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城考古: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2020-12-11 人民政協網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後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餘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

 

  今年7月,中央電視臺大型紀錄片《東方帝王谷》熱播後,劇中「飲馬黃河」對秦雍城的講述,考古專家對這座「水上秦都」的城市格局、城市擴建、城郭制度、陵墓、郊外祭祀等提出新觀點,再次引起公眾對這座有著300餘年歷史古城遺址的關注。

 

  12年不解之緣

 

雍城城址區3D復原圖

 

  以往,史學界一致認為,鳳翔縣的孫家南頭村宮殿區在成為秦人遷都的雍城後,才成為秦至西漢時期王室進行重大祭祀活動的場所。但隨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該宮殿區勘探時意外發現的一批秦墓,改變了這個說法。這次發掘清理說明早在遷都雍城之前,此處就是西周王朝的一個封邑,並且興盛了很長時間。

 

  2003年1月15日已是農曆臘月,鳳翔縣長青鎮寒風凜冽。記者在接到「鳳翔孫家南頭考古有重要發現」的消息後匆匆趕到了工作現場。

 

  當日中午,記者在已經發掘的一處墓地看到,考古人員正在深約10米的墓內緊張地進行發掘清理,此時墓坑裡已露出大量的青銅器以及陶器、漆器等文物。「那個戴眼鏡的人就是省考古隊負責人田亞岐。」時任寶雞市文物局長的張潤堂指著正蹲在滿是泥雪的墓坑中忙碌的中年男子說。據介紹,為配合寶雞市某企業徵地建廠,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寶雞市考古隊、鳳翔縣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在佔地近千畝的建設區域內發現了100多座周秦時期墓葬。

 

  「這批墓葬的發現可能要重新認識汧河流域秦國歷史發展的遺存序列,可能為探尋秦國早於雍城的另外一處城邑——汧渭之會提供有力線索。」田亞岐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道。12年後的2015年7月,當記者和田亞岐聊起雍城考古時,他仍然對秦都城學術觀點津津樂道。巧合的是,他正在校對即將出版的《鳳翔孫家南頭——周秦墓葬與西漢倉儲建築遺址》專著,該書中的一項內容便是當年發掘的孫家南頭村那批周秦墓葬。

 

  80年接力考古  逐步揭開秦雍城神秘面紗

 

秦公一號大墓

 

  從上世紀30年代,雍城考古工作歷經了八十餘載,田亞岐將這一漫長過程分為4個時期。

 

  啟蒙時期為1934年~1937年,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的年輕學者徐旭生、蘇秉琦、石璋如等先生赴寶雞參加渭水流域考古調查並發掘鬥雞臺「瓦鬲墓」,他們平日駐紮於當時的府城鳳翔,發掘閒暇之際,他們漫步於鳳翔郊外的雍水河畔,以小規模的田野考古調查方式,留意並初次查找古文獻中所提及的早期秦雍城。

 

  初期探索期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政府加強和倡導對古文化遺產的保護。自上世紀50年後期開始,關中地區沿渭河、涇河、漢水流域探尋古代重要歷史古城及古人類聚落遺存的考古工作相繼展開,秦都鹹陽、雍城作為渭水流域的工作目標隨之被納入工作視線。國家新組建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隊此時曾在鳳翔做過多次考古調查;從1959年下半年開始,陝西省考古研究所鳳翔發掘隊正式成立,諸多前輩學者先後參加了雍城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由於當時秦文化考古工作剛剛起步,有關遺存的面貌和特徵並不為人所了解,當發現一些城牆遺蹟和建築材料標本之後,自然把位於雍水河左岸的「南古城」當成是秦雍城的宮城所在。其實現在看來,「南古城」雖位於秦雍城遺址範圍之內,但它不具備東周時期秦雍城的屬性,可能系西漢時期雍縣縣邑或者同期官署建築。

 

