就是「喜喪」。
  • 為什麼農村老人去世,有些喪事被稱作喜喪?看完就你就明白了
    導語:生、老、病、死概括了人生的全部,通常每個人的新生,從家人的喜悅中來,如果能夠在喜喪中去,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因為,農村有些人去世能夠被稱作喜喪,是有一定條件要求,並不是每個老人離世都能被稱作喜喪。每個時代由於人均壽命不同,對喜喪的概念也有所區分。
  • 結婚稱喜事,死人稱白事,紅白喜事又為哪般
    結婚稱喜事,死人稱白事,紅白喜事又為哪般?許多人表示不理解,喜事就是喜事,白事就是白事,為什麼家裡死了人又稱白喜事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傳統民俗中的紅白喜事。傳統習俗中,"紅"通常指結婚、做壽、滿月、喬遷等喜事,古時誰家遇上喜事,通常會在門口懸掛紅燈籠或紅綢,所以民間喜事通常用紅色;而"白"與"紅"相反,白通常指喪事,古時誰家遇上白事,通常會在門口懸掛白燈籠或白綢,所以民間喪事通常用白色。
  • 傳統喜喪的由來,據說跟莊子有關
    人到了80歲以後就是高壽了,所以這個歲數去世的人的葬禮也叫喜喪。但也有說喜喪需過百歲。《清稗類鈔·喪祭類》記載「喜喪」,「人家之有喪,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於喜。而俗有所謂喜喪者,則以死者之福壽兼備為可喜也。」老北京人謂「喜喪」是「福壽全歸」(「全」字應作「圓滿」解)。即全福、全壽、全終。簡單說來,就是上了歲數的人壽終正寢。
  • 電影《喜喪》:兒女不孝,再多也沒用
    2016年6月上映了一部劇情片——《喜喪》。這部電影尖銳地反應了時下農村「倫理崩壞」的現狀,老人老無所無依,含辱偷生的困境。《喜喪》講述了南張莊摔傷腿的86歲老人林郭氏,在子女家輪流居住的受辱經歷。老人面對兒女的埋怨推諉,心神受到重創得了笑病,最後服藥結束了悲慘的晚年生活。
  • 農村老人去世,為啥還有「喜殯」一說呢?多大的人才能算喜殯呢
    ,我們村裡一個剛40出頭的人前幾天因為癌症去世,也是屬於比較傷心的喪禮,但是在農村裡有的老人去世了為啥回叫「喜喪」呢?,而且心裡還是比較愉悅的,這個就是我們農村裡說的「喜喪」,對於喜喪來說,指的的是老人已經功德圓滿了,也是屬於慶祝的一件事。
  • 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稱之為「喜喪」,怎樣才算「喜喪」?
    何謂喜喪?老北京將其歸結為四個字——福壽全歸。即全福、全壽、全終,缺一不可。不過像這種畢竟極少,一般在八十歲以上年齡即可,一些地方的習俗規定比較苛刻,必須要年滿九十方可;全終,即為善終,自然老死為善終。無病痛折磨,非天災人禍,方得自然。以上應該是大部分地區在辦喜喪習俗中所遵守的條件了。
  • 送碗背後的喜喪文化
    楊先生的母親在80多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在舉辦葬禮的時候,專門找到了訂製壽碗的公司,做了110個紅色飯碗,並在碗上刻了「壽」字。楊先生還特意將這些碗裝在了一個小袋子裡,裝上了香皂和毛巾。「這是一種禮儀,是對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的答謝。」楊先生特意選擇了18元一個的碗。
  • 農村老人的悲哀《喜喪》:去敬老院的前夜,86歲老人吃老鼠藥自殺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農村敬老院?我去過一次之後,我都為自己將來的80歲擔憂,儘管我現在才30歲!可以說,進了農村的敬老院,人已經活得沒有尊嚴了!她一個女人,能養活6個孩子,但是,如今她老了,6個孩子養不了一個娘。
  •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腦筋急轉彎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如果是老爺,那說明他是一個老人。老爺當中加了一個「太」字,那就不得了,那就表示這位老人已經很老了,德高望重,在家族中很有地位。嗯,高老太爺已經一百歲了,在一百歲的時候死了。人死了就要辦喪事,如果這位老人是在九十歲以上去世的,走的時候很安詳,那是可以辦喜喪了。喜喪上親屬不會像一般葬禮上的親屬一樣哭哭啼啼的,表現得很輕鬆,甚至還可以笑出來。當然,也不能過分開心了,那不好,畢竟是親人過世嘛,也會傷心的。嗯,能上九十歲的老人很少,活夠了,這輩子值了,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
  • 《喜喪》:生如螻蟻,死如草芥
    今天推薦的電影《喜喪》,兩個老人面臨的都是老了需要子女「伺候」的時刻。生如螻蟻《喜喪》開頭,孩子們就在圍坐一塊七嘴八舌的吵86歲老母養老的事情,對,是吵,爭執,威脅,不是商量。年輕時喪夫,靠討飯、撿破爛養活6個孩子的林郭氏老了也沒有迎來苦盡甘來,她不想去養老院,但孩子們執意,理由是「我們都忙著呢,沒人伺候你。」伺候?!林郭氏有自己的一間房,但突發腦血栓,身體狀況逐漸惡化,86歲了,需要有兒女照顧左右的時刻,卻被孩子們像皮球一樣踢到了養老院。
  • 《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在我看來,雖然這部影片的題材現實且沉重,但只要認真看一遍不難發現在真實諷世的故事表象下,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甦醒的禮儀孝道,另外也為我們揭示了是什麼導致了在這孔孟之鄉自古以「百善孝為先」教人育人的國度屢屢發生這樣有悖倫常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