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各縣展開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廣大幹部群眾發揮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並取得一定成果。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的「左」的錯誤開始泛濫。經過部分糾正「左」的錯誤後,接著又開展「反右傾」運動和「繼續躍進」,致使工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
第一節 「大躍進」運動
一、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與農業「大躍進」
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後,5縣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十分高漲。1957年冬開始,廣大農村掀起了以興修水利和積肥為中心的生產高潮。在1958年至 1960年的三年「大躍進」中,廣大農民群眾發揮沖天的幹勁和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在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中取得重大成果。三年時間,5 縣為水利工程建設總投資3608.89萬元,完成土石方15204萬立方米,勞動日用工6931萬個,其中湖區大堤用工2214萬個。
圍挽四大農場。1958年冬至1960年春,分兩期工程完成錢糧湖農場的圍墾。1958年7月,省委決定圍挽錢糧湖,在常德地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錢糧湖圍墾指揮部,常德地委書記王敬牧任第一政委,華容縣委書記易光明任指揮長,由華容、南縣、安鄉組織10萬勞力大會戰。整個工程包括圍挽錢糧湖大堤、堵塞調弦口、開挖華洪運河和劉家鋪河,修建5座中型水閘。8月,常德專區決定組織華容、安鄉、南縣3縣民工圍墾,華容縣為主要圍墾單位。
1958 年8月,湘陰縣委決定實施圍墾整治汨羅江尾閭工程。報經省委和湘潭地委批准後,縣委成立圍墾工程指揮部,組織3.55萬名民工,分4個兵團進入工地,於 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分三期工程圍墾汨羅江尾閭,堵塞原汨羅江的主、支流河口12條,新修防洪大堤3.78萬米,洪道改由周家壠劈山開河經白塘湖、新塘河下洩,其中周家壠新開洪道長2670米、底寬230米,白塘湖疏竣航道長1.6萬米,修建撇洪渠長1.25萬米。共完成土方1713.3萬立方米,合計用工1000萬個,國家投資1192.8萬元,圍墾面積189.97平方公裡,開墾耕地12.1萬畝。1958年11月,建立的湘陰縣地方國營屈原農場,佔圍墾面積182.7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2.06萬畝。
1958 年9月,嶽陽縣委為開發湖洲,消滅血吸蟲病和安置鐵山水庫的移民,組成君山圍墾滅螺工程指揮部,組織1.74萬名民工大會戰。完成土方310萬立方米,將永成垸、五溝垸、自成垸、反咀垸等圍成君山大垸,1960年4月圍墾結束,堤長35.37公裡,挽垸12萬畝。成立嶽陽縣君山農墾場。次年4月,更名為湖南省國營君山農場。
1958 年,臨湘縣為消滅血吸蟲病和控制血吸蟲病感染,經與湖北省蒲圻縣協商同意,按臨湘受益2/3,蒲圻受益1/3籌資投勞,共同修筑北堤拐至鐵山咀長江防洪大堤6000米,在鐵山咀建排水閘。是年10月,臨湘縣組織4000名勞力,完成大堤和排水閘土方74萬立方米,開採石料3400立方米。1959年1月至 4月興建鐵山咀排水閘,從此將長江洪水控制在閘外。臨湘縣又組織勞力修築湖堤,保護面積4.02萬畝,建立黃蓋湖農場。
為改變山丘區農田水利建設狀況,5縣開始修建水庫。1958年至1960年,完成的中型水庫有臨湘縣忠防水庫、湘陰縣(今汨羅市)汨羅水庫、嶽陽縣蘭橋水庫,完成小I型水庫43座。1957年,為解決嶽陽縣新牆河兩岸農田的灌溉及攔沙問題,湘潭地委和嶽陽縣委組織規劃修建鐵山水庫工程。