  全面輝煌期自1974年開始,那時考古學界希望通過考古新材料來證明一個時興的理論觀點,即社會主義革命是在資本主義統治薄弱的俄國首先取得勝利的,而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思想及其傑出人物之所以能在秦國出現,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那裡沒有奴隸制,或是奴隸制統治薄弱,正是由於有這樣的工作背景,促成了後來秦雍城大規模考古工作延續。十幾年的考古生涯與勤奮拼搏,鑄就秦雍城考古工作最為鼎盛的輝煌期。直至1986年,這一時期的考古工作者在雍城城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查、鑽探和發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規模;劃分了城內的三大宮殿區及城郊宮殿等建築遺址相對區域分布;勘探出位於城南規模宏大的秦公陵園及雍水河沿岸的國人墓葬區;調查出郊外的部分宮殿建築遺址區;發掘了秦公一號大墓和馬家莊秦宗廟遺址等。

 

  上世紀末至今為秦雍城考古工作的鞏固轉型期,秦雍城考古工作進入對傳統考古資料進行全面整理以及在傳承既往「宏觀」工作取得重要收穫的基礎上,再利用「微觀」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對秦雍城遺址的細部進行更為全面掌握的新時段。這一時期秦雍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確認秦雍城遺址的整體布局和內涵,在此基礎上建立該遺址GIS地理信息系統;在重點區域田野工作方面先後開展了城址調查、秦公一號、六號陵園和「穆公墳」遺址考古調查與勘探、秦公一號大墓一號祭祀坑發掘、豆腐村戰國制陶作坊遺址考古發掘、孫家南頭春秋秦墓地與汧河碼頭倉儲建築遺址考古發掘等,這一時期當雍城遺址被列入全國百處大遺址之後,由陝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編寫的《秦雍城大遺址保護規劃》成為轉型之後如何進一步探索與傳承這座秦都「聖」城的重要命題。

 

  採訪中,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公布的秦雍城考古成果顯示:2013年在秦雍城遺址首次發現雍水上的堰塘遺址;首次確認環圍狀的城郭結構;首次印證「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秦雍城的面貌得以更加清晰地還原……

 

  「作為建制時間最長的國都,是秦國走向強盛的裡程碑,秦國在雍城發展軍事,構築城防體系、提升經濟的支撐力,以滿足對外戰爭的耗費,秦國也正是通過戰爭營造自身發展的空間。如果說當初秦國在隴東地區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東出隴山,向關中挺進,尤其是在經過反覆選擇定都雍城後才有了統一六國的強國夢想。」田亞岐說。

 

  秦公陵園和國人墓地  陵隨都移與城陵相依交互印證

 

孫家南頭村出土的青銅器 記者 張紅中 攝

 

  秦公陵園位於鳳翔縣南塬,分為南指揮陵區和三岔陵區兩部分,約23平方公裡,南指揮陵區由13座陵園組成,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公陵園區,目前已在陵園中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車馬坑共51座和2處國人墓地。雍城秦公陵園不僅規模宏大,而且布局規整,它與之前和後來的秦公陵園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繼承性、完整性、獨特性的秦國陵園體系,其表現整個秦陵園「從集中公墓制向獨立陵園制發展過程」的特徵是非常明顯的。

 

  據介紹,已發掘的秦公一號大墓平面為「中」字形,坐西向東,全長300米,面積5334平方米,深24米,是已發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由主槨室、副槨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組成,該墓葬雖經屢次嚴重盜擾,但仍出土銅、鐵、金、陶、玉等各類文物3500多件,根據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基本確定大墓的墓主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對先秦喪葬制度及秦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21世紀以來,國家、陝西省文物部門按照大遺址「微觀」工作目標,在原已勘探出的14座秦公陵園中選取一號、六號陵園進行試驗性復探。在一號陵園勘探除重新確認陵園中兆溝布局走向、門的結構和8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遺蹟外,在中兆溝緊鄰外側東北方向又新發現446座同期或晚於該陵園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9座,其餘437座為小型秦墓葬,這類中小型墓葬區域目前沒有發現環繞在其周邊的兆溝,六號陵園過去曾勘探出屬於該陵園的6座分別為秦公大墓、陪葬墓、車馬坑與祭祀坑的遺蹟,但由於沒有發現中兆溝而無法確認該陵園具體布局情況,本次勘探新發現了整個中兆溝布局走向和門的結構,發現兆溝的四角各有一段5米~10米長的缺口未挖通,另外還在中兆溝內發現了2座「目」字形祭祀坑,在確認原勘探出的15號「中」字形大墓時,又在墓上發現了夯土建築遺蹟與遺物,與一號秦公陵園具有相同規律的是也在該陵園中兆溝緊鄰外側的西南方向新發現703座同期或晚於該陵園同年代的中小型墓葬,其中「目」字形中型墓葬多達29座,其餘674座皆為小型秦墓,同樣沒有發現這群中小型秦墓周邊的兆溝,為了進一步確認環繞在秦公陵園兆溝外側中小型墓葬的布局、性質、年代及沿革,隨後又對六號陵園中兆溝外側的5座中小型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

