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不能忘了當年是農民給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得人高馬大

2020-12-08 河南人在惠州

說到六十年代,知青下鄉,我想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當年為什麼要知識青年下鄉?難道就是為了體驗生活嗎?這答案肯定是不對的。

大家都知道,當時知識青年下鄉是從60年代開始的,當時咱們國家工業還是很落後,加上當時蘇聯的撤出,咱們的工業發展是很艱難的。

當時在城市的就業崗位,是遠遠滿足不了城市人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年輕的市民在一批一批的長大,他們畢業以後沒有工作。

當時國家和咱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號召這些城市青年上山下鄉,農村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當時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得很直白,就是說讓這些在城市白吃飯的下到農村,為什麼說是白吃飯,就是當時咱們的工業發展,還容納不下這麼多的城市人民就業,沒有工作,那可不就是白吃飯的嗎。

當時很多的知識青年下鄉,有很多是剛剛初中畢業的,十幾歲剛畢業的學生,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就業崗位,沒有工作,也就是說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是說你沒有飯吃。

就這樣,這些很多剛剛畢業的學生,踏上了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學習鍛鍊的道路。

今天看到溫鐵軍教授演講的一個視頻,當年溫鐵軍教授也是下鄉知青,他是17歲開始下鄉,他的弟弟15歲下鄉。

溫鐵軍教授在視頻中說到,當時國家經濟是相當困難,這些在城市中找不到就業崗位,他剛剛初中畢業就上山下鄉到了農村。

當時上山下鄉也叫插隊,60年代農村還是集體制,叫生產隊,這些下鄉知青就叫到農村去插隊,而且當時這些知青,所吃的糧食都是由生產隊提供的。

生產隊時期的牛把式

大家可以想一想,先不說當年這些下鄉知青年齡的大小,他們從小都是生活在城市,從城市長大的,有的人甚至分不清什麼是韭菜,什麼是麥苗,分不清什麼是芝麻,什麼是荊芥。

他們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在城市還沒有工作過,到農村去,就會種地了嗎?最起碼也要學上一年兩年的吧。

那他們到農村,上山下鄉,吃的住的,不都是農村的農民,為他們提供的嗎?最起碼在他們學習的時間,是農民給了下鄉知青的飯吃,才讓這些下鄉知青,長到了現在的人高馬大,這也是很多當時下鄉知青,對農村老鄉至今不忘的原因。

所以溫鐵軍教授在演講中說了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

溫鐵軍教授說「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如果是忘本,忘了當年是農民給了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的現在人高馬大的,如果把這些本都忘了,別說你是教授,不夠格做中國人,想一想我們是怎麼來了」。

溫鐵軍教授是著名的三農專家,是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的好教授,當之無愧的農民代言人,值得我們所有農民尊重敬仰!

