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批評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核心提示:1959年7月18日,赫魯雪夫在波蘭訪問時對中國人民公社化運動進行了公開批判:「曾有人下了大致是這樣的論斷:『既然我們為共產主義奮鬥,那就讓我們來建立公社」』。「看來,當時許多人還不太明白:什麼是共產主義和如何建設共產主義。」「公社是組織了,雖然當時既不具備物質條件,也不具備政治條件——我是指農民群眾的覺悟。結果是大家都想生活過得好,而在公共事業上又想少花些勞動,許多這樣的公社都沒有什麼成績。」

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

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受到蘇聯「趕超美國」口號的影響。1957年5月22日赫魯雪夫在蘇聯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蘇聯於最近三四年內在肉類、牛奶、黃油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的口號。當時莫洛託夫堅決反對,認為加快增加肉類和牛奶的產量,會把整個生產計劃打亂,吃虧的將是重工業。兩個月後,在批判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託夫「反黨集團」時,反對赫魯雪夫提出的「趕超美國」口號成了他們的一大罪狀。

在打倒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託夫「反黨集團」後,為了進一步穩定局勢,鞏固自己的領導地位,赫魯雪夫提出全面趕超美國的口號,以振奮人心,贏得群眾支持。1957年11月6日,赫魯雪夫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報告中正式提出15年內趕超美國的口號,說:「我們的計劃工作人員的計算表明,在各種最重要的產品產量方面,蘇聯在今後15年內不僅能夠趕上並且能夠超過美國」。同時還宣稱:「我們有一切根據宣布共產主義已經不是遙遠的將來的事情了。」

當時,正在蘇聯進行國事訪問的毛澤東,也不甘落後,先後兩次會見英國共產黨領導人波立特和高蘭,向他們調查英國的鋼產量和發展前景,並於11月18日在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上提出中國在15年內趕上英國的宏偉目標。他說:「中國從政治上、人口上說是個大國,從經濟上說現在還是個小國。他們想努力,他們非常熱心工作,要把中國變成一個真正的大國。赫魯雪夫同志告訴我們,15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在15年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

毛澤東從莫斯科回國後,先後召開了杭州會議、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批評「反冒進」、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致使各省市區提出的生產指標一再加碼,完成任務的時限一再壓縮。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提出「苦幹三年,基本改變面貌」等口號。這樣,一場轟轟烈烈的「大躍進」運動在中國開展起來。

1958年8月,北戴河會議通過了中國鋼產量翻一番的決定,即從1957年的535萬噸增加至1070萬噸。這次會議通過的《關於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提出:「人民公社將是建成社會主義和逐步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最好的組織形式,它將發展成為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基層單位。」還說:「看來,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麼遙遠將來的事情了,我們應該積極地運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條過渡到共產主義的具體途徑。」人民公社化運動隨即在中國展開。

保加利亞向中國學習

蘇聯和中國分別提出趕超美國和英國的宏偉目標後,特別是中國發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後,在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國家的許多領導人也試圖加快本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其中最積極的是保加利亞領導人。

1958年9月,以契爾文科夫為首的保加利亞議會代表團訪問中國。契爾文科夫是原共產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妹夫,曾任保共中央第一書記,蘇共二十大後在赫魯雪夫強行推行的「非史達林化」的過程中被免職,但仍保留保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當時,中辦翻譯組的閻明復、朱瑞真參加了保議會代表團訪華接待工作。契爾文科夫率團訪華期間,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分別接見了他們,向他們介紹了中國的形勢,特別介紹了中國正在創辦的人民公社。10月3日,劉少奇會見契爾文科夫談到人民公社時說:「公社的性質基本上還是集體所有制,但有一部分全民所有制,這部分還要增加。我們準備把國家的倉庫、商店、銀行、加工工廠、學校都交給公社,加強公社中的全民所有制。我們想,這樣做兩三年以後很多公社就會變為全民所有制。」契爾文科夫率團訪問了中國的一些城市和鄉村,看到了舉國上下戰天鬥地、土法煉鋼的場面,參觀了畝產「千斤」皮棉的棉田和天津郊區畝產「5萬斤」的稻田。對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所取得的「成就」,保議會代表團成員中少數人表示懷疑,多數人表示欽佩,說他們回到保加利亞後也要開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確,他們回國後,保加利亞報刊立即開始宣傳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接著,他們仿效中國的人民公社,開始擴大或合併集體農莊;增加重工業,特別是對黑色冶金工業的投資,實際上也是大煉鋼鐵。

赫魯雪夫被嚇了一跳

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初起時,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雖不贊成,但在表面上採取了既不稱讚也不批評的態度。據蘇共中央聯絡部中國處副處長庫立克回憶,聯絡部有一個為蘇共中央主席團起草建議的小組。這個小組研究了兩種非此即彼的抉擇:或者為了蘇中關係正常化而讚揚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但是那樣的話,就欺騙國際工人運動,欺騙蘇聯人民;或者是為了維護真理而把「大躍進」和人民公社評價為一種「左」傾政策的表現,但是那樣的話,就會走一條加深兩黨分裂的道路。起草建議小組最後一致認為,為了維護蘇中關係的穩定,應當暫時不要去注意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問題,就是說,對它既不稱讚,也不批評。這個意見得到蘇共中央主席團的贊同。確實,直到1958年12月底,蘇聯的報刊和官方文件都很少提及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而保持一種「沉默」的態度。

