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2020-12-11 嶽陽市人民政府

第九章「大躍進」與人民公社化運動

黨的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後,各縣展開了「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廣大幹部群眾發揮高漲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性並取得一定成果。但以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為主的「左」的錯誤開始泛濫。經過部分糾正「左」的錯誤後,接著又開展「反右傾」運動和「繼續躍進」,致使工農業生產遭到破壞,國民經濟進入嚴重困難時期。

第一節  「大躍進」運動

一、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與農業「大躍進」

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後,5縣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十分高漲。1957年冬開始,廣大農村掀起了以興修水利和積肥為中心的生產高潮。在1958年至 1960年的三年「大躍進」中,廣大農民群眾發揮沖天的幹勁和奮發圖強、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在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中取得重大成果。三年時間,5 縣為水利工程建設總投資3608.89萬元,完成土石方15204萬立方米,勞動日用工6931萬個,其中湖區大堤用工2214萬個。

圍挽四大農場。1958年冬至1960年春,分兩期工程完成錢糧湖農場的圍墾。1958年7月,省委決定圍挽錢糧湖,在常德地委的直接領導下,成立錢糧湖圍墾指揮部,常德地委書記王敬牧任第一政委,華容縣委書記易光明任指揮長,由華容、南縣、安鄉組織10萬勞力大會戰。整個工程包括圍挽錢糧湖大堤、堵塞調弦口、開挖華洪運河和劉家鋪河,修建5座中型水閘。8月,常德專區決定組織華容、安鄉、南縣3縣民工圍墾,華容縣為主要圍墾單位。 11月5日 開工,華容上勞力8萬人,南縣6000人,安鄉4000人,至 1959年5月11日 ,共完成土石方2000萬平方米,圍挽總面積227.8平方公裡。1959年11月至1960年春,華容縣組織2.78萬人,錢糧湖農場880人,續修引河至旗杆咀老堤,新修放杆咀至建新農場新堤,續挖華洪運河,培修洪水港到潘家渡南岸大堤,興建望君洲旗杆咀水閘等,共完成土方942.8萬立方米,石方 18.9萬立方米。195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新挽區成立江南第一大國營農場——錢糧湖農場。

1958 年8月,湘陰縣委決定實施圍墾整治汨羅江尾閭工程。報經省委和湘潭地委批准後,縣委成立圍墾工程指揮部,組織3.55萬名民工,分4個兵團進入工地,於 1958年10月至1960年2月,分三期工程圍墾汨羅江尾閭,堵塞原汨羅江的主、支流河口12條,新修防洪大堤3.78萬米,洪道改由周家壠劈山開河經白塘湖、新塘河下洩,其中周家壠新開洪道長2670米、底寬230米,白塘湖疏竣航道長1.6萬米,修建撇洪渠長1.25萬米。共完成土方1713.3萬立方米,合計用工1000萬個,國家投資1192.8萬元,圍墾面積189.97平方公裡,開墾耕地12.1萬畝。1958年11月,建立的湘陰縣地方國營屈原農場,佔圍墾面積182.78平方公裡,耕地面積12.06萬畝。

1958 年9月,嶽陽縣委為開發湖洲,消滅血吸蟲病和安置鐵山水庫的移民,組成君山圍墾滅螺工程指揮部,組織1.74萬名民工大會戰。完成土方310萬立方米,將永成垸、五溝垸、自成垸、反咀垸等圍成君山大垸,1960年4月圍墾結束,堤長35.37公裡,挽垸12萬畝。成立嶽陽縣君山農墾場。次年4月,更名為湖南省國營君山農場。

1958 年,臨湘縣為消滅血吸蟲病和控制血吸蟲病感染,經與湖北省蒲圻縣協商同意,按臨湘受益2/3,蒲圻受益1/3籌資投勞,共同修筑北堤拐至鐵山咀長江防洪大堤6000米,在鐵山咀建排水閘。是年10月,臨湘縣組織4000名勞力,完成大堤和排水閘土方74萬立方米,開採石料3400立方米。1959年1月至 4月興建鐵山咀排水閘,從此將長江洪水控制在閘外。臨湘縣又組織勞力修築湖堤,保護面積4.02萬畝,建立黃蓋湖農場。

為改變山丘區農田水利建設狀況,5縣開始修建水庫。1958年至1960年,完成的中型水庫有臨湘縣忠防水庫、湘陰縣(今汨羅市)汨羅水庫、嶽陽縣蘭橋水庫,完成小I型水庫43座。1957年,為解決嶽陽縣新牆河兩岸農田的灌溉及攔沙問題,湘潭地委和嶽陽縣委組織規劃修建鐵山水庫工程。 1958年9月17日 ,嶽陽縣委成立鐵山水庫建設指揮部,組織勞力1.4萬人開始修建。大壩修至72米高時,正值1959年春節,工地只留部分幹部和民工留守。後因暴雨、山洪襲擊,大壩崩潰,直到1977年後復修鐵山水庫。湖區堤防建設由1957年的851公裡,到1960年增至986公裡。1958年,嶽陽縣由國家投資在君山人民公社建設垸六支渠臨江河閘建1座中型機埠用於排漬。配4115型29.4千瓦煤氣機4臺;1959年國家投資又在廣興洲四支渠殷家鋪建1座大型排灌機埠,配6160型99.3千瓦和4160型66.2千瓦煤氣機1臺(套)稱殷家鋪排灌站。1959年至1960年,華容縣南嶽廟建成2臺551.6千瓦的燃氣機埠,配副機1臺110.3千瓦,排漬5.8萬畝,為嶽陽最大的機埠。至1959年,嶽陽市機械排灌達到549臺,1.22萬千瓦。1959年開始建電力排灌站,1960年境內已有電力排灌機埠3處、109千瓦。

    湖南開展農業「大躍進」運動早於其他戰線的「大躍進」。中央下達《1956年至1967年全國農業發展綱要(修正草案)》(即四十條)後,省委專門在長沙召開擴大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次會議精神,提出要「以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精神和排山倒海的勁頭,加速發展農業生產」。接著,又召開省委第一屆第二次會議,省、地、縣、鄉、社五級幹部列席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中全會精神,集中討論農業生產和整風運動。會議研究了《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農業發展規劃綱要(草案)》和《1958年湖南省農業生產規劃綱要(草案)》,並在會上明確指出:我省農業躍進的準備已基本完成,「1958年是這個大躍進的第一年」。 1958年1月1日 ,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發表了《鼓起革命幹勁,實現1958年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新年獻詞。從此,「大躍進」運動在全省鋪開。

根據地委對農業生產作出的部署,各縣委分別召開黨代表會議、縣委擴大會議或縣、鄉、社幹部會議,傳達黨的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和省委一屆二次會議精神,採取大鳴、大放、大爭論、大字報的形式,批判「農業生產只能漸進,不能躍進」的所謂「右傾」保守思想。討論和制定落實農業生產發展綱要(草案)和實現1958年農業生產大躍進的規劃和措施。嶽陽縣提出糧食每畝單產稻穀355公斤;臨湘縣提出每畝單產400公斤;平江縣提出每畝單產400公斤,養豬55萬頭,總產值人均125元,華容縣提出每畝水田單產400公斤,旱田每畝產皮棉40公斤,湘陰縣提出糧食總產量過億斤,養豬100萬頭。