湖南開展農業「大躍進」運動早於其他戰線的「大躍進」。中央下達《1956年至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條)後,省委專門在長沙召開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次會議精神,提出要「以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精神和排山倒海的勁頭,加速發展農業生產」。接著,又召開省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省、地、縣、鄉、社五級幹部列席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集中討論農業生產和整風運動。會議研究了《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農業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和《1958年湖南省農業生產規劃綱要(草案)》,並在會上明確指出:我省農業躍進的準備已基本完成,「1958年是這個大躍進的第一年」。
根據地委對農業生產作出的部署,各縣委分別召開黨代表會議、縣委擴大會議或縣、鄉、社幹部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一屆二次會議精神,採取大鳴、大放、大爭論、大字報的形式,批判「農業生產只能漸進,不能躍進」的所謂「右傾」保守思想。討論和制定落實農業生產發展綱要(草案)和實現1958年農業生產大躍進的規劃和措施。嶽陽縣提出糧食每畝單產稻穀355公斤;臨湘縣提出每畝單產400公斤;平江縣提出每畝單產400公斤,養豬55萬頭,總產值人均125元,華容縣提出每畝水田單產400公斤,旱田每畝產皮棉40公斤,湘陰縣提出糧食總產量過億斤,養豬100萬頭。
會後,各縣、鄉黨委書記掛帥,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隊伍,深入到農業社、田頭、屋場開展「大躍進」的宣傳鼓動,發動群眾以高昂的熱情投入農業「大躍進」運動。縣直機關由各級黨組織召集會議,採取大鳴大放的形式揭露和批判各級幹部工作中的「五氣」和「一切浪費保守落後」的現象,號召機關幹部、職工做革命的「促進派」。各縣辦的報紙、廣播天天報導城鄉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消息,各縣幹部、群眾都沉浸在反「右傾」、反「保守」、「大躍進」的政治氣氛之中。
在省一屆五次會議討論通過的《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農業發展規劃綱要(修正草案)》、《湖南省1958年農業生產規劃綱要》和《關於深入開展全民整風運動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決議》下發後,各縣原訂指標一次次拔高。1月上旬,華容縣委在召開的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按照「躍進」的精神,提出要將原編制的全縣1958年至1967年兩個五年計劃的目標,提前在一個五年內完成。按1957年實際比,糧食總產量增長10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12.4 倍,農副業總產值增長20.3倍。
1958年七八月間,《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批判「條件論」,宣傳所謂「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穫」、「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觀點。各縣很快出現了糧食高產「衛星」,一地放了一顆高產「衛星」,另一地就要放一顆更大的高產「衛星」。
12 月中旬,省委召開農業社會主義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湘潭地區有48人評選出席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其中平江談岑公社、甕江公社、幕阜公社大興中隊、紅色公社建立大隊,嶽陽縣君山公社、建新農場、毛田公社、步仙橋公社,湘陰縣長樂公社、屈原公社,臨湘縣江南公社、詹橋公社等單位14位代表出席了全國「先代會」。
