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年中蘇關係:莫斯科另眼看待大躍進

2020-12-04 手機鳳凰網

本文摘自《「文革」前夜的中國》

1958年,毛澤東發動了「大躍進」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情況,通過蘇聯駐華使館陸續傳到蘇聯國內。當然,《人民日報》和新華社的有關公開報導,也使蘇聯對此有所了解。可以想像,毛澤東在這年的成都會議和八大二次會議關於破除迷信(包括對外國的迷信,對馬克思的迷信)的強調,關於正確的個人崇拜與錯誤的個人崇拜的劃分,肯定也會傳到蘇聯領導人的耳朵中。這對於一向以老大哥自居的蘇聯人來說,就不難想像會產生何種感想。

更讓蘇聯人不舒服的是,中國人似乎不僅把資本主義國家的英美作為趕超的目標,而且還在暗暗使勁,產生了一躍而超過蘇聯,率先進入共產主義的想法。在蘇聯人看來,他們的國家要比中國發達得多,但赫魯雪夫也只敢提十五年趕上美國,基本上實現共產主義,而比他們落後許多的中國,原來還只是說用十五年趕上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的英國,可不久就改變了口號。到了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的時候,就已經變成了七年趕上英國,再用八到十年趕上美國。也就是說,趕上美國的時間幾乎與蘇聯老大哥同步了。而到了1958年9月初,毛澤東則乾脆提出五年接近美國、七年超過美國了。

毛澤東甚至並不忌諱中國要先於蘇聯進入共產主義。他在八大二次會議上說,在延安的時候,林彪同志向我說,將來中國要趕上蘇聯,當時我還不相信,我想蘇聯也在進步呀?現在我相信了。我看我們的共產主義可能提前到來,因為我們的方法比蘇聯好,速度比蘇聯快,再加上有6億人口和蘇聯的技術援助,理所當然要走到蘇聯的前面去。

在同年11月的武昌會議上,毛澤東再一次講到了超過蘇聯的問題。他說,中蘇對比,我們快,他們慢的關鍵是,他們的資產階級等級制度根深蒂固,上下級懸殊,貓鼠關係,我們是幹部下放勞動,將軍當兵。他們缺乏群眾路線這一著,即缺少政治,所以搞得比較慢。另外還有幾種差別,工農、城鄉、體腦勞動,沒有破除。毛澤東還說,不管我們走得多快,還是要給蘇聯人留面子,我們一定要讓蘇聯先過渡,我們無論如何要後過渡,我們可以以社會主義之名,行共產主義之實。他還說,我們10年後就可以搞到4億噸鋼,160萬臺機器,25億噸煤,3億噸石油,還有天下第一田。可是,他們搞了那麼久,還沒有過渡,落在我們後頭,現在已經發慌了。他們還沒有人民公社,他搞不上去,想搶上去。我們過渡到蘇聯人前面,他臉上無光。

且不說蘇聯人對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這種方式是否贊成,就是中國人這種不但要超英趕美,而且還要先於老大哥進入共產主義的雄心壯志,就必然使一向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領頭人自居的蘇聯人感到很彆扭。

1958年赫魯雪夫訪華時,他就對中國的「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很不以為然。在會談的過程中,赫魯雪夫明確表示:你們這個「大躍進」,我們還是不理解。我們認為有超階段、忽視規律的情況。毛澤東說:人民公社一大二公,大,就是聯合的生產合作社多,人多力量大;公,就是社會主義的因素比合作社多,把資本主義的殘餘逐步去掉。這是人民群眾自發搞起來的,不是我們從上面布置的。赫魯雪夫仍是心存疑慮地說:這些我們就搞不清楚了,只有你們自己清楚。總之你們這裡搞的一切都是中國式,你們比我們更清楚。說到這裡,赫魯雪夫就將話題岔開了。

其實,赫魯雪夫並不贊成搞人民公社。1958年11月,赫魯雪夫訪問波蘭。在同波蘭領導人哥穆爾卡會談時,他說:「中國人現在組織公社。在我國這在30年前就曾有過,對這個我們膩了。可是中國人嗎,就讓他們去嘗試吧。當他們碰得滿頭包時,他們將會有經驗。」哥穆爾卡說:「然而在中國的公社問題上,我們沒有明確的立場。他們取得很大的成就,這是事實。」赫魯雪夫不以為然地說:「你們就試一試吧,我們決不會出來反對你們。」