會後,各縣、鄉黨委書記掛帥,組織各種形式的宣傳隊伍,深入到農業社、田頭、屋場開展「大躍進」的宣傳鼓動,發動群眾以高昂的熱情投入農業「大躍進」運動。縣直機關由各級黨組織召集會議,採取大鳴大放的形式揭露和批判各級幹部工作中的「五氣」和「一切浪費保守落後」的現象,號召機關幹部、職工做革命的「促進派」。各縣辦的報紙、廣播天天報導城鄉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消息,各縣幹部、群眾都沉浸在反「右傾」、反「保守」、「大躍進」的政治氣氛之中。 4月30日 ,湘陰和瀏陽、湘鄉等縣在全省縣委書記會議上聯合向全省發出宣傳工作「大躍進」的競賽倡議書。在省委宣傳部的推動下,掀起宣傳農業「大躍進」的新高潮。

在省一屆五次會議討論通過的《1956年至1967年湖南省農業發展規劃綱要(修正草案)》、《湖南省1958年農業生產規劃綱要》和《關於深入開展全民整風運動組織農業生產大躍進的決議》下發後,各縣原訂指標一次次拔高。1月上旬,華容縣委在召開的第一屆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按照「躍進」的精神,提出要將原編制的全縣1958年至1967年兩個五年計劃的目標,提前在一個五年內完成。按1957年實際比,糧食總產量增長10倍,生豬年末存欄增長12.4 倍,農副業總產值增長20.3倍。 2月16日 ,嶽陽縣在全縣農業生產會議上,明確提出1958年的總任務是「發展耕牛萬頭,每戶養豬五頭,畝產糧食千斤,畝產皮棉百斤,每人一擔魚」。行動口號是「大幹一場,實現畝產千斤糧,苦戰三年,建設新嶽陽」。該縣友愛社在會上表決心,學習麻塘,趕上醴陵企石社,保證1958年糧食畝產1900斤,力爭實現 1000公斤。3月下旬,平江縣委在鄉黨委書記參加的縣委擴大會上,決定在全縣開展「二一二」運動,即糧食畝產雙千斤,紅薯1萬斤,人平總收入200元。還提出「一年鄉鄉公路化,二年全縣機械化,三年全縣電氣化」。在 4月18日 向本省的醴陵、攸縣,湖北的紅安、麻城縣發出的應戰和挑戰書中,重申「二一二」指標,又提出「稻穀趕醴陵,生豬超望城,作風比寧鄉,養魚賽湘陰;紅茴打先鋒,收入賽過全省兄弟縣」。

1958年七八月間,《人民日報》連續發表社論,批判「條件論」,宣傳所謂「沒有萬斤的思想,就沒有萬斤的收穫」、「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等觀點。各縣很快出現了糧食高產「衛星」,一地放了一顆高產「衛星」,另一地就要放一顆更大的高產「衛星」。 7月8日 ,《平江報》報導該縣太平農業社畝產早稻1261公斤;13日,《新湖南報》報導嶽陽縣先鋒農業社畝產早稻2132公斤;8月,《華容報》報導該縣三郎堰鄉紅星社早稻畝產1802公斤。 10月18日 ,《嶽陽報》報導該縣同心社一丘田畝產稻穀6288公斤。毛田南衝公社獲得中稻畝產11471公斤。筻口鄉橋步社兩畝旱地產紅茴10.5萬公斤。「衛星」紛紛競相發射,「大躍進」氣氛迅速升溫和膨脹,下半年,浮誇風越刮越嚴重。秋收、秋耕、秋種的季節裡,嶽陽縣34萬人大戰「三秋」,縣委號召「再鼓沖天幹勁,大刀闊斧發射『三秋』衛星」,當時《嶽陽報》稱全縣是「衛星連連上天,三秋節節獲勝」。冬種時,湘潭地委召開縣委書記會議布置作好冬播、深耕、積肥和水利等各項工作的推廣工作。要求在20%以上作物田搞高產「衛星」試驗,油菜、小麥要保證千斤以上。各縣加強農業的領導,制定「躍進」措施,有的縣提出 1959年稻穀單產2000至2500公斤,皮棉250至500公斤。 1958年12月27日 1959年1月4日 ,湘潭地委召開第一次公社書記會議,提出1959年組織更大更好更全面的「大躍進」,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提出全區工農業總產值實現30億9.42萬元,比 1958年增長70%的總目標。同時,要求糧食畝產925公斤,皮棉畝產500公斤,雞鴨人均2隻等具體指標。1月底,地委又召開縣委第一書記會議作出具體布置,境內4縣縣委按照地委的「大躍進」指標,制定出的地委下達任務更高的指標,在縣委擴大會上落實到各公社。決心放手發動群眾,進一步調動群眾生產積極性,在工農業生產上繼續大放「衛星」,堅決實現1959年更大更好更全面的「躍進」,創造出比1958年更大的成績來。

12 月中旬,省委召開農業社會主義先進單位代表會議,湘潭地區有48人評選出席全國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代表會議,其中平江談岑公社、甕江公社、幕阜公社大興中隊、紅色公社建立大隊,嶽陽縣君山公社、建新農場、毛田公社、步仙橋公社,湘陰縣長樂公社、屈原公社,臨湘縣江南公社、詹橋公社等單位14位代表出席了全國「先代會」。

隨著農業「大躍進」的風越刮越烈,圍繞農業生產的各種「大辦」也一轟而起。如大辦水利、大辦肥料、大辦豬場、大搞深耕密植、大搞技術革新和改良農具運動、大圍墾、大開荒等等。這些「大辦」,是在廣大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熱情十分高漲中開始的,在興建一批水利工程,推廣良種和雙季稻,推廣合理的深耕密植,發展養豬事業等方面,為農業生產發展和糧食生產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隨著「大躍進」運動中產生的高指標、高估產、高徵購、高用糧,幹部中的瞎指揮、強迫命令、浮誇風和以「共產風」為主要標誌的「左」的錯誤嚴重泛濫,使農業「大躍進」中的一些事物逐步走向反面,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和自然科學規律,在「大辦」中出現了許多弄虛作假、勞民傷財的現象。為積肥搞「路邊花」(把肥料堆在路邊專門給人看),組織專門拆屋隊,大拆土房,使一些農戶寄人籬下,無家可歸;大搞深耕,提出「深一尺,畝產糧食2000斤」,盲目深耕幾尺;為推廣密植,縣裡統一規定密植標準,越密越好,有些地方,搞「挨挨寸」的高度密植,造成不通風,禾苗枯萎和病蟲害嚴重;辦豬場,搞大建萬、千、百(頭)豬場,大都名不副實。華容縣商業局直屬倉庫採用三割催肥(割甲狀腺、耳朵、尾巴)方法,使生豬「日長 39斤」,「衛星」一放,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映,蘇聯、捷克斯洛伐克、越南都來電來信,索取資料。1958年,全國生豬育肥現場會議在華容召開。後查明全是弄虛作假,造成極壞影響。這些做法,嚴重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農村生產力受到嚴重破壞,也傷害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群關係、幹群關係緊張起來。 1958年,經過廣大農民艱辛勞作,糧食豐收在望,隨著「大煉鋼鐵」、「大辦交通」、「大辦工廠」等「大辦」運動開始,大量的農業勞動力和農具、牲畜支援各種「大辦」,農村勞動力減少,以致當年豐產不豐收。農業生產要素不合理的調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造成生產大幅度下降,農民生活日益困難,農村形勢日趨緊張。

