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光明網
2017-02-17 14:36
百度貼吧上一則「圓通快遞北京站點倒閉」帖子,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內,靠話題的黏性和關注度,引發了一場快遞倒閉潮的討論。
日前,有網友在百度貼吧上發布話題帖,稱有8件快遞在北京花園橋站點停了半個多月,一直沒有收到,去該站點後發現,有幾萬件積壓快遞。隨後,大量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網友在圓通快遞的官方微博下方留言反映超過一周都沒有收到快遞,其他快遞公司站點爆倉的消息被同時引入討論。「快遞公司倒閉」「快遞員大面積走人」「站點壓貨」「拖欠工資」等信息不斷在討論中聚合起來、並形成傳播鏈條,直到圓通發出回應、北京郵政局以官方身份介入,輿論才開始向「企業末端網點發生運營異常」的現實回歸。
如業內人士所言,網點運營波動每年都有,尤其常出現於春節等勞動力緊缺、業務量激增的節慶時段。但這種能引起「快遞倒閉」巨大話題流量的波動被業內視為「正常」,也許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參與「快遞倒閉潮」討論的公眾未必都是「吃瓜者」「不明真相群眾」,未必沒有觀察公共話題來龍去脈的輿論素養。更貼近事實的描述也許是,公眾不過藉此表達了對快遞行業不吐不快的整體判斷,並傳遞一個聲音:快遞業該洗洗牌了。
就像郵政是印刷時代的標誌,快遞行業的興起是電子商務時代的代表性景觀。它被寄望改變郵政時代壟斷、傲慢、遲緩、低效的物流狀態,但同時也呈現出了快而無序、多而無矩的原始市場狀態。丟件漏件、野蠻分揀、信息洩露、冒領私拆等問題是新聞常客,甚至,2013年年末,同樣是陷入此次輿論漩渦的圓通快遞還曾因運送「毒快遞」(危險品)而釀成了一死九傷的惡性事件。可以說,快遞業既成為了城鎮日常生活運轉的工具性行業,又在大量製造著微觀治理層面的新問題。
現代的物流業,因為是新興產業、又生長在資源配置的下遊,從誕生起就具備了市場化的特徵。坦率說,這是中國若干難得的可以尊崇自由競爭規則的小塊領域之一。但遺憾的是,這個領域一方面還沒有形成汰劣機制,超8000家快遞企業都在各自跑馬圈地;另一方面既沒有消費者能充分博弈的槓桿,又沒有從業者維權的機制(這兩個問題互為表裡),更降低了其作為服務行業的實際質量。這是一個打著市場化烙印卻沒有真正市場化生態的行業,是一個「我因市場而興但你別用市場規則要求我」的行業。而「快遞倒閉潮」討論的出現,則是廣義的消費者群體對市場行業「名實相副」的要求,對市場淘汰機制的一種呼喚。
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是,就在「快遞業倒閉潮」討論出現的同時,國家郵政局發布了《快遞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對網購人口紅利逐步衰減、快遞增長的結構性風險加大等問題進行了一些預判。這場討論恰恰為這個規劃的操作提供了一個微觀卻現實的觀察點——無論有著怎樣宏闊的服務網絡目標,政府之手都應該先規避「管死—壟斷」「不管—混亂」的二元模式,助力市場規則在一個本該充分市場化的領域顯現出剛性。
(原題為《快遞公司是該有幾家倒閉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快遞公司倒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