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鐵軍:30年彈指一揮間,現在是城市居民想到農村落戶

2020-12-11 騰訊網

新京報訊(記者 周懷宗)5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公開發布。《意見》就農業人口轉移、城市人才入鄉、提升農民工資性收入、統一城鄉公共服務及社會保障等多方面提出指導意見。

針對城鄉融合中諸多焦點,本報採訪了著名農業研究專家溫鐵軍,他認為,「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恰逢其時,是因為城市落戶的限制確實沒有必要存在了,但是農村落戶的限制還沒有完全打破」。

「這些年來,農村戶口變得值錢了」

今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此次《意見》進一步提出「健全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機制。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戶限制」,同時「建立城市人才入鄉激勵機制」。

溫鐵軍說,「我國早在1985年就提出了打通城鄉二元壁壘的問題,此後30年中,已經有很多城市逐步放開了落戶限制,比如石家莊,是最早放開落戶限制的,但它的人口並沒有因此增加多少。如今,30年彈指一揮間,最大的問題,是農民不願意進城了」。

隨著鄉村建設的推進,鄉村的公共設施、社會服務、生活便利程度不斷提升,溫鐵軍說,「這些年來,國家在鄉村十幾萬億的投入逐漸落實,農村戶口變得值錢了。以前是農民想變成城市居民,現在是城市居民想到農村落戶」。

溫鐵軍認為,在今天,實現人口的自由流動,最重要的問題,已經不是能不能在城市自由落戶,而是能不能在鄉村自由落戶,「我們一直在說城市人才入鄉,但我覺得還可以更進一步。誰說只有人才才能入鄉的,普通的市民為什麼不能入鄉呢?但問題是,誰為城市居民下鄉解決戶口?真正的融合,是城鄉之間的自由交流、自由流動。所以說,《意見》恰逢其時。恰逢其時,是因為城市落戶的限制確實沒有必要存在了,但是農村落戶的限制還沒有完全打破」。

「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並不完全合適」

《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的體制機制。完善促進農民工資性收入增長環境」。

多年來,農民工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福利的問題備受關注,此次《意見》提出要「推動形成平等競爭、規範有序、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統籌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和就地創業就業」,以此「規範招工用人制度,消除一切就業歧視,健全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機制,落實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平等就業制度」。

溫鐵軍說,「當前有超過50%的農民出外打工,他們還是農民的身份,但已經不是原來的農民了。這一批人佔據了農民中的絕對多數,他們其實已經在市民化,但我們的很多政策,卻仍舊把他們當做傳統的農民對待。所以保障他們同工同酬等權益,確實非常重要」。

不過,溫鐵軍認為,對農民來說,他們最希望得到保障的,可能並不是工資性收入。

「有多少農民在生產線上打工?這些在生產線上打工的農民中,又有多少願意一輩子在這種不穩定的狀態下工作?」溫鐵軍說,「很長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做法是把農民培養成產業工人,但這種做法並不完全合適。農民不是產業工人,他們是小有產者,是有土地的兼業工人,他們並不希望自己變成產業工人,而是希望在未來變成小業主」。

《意見》也提出了要「健全農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的增長機制,和轉移性收入的保障機制」。對此,溫鐵軍說,「早在1987年《土地管理法》實施之後,當時的農村政策研究人員就提出同權同利的觀點。同樣是所有權,應該是一樣的,農民和開發商同權、農村和城市同權,同權必然也會同利,也才能更好地保障農民的權益。」。

「要讓農村的各種資源,真正實現價值」

城鄉之間社會保障的差異,一直是社會關注和討論的焦點。此次《意見》指出,要「建立健全有利於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普惠共享的體制機制」「完善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制度」。

根據新農保的相關政策,對於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居民,可以按月領取每人110元/月的基礎養老金。但這一標準,和城市養老保障的水平想差甚遠。

多年以來,許多學者一直在呼籲城鄉社保的統一。不過,也一直有聲音認為,面對6.7億農民,要統一社保,在操作層面仍舊困難重重。

溫鐵軍認為,「這些年來,現在農村的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在低保層面,已經做到了應保盡保,只是保障水平還比較低。在醫療保障方面,農民在本地縣域的報銷比例,普遍超過了75%。現在最大的問題,還是在養老上」。

如何解決農民養老問題,涉及社會公平的問題。但另一方面,如何實現養老的公平,則需要更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溫鐵軍說,「現有的條件下,通過國家一下子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不太可能。可以嘗試在村集體的層面想辦法,比如將農村可活化的物業資產進行有效的經營,村集體通過收取的物業資金,來解決農民養老的問題。這是有可能的,但目前還缺乏實驗的支撐,也缺乏政策的支持」。