二、大煉鋼鐵與地方工交事業的發展

1958 年8月,中央在北戴河會議上作出《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號召全黨全民為生產一千零七十萬噸鋼而奮鬥》的決議後,在全國發動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8月底至 9月初,省委為了落實中央下達的鋼、鐵生產任務,連續召開會議,部署鋼鐵生產「大躍進」。湘潭地委、常德地委分別給5縣下達煉鐵任務。湘潭地委 8月25日 至 30日召開縣委第一書記會議,強調「今後幾個月內要把鋼鐵生產作為一個突出中心工作來抓」。在全區開展一個比領導決心、比發動群眾、比出鐵快、比出鐵多、比出鐵好的『五比』競賽」。而且,十天半個月一次電話會或工作會,每天上報煉鐵進度,三五天出一次《關於鋼鐵生產的簡報》,督促各縣加強領導,4縣投入煉鐵隊伍由幾萬人上升到十多萬人。嶽陽縣上萬名勞力在金鶚山建起7座土高爐,作為全縣「鋼鐵生產基地」。平江縣根據地委指示,組織10萬勞力奔赴鋼鐵戰線,還在浯口等地建起土高爐,收集農民家裡的鐵鍋、菜刀、火鉗等鐵製品作為原材料,開始煉鐵。臨湘組織2500多勞力在陸城青山咀、白馬礬等地築起土爐24 座,土法上馬,大煉鋼鐵。華容縣在全民大煉鋼鐵的浪潮推動下,在團山廟掛起煉鐵廠的牌子,抽調上千名勞力土法煉鐵。同時,在機關、學校、公社也建起了小高爐,幹部、學生、社員放下工作、學習和農活,都投入了煉鋼煉鐵的群眾運動。嶽陽縣嶽州人民公社實行全黨動手,全民動員,參加煉鋼的機關、學校10多個單位 2400多人,到10月底,建成土爐45個,平爐18個,9月22號開始出鋼,日產12噸以上,全社共煉鋼0.6萬噸。

為了完成鋼鐵生產的任務,從地到縣都組織競賽評比。湘潭地委在大煉鋼鐵的幾個月裡,按月、按旬進行報表統計,綜合整理後公布發到各縣。縣裡為推動全民煉鐵運動,掀起爐與爐、廠與廠、公社與公社的競賽,並通過報紙、廣播、報表插紅旗、拔白旗,促進煉鐵運動狂熱發展。同時,圍繞大煉鋼鐵運動,各縣還組織了「大辦木炭、大辦煤炭、大辦運輸、大辦水泥、大辦磚廠」等,服務和保證全民煉鐵運動。當時,各縣焦炭缺少,為了解決燃料不足的問題,平江、臨湘、嶽陽3縣組織近 20萬勞力上山燒炭。平江、臨湘兩縣除解決本縣煉鐵所需木炭外,還要完成湘潭地委下達的支援其他縣市的木炭任務。平江縣長壽片的幹部群眾提出「每人一個窯,每一天一擔炭,白天燒出來,晚上送到站」的口號,保證「鋼鐵元帥升帳」。臨湘縣委書記鞏擴率領2萬勞力上山紮寨,大燒木炭。9月,湘潭地委提出「以鋼為綱,鋼鐵第一」,「以鋼為綱,一動百動」。為了保證煉鐵任務完成,保證焦煤、木炭、礦砂按時運到,還從機關、學校和民間抽調汽車、人力車、畜力車支援煉鐵。 10月1日 ,湘潭地委召開縣委書記緊急會議,要求組織100萬勞力投入工業生產,堅決完成鋼鐵生產的任務,並發射兩顆生鐵「衛星」,一顆日產5000噸,一顆日產1萬噸,把各縣群眾性煉鋼運動推向新高潮。經過幾個月的全民煉鐵任務,在大放「衛星」的氣氛中,有的縣也順勢宣告完成或超額完成任務。但是,全民煉鋼運動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各縣從農業戰線抽調大批青壯年勞力,嚴重地妨礙了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不能保證秋收和秋耕,造成了1958年糧食豐產不豐收的局面。而且,全民大煉鋼鐵運動浪費太多,尤其是大量砍樹、拆民房燒炭和收繳農民生活所需鍋、火鉗,甚至部分犁、鋤、鍬等作為廢鐵而放置土爐煉鐵,燒去大量木材,熔化許多鐵器,燒出來的卻是燒結廢鐵。臨湘縣苦戰半年,煉出102噸都是廢鐵,次年4月停辦。嚴重地破壞了森林資源和人民群眾已有的物資財富。號召土洋結合,土法為主,實際上是土法與群眾相結合,從「小、土、群」(小型土法土爐群眾煉鋼)中煉出來的鋼鐵質量太差,廢品很多,造成經濟上的嚴重損失,加劇了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比例失調。

在農業率先「大躍進」的影響下,工業、交通、運輸亦紛紛起來效仿。1958年2月,省委在長沙召開工業交通會議,要求貫徹「依靠群眾辦工業」的方針,做到 「縣縣辦工業、鄉鄉辦工業、社社辦工業;各級辦工業,各部門辦工業」。會後,全省自上而下,掀起大辦工業的高潮。平江縣委在貫徹全省工業交通會議精神時,提出「全黨動員、苦戰三年,組織工業交通『大躍進』」的號召,要求1958年全縣工業總產值要比1957年提高4.7倍,達到53.30萬元,到1960 年趕上或超過農副業總產值。嶽陽縣在貫徹全省工交會議精神後,層層發動,狠抓落實。3月底,縣委宣布:全縣已辦各類工廠715個,另有602個正在籌建中。7月、8月間,各縣為「大辦工業」再造輿論,掀起全民辦工業的高潮。 7月20日 ,華容縣委、縣人委要求「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社隊大辦工業」。8月,湘陰縣委召開全縣工業會議,提出「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大辦工業」,規定農村各社隊和縣直機關單位、廠礦學校不論人數多少,都要辦1個滾珠軸承廠和3個以上化肥廠。同月,嶽陽縣委在召開全縣鄉、社書記電話會上提出「全民動員,大戰50天,實現全縣工業化」。28日,《嶽陽報》就報導「全縣已實現滾珠軸承化」。平江縣委也在召開全縣工業擴大會上宣布:「全縣建成大小工廠3700~4000 個」。在實現人民公社化後,伴著大煉鋼鐵,城鄉大小工廠不斷湧現。湘陰縣到1958年底統計,大小工廠達1.48萬個,從業人員4.9萬人。而且,還將全縣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後組建的企業大拼湊,組建成紡織、機械、陶瓷等27個地方國營工廠,農村所辦的工廠,都享受工資制和供給制。年底,嶽陽縣辦各類工廠2133個,從業人員3.04萬人;平江縣在國家輕工業部工作組試點後,國家投資469萬元,辦起各類工廠1203個,工人增至2.3萬人。社社建立了機械化、農具廠、化肥廠、農藥廠、土紙廠。華容縣共辦各類工業企業441家,從業人數2.6萬人。臨湘縣共辦工礦企業395家,從業人員4728 人。至此5縣共辦各類工廠18972個,從業人員達13.3128萬人。1959年4月,黨的八屆七中全會作出《關於人民公社十八個問題》會議紀要提出 「人民公社必須大辦工業」的號召,5縣人民公社共組建了社隊企業3.71萬家,從業人員11萬人,佔農村總勞力的13%,實現企業生產值4100萬元,佔農村總產值的7%。