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一些人說在集體生產隊時期,農民上工偷懶?那純屬胡說八道
    怎麼可能像這位知青所說的,農民都偷懶,要說有極個別的還說得過去,要說都偷懶那純屬扯淡,就是典型的抹黑農民。再原來生產隊長每天早起叫社員上工,有時候隊長開會,也會有副隊長頂著,你偷懶,你以為別人都是傻子嗎?
  • 網友當裁判,硬是讓溫鐵軍「怒懟」王福重
    圖片來自網絡此話從何而來?溫鐵軍真的這樣怒懟過王福重嗎?這段話【中國人大教授溫鐵軍:農民是根,不要忘了農民,忘記農民就是忘本,別說當教授,當中國人都不夠資格 !】是溫鐵軍說的嗎?在哪裡說的?出處呢?我們看到的相關視頻裡,溫鐵軍是這樣說的: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如果忘本,忘了是當年農民給了我們口吃的,讓我們長到現在人高馬大,如果我們把這些本都忘了,別說你是教授,做中國人,不夠格的,想想我們怎麼來的……
  • 溫鐵軍:我們這代人得知恥
    從17歲到山西汾陽插隊,到耳順之年仍帶著一撥人搞鄉村建設,他始終沒離開過農民、農村、農業。別人覺得不可為,他也要勉力為之。溫鐵軍說自己過去是「因人睚眥拍案而起」,誰給個白眼就能拍桌子打架,「現在脾氣大改了」。整個採訪和拍照過程中,他始終平和地笑著。
  • 溫鐵軍:為什麼當年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
    溫鐵軍作為我國知名的三農問題研究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曾對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數件大事作過各種意義上的分析,而對當年的「上山下鄉」,他也從經濟學的角度告訴了我們那件事情的起因和必須為之的原因,為什麼當年的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
  • 溫鐵軍:建國以來農民向國家貢獻了多少
    溫鐵軍作為我國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確實十分關注三農問題,以及農民這個群體。大約是很少有知識分子像溫鐵軍教授這樣關注農民,提出過如此之多和三農問題有關的議案、理論和學說,因而溫鐵軍也被稱之為「溫三農」。
  • 溫鐵軍:忘掉農民就是忘本,別說當教授,當中國人都不夠資格
    而溫鐵軍,早年也因為下鄉插隊的經歷,讓他對於基層有著更清晰的認識和接觸,以致於成名後的他,一直回憶當年下鄉插隊當隊長的時光,並且時刻為農民發聲,因為他們是站在一起的。魯迅先生說"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而溫鐵軍教授,恰恰就是如此。一生致力於農村建設的他,從未缺席過保護農民權益、地位的爭論。
  • 溫鐵軍:建國以來農民向國家貢獻了多少?
    溫鐵軍也曾指出,建國以來農民向國家貢獻了多少。 農業被擱置在一旁,直接的結果就是糧食和副食品面臨短缺,對人口眾多的中國來說,吃不上飯從古到今一直以來都是嚴重的危機。天公不作美,再加上持續的大旱,許多地區都出現了大面積的饑荒,也因此推動了建國以來第一次的大規模人口遷移。 在今天的山西一帶,可以發現不少陝西人的後代,這都是當年的大饑荒所導致的。
  • 溫鐵軍:為什麼當年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 
    溫鐵軍作為我國知名的三農問題研究教授,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曾對新中國建國以來的數件大事作過各種意義上的分析,而對當年的「上山下鄉」,他也從經濟學的角度告訴了我們那件事情的起因和必須為之的原因,為什麼當年的中國一定要「上山下鄉」。
  • 溫鐵軍: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權益
    原標題:溫鐵軍:三農問題核心是農民權益 中國人民大學可持續發展高等研究院執行院長溫鐵軍22日在「大國大時代———中國經濟十月談」上表示,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權益問題,農民權益不僅包括生存的權利,還包括比較的權利和參與的權利。
  • 溫鐵軍教授,工農兵出身,認為億萬農民救了三次中國
    此前在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所召開的有關中國政治經濟學40人論壇上,溫鐵軍作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發表了一篇題為《去依附:億萬農民救中國》的演講,這篇演講著重說明了農民救中國的一些實際事列。在社會上也引起了很大的影響,一些人針對他的演講對農民在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深入了解,引起了共鳴。溫鐵軍,對農民的看法是否正確?他所說的億萬人民救了三次中國真的存在嗎?讓我們一探究竟。
  • 溫鐵軍:中國失地農民將超1億
    中國人民大學二級教授、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 溫鐵軍(資料圖)  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以中國農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詮釋了農村集體用地徵用補償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只要這條制度建立了,就不會出現房價暴漲了,因為目前的房價高漲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土地來源壟斷,破除了壟斷,也就破除了高房價,讓廣大城市居民受益,也能讓億萬農民受益。  那麼,我們是否由於擔心房價有可能高漲,就不改變現有的農村集體土地的徵用補償標準?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發展,自建國以來的60多年變遷,都伴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
  • 溫鐵軍:有些學科不願跟進「生態化」調整,但我們不能再這麼激進了
    在「中國未來發展模式的重新思考」部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溫鐵軍和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陳平通過遠程連線與現場對話。本文為溫鐵軍教授現場演講,編輯時略有調整。【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溫鐵軍】大家好,我是溫鐵軍。
  • 溫鐵軍解讀「新農村建設」 應放棄單純追求GDP
    城市化未必是解決三農問題的出路  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你加快了城市化,只要你讓農民進了城,我們的問題就解決了。這次提出新農村建設本身就是針對以往比較偏激傾向的一種糾正。  新京報:我們今天的三農問題,在現在的發達國家,或者發展中國家都曾經或正在出現。
  • 看溫鐵軍這段語錄分析得多現實,一針見血!
    難道我們這麼好的年代,還不夠好嗎?反正買不到房子的人,總會給自己找到合適的藉口,如沒有生在城市,沒有一個好爸媽,等等。這或許是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不得不去面對的,可見每一個年代都有每一個年代人的痛苦,以往人求溫飽,求生存。現代人卻只求一套房子,可想在追求上有進步,至少不像以往人為了肚皮到處打拼,有飯吃,就幫人打工,餓不死,就願意出苦力。
  • 溫鐵軍:按照立場,我是左派
    人物周刊:讓農民留在農村,唱歌跳舞、文藝建設、鄉村建設,另一位三農專家說,這是讓農民「安樂死」。溫鐵軍:我從來沒有說過要把農民留住農村,這是杜撰出來的說法;我也從沒說過三農問題可以解決,我只是說如果政策得當,三農問題可以緩解。我認可黨的十六大以來的政策,把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用看得見的手向農村返回要素。
  • 溫鐵軍教授:農民養點雞鴨鵝都不被允許,這樣是影響民生的
    在現代,如若繼續沿用古代落後的養殖方法,加上養殖戶本身缺乏環保的意識,就會造成環境的汙染,就像那句口號所號召的:「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我們不能為了眼前的利益,而對環境造成嚴峻的破壞與汙染,這對子孫後代也是極其不利的。
  • 溫鐵軍:中國經濟發展的另類思考
    溫鐵軍是1951年5月生於北京,祖籍河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現任中國改革雜誌社總編輯,1983年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三農"調研工作,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發表了大量的有關著作,被農民譽為"中國農民之友"。他主張必須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兩個主要矛盾,第一個是高度緊張的人地矛盾,第二個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基本體制矛盾。
  • 溫鐵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最大問題是養老
    溫鐵軍認為,在今天,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最重要的問題,已經不是能不能在城市自由落戶,而是能不能在鄉村自由落戶,「我們一直在說城市人才入鄉,但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誰說只有人才才能入鄉的,普通的市民為什麼不能入鄉呢?但問題是,誰為城市居民下鄉解決戶口?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
  • 溫鐵軍:30年彈指一揮間,現在是城市居民想到農村落戶
    溫鐵軍認為,在今天,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最重要的問題,已經不是能不能在城市自由落戶,而是能不能在鄉村自由落戶,「我們一直在說城市人才入鄉,但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誰說只有人才才能入鄉的,普通的市民為什麼不能入鄉呢?但問題是,誰為城市居民下鄉解決戶口?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
  • 溫鐵軍:鄉村振興戰略可緩解中美貿易戰衝擊
    這是我院院長溫鐵軍教授對他近幾十年的實踐所做出的總結。其實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溫鐵軍教授都是一個低調的人,但在談到「三農」問題時,這個低調的知識分子卻會言辭犀利地不斷為農民的處境大聲疾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