隨著農業「大躍進」的風越刮越烈,圍繞農業生產的各種「大辦」也一轟而起。如大辦水利、大辦肥料、大辦豬場、大搞深耕密植、大搞技術革新和改良農具運動、大圍墾、大開荒等等。這些「大辦」,是在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熱情十分高漲中開始的,在興建一批水利工程,推廣良種和雙季稻,推廣合理的深耕密植,發展養豬事業等方面,為農業生產發展和糧食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大躍進」運動中產生的高指標、高估產、高徵購、高用糧,幹部中的瞎指揮、強迫命令、浮誇風和以「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的錯誤嚴重泛濫,使農業「大躍進」中的一些事物逐步走向反面,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科學規律,在「大辦」中出現了許多弄虛作假、勞民傷財的現象。為積肥搞「路邊花」(把肥料堆在路邊專門給人看),組織專門拆屋隊,大拆土房,使一些農戶寄人籬下,無家可歸;大搞深耕,提出「深一尺,畝產糧食2000斤」,盲目深耕幾尺;為推廣密植,縣裡統一規定密植標準,越密越好,有些地方,搞「挨挨寸」的高度密植,造成不通風,禾苗枯萎和病蟲害嚴重;辦豬場,搞大建萬、千、百(頭)豬場,大都名不副實。華容縣商業局直屬倉庫採用三割催肥(割甲狀腺、耳朵、尾巴)方法,使生豬「日長 39斤」,「衛星」一放,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映,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越南都來電來信,索取資料。1958年,全國生豬育肥現場會議在華容召開。後查明全是弄虛作假,造成極壞影響。這些做法,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也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緊張起來。 1958年,經過廣大農民艱辛勞作,糧食豐收在望,隨著「大煉鋼鐵」、「大辦交通」、「大辦工廠」等「大辦」運動開始,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和農具、牲畜支援各種「大辦」,農村勞動力減少,以致當年豐產不豐收。農業生產要素不合理的調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造成生產大幅度下降,農民生活日益困難,農村形勢日趨緊張。
二、大煉鋼鐵與地方工交事業的發展
1958 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產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後,在全國發動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8月底至 9月初,省委為了落實中央下達的鋼、鐵生產任務,連續召開會議,部署鋼鐵生產「大躍進」。湘潭地委、常德地委分別給5縣下達煉鐵任務。湘潭地委
為了完成鋼鐵生產的任務,從地到縣都組織競賽評比。湘潭地委在大煉鋼鐵的幾個月裡,按月、按旬進行報表統計,綜合整理後公布發到各縣。縣裡為推動全民煉鐵運動,掀起爐與爐、廠與廠、公社與公社的競賽,並通過報紙、廣播、報表插紅旗、拔白旗,促進煉鐵運動狂熱發展。同時,圍繞大煉鋼鐵運動,各縣還組織了「大辦木炭、大辦煤炭、大辦運輸、大辦水泥、大辦磚廠」等,服務和保證全民煉鐵運動。當時,各縣焦炭缺少,為了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平江、臨湘、嶽陽3縣組織近 20萬勞力上山燒炭。平江、臨湘兩縣除解決本縣煉鐵所需木炭外,還要完成湘潭地委下達的支援其他縣市的木炭任務。平江縣長壽片的幹部群眾提出「每人一個窯,每一天一擔炭,白天燒出來,晚上送到站」的口號,保證「鋼鐵元帥升帳」。臨湘縣委書記鞏擴率領2萬勞力上山紮寨,大燒木炭。9月,湘潭地委提出「以鋼為綱,鋼鐵第一」,「以鋼為綱,一動百動」。為了保證煉鐵任務完成,保證焦煤、木炭、礦砂按時運到,還從機關、學校和民間抽調汽車、人力車、畜力車支援煉鐵。