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集體土地流轉、宅基地流傳工作,在溫鐵軍,這或許是一個途徑,「幾乎所有轉讓出自己集體資產的農民,其社保都由轉讓收入支付。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繼續推進城鄉融合,推動要素的自由流動,讓農村的各種資源,充分實現自己的價值。這是一個可以討論、也應該討論的政策空間」。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牽 校對 柳寶慶

※人物簡介

溫鐵軍: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相關焦點

  • 溫鐵軍:農村社會保障水平提升很快,最大問題是養老
    「這些年來,農村戶口變得值錢了」今年4月8日,國家發改委官網發布《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指出城區常住人口100萬-300萬的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城區常住人口300萬—500萬的城市要全面放開放寬落戶條件,並全面取消重點群體落戶限制。
  • 30年,彈指一揮間
    30年前,東方巨龍睜開睡眼,改革開放之船揚起徵帆。30年,彈指一揮間。改革開放,承載的是人民福祉,收穫的是國家的富強。回首改革開放30年,繁榮一步步向我們走近,前進的信心和幸福感與日俱增,每一位身在其中的人都曾親歷,都有感受,發展變化的故事說不盡、道不完。  30年,彈指一揮間。
  • 藏阿哥落戶城市後悔了,現在想遷回農村遷不了
    雖然工作很辛苦,每天要加班,一天幹十幾個小時的活,但是一點也不覺得苦,想到幹上幾年存點錢回家就能蓋新房子,心裡就熱乎乎的。就這樣我們在外面打工,父母在家種地,帶孩子。從浙江又到上海一打就是七八年的工,也存了幾萬塊錢,到這時候已經感覺打工賺錢太少太慢,於是和妻子商量了一下準備回家自己幹的點小生意,08年的冬天我們就回家了。
  • 溫鐵軍解讀「新農村建設」 應放棄單純追求GDP
    新京報:在新的歷史階段,提出新農村建設這樣一個新的目標,是不是可以這麼來理解,三農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了?  溫鐵軍:從中央強調三農問題重中之重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這是我們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  新京報:如果不解決會怎樣?  溫鐵軍:如果不解決,第一,大家都已經看到了,我們這幾年儘管經濟高增長,但是內需就是上不去。
  • 2019年農村戶口落戶城市放寬政策,進城落戶有哪些優勢?快看看吧
    農民嚮往城市生活這是一種本能,因為從以前開始,老輩人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學習走出農村不要再回來,即便是農村快速發展的現在,很多人還是嚮往城市的生活,越來越多的人去城市打工和買房,其實這幾年國家也比較關注農民落戶城市的事情,有些地方進城買房落戶還有購房補貼,有的地方落戶城市村裡的宅基地可以有償退出
  • 溫鐵軍徐少華談三農問題
    2007年3月6日下午5:30——6:30著名三農問題專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雜誌社總編緝、中國體改研究會常務理事溫鐵軍先生,廣東省湛江市委書記徐少華先生作客南方網北京直播室。    主持人一心:各位網友傍晚好!現在光臨南方網北京直播室的是著名的三農問題專家溫鐵軍先生,溫老師您好。
  • 資本下鄉就血本無歸,農村存款不用於本村?溫鐵軍:金融嫌貧愛富
    但農業研究專家溫鐵軍卻發現,農村地區並不是真正缺乏資金,農村地區的存款甚至只有60%用於貸款,也就是說農村地區並不缺少資金,而是缺少合理的貸款政策。用溫鐵軍先生的話來說,其實,越是農業地區,其縣域金融越是存大於貸。農村地區其實不是沒有資金,但是農村地區的資金往往不能投入在這些傳統農業地區。至今,資金對於農村地區來說依然是個瓶頸。
  • 溫鐵軍:「我深受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影響」
    ■人物簡介  溫鐵軍:著名經濟學家、"三農"問題專家,1979年考入中國人民大學,畢業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2004年開始擔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院長兼鄉村建設中心主任,2013年辭去院長職務。
  • 溫鐵軍:按照立場,我是左派
