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伯林用6段話評價馬克思,現實經典,道出馬克思的偉大!
以賽亞·伯林是英國著名的哲學家、觀念史學家。他為馬克思寫過一本著名的傳記叫《馬克思傳》,其中他用6段話評價馬克思,評語現實經典,道出了馬克思的偉大之處。
一、在19世紀,沒有任何一位思想家能與馬克思一樣對人類產生如此直接、透徹和深遠的影響。在其一生之中及其身後,他在理智和道德上對其追隨者們都起到了支配性的作用,即使在民主的民族主義的黃金時期,這種支配作用都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內,湧現出了一批批偉大的人民英雄和烈士,以及富有浪漫色彩,幾乎是傳奇性的人物,他們的生命和言行導引著民眾的憧憬,在歐洲創造了一個全新的革命傳統。
二、然而,在任何時候,馬克思都不能被稱作普通意義上的公眾人物:顯然他絕不是什麼流行作家或演說家。他的寫作範圍十分廣泛,但他的作品在其生前並未流傳開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當這些作品開始廣為人知,人們傳閱這些作品的熱情與其說是對它們本身質量的認同,不如說是那與他緊密相關的運動的好名和惡名得以傳播開來的結果。
三、馬克思不是俄國民主鬥士赫爾岑那樣的天才宣傳家,也不具備巴枯寧那樣非凡的雄辯口才。他大部分的工作生涯都是在相對默默無聞的狀態下在倫敦度過的,不是在自己的書桌前,就是在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裡。廣大民眾對他知之甚少,然而到他去世前,他成了一位廣為人知、受人景仰的人,成了一場強大的國際運動的領袖。
四、馬克思並不經常出現在公眾面前,即便出現也不是也別成功。在他出席的宴會或公眾會議上為數不多的幾次演講中,他的講話總是過多地鋪陳事實,夾帶點枯燥和唐突,希望從聽眾哪裡索取一點尊重而不是熱情。從性格上來說,他是一位理論家和知識分子,本能的想要避開與群眾的直接接觸,而他畢生的經歷卻又都耗費在了對這些群眾利益的研究之上。
五、馬克思天生有著強大、活躍、實際、理智的頭腦,對不公平有著敏銳的感覺,異常地缺少感性,對知識分子的花言巧語和情感主義極為厭惡,就像對資產階級的愚昧和自滿的厭惡一樣。在他看來,前者總是漫無目的地喋喋不休,遠離現實,而且不管是真心還是假意,都一樣討厭;後者則無比虛偽,自欺欺人,沉浸於對財富和社會地位的追求中,對其所處時代的明顯的社會特徵視若無睹。
六、馬克思就像一名遠古的預言家在實施上天賜予他的一項任務一樣,基於對未來和諧社會的清晰、堅定的信仰,內心懷著一種平靜的心態,他見證了自己在各個方面所看到的衰敗破落的景象。在他看來,舊世界似乎明顯地在他面前崩潰。他比任何人都做得更多,以加速這個崩潰的過程,試圖縮短結束前最後的陣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