在 1958年至1960年「大躍進」期間,不管地方資源、資金、技術條件如何,自上而下強調「大辦工業」。一窩蜂建起的成千上萬個大小工廠,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土法上馬,時間不長,就因原材料、設備、技術及所生產的產品質量低劣等方面的問題。加上管理缺乏經驗,經營上嚴重混亂,虧損嚴重,無法維持生產,造成開工不足或停工停產,甚至垮掉。有的縣在1958年至1960年「大辦工業」中,使用的財力佔地方財政收入一半以上,由於投入大、產出低,工業總產值一年不如一年。據統計,5縣1958年工業總產值比1957年下滑40%以上。

但是,境內企業包括社隊企業是從1958年起步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所列的165個重點項目之一的臨湘桃林鉛鋅礦,就是1958年開始基建的,1959年 12月建成投產。1958年1月,省委、省人委決定在城陵磯洪家洲興建嶽陽造紙廠,是國家計劃重點項目,建成後是全國八大凸板造紙基地之一。是年6月動工,後因調整緩建。1964年恢復建設,1968年建成投產。為了解決桃礦、造紙廠用電及湘北地區工農業生產用電需要,1958年5月,經國家水電部批准,又在洪家洲興建嶽陽火力發電廠,次年9月改稱湖南省嶽陽電廠。12月安裝第一臺6000千瓦齒輪發電機後投產發電。1958年,為了適應廠礦生產的需要,由國家投資,嶽陽、臨湘兩縣配合鐵路部門先後興建了臨湘至桃礦、城陵磯工業站至嶽陽電廠、嶽陽造紙廠的3條專用線,共40多公裡。同時,一批地屬企業的前身工廠都是在1958年興建的。1958年3月,建立的地方國營嶽陽縣農業機械廠(後改為製冷設備廠);1958年7月建立的嶽陽縣玻璃廠(後改為市玻璃總廠),8月建立的嶽陽水泥廠,1959年2月建立的地方國營嶽陽縣製藥廠(後改為市製藥一廠);1959年12月建立的嶽陽縣麻袋廠(後改為嶽陽薴麻紡織廠);還有在嶽陽縣公田鎮辦的瓷廠(後演變為市瓷廠)等,都是在「大辦工業」中興建的。隨著嶽陽轄區變化,後來逐步發展為地屬企業,為地方工業崛起創造了條件。

隨著地方工業的發展,境內交通運輸業得到改善。1958年10月,嶽陽、臨湘、湘陰成立京廣複線修建指揮部,共抽調12萬勞力,以縣組成3個民工團參加了京廣複線工程建設,負責北起臨湘羊樓司、南至湘陰(今汨羅市)高家坊155公裡路段的土建任務。1958年11月至1961年8月,共完成土石方工程 2943.2萬立方米,擋土牆4150立方米,大中橋26座,小橋涵洞188處。汨羅桃林寺站以北6.39公裡段竣工投入使用。1959年12月至 1960年2月,由省交通廳、長沙鐵路、航運辦事處(嶽陽港)、湘運公司聯合出資36萬元興建一條由嶽陽三角線經韓家灣至街河口碼頭的沿湖鐵路專線,與京廣線相連,全長1209米,主要運輸鋼鐵、糧食、煤炭、化肥、礦石等物資。 1960年5月25日 ,經交通部、鐵道部核准,嶽陽港成為全國22個重要內河港口之一。公路建設有所發展。嶽陽縣城道路建設加強,1958年修建了全長2040米的洞庭北路,新建城區至城陵磯長7.5公裡、寬12米的沿湖公路,使洞庭湖岸水陸交通融為一體,成為嶽陽交通運輸樞紐。1958年至1959年,境內還新建嶽陽至公田、新開塘至範家鋪、臨湘五裡牌至羊樓司、劍頭山至李家塅、平江長壽至江西修水,長279.3公裡的幹線公路,以及一批通往鄉鎮的普通公路(總長794.1公裡)。但因急於求成,所修建的公路中存在標準不規範、施工質量不高等問題,沒有發揮應有的效力。

三、科教文衛事業「大躍進」

在工農業生產「大躍進」戰鼓一陣高過一陣的形勢下,社會的各項事業也都奮起直追,開展「大躍進」運動。

首先是開展以改革工具為中心的科技運動。1958年4月,各縣先後成立工具改革委員會,開展以改革工具為中心的技術革新運動。副省長章伯森帶工作組在平江甕江鄉辦農具改革試點後,全縣學習甕江經驗,採取幹部、技術員、手工業工人和社員四結合的辦法,在鄉、社組織農具革新隊伍,開展工具改革和技術革新的群眾運動,促進了全縣「大辦工業」運動。湘陰縣在工具改革中,木製雙鏵犁、木製工具機、車子化、航運化、空中索道、牛拉火車等發明相繼湧現。華容縣集中鐵、木、篾等行業工人,大搞技術革新和改良農具。8月,各縣學習河南大搞滾珠軸承的經驗,從工廠到農業社,從機關到基層,從幹部到居民、農民、學生都投入了大搞滾珠軸承的運動。出現了家家戶戶錘滾珠的熱鬧場景。5縣共投入試造滾珠軸承的單位1000多個,有21.6萬人參加。生產軸承61.8萬套,安裝工具24.2 萬件,創造和改良農具8600多件。但是受設備、材料和技術的限制、一哄而起的科技革新運動,雖然創造了一些「奇蹟」,但大都不能推廣使用,反而造成了極大浪費。

1958 年5月,全省教育工作會議召開後,各縣拉開教育「大躍進」的序幕。特別是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在「政社合一」的體制下,提出「十天三普及」(普及中、小學和幼兒教育),實現「一營一校」(一個大隊辦一個學校)的發展目標,各類學校應運而生,普通小學、中學有較大增加,還辦了職業學校、農技學校、師範學校等。 1957年,5縣共有小學2910所、中學25所,在校學生24.5萬人。到1958年,小學就有3285所,中學81所,在校學生32.69萬人。還有農村學校和職業中學48所,師範3所。各縣還辦紅專學校近2000所,參加學習的有16.28萬人。各縣及鄉、社都成立掃盲委員會,為在國慶節掃除文盲,提出「田野是戰場,樹下是課堂,手指當筆畫,大地當紙張,書本隨身帶,休息就掃盲」。短短半年時間,5縣參加掃盲青壯年44.9萬人,加上歷年掃盲人數,累計達55.69萬人。臨湘縣路口公社被評為全國掃盲先進單位,黨委書記參加了全國群英會。

文化工作「大躍進」,是從開展群眾性業餘文化活動開始的。為推動農業「大躍進」,農業社成立業餘劇團、圖書室、歌詠隊、美術組,配合「大躍進」搞宣傳,造輿論。在群眾文化工作中,提出「人人寫詩、人人畫畫、人人演戲」和「社社辦文工團」等口號,興起了以民歌、民謠及壁畫為中心內容的群眾性文藝創作熱潮。 10月23日 至 25日,湘潭專區召開了全區文化藝術「衛星」會議,傳達省文藝「衛星」會議精神,交流經驗,制定「衛星」規劃。會後,縣、社都成立文藝「衛星」指揮部,加強具體領導,檢查督促採取「滾繡球」的流動展覽等辦法,把文藝「衛星」發射得又多又大又高。各地搞「創作躍進日」,「萬人山歌大合唱」,大放文藝「衛星」。同時,通過文藝宣傳,又為各行各業「大躍進」鼓與呼,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這些文藝活動群眾喜聞樂見的少,「假、大、空」、公式化、概念化的東西多,上半年一哄而起,下半年一鬨而散,終至偃旗息鼓。

