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個過去的同事跟我微信聊到現在工作中的痛苦,這些痛苦是什麼我不用描述,相信每個在職場的人都常常遇到,這個年近30的同事最後傳的信息是四個字:不想幹了。看到這四個字,我又想起之前在《十年漲薪30倍》這書剛出來時,曾有人就書中寫的米粒裸辭的情節問我:
很多人會因為各種原因「裸辭」,您可以在「裸辭」的風險上給當下新人一些建議嗎?
雖然書裡的米粒常常裸辭,但我不建議不經縝密思考就裸辭。因為裸辭說白了都是因為呆著不舒服或對看不慣的事要忍,這些不舒服可能是上司造成的,可能是公司文化和管理方式造成的,也可能是崗位職責造成的,更有可能是對工資待遇和人事安排不滿。但其實這些都不是辭職的理由,因為你不喜歡的那些是常態,你逃脫了這個公司的某種討厭的人或事,去另一個公司會碰到另一種討厭的人或事,即使目前的公司現在讓你滿意,也保不齊未來哪天會不滿意。公司只要有經營活動,那所有的人事就都是動態在變的,此謂「世事無常」。
所以,能選擇裸辭的理由只有一個:現在的工作非但不能幫助自己實現下一步職業目標,而且還在阻礙自己從其他渠道努力實現下一步職業目標。
從這個理由可以看出,做裸辭決定的前提是目標,你得有至少一個目標,而且這些目標儘量具體,比如換做什麼崗位職責、升到什麼職級、多長時間內加薪多少幅度等等,甚至熬著拿年終獎這種也可以視為目標。如果衡量這些目標中只要有任何一個有希望達成,那就放棄裸辭的想法,該幹嘛幹嘛去。
其次,當目前沒有實現目標的可能時,要考慮是否已經找到其他實現目標的方法,比如正面試中的外部公司多大可能給offer、進修高級學位等等,如果還沒有找到任何其他渠道實現目標,就先去找,找到了再付諸行動,只有付諸了行動,你才能衡量現有工作是否阻礙你的這些行動。
不過,說這些其實都沒用,因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決定是否辭職還是停留在生存層次的,也就是錢夠不夠花。我記得前幾個月在某個公眾號看過一張圖,這張圖看得我樂了半天——
之所以樂是因為,別看這圖畫了那麼多複雜的反覆和糾結過程,什麼追求夢想啊,不開心啊,其實都是扯淡,難道沒注意所有都是基於最上方第一個問題麼:你有沒有足夠的資金維持自己下半生的生活?這才是本質的出發點!樂完我就想:說我這書的書名起得太功利太Low的親們,您不功利、有夢想就辭職啊!還每天在職場奔波個啥?
對於工薪族來說,裸辭的最大風險是財務負擔,所以在衡量裸辭時,在考慮職業目標的實現之前,其實最先考慮的還是自己的積蓄,這是很現實的約束因素。當「不想幹了」的念頭冒出來的時候,先調查一下目前同齡同崗位的人市場上找工作的平均期限是多長,然後回顧自己平時的花銷水平,判斷現有的積蓄夠支撐多長時間?建議你把這些都調研清楚並且量化統計後,再回來考慮是否要裸辭。
讀者們讀過書,只知道米粒幾乎每次換工作都是裸辭,也就是說新舊工作之間總有斷檔,但米粒每次的裸辭都是經過對目標、阻礙、積蓄等幾個因素的反覆綜合考慮後決定的,都是醞釀數月後的結果,而且都是在外部求職多次未果後的決定。如果你也類似這般仔細審視過自己,認定裸辭不是自己小孩子的任性之舉,並且有清晰可執行的辭職後行動計劃,那就勇敢地去做吧。至於那些行動結果是否如願實現目標,就交給老天吧。
去年讀小V的《職場不逃跑》時,我曾反省自己過往的裸辭是不是還是因為心靈不夠強大,說到底還是逃兵。這個反省讓我從另一個角度重新審視裸辭這件事:在反覆推敲「為什麼辭職」這個問題的同時,「為什麼堅持」是另一個需要反覆推敲後回答的問題。
裸辭者想必很愛那句詩:「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樂觀的小V說職場不逃跑,但對於「為什麼堅持」這個問題她沒有正面給出答案,但從書的前言的字裡行間就能看出,一切堅持還是為了「眼前的苟且」——