    這一希望被當作意識形態宣傳了幾十年,大家可能已經默認了對意識形態化的社會科學來說,我才是怪物人物周刊:農村和農業在現代經濟發展中必然走向衰敗,你不認可這是討論三農問題的前提?溫鐵軍:如果把現代化當作終極目標,把發展主義當作達成現代化的指導思想,是會得出農村農業必然衰敗的結論,但是如何看待發展主義大趨勢下的生態災難?
  • 溫鐵軍:買房的人不是住房的人,就會充斥投機,危機爆發代價很大
    此前,他說,房地產的周期到了,1993年是從南到北,逐漸減弱,海南,廣西損失了50%,北京,天津損失了30%,現在是從三線到一線,逐漸減弱,房地產投機的時代過去了。溫教授被稱為三農教授,農民的教授,農民的代言人。
  • 溫鐵軍:中國的三次圈地運動
    學者 溫鐵軍  中國到底已經經歷過多少次「圈地運動」?著名經濟學家溫鐵軍剖析了建國以來政府對農用地的三次「圈地運動」。  臨近歲末,土地市場變得格外熱鬧。11月27日,京滬兩地同現地王,28日,深圳新總價地王誕生,30日,全國總價地王在南京橫空出世。同時,13重點城市11月推地環比暴增219%。一時間,土地問題以及地方政府的土地財政問題,又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 面對面|溫鐵軍:給農業做資本市場式分級 讓金融「下鄉、進林子」
    1968年,因插隊他從北京來到農村,一幹就是11年,緊接著在基層農村調研又搞了11年,22年的親身經歷,讓他更懂農村,也更愛農村。  踏出農村,每天穿梭正在高樓林立、鋼筋混凝土的大北京,任職於國務院的研究室、中央的研究室、農村農業部的研究室,他仍然喜歡到處走走看看,因為他感覺只有實地調查過的才是真實的。
  • 溫鐵軍:建國以來農民向國家貢獻了多少
    據不完全統計,在1997年大約有2898萬農民奔赴城市,他們蓋房修路、架橋埋管,真正是用雙手建設了城市。 在改開時期,農民進城意味著新的機遇,但城市的擴張卻意味著農村的收縮,農民再一次為城市建設做出了讓步:他們讓出了土地、看著幼苗消失而高樓拔地而起。 但在溫鐵軍教授眼裡,他們此時並沒有認識到土地的金貴,只是拿著補償「巨款」走向了城市。
  • 溫鐵軍:只有調整現存利益分配機制才是真改革
    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主任溫鐵軍日前在「新農村建設:實踐反思與展望」研討會上表示,對農村問題認識不一致的背後是複雜利益結構及其話語權分配的問題,只有對現存利益分配機製做調整才是真改革。該研討會由中國人民大學鄉村建設中心與和新華社經濟信息部主辦。
  • 溫鐵軍:不能忘了當年是農民給我們一口飯吃,讓我們長得人高馬大
    當時在城市的就業崗位,是遠遠滿足不了城市人民的就業問題,而且年輕的市民在一批一批的長大,他們畢業以後沒有工作。當時國家和咱們偉大領袖毛主席,就號召這些城市青年上山下鄉,農村有著廣大的發展空間。當時偉大領袖毛主席說得很直白,就是說讓這些在城市白吃飯的下到農村,為什麼說是白吃飯,就是當時咱們的工業發展,還容納不下這麼多的城市人民就業,沒有工作,那可不就是白吃飯的嗎。
  • 溫鐵軍個人簡介
    人物簡介  1968年插隊起,有11年工農兵生活經歷,大學畢業後有11年農村試驗區基層調研經驗;20年來,先後在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從事政策研究;為多個國際組織提供研究和諮詢,並在30多個國家和地區考察、交流。曾任《中國改革》、《改革內參》雜誌社社長兼總編。
  • 溫鐵軍:教育制度的缺陷是利益集團彼此默認的
    剛才《文化縱橫》4周年慶典上,我看您基本是從大的中國文化這方面談了一下,知道您主要是研究三農這塊,我想您能不能具體從農村文化這塊兒說一下。溫鐵軍:我們所謂的鄉土文化是因為它和自然條件緊密結合的,因此農村文化本身就是叫文化,文化內涵是多樣性的,因為自然條件,資源、地理等等自然條件多樣性,而導致鄉土社會它有多樣性。
  • 溫鐵軍:「條塊分割、尾大不掉」是政治體制的核心弊端
    溫鐵軍:現在所謂「80後、90後」的農民的父母大多四五十歲,尚處於農業勞動力的主力狀態,佔9億戶籍農民人口的多數,在「新增人口永不分地」的政策前提下,就意味著這部分農村勞動力的相對結構性過剩問題的惡化。再加上,現在農村的教育培訓很多是進城打工的技術培訓,就導致新生代農民很難再融入農村生活,成為一種城市邊緣人。
  • 溫鐵軍:回望改革,從反思開始
    然而,仔細觀察溫鐵軍近年的行動,從晏陽初鄉村建設學校的探索到如今對農村合作組織的積極推進,無一不向我們顯示了這個被稱為「用腳做學問」的學者對三農問題的積極探索和深入思考。「解構並不是簡單化的否定,解構是為了更好地了解概念的意義。」溫鐵軍在他的文章中寫道。從這個意義上看,溫鐵軍又是一個積極的建構者。
  • 溫鐵軍專訪(一)| 生態文明的教育要回到源頭去
    現在談教育,很多人首先會想到學校,但觀念也在變,更大的教育還在社會、社區和家庭中。 溫鐵軍:相對以「四維」「六藝」達致修齊治平的傳統教育,現代學校教育實際是很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