尤其使赫魯雪夫沒有想到的是,中國搞「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竟提高了毛澤東在蘇聯的威望。當時,莫斯科普遍流行這樣的話: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只有一個理論家、哲學家,這就是毛澤東,而赫魯雪夫只是一個種玉米的實幹家。還有許多蘇聯人認為,中國搞人民公社真正找到了一條通向共產主義的道路,而赫魯雪夫沒有找到這樣的道路。據說赫魯雪夫聽了這些話後非常生氣。

在1959年1月的蘇共二十一大上,赫魯雪夫不點名地批評了中國的「大躍進」,含沙射影地說:「由社會主義發展階段向高級階段的過渡,這是個合乎規律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不能任意破壞或越過。」「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分配基本上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進行。」「平均主義並不是意味著向共產主義過渡,而是破壞共產主義的聲譽。」「所有制的形式不是可以任意改變的,而是在經濟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的,它們取決於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水平。」赫魯雪夫在回憶錄中直言不諱地承認:「那個文件相當中肯地(而且我認為是非常準確地)分析了當時中國正發生的事情,雖然我當時並沒有點中國的名。我們的態度是明確的:我們不同意『大躍進』。」

1959年7月18日,赫魯雪夫在波蘭的波茲南省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群眾大會上,談到當年蘇聯成立的公社時說,那時許多人還不明白什麼是共產主義和如何建設共產主義,以為既然為共產主義奮鬥,那就直接組織公社,結果公社是組織起來了,但既不具備物質條件,也不具備政治條件(即農民群眾的覺悟)。結果是大家都想過得很好,但又想對公共事業少出勞動,許多這樣的公社都沒有什麼結果。於是黨按照列寧指出的道路,把農民組織到勞動組合中,雖然集體勞動,但按付出的勞動取得報酬。這樣,我們的集體農莊也就鞏固了。

赫魯雪夫講這番話也很不是時候。此時,廬山會議正處於由糾「左」到反右的轉向階段,毛澤東本來就因彭德懷在其信中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有所非議而不滿,恰巧此前彭德懷訪問過蘇聯,這樣使他產生了彭德懷與赫魯雪夫是預先串通好,共同向「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發難的錯覺。在他看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存在的問題與成績相比,不過是一個指頭與九個指頭的關係。如今,彭在信中說「大躍進」是「有失有得」,赫魯雪夫也以蘇聯歷史上的公社垮臺,來暗喻中國人民公社的命運。這樣一來,不但促使毛澤東下決心在黨內開展「反右傾」,而且也將赫魯雪夫當做是國際上反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總後臺。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說的:「中蘇兩黨兩國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問題上的嚴重分歧當時雖然沒有發展為公開的爭執,但它引發的風波卻對中蘇關係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毛澤東始終認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是真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而赫魯雪夫們所持的反對態度則是違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他們的公開批評更是粗暴地幹涉中國的內政。但在莫斯科看來,毛澤東發動『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幹了一件大蠢事,表明了他『妄自尊大』,表明了『他想使世界——尤其是社會主義世界——對他的天才和領導水平留有印象』等等。總之,此事對雙方的領導人來說,留下的都是嚴重的『惡感』,使得已經緊張的中蘇關係變得更加緊張起來。」