醫療衛生工作「大躍進」,是從除「四害」(蒼蠅、蚊子、老鼠、麻雀)開始的。湘陰縣提出「兩天準備,五天戰鬥,三天掃尾,苦戰十天,實現『三光』(私人廁所拆光、臭水氹填光、門窗洗光)『六化』(戶戶實現痰盂化、人人毛巾化、個個牙刷化、房屋白化化、公共廁所化、隊隊標語化)」,縣直機關、單位和居民委員會迅速行動起來,農村的鄉、社也組織除「四害」,拆廁所。嶽陽、臨湘、平江3縣也都開展了群眾性除「四害」工作。經過檢查評比,湘陰縣被評為全省「四無」 縣,嶽陽、臨湘、平江3縣有204個單位被評為「四無」單位。這次除「四害」群眾運動,改善了城鄉衛生環境,普及了衛生知識,培養了人們講衛生愛清潔的習慣。但運動中提出的口號和形式主義,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費。農村大拆私人廁所,拆換陳磚茅屋,致使有的地方衛生沒有好轉,反而病人增多,群眾怨聲載道。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後,各縣加大醫療衛生工作領導力度,到1958年底,5縣醫療衛生機構有748個,病床4882張,醫務人員5485人。有70個公社成立了衛生院,一些農村聯合診所很快發展成農村醫院,農村缺醫少藥狀況有所改善。

第二節 人民公社化運動

一、 興辦人民公社試點

1958年8月,毛澤東先後視察河北、河南和山東等省的一些農村。 8月9日 ,他在山東同當地負責人說,「還是辦人民公社好,它可以把工、農、兵、商、學合在一起,便於領導」。 8月23日 《人民日報》公開發表毛澤東的講話,「人民公社好」的口號傳遍全國,一些地區相繼出現聯鄉並社並轉辦公社的熱潮。

8 月13至22日,省委召開地市委書記會議,對即將開始的人民公社運動作了研究,決定8月下旬試點,9月全面鋪開。地委迅速作出安排,要求各縣儘快試點,興辦人民公社。8月下旬,5縣聞風而動,充分利用縣報、廣播進行宣傳發動,介紹外地人民公社化的經驗。《平江報》專題發表「人民公社十大優點」的文章,向廣大群眾宣傳人民公社優越性。《嶽陽報》在「要緊的話」欄目說人民公社「更能適應我國農村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比一般合作社顯示出更大的優越性,能更有效地促進工農業生產大躍進,這樣,就能加速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人民公社是全面發展農村經濟、文化事業,在廣大農村中建立共產主義制度的最好的基礎形式。人民公社的建立標誌著我國農業合作化制度又開始向前大大躍進了一步」。同時,各縣都先後組織工作組下鄉試點。在毛澤東說「人民公社好」之後,嶽陽縣委就派出工作組到君山鄉幫助進行小社合併建社工作,總結該鄉搞小社大協作的經驗。 8月23日 ,全鄉召開轉社籌備工作代表會議,與會的100多個代表一致要求很快轉社,當晚每個人都寫了入社申請書。工作組和鄉黨委展開成立人民公社宣傳攻勢後,9個農業社的幹部群眾都到鄉裡要求。籌備工作就緒,鄉黨委於 8月26日 召開慶祝人民公社成立大會,君山鄉全鄉的9個農業合作社合併為一個人民公社。駕著小船從湖裡來的漁民,從30多裡外來的農民,放下工具的工人高舉紅旗,抬著申請書,敲鑼打鼓,一個隊一個隊、一個社一個社進入會場,歡呼嶽陽縣第一個人民公社誕生。《嶽陽報》在刊登消息的同時,還刊載長篇報導向全縣人民介紹「人民公社給君山人民帶來十二大好處」。同日,通過宣傳發動,全省最早成立高級農業社的湘陰縣洞庭圍的社員群眾來到人民公社成立大會場,慶祝民新、白臨兩個鄉和白馬、臨資兩個鎮組合為洞庭圍人民公社,全社共有8262戶、3.45萬人、6.41萬畝耕地,實行工農兵學商合為一體的統一領導和管理的人民公社體制。這兩個人民公社與長沙高塘人民公社同日成立,成為全省最早的人民公社。消息傳開,各縣加快了試點步伐。 8月29日 ,臨湘縣委在橫鋪鄉建立了超美人民公社。 9月1日 ,平江縣委經過醞釀協商,將三陽區的三陽鄉、濁水鄉、清水鄉、東源鄉的72個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國營平江第一農場及三陽範圍所屬的工廠、供銷社、銀行、學校、衛生院等13個單位合併搭建,成立紅旗人民公社。 9月3日 ,華容縣委在縣城人民大禮堂召開華一人民公社建社試點工作大會,宣布將三封、勝峰嶺、潘家渡3個鄉合併建立華容縣第一個人民公社,命名為「華一公社」。至此,5縣試點工作結束。

二、各縣實現人民公社化

1958年8月29日 ,中央作出《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將全國人民公社運動迅速推向高潮。 9月13日 ,省委下發《關於組織學習人民公社有關文件的通知》,省委宣傳部在《新湖南報》上刊登《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宣傳提綱》,湘潭地委、常德地委對所屬縣委提出具體要求,一個人民公社化的宣傳和建社運動在各縣迅速鋪開。9月中旬,各縣都分別召開縣、鄉、農業社三級幹部會議,組織學習毛澤東關於「人民公社好」的指示,中央有關建立人民公社的文件,省委、地委關於加快成立人民公社的文件、會議精神,號召在全縣廣泛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宣傳活動。同時,以縣委試點創辦的人民公社為樣板,對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規劃和安排。為了解決幹部群眾對人民公社的一些疑慮,還以整風形式,開展鳴放和辯論,批判個人主義、本位主義和所謂 「小腳女人走路」的右傾保守思想,討論並社建社,搭起人民公社的架子。會後,在廣大群眾中開展大張旗鼓的共產主義宣傳運動,運用縣報、廣播、大字報、標語、門板報等多種形式,向人民群眾宣傳人民公社的優越性,「共產主義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橋梁」的口號遍布城鄉。嶽陽縣委於9月中旬召開有1500人參加的三級幹部大會,以建立人民公社為中心,向全體幹部進行共產主義教育,並推廣廣興洲鄉進行「十破十豐收」的共產主義教育運動的經驗,使幹部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比資本主義有無比的優越性,明確「建人民公社就是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去」,使廣大幹部下決心建好公社。儘管當時中央在《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中指出,農業合作社合併為大社並轉為人民公社的時候,一氣呵成當然更好,不能一氣呵成的,也可以分兩步走,不要勉強,不能性急,各縣都應先進行試點,然後逐步推廣。還指出,無論在秋前和秋後或今冬明春合併,都應從現在起,就把準備合併的一些小社串連起來,共同商量,統一規劃秋後的農田基本建設,統一安排為爭取明年更大豐收的各項準備工作。但在當時的實際運動中,受「大躍進」狂熱氣氛的影響,各縣的人民公社在醞釀、籌備和建立的過程中,同樣充滿了非理性的狂熱。在少數人消極抵制和反對,大多數群眾還來不及反應,報紙、廣播天天報導一些地方已實現公社化的緊迫形勢下,不到半個月,各縣人民公社就搭架建立了起來,到9月底,已基本實現公社化。到年底,各縣原有的3497個高級農業合作社,組建成76個人民公社(嶽陽縣16個、湘陰縣26個、平江縣14 個、臨湘縣11個,華容縣9個)。在基層實現公社化後,各縣根據省地委的部署和要求,在「政社合一」的思想指導下,開始籌建縣聯社,即一縣一社。11月下旬,湘陰縣行動起來,將中共湘陰縣委員會改為「中共湘陰縣聯社委員會」,將湘陰縣人民委員會改為「湘陰縣聯社管理委員會」,縣級機關所有行政部門和企事業單位,一併進入湘陰縣聯社委員會。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監委會,縣聯社管委會下設水利、畜牧水產、財貿糧油、工業交通、文教衛生、政法公安、生活福利、勞動武裝八個部,實行縣一級領導機構的公社化。