在農業率先「大躍進」的影響下,工業、交通、運輸亦紛紛起來效仿。1958年2月,省委在長沙召開工業交通會議,要求貫徹「依靠群眾辦工業」的方針,做到 「縣縣辦工業、鄉鄉辦工業、社社辦工業;各級辦工業,各部門辦工業」。會後,全省自上而下,掀起大辦工業的高潮。平江縣委在貫徹全省工業交通會議精神時,提出「全黨動員、苦戰三年,組織工業交通『大躍進』」的號召,要求195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要比1957年提高4.7倍,達到53.30萬元,到1960 年趕上或超過農副業總產值。嶽陽縣在貫徹全省工交會議精神後,層層發動,狠抓落實。3月底,縣委宣布:全縣已辦各類工廠715個,另有602個正在籌建中。7月、8月間,各縣為「大辦工業」再造輿論,掀起全民辦工業的高潮。
在 1958年至1960年「大躍進」期間,不管地方資源、資金、技術條件如何,自上而下強調「大辦工業」。一窩蜂建起的成千上萬個大小工廠,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土法上馬,時間不長,就因原材料、設備、技術及所生產的產品質量低劣等方面的問題。加上管理缺乏經驗,經營上嚴重混亂,虧損嚴重,無法維持生產,造成開工不足或停工停產,甚至垮掉。有的縣在1958年至1960年「大辦工業」中,使用的財力佔地方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由於投入大、產出低,工業總產值一年不如一年。據統計,5縣1958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滑40%以上。
但是,境內企業包括社隊企業是從1958年起步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所列的165個重點項目之一的臨湘桃林鉛鋅礦,就是1958年開始基建的,1959年 12月建成投產。1958年1月,省委、省人委決定在城陵磯洪家洲興建嶽陽造紙廠,是國家計劃重點項目,建成後是全國八大凸板造紙基地之一。是年6月動工,後因調整緩建。1964年恢復建設,1968年建成投產。為了解決桃礦、造紙廠用電及湘北地區工農業生產用電需要,1958年5月,經國家水電部批准,又在洪家洲興建嶽陽火力發電廠,次年9月改稱湖南省嶽陽電廠。12月安裝第一臺6000千瓦齒輪發電機後投產發電。1958年,為了適應廠礦生產的需要,由國家投資,嶽陽、臨湘兩縣配合鐵路部門先後興建了臨湘至桃礦、城陵磯工業站至嶽陽電廠、嶽陽造紙廠的3條專用線,共40多公裡。同時,一批地屬企業的前身工廠都是在1958年興建的。1958年3月,建立的地方國營嶽陽縣農業機械廠(後改為製冷設備廠);1958年7月建立的嶽陽縣玻璃廠(後改為市玻璃總廠),8月建立的嶽陽水泥廠,1959年2月建立的地方國營嶽陽縣製藥廠(後改為市製藥一廠);1959年12月建立的嶽陽縣麻袋廠(後改為嶽陽薴麻紡織廠);還有在嶽陽縣公田鎮辦的瓷廠(後演變為市瓷廠)等,都是在「大辦工業」中興建的。隨著嶽陽轄區變化,後來逐步發展為地屬企業,為地方工業崛起創造了條件。
隨著地方工業的發展,境內交通運輸業得到改善。1958年10月,嶽陽、臨湘、湘陰成立京廣複線修建指揮部,共抽調12萬勞力,以縣組成3個民工團參加了京廣複線工程建設,負責北起臨湘羊樓司、南至湘陰(今汨羅市)高家坊155公裡路段的土建任務。1958年11月至1961年8月,共完成土石方工程 2943.2萬立方米,擋土牆4150立方米,大中橋26座,小橋涵洞188處。汨羅桃林寺站以北6.39公裡段竣工投入使用。1959年12月至 1960年2月,由省交通廳、長沙鐵路、航運辦事處(嶽陽港)、湘運公司聯合出資36萬元興建一條由嶽陽三角線經韓家灣至街河口碼頭的沿湖鐵路專線,與京廣線相連,全長1209米,主要運輸鋼鐵、糧食、煤炭、化肥、礦石等物資。
三、科教文衛事業「大躍進」
在工農業生產「大躍進」戰鼓一陣高過一陣的形勢下,社會的各項事業也都奮起直追,開展「大躍進」運動。
首先是開展以改革工具為中心的科技運動。1958年4月,各縣先後成立工具改革委員會,開展以改革工具為中心的技術革新運動。副省長章伯森帶工作組在平江甕江鄉辦農具改革試點後,全縣學習甕江經驗,採取幹部、技術員、手工業工人和社員四結合的辦法,在鄉、社組織農具革新隊伍,開展工具改革和技術革新的群眾運動,促進了全縣「大辦工業」運動。湘陰縣在工具改革中,木製雙鏵犁、木製工具機、車子化、航運化、空中索道、牛拉火車等發明相繼湧現。華容縣集中鐵、木、篾等行業工人,大搞技術革新和改良農具。8月,各縣學習河南大搞滾珠軸承的經驗,從工廠到農業社,從機關到基層,從幹部到居民、農民、學生都投入了大搞滾珠軸承的運動。出現了家家戶戶錘滾珠的熱鬧場景。5縣共投入試造滾珠軸承的單位1000多個,有21.6萬人參加。生產軸承61.8萬套,安裝工具24.2 萬件,創造和改良農具8600多件。但是受設備、材料和技術的限制、一哄而起的科技革新運動,雖然創造了一些「奇蹟」,但大都不能推廣使用,反而造成了極大浪費。