 

  隨著兩座陵園復探工作的開展,新的認知也隨之形成,由於在陵園中未發現新的「中」字形秦公大墓,說明在整個雍城已發現的21座「中」字形大墓數基本和當時在雍城執政的秦公人數相吻合,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中」字形大墓即為秦公的陵寢。目前在整個雍城秦公陵園內僅發現3座「甲」字形大墓,從陵園制度的規律性講,過去認為系秦公夫人墓的觀點較為牽強,系未享國的太子墓的觀點還有可能,基於近幾年在雍城秦公陵園內調查與勘探方面的綜合認識,以往在陵園兆溝之內被統稱為大墓的遺蹟,除「中」字形和「甲」字形墓寢之外,其他形制的不是墓葬,而分別是西秦公陵園的車馬坑與祭祀坑,這就說明當時在秦公陵園的兆溝之內埋葬的墓主人只有享國的秦公或者未享國的太子。那麼按照當時夫婦不同墓穴埋葬制度,秦公夫人當葬於何處?秦國宗室貴族、軍功大臣又葬於何處?新發現於陵園中兆溝外側的中小型墓群被整個雍城秦公陵園的外兆溝所包圍,從布局上來看必然與陵園有關係,根據目前掌握的考古材料推測,他們若不是以從葬的身份葬於秦公大墓之內,就有可能葬於兆溝以外的中小型墓群,過去的研究將秦公陵園作為「公墓」,而國人墓地一般被當作「族墓」對待,二者屬性不同,相互分開。從新發現上看,「公墓」與「族墓」在雍城時期的墓葬布局上有其鮮明的組合特徵,秦國早期的秦公大墓和小墓葬於一起,沒有兆溝之分,可稱為典型的集中公墓制;雍城時期二者仍然距離很近,但卻將秦公之間、秦公與中小型墓群之間以兆溝分隔,可稱為相對集中公墓制並顯現出獨立的陵園制的雛形;秦國末期至秦代,「公墓」與「族墓」乃至「公墓」與「公墓」之間已完全分開,而且距離較遠,呈現出典型的獨立陵園制度特徵,因此,在一號、六號秦公陵園兆溝內外完整布局的新發現從喪葬制度上生動的反映了當時秦國社會內部等級森嚴的場景。

 

  國人墓地主要分布在城南郊雍水河沿岸,分別由南指揮、黃家莊等處相對獨立存在的墓區組成,總面積2.3平方公裡。除上述區域外,近年還在雍城以東郊外的塔寺河沿岸六道村、瓦窯頭和雍城城址範圍西北部相繼發現多處秦人墓地,這一新發現改變了之前認為秦國人墓地僅分布在雍水河沿岸的傳統觀點,同時根據墓葬年代推斷,城內墓葬並非秦國有城內葬的習俗,而是原本葬地為城外,後因城市擴大所致。

 

  據介紹,田亞岐研究員最新關於秦都雍城歷史地位與沿革的學術觀點認為,作為秦國歷史上建制時間最長的一處正式都城,雍城在其發展歷程中具有劃時代意義。按照目前學術界對秦「九都」各自功能與層次結構的研究,自秦德公元年(公元前677年)初居雍大鄭宮起,止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自雍徙都鹹陽」,秦置都雍城達327年。