三、嶽陽市的設置與城市人民公社的建立

1959年11月,國家民政部派員來嶽陽縣考察,調研設置嶽陽市事宜。 1960年1月2日 ,經國務院批准,在原嶽陽縣城廂鎮基礎上成立嶽陽市,隸屬湘潭專區,委託嶽陽縣代管。全市劃為3區3社:即南區、北區、城陵磯區、郊區分社、梅溪分社、洞庭分社。全市共有28個管理區、8個居民委員會,201個生產隊,1個直屬場。面積300平方公裡,113643人。1960年2月中旬,召開中共嶽陽市第一次黨代表會,選舉產生中共嶽陽市第一屆委員會,由22名委員組成,常務委員9人,書記李景川,副書記段志霖。市委工作機構設辦公室、組織部、宣傳部、工交政治部、財貿政治部、農副辦公室、監委會。嶽陽市人民委員會市長段志霖,副市長郭憲章、程玉良。其工作機構有秘書室、計委、人事科、民政科、勞動科、財政科、文教科、衛生科、農業科、基建交通科、公安局、工業局、手工業管理局、商業局、服務局、稅務局、糧食局、郵電局、人民銀行。還建立了市人民武裝部、檢察院、法院等機構。1961年10月,省委批示,嶽陽市由湘潭地委直接領導。「為了密切城鄉關係,有關工作可以委託嶽陽縣委代管」。

1958年12月10日 ,中共八屆六中全會關於人民公社若干問題的決議指出:「城市的人民公社,將來也會以適合城市特點的形式,成為改造舊城市和建設社會主義新城市的工具,成為生產、交換、分配和人民生活福利的統一組織者,成為工農商學兵相結合和政社合一的社會主義組織。」此時,嶽陽城區已建立嶽州、洞庭、運輸三個城市基層人民公社。

1960年3月9日 ,中共中央文件印發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關於哈爾濱香坊人民公社的發展情況的報告》和河南省委《關於城市人民公社鞏固和發展情況的報告》,並對城市人民公社問題作出明確批示:「中央認為對於城市人民公社的組織試驗和推廣,應當採取積極的態度。」「以大型國營廠礦為中心,以機關、學校為中心,以街道居民或以城區再加一部分農村為主體的各種形式的人民公社,都可以試驗,事實上都表現了它們的優勢性」;「中央希望上半年全國城市普遍試點,取得經驗後,下半年普遍推廣」。3月底,省委召開了地、市委分管城市人民公社的書記會,會後又組織部分地、市委書記到鄭州參加了中南協作區城市人民公社現場會議,從而,促進了城市人民公社建立的步伐。設置不久的嶽陽市委、市人委緊跟省、地委的部署, 4月11日 ,成立嶽陽市委城市人民公社領導小組,市委書記李景川擔任組長,迅速開展了建社的組織和準備工作。經過廣泛宣傳發動,全市有126757人(包括後增的郭鎮、北港公社人口)申請參加城市人民公社,佔總人數的98.4%。 4月19日 ,湘潭地委批覆同意成立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29日,嶽陽市委在嶽陽縣委黨校禮堂召開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社員代表大會,宣布正式成立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嶽陽市、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二個機構,一套人馬,在城市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下設若干工作機構。管轄南區、北區、城陵磯、洞庭4個城市公社,以及郊區、梅溪2 個農村分社,14個管理區。 5月25日 ,省委為加強城市人民公社建立和管理,召開第二屆十一次常委會,討論城市人民公社問題的紀要,對建立的城市人民公社提出要抓好的幾項工作,並制定城市人民公社的幾項政策,強調「按省委討論意見貫徹執行」。 5月29日 ,省委在嶽陽召開全省城市人民公社現場會議。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黨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段志霖等在大會上介紹建立城市人民公社的經驗。

1962年10月20日 ,國務院頒布《關於撤銷湖南省嶽陽、東安等六市的決定》,省人委以會辦秘字第371號文件轉發,撤銷嶽陽市,將嶽陽市行政區域劃歸嶽陽縣管轄。 12月4日 ,嶽陽縣委、縣人委發文宣布撤銷嶽陽市黨政機構,原嶽陽市城市人民公社改為嶽陽縣城關鎮人民公社。不久,人民公社稱謂取消。

四、大辦公共食堂

1958年9月,在人民公社化的同時,各縣按照省委宣傳部印發的《宣傳提綱》,大張旗鼓地宣傳大辦公共食堂。要求基層在人民公社辦起來後,要採取各種形式宣傳辦公共食堂的優越性,儘快實現公共食堂化。

在籌建人民公社時,各縣許多地方就把辦公共食堂作為實現人民公社化的重要方面,動員、組織城鄉人民群眾把公共食堂辦起來。當時,各地採取的形式和措施主要有:一是以作業組為單位,創辦公共食堂,實現社員生活集體化。華容縣在各項具體工作尚未處理好的情況下,就以作業組為單位,創辦了34823個公共食堂。食堂普遍推行餐票制,憑票開餐。二是大辦食堂,取消四私(即私人爐灶、私人廁所、私人菜土、私人工具)。在「生活集體化」的口號下,發動基層幹部、黨團員和積極分子挨家挨戶邊宣傳邊拆除爐灶,收繳炊具、餐具和其他生活用具,徹底斷了一家一戶生活的後路,一改幾千年來形成的一家一戶生活的習慣。三是通過拆房廢灶辦居民點,將一家一戶的小家庭,集中到幾十乃至上百戶的大集體居民點,讓98%以上的人進入公共食堂就餐,男女老少分別集中住宿。對少數消極和有抵制情緒的、不願加入公共食堂的部分群眾,社隊採取強制措施,將私人戶上的糧食、蔬菜、家禽家畜、灶具餐具、自留地、房前屋後的果樹、菜地等全部收繳給公共食堂。據湘陰縣統計,以生產隊和作業組、城鎮居委會為單位建公共食堂,實行住宿吃飯大集中,全縣建立公共食堂14808個,實現公共食堂化。平江縣雖屬山區,居住人員分散,但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全縣組織辦了公共食堂5348個,有150481戶,549111人在公共食堂就餐。