1958 年5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後,各縣拉開教育「大躍進」的序幕。特別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在「政社合一」的體制下,提出「十天三普及」(普及中、小學和幼兒教育),實現「一營一校」(一個大隊辦一個學校)的發展目標,各類學校應運而生,普通小學、中學有較大增加,還辦了職業學校、農技學校、師範學校等。 1957年,5縣共有小學2910所、中學25所,在校學生24.5萬人。到1958年,小學就有3285所,中學81所,在校學生32.69萬人。還有農村學校和職業中學48所,師範3所。各縣還辦紅專學校近2000所,參加學習的有16.28萬人。各縣及鄉、社都成立掃盲委員會,為在國慶節掃除文盲,提出「田野是戰場,樹下是課堂,手指當筆畫,大地當紙張,書本隨身帶,休息就掃盲」。短短半年時間,5縣參加掃盲青壯年44.9萬人,加上歷年掃盲人數,累計達55.69萬人。臨湘縣路口公社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單位,黨委書記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文化工作「大躍進」,是從開展群眾性業餘文化活動開始的。為推動農業「大躍進」,農業社成立業餘劇團、圖書室、歌詠隊、美術組,配合「大躍進」搞宣傳,造輿論。在群眾文化工作中,提出「人人寫詩、人人畫畫、人人演戲」和「社社辦文工團」等口號,興起了以民歌、民謠及壁畫為中心內容的群眾性文藝創作熱潮。
醫療衛生工作「大躍進」,是從除「四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開始的。湘陰縣提出「兩天準備,五天戰鬥,三天掃尾,苦戰十天,實現『三光』(私人廁所拆光、臭水氹填光、門窗洗光)『六化』(戶戶實現痰盂化、人人毛巾化、個個牙刷化、房屋白化化、公共廁所化、隊隊標語化)」,縣直機關、單位和居民委員會迅速行動起來,農村的鄉、社也組織除「四害」,拆廁所。嶽陽、臨湘、平江3縣也都開展了群眾性除「四害」工作。經過檢查評比,湘陰縣被評為全省「四無」 縣,嶽陽、臨湘、平江3縣有204個單位被評為「四無」單位。這次除「四害」群眾運動,改善了城鄉衛生環境,普及了衛生知識,培養了人們講衛生愛清潔的習慣。但運動中提出的口號和形式主義,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農村大拆私人廁所,拆換陳磚茅屋,致使有的地方衛生沒有好轉,反而病人增多,群眾怨聲載道。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後,各縣加大醫療衛生工作領導力度,到1958年底,5縣醫療衛生機構有748個,病床4882張,醫務人員5485人。有70個公社成立了衛生院,一些農村聯合診所很快發展成農村醫院,農村缺醫少藥狀況有所改善。
第二節 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 興辦人民公社試點
1958年8月,毛澤東先後視察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的一些農村。
8 月13至22日,省委召開地市委書記會議,對即將開始的人民公社運動作了研究,決定8月下旬試點,9月全面鋪開。地委迅速作出安排,要求各縣儘快試點,興辦人民公社。8月下旬,5縣聞風而動,充分利用縣報、廣播進行宣傳發動,介紹外地人民公社化的經驗。《平江報》專題發表「人民公社十大優點」的文章,向廣大群眾宣傳人民公社優越性。《嶽陽報》在「要緊的話」欄目說人民公社「更能適應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比一般合作社顯示出更大的優越性,能更有效地促進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這樣,就能加速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人民公社是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文化事業,在廣大農村中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最好的基礎形式。人民公社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農業合作化制度又開始向前大大躍進了一步」。同時,各縣都先後組織工作組下鄉試點。在毛澤東說「人民公社好」之後,嶽陽縣委就派出工作組到君山鄉幫助進行小社合併建社工作,總結該鄉搞小社大協作的經驗。