「先回頭看看身邊的老婆孩子父親母親,再想想:你能做到嗎?」
「我們無非是想讓自己過上更好的生活,而什麼才是好的生活?我們覺得自己過得很辛苦,一眼望不到頭,那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人可以開心快樂地工作?我們是否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審視我們所遭遇的挫折,然後總結經驗教訓,讓自己在生活中不斷進步呢?」
「總有人說:死的時候你就會知道,住大房子和開好車是多沒有意義的事情。但問題是,我們還活著。」
「我們可以一直抱有對自由生活的嚮往,但也千萬別忘記:自由是成功者的戰利品,而不是逃避者的保護傘。」
「輕鬆愜意、衣食無憂的生活恐怕只屬於「富二代」,你先問問自己是嗎。」
小V在書的開頭講述自己的家庭和童年,70後的她從父母那裡接受的價值觀是「咱們家沒權沒勢,我們也不用你養,但是如果你要想過好日子,別指著我們,自己努力讀書找份好工作。」 讀完這些你就該明白:為什麼堅持這個問題比為什麼辭職重要多了,為什麼堅持這個問題背後的邏輯是——在你的內心,什麼是「好日子」。
我在職業第一個十年的兩次裸辭都是為了學習考試,因為我的核心觀點是:職業的進階比職業的連續性更重要。如果堅持不能讓我獲得進階,我為什麼要堅持呢?讀過書的朋友應該能看出,米粒的每次裸辭後換的工作都比以前有提升(公司、職責、工資)。所以直到今天,我都堅持這個觀點,這大概是我有勇氣裸辭的原因之一。
但我有勇氣的另一個原因大概就是緣於我心中的「好日子」是非常簡約的。特別是近三五年,當我發現,當我工資是幾千塊和幾萬塊時的生活沒太大分別:買包包是LV還是淘寶上的雜牌、穿的衣服吊牌是MaxMara還是其他、出行開車還是坐公交地鐵、喝咖啡是在星巴克還是在麥當勞/KFC...... 當它們給我心裡帶來的差別感越來越小的時候,我就知道,裸辭是件特簡單的事,自由也不象小V說的那般非得是「成功者的戰利品」。於是,我再次從四大華麗麗地裸辭了。
如果說任性,那次裸辭是我職業生涯中唯一的一次。那次辭職不是為了「職業的進階」去學什麼考什麼。我直接雲遊去了,就是與小V說的那些她羨慕卻不跟隨的「辭職後在優美而偏僻的大山裡開客棧」類似的人。
對我來說,用腳步去丈量那些貧瘠艱苦但或美麗或蘊育獨特文化的地方,用文字和圖片記錄它們和在那些地方生活的人們,就是我心目中「好日子」的其中一種。認識了自己的這個心聲,那麼即使那次裸辭帶來的長達一年多的斷檔給我後來的職業發展帶來很大負面影響,我也是不悔的。當然,我不是鼓勵年輕人向我學習,因為追求「詩和遠方」的前提是你得先衡量自己「眼前的苟且」——你和你的家人能接受的生活品質的底限是什麼水平。
雖然我和小V一樣是年少時經歷過物質短缺的70後,但我並不想用我們從小從長輩那裡接受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價值觀去勸誡更勇於追求夢想的年輕人,因為現在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全職上班並不是人們唯一的職業,創業、SOHO、各種形式的自由職業者、個人商業、投資者...... 我們擁有了更多的職業選擇和職業平臺,我們不必象父輩那樣恐懼失業。在這樣的時代,我不想建議你堅持或者裸辭,我只是想告訴你——
當辭職的念頭屢次冒出來時,當你確保想明白自己要的「好日子」是什麼(切記,這個「好日子」不應該是腦海中一幅某個時點的畫面,而應該是一份更長期間內豐富的行動計劃表),以及「眼前的苟且」是什麼(謀生層面的底限)之前,還是蟄伏吧。
但是,如果你已經確切知道自己要的「好日子」是什麼,那麼就越早動身去接近它越好。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