公共食堂辦起來後,實現了社員「生活集體化」。當時有人總結,辦食堂大家吃飯的時間一致,社裡便於統一安排生產、學習和其他社會活動,社員由各家各戶,集中於一地餐宿,相互關係密切了,婦女勞力解放了,也不為家長裡短爭吵了,家庭關係得到改善。但是,公共食堂的弊端隨著時間的推延,問題也逐步暴露出來,一是吃飯排長隊,幾十人、乃至上百人在一個食堂吃飯,相互擁堵,排隊時間長,有時無法保證供應,引起群眾怨聲載道。二是「吃飯不要錢」的供給制,食堂是大桶裝飯,男女老少放開肚皮吃,不用自己出錢,過「共產主義」生活。有些食堂開流水席,使好吃懶做的人,到一處吃一處,一天吃上五六餐,無人問究。而且,不搞計劃用糧,每餐吃不完的剩飯剩菜,都被收去餵豬或倒掉,造成糧食浪費。三是食堂缺乏嚴格規章制度,幹部吃小灶,多吃多佔,搞特殊化,社員亂吃亂拿。公共食堂好景不長,到1959年春青黃不接的時候,不少公共食堂缺糧缺菜缺柴燒,越辦越難辦。

為了鞏固和發展公共食堂,各縣抓緊了公共食堂的計劃用糧,節約用糧的工作,普遍採用「按人定量,指標到人,節約歸己,超吃不補」的辦法,從城鎮到農村,取消 「大鍋飯」,改吃「缽子飯」,實行基本口糧與基本勞動日掛鈎。但是,糧食連年減產,而浮誇風、強迫命令風越來越嚴重,公共食堂不僅缺米下鍋,而且油鹽柴奇缺,已經到了難以為繼之時。為了把公共食堂辦下去,省委批轉了省委農村工作部《關於辦好農村公共食堂的報告》,要求各地採取積極措施,把43萬多個公共食堂辦好。湘潭地委為辦好公共食堂,多次向各縣委發出通知。各縣委面對公共食堂的嚴峻形勢,加強對公共食堂工作的領導。把辦好公共食堂作為鞏固「社會主義陣地」的一部分,要求基層「越是困難越要把公共食堂辦下去,不能散夥」,要「一手抓生產,一手抓生活」,各縣通過召開生活福利會,總結堅持辦食堂的經驗,樹立典型,開展檢查評比和比學趕幫的競賽活動,公共食堂艱難地維持下來。1960年糧食匱乏,為「保命保畜」,各地全面推廣「雙蒸飯」,提高出飯率,大搞代食品、「瓜菜代」,野菜充飢,許多幹部、群眾因營養不良,患上水腫病,出現餓死病亡的現象。此時,新建嶽陽市,為建立城市人民公社,還在大搞集體生活福利事業。4月下旬,短短幾天時間,全市公共食堂由原來991個,增加到1027個,開餐人數11.9萬多人,佔市人口總數的92.38%。但是,好景不長,下半年就難以為繼。

五、人民公社的組織形式和分配製度

    「政社合一」是當時總結人民公社的一個基本特點。各地建立人民公社後,都超出了單一經濟組織的範圍,實行工、農、兵、學、商結合的制度,成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綜合體。嶽陽縣嶽州人民公社的社員共有13814戶,62666人,其管轄範圍內有中央、省、地、縣屬機關單位92個,國營企業23個,縣級中學3所,小學13所,公社所屬工廠35個,商業系統2183人,還有醫院、門診所、劇團等,有工人、幹部、教師、學生,還有郊區農民、菜農、居民等。各人民公社設黨委會和管委會,既是黨的領導機構,又是行政管理機構、生產指揮機構、軍事機構(民兵師),集黨、政、軍、財、文大權於一體。一般均由幾個鄉級政權合為一體,公社的管委會就是幾個鄉合併的人民委員會。政社合一後,實行「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管理。出工按軍事化以團、營、連、排為單位,公社為團、大隊為營、生產隊為連、作業組為排,以「大兵團作戰」的方式組織生產勞動。平江縣就組織了各種兵團1176個,參加過兵團生產的2.33萬人,凡是搞一次性生產突擊,如興修水利,開荒墾殖等都是兵團作戰,統一行動,限期完成。

    「一大二公」是人民公社的又一基本特點。所謂大,就是公社的規模大,人多地多,一個公社等於幾個鄉,平均每社有7000多人,多的幾萬人。華容縣平均每社 1.09萬戶。平江縣在原14個區的基礎上建立14個人民公社,一個公社就有3至5個鄉。公社不僅經營農、林、牧、副、漁各業,而且還辦工廠,辦中、小學。原有鄉鎮部門機構進行大整合。國家在農村的金融、商業供銷和糧食等部門,其機構的職能、業績和經營都歸人民公社,實行統一政策,統一管理,統一計劃,統一指揮。所謂公,就是人民公社比農業生產合作社更加集體化,公有化程度更高。農業社要將一切公有財產交給公社,社員入社後,基本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原來在農業合作化中還保留自留地,社員轉社後,必須全部交出;自營牲口、自營成片的果樹、一部分較大型的生產工具等等,許多地方在建立公社過程中都已轉為社有。有些地方在所謂「大辦」中將私有的房屋、家禽都轉為公社所有。這裡的公就是實行生產資料公社直接所有制,實行縣聯社的地方,實際是實行生產資料的全民所有制,嚴重地脫離了農村生產力的水平。

1958年,美國在臺灣海峽製造緊張局勢,進行軍事挑釁和戰爭威脅,中央於8月作出《關於民兵問題的決定》,要求在「全國範圍內把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裝起來,以民兵組織形式,實行全民皆兵。」 9月29日 ,毛澤東對新華社記者談話時指出:「帝國主義如此欺負我們,這是需要我們認真對付的,我們不但要有強大的正規軍,我們還要大辦民兵師。」「全民皆兵,就是以人民公社為單位,逐步實行全民武裝。」根據這個精神,省委、省軍區下發了加強民兵建設的指示。各縣廣泛深入地進入全面皆兵的宣傳教育,迅猛地擴大民兵組織,把年滿16歲至50歲的能拿起武器的男女公民,都編入民兵組織,年滿16歲至30歲的編入基幹民兵。並擴大了民兵建制,在農村和城市廠礦相當於縣級的一般編為民兵師,縣以下單位視人數多少編為團、營、連、排。人民公社既是生產組織,又是軍事組織,勞武結合,全民皆兵的群眾運動迅猛發展,民兵數量急劇增長。嶽陽縣在城關地區成立了24780餘人參加的民兵師,縣長任師長,縣委書記任政委;兵役局局長、政委和有關中央、省屬單位負責人和嶽州公社黨委書記任副師長、副政委,下設9個團。各縣參加普通民兵和基幹民兵的達各縣總人口的40%左右。1959年至1961年,根據上級的指示,結合整頓人民公社,對民兵組織進行全面整頓,初步糾正了「組織軍事化」的形式主義偏向,把生產組織與民兵組織徹底分開,調整不合理的民兵編組,壓縮民兵的數量,精簡民兵隊伍。此後,按照毛澤東關於「民兵組織要做到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的指示,民兵組織在國民經濟全面調整中得到鞏固和發展。至1964年,全區有2個師、 245個團、2351個營、1433個連、12150個排,民兵62.54萬人,其中基幹民兵30.25萬人,普通民兵29.08萬人。

