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成千上萬的知青返城,造成了全國各個省市就業壓力驟增,曾經一個工作崗位達到百人競爭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出臺了允許個人擺地攤自主謀業,以緩解就業壓力,個體戶一詞應運而生。
家住上海的李先生大學畢業後去農場插隊,幾年後返程回到了上海,被分配到學校當一名教師,工作半年後,李先生竟然打辭職報告不幹了,這在周圍人群引起巨大轟動,鐵飯碗,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是多麼的高大上啊,多少人羨慕的夢寐以求的教師工作,他竟然不幹了。
帶著眾人嘲笑和不解的目光,李先生毅然推起了板車,在弄堂口支起了地攤,榨油條,賣豆漿,賣一根油條,八分錢,豆漿五分錢,大清早,很快就有人聚集到他的攤位上來。由於他炸的油條個大,顏色鮮黃,豆漿味道純正,價格還實惠,待人又真誠周到,很快,他的生意興隆起來。周圍仍有人在背後說風涼話,嘲笑他擺地攤這種低檔的生意,李先生全然不顧,無論颳風還是下雨,風雨無阻,每天早點攤收工後,他還背起書包,到學校門口販賣從批發市場進來的,明信片,賀卡,鉛筆刀,這種很便宜的學生用品,仍然大受歡迎。
更為奇特的是,李先生是一個特別節約的人,傳說中,他家裡一年從不買醬油醋,佐料,生活上更是菸酒不沾,一年就穿一雙襪子,因此,人們經常調侃他,給他起了個綽號「李算算」。
經過三年的努力,擺地攤白手起家的李算算,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第一代的萬元戶,淘到第一桶金後,李算算開始了糧油批發生意,他秉承著小生意賺大錢的理念,一斤糧食只掙兩分錢,很快,他的生意越做越大,糧油生意竟然出口遠東地區,當他拿著大哥大走在街頭的時候,人們在投去的是羨慕的眼光。
如今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第一代人,他們大多數功成名就,創造了屬於自己的財富神話,而在網際網路大潮下的今天,又一波紅利開始,地攤經濟帶來了第二次創業機遇,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小生意賺大錢,讓煙火經濟在各地生根發芽,讓地攤經濟引領全民第二次創業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