隨著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不斷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產生影響,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開始擔憂起來。赫魯雪夫在回憶錄中寫道:「中國開始向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大肆宣揚,說每個國家都應該以中國為榜樣,組織公社,照搬『大躍進』。這種宣傳在中國的報刊上比比皆是,過了一段時間,在居住靠近中國邊境地區的我們自己的人所出版的報紙上也出現了。說實在的,我必須承認,我們當時很害怕中國人的這套做法,他們企圖讓我們採納他們的口號和政策。由於情況變得越來越糟糕,我們不能再繼續保持沉默了。我們不得不站出來講話——不是反對中國和『大躍進』本身(這是他們自己的內部問題,和我們無關),而是反對把他們的座右銘照搬到我們蘇聯自己的條件中來。」

赫魯雪夫確實害怕了,他還把保加利亞共產黨中央第一書記日夫科夫叫到莫斯科,要保加利亞立即停止「躍進」運動,否則不再向他們提供貸款和經濟援助。

梁昌軍

相關焦點

  • 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
    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  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受到蘇聯「趕超美國」口號的影響。1957年5月22日赫魯雪夫在蘇聯農業工作會議上提出蘇聯於最近三四年內在肉類、牛奶、黃油的產量方面趕上和超過美國的口號。
  • 赫魯雪夫為何強烈反對中國的「大躍進」
    >本文原載於《百年潮》,原標題為「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提出,受到蘇聯「趕超美國」口號的影響。接著,他們仿效中國的人民公社,開始擴大或合併集體農莊;增加重工業,特別是對黑色冶金工業的投資,實際上也是大煉鋼鐵。赫魯雪夫被嚇了一跳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初起時,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雖不贊成,但在表面上採取了既不稱讚也不批評的態度。據蘇共中央聯絡部中國處副處長庫立克回憶,聯絡部有一個為蘇共中央主席團起草建議的小組。
  • 揭秘:赫魯雪夫公開指出中國「大躍進」的危險性
    接著,他們仿效中國的人民公社,開始擴大或合併集體農莊;增加重工業,特別是對黑色冶金工業的投資,實際上也是大煉鋼鐵。赫魯雪夫被嚇了一跳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初起時,赫魯雪夫等蘇聯領導人雖不贊成,但在表面上採取了既不稱讚也不批評的態度。
  • 「大躍進」運動
    在這種情況下,由於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基本情況認識不足,更由於毛澤東、中央和地方不少領導同志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誇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就在總路線提出後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   1957年9月,在中共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認為1956年對經濟工作中過急情況的糾正是「反冒進」。
  • 58年中蘇關係:莫斯科另眼看待大躍進
    本文摘自《「文革」前夜的中國》1958年,毛澤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情況,通過蘇聯駐華使館陸續傳到蘇聯國內。當然,《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有關公開報導,也使蘇聯對此有所了解。
  • 1958年的大躍進,是從毛澤東批評「反冒進」開始的。
    1958年的大躍進,是從毛澤東批評「反冒進」開始的。反冒進實際上是針對毛澤東倡導的反右傾保守主義導致的急躁冒進而展開的。對於反冒進,毛澤東一開始就不是十分贊成的,但他採取了相當克制和保留的態度。整風運動開始後,曾有個別人利用黨內反冒進的爭論,攻擊新中國的經濟建設搞糟了,甚至出現了共產黨不能領導經濟的奇談怪論,從而促使毛澤東認定:反冒進也促進了右派的進攻。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毛澤東還對赫魯雪夫的功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應當承認,批評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大大改善了各國共產黨的形勢,其中也包括我們黨在內。批評對史達林的個人崇拜,就好像是為我們黨揭去了這個蓋子。是誰讓我們大家更容易、更正確地認識了個人崇拜?是赫魯雪夫同志,為此我們十分感謝他。"(12)正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毛澤東第二次來到莫斯科。
  • 「大躍進」運動是怎麼回事?
    「大躍進」運動是怎麼回事?但是在經濟和社會發展形勢發展比較好的情況下,由於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經驗,對中國的國情認識不足,更由於黨的一些領導人在勝利面前滋長了驕傲自滿情緒,急於求成,在「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提出後,沒有經過認真的調查研究和試點,便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它是在錯誤批評「反冒進」的過程中醞釀和發動起來的。它正式開始的標誌是1958年5月5日召開的八屆二中全會。
  • 中國「大躍進」名為趕美超英實為超越蘇聯