更多歷史內容請點擊>>

相關焦點

  • 「大躍進」、人民公社與中蘇同盟的破裂
    在冷戰國際史研究中,關於中蘇分裂的過程及原因,特別受到學者的關注,有關的討論和分析層出不窮。本文將著重分析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問題上,毛澤東的內心訴求,莫斯科的反應,以及因此而引發的中蘇同盟關係迅速惡化的過程。
  • 「大躍進」問題與中蘇分裂關係深遠
    (3)在中蘇關係史研究中,關於中蘇分裂的過程及原因,特別受到學者的關注,有關的討論和分析層出不窮。這裡有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導致中蘇關係破裂的深層原因,學者們從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外交、軍事、意識形態,乃至領袖個性,進行了探討。(4)另一個是中蘇關係破裂的具體過程,即由於哪些因素、情況、事件的接替或同時出現,並形成一連串的因果關係,終於使中蘇分裂成為不可挽回的事實。
  • 揭中蘇決裂:赫魯雪夫攻擊大躍進觸毛澤東痛處
    中蘇關係不斷惡化引發珍寶島衝突中蘇兩國由50年代的「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誼」而反目成仇,有著意識形態分歧和國家戰略利益相背的兩重原因。過去幾十年間,眾多相關文章談到了控制與反控制、大國沙文主義與爭取獨立自主、爭當馬列主義正統等矛盾,其實還有一條重要原因是對中國「大躍進」道路的爭論。
  • 中蘇關係正常化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中俄「老死不相往來」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到蘇聯1991年解體,中蘇關係這段歷程有42年零86天。對中蘇關係的「四個十年」,李景賢的說法是:十年「親熱」、十年「冷戰」、十年「熱戰」、十年「回暖」。   新中國一成立,出於對國際形勢和國內需要的考量,就開始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對外政策。
  • 中國「大躍進」名為趕美超英實為超越蘇聯
    鳳凰衛視2月17日《鳳凰大視野》,以下為文字實錄:王魯湘:1958年是中蘇關係發展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年,是兩國關係發生重大轉折的一年,在這一年的年初發生了一系列重要事件,如長波電臺、聯合艦隊、炮擊金門等等。
  • 揭秘中蘇關係正常化背後:勃列日涅夫的"絕唱"
    中俄「老死不相往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到蘇聯1991年解體,中蘇關係這段歷程有42年零86天。對中蘇關係的「四個十年」,李景賢的說法是:十年「親熱」、十年「冷戰」、十年「熱戰」、十年「回暖」。新中國一成立,出於對國際形勢和國內需要的考量,就開始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對外政策。
  • 羅平漢:發動「大躍進」的58年南寧會議
    1958年,共和國歷史上的「大躍進」之年。這年1月11日至22日召開的南寧會議,是發動「大躍進」的一次重要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毛澤東對1956年以來的反冒進提出嚴厲批評,使黨內思想統一到「躍進」即冒進上來;提出了生產計劃三本帳的問題,為「大躍進」中各種高指標的提出開了綠燈。
  • 沈志華: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搞「大躍進」
    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凸顯出來之後,您在書中也說,中共取代蘇共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領袖的最大短板就是經濟實力,而主席對此也很清楚,由此,「大躍進」似乎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沈志華:毛澤東心情比較急切,他想一下子把中國經濟搞上去,想打個翻身仗。從1955年搞「冒進」,他就這麼個想法。後來,1956年讓周恩來給「反」下去了。
  • 揭秘:毛澤東為什麼一定要搞「大躍進」
    中國在社會主義陣營中的優勢地位逐漸被凸顯出來之後,您在書中也說,中共取代蘇共成為社會主義陣營領袖的最大短板就是經濟實力,而主席對此也很清楚,由此,「大躍進」似乎就是題中應有之義了……   沈志華:毛澤東心情比較急切,他想一下子把中國經濟搞上去,想打個翻身仗。從1955年搞「冒進」,他就這麼個想法。後來,1956年讓周恩來給「反」下去了。
  • 我看中蘇關係近四十年變遷
    通過參與中蘇邊界談判和其他對蘇工作,我對中蘇之間近四十年的關係有了一定的了解。  近四十年來的中蘇關係,按友好――惡化――敵對――緩和的變遷過程,大體上分四個十年、四個階段。  20世紀50年代,中蘇友好結盟  蘇聯長期同情和支持中國革命。解放前夕,1949年2月,史達林派米高揚到西柏坡同毛澤東主席會晤,雙方進行了內部溝通。
  • 親歷者講述中蘇關係正常化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李景賢簡歷:1939年2月出生。曾任中蘇邊界談判辦公室科員、副處長;中蘇談判辦公室副處長、副司級參贊;外交部蘇歐司副司級參贊、副司長;歐亞司副司長、公使;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駐喬治亞大使;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   當年的中蘇關係和中美關係一樣,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係之一。