二、各縣實現人民公社化
三、嶽陽市的設置與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
1959年11月,國家民政部派員來嶽陽縣考察,調研設置嶽陽市事宜。
四、大辦公共食堂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的同時,各縣按照省委宣傳部印發的《宣傳提綱》,大張旗鼓地宣傳大辦公共食堂。要求基層在人民公社辦起來後,要採取各種形式宣傳辦公共食堂的優越性,儘快實現公共食堂化。
在籌建人民公社時,各縣許多地方就把辦公共食堂作為實現人民公社化的重要方面,動員、組織城鄉人民群眾把公共食堂辦起來。當時,各地採取的形式和措施主要有:一是以作業組為單位,創辦公共食堂,實現社員生活集體化。華容縣在各項具體工作尚未處理好的情況下,就以作業組為單位,創辦了34823個公共食堂。食堂普遍推行餐票制,憑票開餐。二是大辦食堂,取消四私(即私人爐灶、私人廁所、私人菜土、私人工具)。在「生活集體化」的口號下,發動基層幹部、黨團員和積極分子挨家挨戶邊宣傳邊拆除爐灶,收繳炊具、餐具和其他生活用具,徹底斷了一家一戶生活的後路,一改幾千年來形成的一家一戶生活的習慣。三是通過拆房廢灶辦居民點,將一家一戶的小家庭,集中到幾十乃至上百戶的大集體居民點,讓98%以上的人進入公共食堂就餐,男女老少分別集中住宿。對少數消極和有抵制情緒的、不願加入公共食堂的部分群眾,社隊採取強制措施,將私人戶上的糧食、蔬菜、家禽家畜、灶具餐具、自留地、房前屋後的果樹、菜地等全部收繳給公共食堂。據湘陰縣統計,以生產隊和作業組、城鎮居委會為單位建公共食堂,實行住宿吃飯大集中,全縣建立公共食堂14808個,實現公共食堂化。平江縣雖屬山區,居住人員分散,但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全縣組織辦了公共食堂5348個,有150481戶,549111人在公共食堂就餐。
公共食堂辦起來後,實現了社員「生活集體化」。當時有人總結,辦食堂大家吃飯的時間一致,社裡便於統一安排生產、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社員由各家各戶,集中於一地餐宿,相互關係密切了,婦女勞力解放了,也不為家長裡短爭吵了,家庭關係得到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延,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一是吃飯排長隊,幾十人、乃至上百人在一個食堂吃飯,相互擁堵,排隊時間長,有時無法保證供應,引起群眾怨聲載道。二是「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食堂是大桶裝飯,男女老少放開肚皮吃,不用自己出錢,過「共產主義」生活。有些食堂開流水席,使好吃懶做的人,到一處吃一處,一天吃上五六餐,無人問究。而且,不搞計劃用糧,每餐吃不完的剩飯剩菜,都被收去餵豬或倒掉,造成糧食浪費。三是食堂缺乏嚴格規章制度,幹部吃小灶,多吃多佔,搞特殊化,社員亂吃亂拿。公共食堂好景不長,到1959年春青黃不接的時候,不少公共食堂缺糧缺菜缺柴燒,越辦越難辦。
為了鞏固和發展公共食堂,各縣抓緊了公共食堂的計劃用糧,節約用糧的工作,普遍採用「按人定量,指標到人,節約歸己,超吃不補」的辦法,從城鎮到農村,取消 「大鍋飯」,改吃「缽子飯」,實行基本口糧與基本勞動日掛鈎。但是,糧食連年減產,而浮誇風、強迫命令風越來越嚴重,公共食堂不僅缺米下鍋,而且油鹽柴奇缺,已經到了難以為繼之時。為了把公共食堂辦下去,省委批轉了省委農村工作部《關於辦好農村公共食堂的報告》,要求各地採取積極措施,把43萬多個公共食堂辦好。湘潭地委為辦好公共食堂,多次向各縣委發出通知。各縣委面對公共食堂的嚴峻形勢,加強對公共食堂工作的領導。把辦好公共食堂作為鞏固「社會主義陣地」的一部分,要求基層「越是困難越要把公共食堂辦下去,不能散夥」,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各縣通過召開生活福利會,總結堅持辦食堂的經驗,樹立典型,開展檢查評比和比學趕幫的競賽活動,公共食堂艱難地維持下來。1960年糧食匱乏,為「保命保畜」,各地全面推廣「雙蒸飯」,提高出飯率,大搞代食品、「瓜菜代」,野菜充飢,許多幹部、群眾因營養不良,患上水腫病,出現餓死病亡的現象。此時,新建嶽陽市,為建立城市人民公社,還在大搞集體生活福利事業。4月下旬,短短幾天時間,全市公共食堂由原來991個,增加到1027個,開餐人數11.9萬多人,佔市人口總數的92.38%。但是,好景不長,下半年就難以為繼。