 

  河流縱橫  「水上秦都」不斷完善

 

  「秦國從最早的甘肅禮縣再到最晚的鹹陽,是在遷徙中不斷壯大,在遷徙中不斷從城防體系、城市建制等總結完善建城設施與規模。」田亞岐告訴記者。

 

  在此前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學者已確認雍城西北有一片遼闊的水域,但由於缺乏更深入的調查研究,對秦人如何使用這一水利資源不得而知。2014年,考古工作者在這片水域的流出口——雍水河古河道上勘探出一段橫截於古河道的石砌堤壩,由此證明,當時湖泊和河流的水位,已受到人工修築的堰塘的影響。更為巧妙的是,考古學者發現這段堤壩與河道同寬而又低於河岸。對此,田亞岐說:「這樣的構造非常科學,汛期來臨,堰塘能及時向河道洩洪;旱期來臨,堰塘能優先向城內供水。修築堰塘不僅使得民眾旱澇無憂,還能起到城市防禦的作用。」

 

  據田亞岐介紹,在遷雍之前,秦人曾由西犬丘先後遷至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但都未能長久居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些地方受自然環境制約,不足以支撐秦的長遠發展。田亞岐表示,一座都城的建立,大約要經過試用期、擴張期和鞏固期3個階段,秦在秦邑、汧城、汧渭之會、平陽只經歷了第一個階段,而在雍城則完整地經歷了3個階段。

 

  據介紹,雍城相比之前的平陽,居高臨下,依山傍水,因此,當秦人由平陽遷至雍城,首先不必再擔心外敵的侵擾。更令人驚喜的是,這裡不僅有大量本地人口供秦人擴充軍隊、繁衍生息,還有足夠平坦肥沃的土地供秦人進行農業生產,自給自足。當在雍城順利、輕鬆地度過第一階段後,秦人開始「築城以衛君,造郭以衛民」。由於雍城四周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以水禦敵於城外」的主要城防設施。這種情形與秦遷都雍城之前,在西犬丘的大堡子山、圓頂子山的城防體系,以及秦陵園內的兆溝如出一轍,也是對文獻所載「城塹河瀕」的實景解讀。而在城內,秦人也「順河而建,沿河而居」。考古學者的調查發現,兩條南北走向的人工河與兩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天然河互相交錯,將雍城劃分為內城與外城,等級區分、功能區別開始出現,標誌著雍城進入了第二階段。再後來,秦國為了適從戰國時期列國之間的強力攻伐和爭雄,於是秦雍城便出現了「悼公二年(公元前490年),城雍」的情景,這是雍城城市發展的第三期,也是最為鼎盛的時期。

 

  秦人心懷宏大夢想  「子孫飲馬於河」

 

  省考古研究院專家分析認為,秦人一直心懷「子孫飲馬於河」的偉大夢想,所謂「河」即黃河。即使雍城兼具軍事防禦和社會生活的良好條件,其地理位置畢竟偏西,因此,當秦人在雍城經過近300年的發展之後,便又萌發了繼續東遷的念頭,夢想的力量讓他們無法停下腳步。

 

  然而,在秦獻公將都城東遷之後,雍城雖然失去了其曾經的政治中心地位,但由於秦國祭祀天地及五帝祭祖的宗廟仍一度保留,諸如秦始皇加冕典禮等許多重要祀典得以繼續在雍城蘄年宮舉行,因此其原有部分都城設施仍被修繕利用。及至西漢前期,雍城郊外的蘄年宮一帶仍為帝王舉行郊祀活動的重要場所,所以雍城作為「聖都」的象徵及其歷史沿革一直持續至漢武帝時期。

 

  發稿時,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秦漢室主任田亞岐告訴記者,雍城遺址既體現了早期城市以自然環境作為適從條件的普遍原則,又反映出秦國面對複雜外部襲擾環境而以完備城防設施作為首選的自身特徵。在雍城,秦國把握政治時局,順勢而為,有效利用自然與人文環境,建立了堅固的防禦體系,為實現秦穆公提出的「子孫飲馬於河」的秦國夢想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張紅中)

