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六十年代,知青下鄉,我想很多人都是知道的,當年為什麼要知識青年下鄉?難道就是為了體驗生活嗎?這答案肯定是不對的。
大家都知道,當時知識青年下鄉是從60年代開始的,當時咱們國家工業還是很落後,加上當時蘇聯的撤出,咱們的工業發展是很艱難的。
當時在城市的就業崗位,是遠遠滿足不了城市人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年輕的市民在一批一批的長大,他們畢業以後沒有工作。
當時國家和咱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號召這些城市青年上山下鄉,農村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
當時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得很直白,就是說讓這些在城市白吃飯的下到農村,為什麼說是白吃飯,就是當時咱們的工業發展,還容納不下這麼多的城市人民就業,沒有工作,那可不就是白吃飯的嗎。
當時很多的知識青年下鄉,有很多是剛剛初中畢業的,十幾歲剛畢業的學生,由於在城市找不到就業崗位,沒有工作,也就是說沒有收入,沒有收入就是說你沒有飯吃。
就這樣,這些很多剛剛畢業的學生,踏上了上山下鄉,到農村去學習鍛鍊的道路。
今天看到溫鐵軍教授演講的一個視頻,當年溫鐵軍教授也是下鄉知青,他是17歲開始下鄉,他的弟弟15歲下鄉。
溫鐵軍教授在視頻中說到,當時國家經濟是相當困難,這些在城市中找不到就業崗位,他剛剛初中畢業就上山下鄉到了農村。
當時上山下鄉也叫插隊,60年代農村還是集體制,叫生產隊,這些下鄉知青就叫到農村去插隊,而且當時這些知青,所吃的糧食都是由生產隊提供的。
生產隊時期的牛把式
大家可以想一想,先不說當年這些下鄉知青年齡的大小,他們從小都是生活在城市,從城市長大的,有的人甚至分不清什麼是韭菜,什麼是麥苗,分不清什麼是芝麻,什麼是荊芥。
他們大部分都是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在城市還沒有工作過,到農村去,就會種地了嗎?最起碼也要學上一年兩年的吧。
那他們到農村,上山下鄉,吃的住的,不都是農村的農民,為他們提供的嗎?最起碼在他們學習的時間,是農民給了下鄉知青的飯吃,才讓這些下鄉知青,長到了現在的人高馬大,這也是很多當時下鄉知青,對農村老鄉至今不忘的原因。
所以溫鐵軍教授在演講中說了一段話,讓我非常感動!
溫鐵軍教授說「今天我們這一代人,如果是忘本,忘了當年是農民給了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的現在人高馬大的,如果把這些本都忘了,別說你是教授,不夠格做中國人,想一想我們是怎麼來了」。
溫鐵軍教授是著名的三農專家,是了解農村了解農民的好教授,當之無愧的農民代言人,值得我們所有農民尊重敬仰!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