  • 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批評
    1957年11月6日,赫魯雪夫在慶祝十月革命40周年的報告中正式提出15年內趕超美國的口號,說:「我們的計劃工作人員的計算表明,在各種最重要的產品產量方面,蘇聯在今後15年內不僅能夠趕上並且能夠超過美國」。同時還宣稱:「我們有一切根據宣布共產主義已經不是遙遠的將來的事情了。」
  • 「大躍進」中的毛澤東
    次日,毛澤東在《工作方法60條(草案)》的前言中寫道:「我國人民,在共產黨領導下,1956年在社會主義所有制方面取得了基本的勝利,1957年發動整風運動,又在思想戰線和政治戰線方面取得了基本的勝利,就在這一年,又超額地完成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們現在看見了從來沒有看見過的人民群眾在生產戰線上這樣高漲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中蘇同盟破裂原因探析
    20世紀50、60年代,中蘇關係的發展可謂峰迴路轉,一波三折。中蘇關係經歷了50年代的結盟和隨之而來的蜜月階段,發展到60年代演變為國家關係和 黨際關係的破裂。中蘇關係的發展,特別是中蘇關係的破裂對當時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發展,以及對中蘇兩國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 沈志華:試論中蘇同盟破裂的內在原因(二)
    儘管看到中國「大躍進」和人民公社的計劃「在中蘇關係之間引起了一些新的摩擦」,但1959年2月美國的情報分析估計,「這些不和不可能威脅到針對西方世界的中蘇之間的團結」。到1959年7月底,毛澤東已經在廬山會議期間決定向赫魯雪夫及所有懷疑人民公社和「大躍進」的人「宣戰」。而中情局的報告卻依然斷定:「在我們評估的這個時間段,中蘇同盟將會保持緊密合作,共同對抗西方國家。
  • 1953年蘇聯援華,為何1958年中蘇反目?毛澤東的堅持
    60年代,蘇聯在中蘇邊境開始陳兵百萬,甚至一度揚言要對中國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核打擊,新中國面臨著生死存亡,然而眾所周知的是,50年代初期,中蘇兩國還曾是關係親密的盟友,蘇聯的援助幫助了中國度過了最艱難的建國初期,中國也在朝鮮戰場上幫助蘇聯穩固住了社會主義陣營老大哥地位。為何中蘇兩國會由親密無間的盟友,轉變成為怒目敵對的對手?這其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曲折故事?
  • 赫魯雪夫對中國「大躍進」運動的反應
    我也可以講,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在15年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  毛澤東從莫斯科回國後,先後召開了杭州會議、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批評「反冒進」、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致使各省市區提出的生產指標一再加碼,完成任務的時限一再壓縮。
  • 「貿促會」往事:見證中美、中蘇關係正常化
    1959年9月,參加維也納秋季國際博覽會的中國展覽團合影 。中間長者為團長冀朝鼎,冀身後右手邊為 方揚春 。圖/受訪者提供貿促會往事:「辦展」中的外交風雲本刊記者/鮑安琪1952年4月,為了反制西方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封鎖禁運,在莫斯科成立了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同年5月,中國相應成立了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
  • 赫魯雪夫為何強烈反對中國的「大躍進」
    我也可以講,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在15年後,在我們陣營中間,蘇聯超過美國,中國超過英國。」毛澤東從莫斯科回國後,先後召開了杭州會議、南寧會議和成都會議,批評「反冒進」、反對教條主義、經驗主義,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致使各省市區提出的生產指標一再加碼,完成任務的時限一再壓縮。
  • 中蘇關係破裂的關鍵:對方高層欲讓毛澤東下臺
    眾所周知,中蘇兩國關係正常化,是1989年5月16日時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和到訪的時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蘇共中央總書記戈巴契夫共同宣布的。然而,回顧兩國關係正常化的歷程,還要從勃列日涅夫說起,他於1982年發表了著名的呼籲改善中蘇關係的「塔什幹講話」,開啟了中蘇關係正常化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