在分配製度上,公社實行供給制和工資制相結合的制度。在人民公社化運動進一步發展中,宣傳「共產主義已不是遙遠和未來的事情」,「供給制是比按勞取酬更進步的制度」,要不斷破除「按勞取酬」制度,向共產主義過渡。有的地方把原來經濟條件、貧富水平不一的社隊合而為一,硬性拉平,搞平均主義。 10月24日 省委發出《關於在人民公社化運動中開展朱元生、劉耀旗思想討論的指示》後,地委組織開展歐南儔、劉耀旗好壞思想的討論,各縣緊密結合公社處理分配問題,大張旗鼓向農民進行共產主義教育,遍插紅旗、大拔白旗、教育農村幹部和群眾過好人民公社這一關。嶽陽縣委聯繫本縣實際,開展有38.36萬人參加的歐南儔、郝興華好壞思想大討論,形成群眾性的共產主義教育高潮。平江縣委結合本縣情況,組織開展「王元生、童萬秋思想」的大討論,批判童萬秋的「資本主義思想」。然而,這些討論,名曰「大破個人主義、本位主義、資本主義和保守主義」,實際卻否定按勞分配製度,降低共產主義標準,促成以平均主義為標誌的「共產風」滋長。有的地方就提出對社員要包吃、包住、包治病、包養老、包婚喪等口號,將人民公社集體所有制改為全民所有制,把一些集體所有制的企業、單位轉為全民所有制。公社化的發展,否認社會主義時期的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必要性,無償調撥物資,隨意平調社員、生產隊、生產大隊的勞力、資金、土地和財產,實質是肆意剝奪農民和集體的財產所有權。「共產風」還在生產上造成瞎指揮、高指標、高估產、高徵購、高用糧等問題,僅僅幾個月時間,糧食緊缺,農民生活日益困難,社會形勢日趨緊張,「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所造成的嚴重後果,就不斷暴露了出來。

相關焦點

  • 難以忘卻的歲月: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大躍進"運動在盲目求快、急於求成的思想影響下,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農業強調"以糧為綱";工業強調"以鋼為綱",要求在5年以致3年內提前實現原定15年鋼產量趕上或超過英國的目標。各地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的群眾運動。畝產20萬斤水稻,牛皮吹上天!"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 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
    為此,黨中央、毛澤東醞釀並制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並在這個過程中相繼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在當時被稱作「三面紅旗」。它們的提出和推行,表明黨試圖在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開展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反映了曾經長期遭受帝國主義欺凌的中國人民在站立起來之後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這是事情的一個方面。
  •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隨後大搞積肥、技術革新、工具改革運動。5月,中共八屆三次全會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夏收期間,各地競報「高產」衛星,報刊輿論大加鼓吹。8月,各縣大辦鋼鐵,建起數千座小土爐。與此同時,各地大辦縣社工業,大辦水利,大辦養豬場。交通、郵電、文教、衛生等各行各業積極投入,全面「躍進」。
  •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糾「左」過程中的曲折
    這年冬季,全國範圍掀起以興修水利為中心的冬季農業生產高潮,實際上拉開了「大躍進」運動的序幕。1958年1月和3月,中央先後在南寧和成都召開會議,對「大躍進」作了進一步準備。  1958年5月召開的八大二次會議,正式提出「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這條總路線反映了廣大人民群眾迫切要求儘快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狀況的普遍願望。
  •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 歡迎訪問百年風雲內蒙古!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教訓     1958年5月,黨的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它的基本點是正確的,反映了全國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後的普遍願望,其缺點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 1958年 大躍進、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群眾遊行 大躍進時期的宣傳畫會上,浙江、甘肅、安徽、雲南、廣西、青海、河北、廣東、新疆、河南、山東等省和自治區的代表大會發言中,報告了本地區黨組織在整風運動中,同黨內的所謂「右派分子」、「地方主義分子」、「民族主義分子」以及「右傾機會主義分子」作鬥爭的經過。許多地方的重要領導幹部被宣布為「右派集團」、「右傾集團」或「反黨集團」。這是階級鬥爭擴大化錯誤在黨內的突出表現。
  •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2020-08-31 10: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翻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始末
    毛澤東開始不滿意赫魯雪夫的某些觀點和做法,赫魯雪夫也對中國這時候發生的政治運動持懷疑態度。1958年在中國興起的「總路線」、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就曾使我們的蘇聯領導人大惑不解。    我清楚地記得,我第一次聽到這幾個新的政治名詞是在中共中央作出這個決定之後,按雙方互通消息的慣例,由中國領導人通過外交會晤正式傳達給蘇聯方面。
  • 50年前今天:全國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
    四、指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體所有制,以後可以變為全民所有制,並為向共產主義過渡作準備。9月10日,《人民日報》發表《先把人民公社的架子搭起來》的社論。此後,只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全國農村基本上實現公社化。 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
  • 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批評
    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在中國開展起來。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通過了中國鋼產量翻一番的決定,即從1957年的535萬噸增加至1070萬噸。這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提出:「人民公社將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它將發展成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
  •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
    農村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們黨在五十年代後期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建設中,為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所作的一項重大決策。     關於在我國農村建立「大社」的思想,早在農業合作化運動的高潮中已初見萌芽。1956年完成了高級合作化,每社平均200戶左右。1957年冬和1958春的農田水利建設高潮,又出現了聯隊、聯社。
  • 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
    還說:「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人民公社化運動隨即在中國展開。  保加利亞向中國學習  蘇聯和中國分別提出趕超美國和英國的宏偉目標後,特別是中國發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在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 騰飛中國:「人民公社化」運動浪潮
    核心提示:1958年下半年隨著「大躍進」運動以不可阻擋之勢迅猛發展,全國農村又掀起了大辦人民公社的高潮。
  • 1958:大躍進、全民煉鋼與人民公社化_大國腳印:網友心中60年最具...
    對一系列國際國內形勢作了錯誤的判斷後,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到來,「冒進」變成「大躍進」,鋼產量要求幾年內翻幾番,農業是十幾年間要從封建形態跨越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社會主義在「總路線」的快軌中騰雲駕霧。
  • 1958年「大躍進」運動
    1958年「大躍進」運動
  • 自考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筆記第九章
    第九章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本章重點1、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思路和正確的理論判斷(八大路線、毛澤東兩篇重要文章)。2、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實踐上的「左」的偏誤以及在實踐中的一系列糾偏努力。
  •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怎麼興起的?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怎麼興起的?1958年7月,《紅旗》雜誌公布了毛澤東關於辦大社的設想,為後來成立的人民公社定下了基調。8月在北戴河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於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全國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運動的高潮。人民公社的存在,並不是農村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左」傾的指導思想的產物。農村人民公社是我們黨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過程中出現的一次重大失誤。
  • 還記得「大躍進」時的人民公社食堂嗎?為何只辦了三年便停辦了?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伴隨著"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化運而興起的"新生事物",是建國後極"左"路線的產物。它從1958年的普遍"大辦"到1961年的基本解散,歷時只有短短的三年,最終只成為一代人的回憶。
  • 毛澤東為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的一次調查
    令人遺憾的是,此後一段時間裡,由於對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足,特別是在農村生產關係的變革上急於求成,在農業生產合作社尚未鞏固的情況下匆忙實現人民公社化,造成了嚴重後果。其間,毛澤東也作了一些調查研究,但由於多種原因,並未取得成效。1958年8月,他對河北、河南、山東三省農村進行的、旨在發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調查,就是一個例子。
  • ②人民公社化運動驟然興起
    ,把毛澤東關於辦人民公社的講話宣傳了出去。,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此後,在各級黨委、政府自上而下強力推動下,人民公社化運動驟然興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全國,僅兩個來月全國農村就實現了公社化。至10月底,全國共建起人民公社26570個,參加公社的農戶佔全國總農戶的99.1%。公社規模都在幾千戶至一兩萬戶,有的甚至達幾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