    有歷史學者指出,中蘇在這些事件上的分歧並非偶然,這意味著當時兩國的利益共同點,正在日漸減少,中國正在尋求一條符合自己利益的道路,走出蘇聯羽翼的遮蔽,意圖逐漸擺脫這位老大哥的影響。解說:對於中蘇關係來說,1958年是雲譎波詭的一年,在1958年的眾多事件當中,在中國內部發生的一個事件也關涉到了中國和蘇聯兩國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大躍進。
  • 翻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始末
    應該說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不久,赫魯雪夫任蘇共總書記初期,對中共毛澤東主席還是比較尊重的,蘇共一些重大決定都會及時向中共領導通報。蘇聯人對中國這一社會主義陣營中最大的兄弟國家曾寄予最大的希望。中國人也對蘇聯的援助和支持懷著真誠的感激。但至50年代後期,兩國兩黨關係中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毛澤東開始不滿意赫魯雪夫的某些觀點和做法,赫魯雪夫也對中國這時候發生的政治運動持懷疑態度。
  • 吳芝圃與大躍進運動
    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的大躍進運動中反右傾鬥爭,為大躍進奠定了思想基礎 1906年3月,吳芝圃出生於河南杞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2月,吳芝圃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2月,吳芝圃等人被黨組織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這是毛澤東親自主持的惟一一期講習班。同年9月畢業後,吳芝圃被任命為中共杞縣縣委書記,並在翌年領導了豫東暴動,出任杞縣革命政權的第一任縣長。
  • 中國近代史:1957年「大躍進」運動
    在9月召開的八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要反「反冒進」並希望以此來創造一個大躍進的新局面;與此同時,蘇聯成功發射了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並提出15年趕超美國,在國際共產主義陣營中激起熱烈反響,給全世界社會主義者以極大的鼓舞,毛澤東也因此提出了中國15年在鋼產量上趕超英國的口號。在這一口號的鼓舞下,一些地區掀起了農業生產的高潮。
  • 1958年5月16日 「大躍進」運動全面展開
    1958年5月16日,中國共產黨八大二次會議舉行以後,「大躍進」運動在全國展開。「大躍進」運動是在不斷錯誤批判1956年反冒進的基礎上發動起來的。中共中央1958年1月在南寧召開的工作會議上,毛澤東把1956年「反冒進」說成是「右傾」、「促退」,進而提出了「大躍進」概念。
  • 赫魯雪夫因人民公社與毛澤東反目
    在對外關係上,赫魯雪夫提出兩個社會經濟體系和平共處、和平競賽的原則。 據俄羅斯解密的檔案記載,1954年9月赫魯雪夫首次來華前主持召開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決定對華大幅增加援助作為禮物。伏羅希洛夫發言稱這是蘇聯經濟難以承受的,赫魯雪夫則說非如此不能使中國人感受到友誼。
  • 「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和糾「左」過程中的曲折
    「大躍進」運動從1957年底開始發動,1958年全面展開。它的推行,表明黨力圖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中打開一個新的局面。它能夠發動起來,反映了曾長期遭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之後求強求富的強烈渴望。
  • 赫魯雪夫與東方偉人
    1958年7月,赫魯雪夫通過蘇聯駐華大使尤金向毛澤東提出建立「共同艦隊」的建議,引起毛澤東、中共中央的堅決抵制。毛澤東指出,赫魯雪夫「舊病復發」,又想控制中國了。7月底,赫魯雪夫來華向毛澤東解釋。12月以後,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從「沉默」、公開評論發展為公開批判。1959年9月,蘇聯政府就中印邊境衝突事件發表聲明,偏袒印度,譴責中國,向全世界公開了蘇中分歧。
  • 1958年「大躍進」運動
    1958年「大躍進」運動
  • 為什麼赫魯雪夫痴迷於種植玉米?玉米運動到底有多麼荒唐?
    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赫魯雪夫是前蘇聯的總統,在他的時期他曾力主改革,希望把蘇聯變得更加強大,在各方面都去超越美國,在提振農業方面,他大力引進玉米,在全國搞起了轟轟烈烈的玉米運動,那麼為什麼赫魯雪夫痴迷於種植玉米?為什麼玉米運動遭到了現代很多人的嘲笑,它到底有多麼荒唐呢?
  • 「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同盟的破裂
    本文將著重分析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問題上,毛澤東的內心訴求,莫斯科的反應,以及因此而引發的中蘇同盟關係迅速惡化的過程。1957年11月召開的共產黨和工人黨會議雖然被《莫斯科宣言》稱為「證明了共產主義運動的國際團結」,但實際上中蘇之間的分歧已經開始顯露——中共對於蘇共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領導地位大有取而代之的架勢。
  • 四清運動始末:毛澤東與劉少奇徹底分裂
    運動期間中央領導親自掛帥,指導"四清";數百萬幹部下鄉下廠,開展革命;廣大工人和農民參與其中,積極響應;"四不清"幹部紛紛檢討,"洗手洗澡",從而上演了共和國歷史上特殊的一幕。這場運動在農村被稱為"四清",在城市被稱為"五反",統稱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後來又改稱四清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