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的大躍進運動中。吳芝圃是全國的風雲人物。在他的領導下,全國第一個人民公社出現在河南。吳芝圃提出:一個省可以單獨進入共產主義,河南要在四年之內實現共產主義。吳芝圃的頭腦發熱,使河南人民付出了生命的沉重代價。吳芝圃的功過是非,值得我們沉思。
反右傾鬥爭,為大躍進奠定了思想基礎
1906年3月,吳芝圃出生於河南杞縣一個農民家庭。1925年12月,吳芝圃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2月,吳芝圃等人被黨組織派到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第六期學習,這是毛澤東親自主持的惟一一期講習班。同年9月畢業後,吳芝圃被任命為中共杞縣縣委書記,並在翌年領導了豫東暴動,出任杞縣革命政權的第一任縣長。1937年5月,吳芝圃任中共河南省委委員兼豫西特委書記。6月,改任豫東特委書記,領導睢縣、杞縣和太康的抗日武裝睢杞太大隊,打響了豫東平原抗日鬥爭的第一槍,馳騁豫東平原。10月,彭雪楓部與吳芝圃部合編為新的新四軍遊擊支隊,彭雪楓任司令員兼政委,吳芝圃任副司令員,張震任參謀長。此後,吳芝圃先後擔任新四軍第六支隊副司令員、新四軍四師政治部主任。他在1942年寫的《關於共產黨員的享受觀》、 《個人主義的發展規律》等文章,被黨中央印發各地,作為整風學習的重要參閱材料。解放戰爭時期,吳芝圃先後擔任中共豫皖蘇區黨委書記、豫皖蘇軍區政治委員、豫皖蘇中央分局副書記兼行政公署主任。1948年冬開封解放後,吳芝圃擔任開封市委書記兼市長。1949年3月,吳芝圃任中原臨時人民政府副主席。1950年9月起,吳芝圃陸續擔任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共河南省委副書記、第二書記,1955年2月任河南省省長。臭芝圃主持河南省黨政工作期間,認真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以「水、旱、蝗、湯(恩伯)」四災而聞名全國的中原大地,解放以來農村的變化的確十分顯著。吳芝圃在主持河南省黨政工作的10多年中,成績是主要的,但是也有缺點和深刻教訓。從1957年夏起,受黨內「左」的指導思想的影響,吳芝圃在河南大批以潘復生為首的右傾機會主義,掌握河南黨政大權,奠定了大躍進的基礎。幹部群眾不敢講實話,導致浮誇風愈演愈烈。
早在五十年代初,河南省委第一書記潘復生與省長吳芝圃在平原省、河南省合併的人事問題上就有分歧。1957年春,臨汝縣有人不同意農業合作化的辦法,出現「鬧社問題」,吳芝圃命令縣委逮捕反對者,後來潘復生從北京開會回來,傳達了中央的意見:「臨汝鬧社是人民內部矛盾」,吳芝圃才放人。農業合作化問題的衝突,進一步擴大了原有的宗派矛盾和觀念分歧。1957年春,潘復生主持制訂了《關於獎勵發展農業生產,爭取秋季農業大豐收的宣傳要點》,經省委常委通過並發出。然而在8月的省委五次全會上,吳芝圃發動突然襲擊,嚴厲批評宣傳要點「是發展資本主義的綱領」,存在「指導思想上的右傾情緒」。省委決定停止執行「宣傳要點」,並收回不在縣以下機關開展反右的「指示」,立即在農村開展大規模的社教運動,批判黨內右傾思想和農村資本主義思想。潘復生以及堅持實事求是的省委書記處書記楊珏、省委副秘書長王庭棟受到吳芝圃的打擊。此後,以吳芝圃為代表的極「左」思想在河南佔據主導地位。
在1958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吳芝圃作了《右傾機會主義是當前河南黨內主要危險》發言。點名批評了潘復生。毛澤東表揚了吳芝圃的發言,同時批評了潘復生。住院的潘復生被迫抱病到北京接受批判。5月18日,八大二次會議還沒有結束,黨中央宣布撤銷潘復生河南省委第一書記職務,任命吳芝圃為省委第一書記。在北京開會期間。吳芝圃給省委打電話,要求準備批潘的材料。6月6日到7月1日,中共河南省第九次全體會議召開,主題是傳達貫徹八大二次會議精神,內容是集中批判潘、楊、王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吳芝圃在會上發出號召:「不要怕潘復生抵抗,要鬥透,從政治上、思想上揭發,要反覆鬥爭……」在吳芝圃的主持下,會議作出了《關於徹底揭發批判以潘復生同志為首的反黨集團的決議》,建議並報請中央批准,撤銷潘復生省委常委、軍區政委等職務,撤銷楊珏省委書記處書記和省委常委職務,撤銷王庭棟省委副秘書長的職務。中共中央很快批准了河南省委對潘、楊、王的處理建議。
在八大二次會議期間。毛澤東在批評潘復生時說:「他的缺點可以批判,但要『懲前毖後,治病救人』。」鄧小平也向吳芝圃交代說,對潘復生的批判只能在黨內進行,不能擴大到社會上。但吳芝圃置若罔聞,迫不及待地開展對潘復生的大批判,在全省掀起大規模的批判潘、楊、王的群眾運動,要求每個幹部職工都要表態,寫大字報,進行揭發,批鬥了一大批說實話辦實事的黨員幹部。時任省委書記處書記的趙文甫總結說,批潘的大字報已達十幾億張。結果,全省抓了20萬「小潘復生」,其中廳局級幹部18名。最後,潘復生被降為西華農場副場長,楊鈺下放到孟津縣洪水公社寒亮大隊當社員,王庭棟被安排到襄城縣孫家祠堂公社柳林生產隊當社員。本來吳芝圃在洞南威信是高的,但在經過反潘復生鬥爭之後。他的威信卻大為降低。
譚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