 

相關焦點

  • 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組圖)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圖/除署名外由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後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餘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
  • 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後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餘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
  • 秦都雍城考古正逐步邁向「透物見人」 :有助全面了解秦國社會組織結構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發布消息稱,2018年考古人員對雍城遺址核心區的一組建築遺址進行了發掘,證實該建築年代為春秋中期,廢棄時間在春秋晚期。這是大遺址考古背景下,考古人員在雍城遺址核心區東部大型宮殿群內發現的一處高等級宮室建築。
  • 雍城「市場」考古發掘表明--商鞅變法徙木立信在雍城?
    楊曙明    前段時間,一則消息稱,考研學家首次確認發現「商鞅變法」發生地的「秦都」櫟陽。仔細研讀文章,原是新出土的一件殘陶器肩部刻有「櫟陽」兩字,再無其他新的考古發現。而且所發掘的幾處城址規模都較小,不及雍城的一半,以當時秦國的實力和稱雄宇內的氣魄,其國都的規模不會這麼小。    關於櫟陽為秦都,主要依據是《史記·秦本紀》載:「秦獻公二年(前 383年),城櫟陽。」「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據此,有學者認為秦獻公二年遷都櫟陽。
  • 考古確認秦都「櫟陽」在閻良 揭秘秦國九都八遷
    在秦的歷史上,歷經九都八遷,而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專家考古的重點,期待著從中尋找歷史的痕跡。昨日,華商報記者獲悉,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這也是「商鞅變法」發生時的都城,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 考古專家發現寫有「櫟陽」陶壺 確認秦都在閻良
    華商報訊(記者 周豔濤)在秦國的歷史上,歷經九都八遷,而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點。昨日,華商報記者了解到,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yuè)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確認了「商鞅變法」的發生地。
  • 考古勘探表明:秦國都雍城為「水」中之城
    考古勘探表明:秦國都雍城為「水」中之城   中新網西安1月7日電 (記者 冽瑋)陝西省考古研究院7日披露,位於陝西鳳翔的秦雍城城址東區考古調查取得重要收穫,其中「城塹河瀕」實景考古新發現,「順河而建,沿河而居」的布局等,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
  • 考古專家發現秦國早期都城堪稱「西北水城」
    然而最新考古調查與發掘表明,秦國早期都城雍城長時間自然河流環圍,後來夯築城牆延續了「以水禦敵」的功能,堪稱2000多年前中國的「西北水城」。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說,通過2012年度的考古工作發現,秦國都城雍城長時間以四周的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形成環圍。由於當時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主要城防設施,城內布局則是「順河而建、沿河而居」。
  • 考古專家發現秦國早期都城 堪稱中國"西北水城"
    然而最新考古調查與發掘表明,秦國早期都城雍城長時間自然河流環圍,後來夯築城牆延續了「以水禦敵」的功能,堪稱2000多年前中國的「西北水城」。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田亞岐說,通過2012年度的考古工作發現,秦國都城雍城長時間以四周的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形成環圍。由於當時河水豐沛,河谷縱深,自然河流便成為主要城防設施,城內布局則是「順河而建、沿河而居」。
  • 「成周興旺之地,贏秦創霸之區」:聊聊春秋戰國時期的秦都—雍城
    整個雍城的平面略似正方,南北長3200米,東西長330米,總面積約11平方公裡。其規模之大,超過了當時作為全國政權象徵的東周洛陽王城。近年來,經過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現在已經弄清了雍城舊址的範圍和四面城牆的建築位置,並發現了殘存的一部分城牆遺蹟。雍城東憑橫水河,西依靈山,南臨汧河、渭水,北靠君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優越的地理條件使雍城成為當時一個理想的都城。
  • 考古學家確認發現「秦都」櫟陽
    新華社西安1月18日專電(記者馮國)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考古工作助力秦漢研究
