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的歷史上,歷經九都八遷,而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專家考古的重點,期待著從中尋找歷史的痕跡。昨日,華商報記者獲悉,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這也是「商鞅變法」發生時的都城,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櫟陽」倆字證實秦都位置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的閻良區武屯街道一帶,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秦漢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地位。早年間,考古部門也曾對其進行國勘探,為進一步確定櫟陽城遺址保護範圍,為櫟陽城保護規劃的制訂提供科學資料,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護所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從2013年開始重啟秦漢櫟陽城的考古工作。
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說,2015年,他們重點開展櫟陽城三號古城、櫟陽城二號古城路網、櫟陽城北大型溝渠的勘探工作。其中,在對櫟陽城三好古城的發掘中,出土一件殘破的陶壺,但上面的陶文卻引起了專家的重視,在陶壺口有「櫟陽」兩個字,這也是首次在該地發現帶有「櫟陽」兩個字的器物,考古專家還在現場發現了不少大型建築基址和夯土等遺蹟,確認其時代是戰國中期到西漢早期,其存在時間跟戰國到漢初的櫟陽城(秦都櫟陽)的時間相當,此次加上「櫟陽」的陶文,從而佐證了秦都櫟陽在此。
據專家介紹,目前在該地發現了三座古城城址,其中三號古城城址戰國秦到西漢早期,二號可能為漢代中晚期,三號可能也是這個時代的。由於考古發掘面積較小,很多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
揭秘:看秦九都如何八遷
談起櫟陽,它不像鹹陽那麼有名,可是歷史上有一重要的影響秦未來的事件卻在該地發生,那就是商鞅變法,據資料顯示,秦獻公從陝西鳳翔的「秦都」雍城遷到櫟陽,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在櫟陽開始,秦在此大概有35年的秦都史,可能由於在舊都實行變法比較難,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鹹陽城,秦孝公十三年遷都鹹陽。
雖然遷都鹹陽,但是櫟陽城在秦漢歷史上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櫟陽城在秦獻公、秦孝公、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等時期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在秦國的歷史上,歷經了「九都八遷」,秦人緣何如此頻繁遷都,這九都都位於何地呢?華商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在公元前897年,秦先祖被周王賜為附庸,得到了一塊封地,封地位於今天甘肅禮縣,也是秦的第一個都城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由此可以看出秦歷經九都八遷,西犬丘(西垂,今甘肅禮縣)→秦邑(今甘肅天水清水縣附近)→汧城(今陝西隴縣)→汧渭之會(今寶雞,汧河與渭河交匯的臨近區域)→平陽(今寶雞陳倉)→雍城(今寶雞鳳翔)→涇陽(今鹹陽的涇陽)→櫟陽(今西安的閻良)→鹹陽(今鹹陽),遷移方向非常明確,一路向東,最終回歸東方,建立了大秦帝國。但是具體位置,目前考古還無法完全確認。比如在在秦邑之地尚未發現城牆、宮室建築、宗廟、陵墓、手工業作坊區等相關遺蹟。涇陽至今考古工作者只在在縣城西北和口鎮一帶發現同期建築遺蹟,似為秦之城垣,除此未發現其他相關遺存。
當時秦人為何頻繁遷都、遷都有著什麼樣的作用?據專家介紹,西北環境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秦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環境,不斷東遷,在定都雍城後,逐步實現逐鹿中原的強國夢想。也有專家認為,最初可能因為受到外族的威脅而東遷,但不少專家認為,秦人東遷完全為了秦人自身的發展。在秦越過隴山後,從汧河岸邊,到汧渭之會,再到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其都城的地形越來越開闊,土地越來越肥沃,交通越來越發達,遷都其實也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利用地利的過程。
在這九都中,秦雍城顯得至關重要,較秦之前的幾個都邑,雍城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易守難攻,而且土地肥沃,易於農業發展。秦國在此休養生息,在都城內,除眾多人口所居,推斷有農田耕作,加上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為秦國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華商記者 周豔濤
編輯:華商報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