五、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和分配製度
「政社合一」是當時總結人民公社的一個基本特點。各地建立人民公社後,都超出了單一經濟組織的範圍,實行工、農、兵、學、商結合的制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綜合體。嶽陽縣嶽州人民公社的社員共有13814戶,62666人,其管轄範圍內有中央、省、地、縣屬機關單位92個,國營企業23個,縣級中學3所,小學13所,公社所屬工廠35個,商業系統2183人,還有醫院、門診所、劇團等,有工人、幹部、教師、學生,還有郊區農民、菜農、居民等。各人民公社設黨委會和管委會,既是黨的領導機構,又是行政管理機構、生產指揮機構、軍事機構(民兵師),集黨、政、軍、財、文大權於一體。一般均由幾個鄉級政權合為一體,公社的管委會就是幾個鄉合併的人民委員會。政社合一後,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管理。出工按軍事化以團、營、連、排為單位,公社為團、大隊為營、生產隊為連、作業組為排,以「大兵團作戰」的方式組織生產勞動。平江縣就組織了各種兵團1176個,參加過兵團生產的2.33萬人,凡是搞一次性生產突擊,如興修水利,開荒墾殖等都是兵團作戰,統一行動,限期完成。
「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又一基本特點。所謂大,就是公社的規模大,人多地多,一個公社等於幾個鄉,平均每社有7000多人,多的幾萬人。華容縣平均每社 1.09萬戶。平江縣在原14個區的基礎上建立14個人民公社,一個公社就有3至5個鄉。公社不僅經營農、林、牧、副、漁各業,而且還辦工廠,辦中、小學。原有鄉鎮部門機構進行大整合。國家在農村的金融、商業供銷和糧食等部門,其機構的職能、業績和經營都歸人民公社,實行統一政策,統一管理,統一計劃,統一指揮。所謂公,就是人民公社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加集體化,公有化程度更高。農業社要將一切公有財產交給公社,社員入社後,基本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原來在農業合作化中還保留自留地,社員轉社後,必須全部交出;自營牲口、自營成片的果樹、一部分較大型的生產工具等等,許多地方在建立公社過程中都已轉為社有。有些地方在所謂「大辦」中將私有的房屋、家禽都轉為公社所有。這裡的公就是實行生產資料公社直接所有制,實行縣聯社的地方,實際是實行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嚴重地脫離了農村生產力的水平。
1958年,美國在臺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進行軍事挑釁和戰爭威脅,中央於8月作出《關於民兵問題的決定》,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把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形式,實行全民皆兵。」
在分配製度上,公社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制度。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進一步發展中,宣傳「共產主義已不是遙遠和未來的事情」,「供給制是比按勞取酬更進步的制度」,要不斷破除「按勞取酬」制度,向共產主義過渡。有的地方把原來經濟條件、貧富水平不一的社隊合而為一,硬性拉平,搞平均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