    )10月 19—20日,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陝西省考古學會共同舉辦的「秦漢考古與秦漢文明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成立六十周年紀念活動在西安舉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孫周勇介紹了近年來秦雍城、秦漢櫟陽城、秦鹹陽城、漢長安城、眉縣柳巷城遺址的考古工作。秦雍城考古工作從宏觀轉向微觀,遺址布局、發展序列、城市聚落結構得到基本確認,並對遺址水系環境與城防體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發掘的府庫遺址確定了秦置北宮並設樂府的歷史事實,是鹹陽城考古中首次出現的可明確用途、名稱的建築遺址。
  • 秦都「櫟陽」在閻良 看看秦國如何「九都八遷」
    昨日,記者了解到,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yuè)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確認了「商鞅變法」的發生地。    「櫟陽」倆字證實秦都位置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武屯街道一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王朝崛起大秦帝國之秦都雍城
    秦朝初期,都城曾多次遷徙,雍城是秦建國後最重要的首都之一。秦國從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雍城為首都有294年。上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緒生,蘇秉琦和石章如在陝西鳳翔進行了考古調查。 50年代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秦雍城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秦雍城周圍有一個巨大的方形城牆。
  • 王朝崛起大秦帝國之秦都雍城
    秦朝初期,都城曾多次遷徙,雍城是秦建國後最重要的首都之一。秦國從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383年,雍城為首都有294年。上世紀30年代,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徐緒生,蘇秉琦和石章如在陝西鳳翔進行了考古調查。50年代後,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對秦雍城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得出的結論是,當時秦雍城周圍有一個巨大的方形城牆。這座擁有宏偉宮殿和祖廟建築的城市是當時該國最發達的大都市之一。
  • 《大秦賦》秦王加冠的雍城在哪裡?
    看歷史劇《大秦賦》多次提到雍城,不禁要問這個雍城到底是哪裡呢?帶著疑問我翻閱了下資料,去尋找源流。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河瀕」,是「水上秦都」,秦以水禦敵200年後首築城牆。鳳翔境內,現有秦雍城遺址,為我國十大考古之一
  • 秦城邑考古勘查與研究
    後又對位於鳳翔縣城南的秦早期都城雍城遺址也作了勘査,經過研究基本確定了它的位置。50年代中後期和60年代考古工作者對陝酉境內的秦鹹陽、櫟陽:、雍城等遺址作了進一步的勘查、在勘查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考證科推論。俞偉超教授考證認為櫟陽城為南北長、東西寬的長方形布局,並作了進一步的推測。
  • 2017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商鞅變法」發生地秦都櫟陽在列
    在重啟5年的陝西西安櫟陽城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終於清晰揭露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包括浴室、壁爐、灶等在內的秦漢宮殿生活區,確定了秦都櫟陽和「商鞅變法」的具體位置。這也意味著,人們在考古學上找到了秦以來2000多年政治文明、建築文明的一個重要起點。
  • 戰國時代秦都鹹陽有高大的外郭城垣嗎?
    從目前的考古發掘來看,鹹陽城考古並沒有發現鹹陽城有明顯的外城城垣,所以這一鏡頭是一個錯誤想像或者想當然的復原。而秦人不修建都城的外城城垣,有深厚的歷史傳統。早期秦國歷史:動蕩的遷徙歲月根據對西漢水上遊禮縣地區發掘的大堡子山、圓頂山、西山等墓地的分析,早期秦國的國民中,既有秦國本族,有留居原居地的 「周餘民」中的貴族,還有戎狄貴族與戎狄上層,底層國民中有相當比例的被徵服戎族奴隸。比如邊家莊 79LBM1、M5等春秋早期墓葬,不僅陪葬物品精美,還有頭朝北,銅槨飾的周文化特徵,與更早的西周風俗類似,說明墓主人是歸順秦人的周人民貴族;
  • 陝西秦國雍城考古首次發現「內城牆」
    新華網西安12月23日電(記者馮國)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雍城考古隊獲悉,在長期考古勘探與試掘的基礎上,考古人員在西城牆之內約350米的地方又發現了一道城牆,專家初步推斷雍城應存在著內城,這道新發現的牆體很可能是「內城牆」,從而豐富了雍城的布局結構並提供了重要考古學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