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確認秦都「櫟陽」在閻良 揭秘秦國九都八遷

2020-12-21 華商網

  在秦的歷史上,歷經九都八遷,而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專家考古的重點,期待著從中尋找歷史的痕跡。昨日,華商報記者獲悉,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這也是「商鞅變法」發生時的都城,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

  考古:「櫟陽」倆字證實秦都位置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的閻良區武屯街道一帶,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秦漢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地位。早年間,考古部門也曾對其進行國勘探,為進一步確定櫟陽城遺址保護範圍,為櫟陽城保護規劃的制訂提供科學資料,201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護所組成的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從2013年開始重啟秦漢櫟陽城的考古工作。

  主持考古發掘工作的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劉瑞說,2015年,他們重點開展櫟陽城三號古城、櫟陽城二號古城路網、櫟陽城北大型溝渠的勘探工作。其中,在對櫟陽城三好古城的發掘中,出土一件殘破的陶壺,但上面的陶文卻引起了專家的重視,在陶壺口有「櫟陽」兩個字,這也是首次在該地發現帶有「櫟陽」兩個字的器物,考古專家還在現場發現了不少大型建築基址和夯土等遺蹟,確認其時代是戰國中期到西漢早期,其存在時間跟戰國到漢初的櫟陽城(秦都櫟陽)的時間相當,此次加上「櫟陽」的陶文,從而佐證了秦都櫟陽在此。

  據專家介紹,目前在該地發現了三座古城城址,其中三號古城城址戰國秦到西漢早期,二號可能為漢代中晚期,三號可能也是這個時代的。由於考古發掘面積較小,很多內容需要進一步研究。

  揭秘:看秦九都如何八遷

  談起櫟陽,它不像鹹陽那麼有名,可是歷史上有一重要的影響秦未來的事件卻在該地發生,那就是商鞅變法,據資料顯示,秦獻公從陝西鳳翔的「秦都」雍城遷到櫟陽,秦孝公的商鞅變法就在櫟陽開始,秦在此大概有35年的秦都史,可能由於在舊都實行變法比較難,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營建了鹹陽城,秦孝公十三年遷都鹹陽。

  雖然遷都鹹陽,但是櫟陽城在秦漢歷史上依然有著重要的意義,櫟陽城在秦獻公、秦孝公、秦末楚漢相爭之際塞王司馬欣、漢初劉邦等時期為都城,是西安附近秦鹹陽、漢長安外的第三座秦漢都城。

  在秦國的歷史上,歷經了「九都八遷」,秦人緣何如此頻繁遷都,這九都都位於何地呢?華商報記者進行了採訪。

  在公元前897年,秦先祖被周王賜為附庸,得到了一塊封地,封地位於今天甘肅禮縣,也是秦的第一個都城所在地。根據史書記載及考古資料,由此可以看出秦歷經九都八遷,西犬丘(西垂,今甘肅禮縣)→秦邑(今甘肅天水清水縣附近)→汧城(今陝西隴縣)→汧渭之會(今寶雞,汧河與渭河交匯的臨近區域)→平陽(今寶雞陳倉)→雍城(今寶雞鳳翔)→涇陽(今鹹陽的涇陽)→櫟陽(今西安的閻良)→鹹陽(今鹹陽),遷移方向非常明確,一路向東,最終回歸東方,建立了大秦帝國。但是具體位置,目前考古還無法完全確認。比如在在秦邑之地尚未發現城牆、宮室建築、宗廟、陵墓、手工業作坊區等相關遺蹟。涇陽至今考古工作者只在在縣城西北和口鎮一帶發現同期建築遺蹟,似為秦之城垣,除此未發現其他相關遺存。

  當時秦人為何頻繁遷都、遷都有著什麼樣的作用?據專家介紹,西北環境條件相對比較惡劣,秦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環境,不斷東遷,在定都雍城後,逐步實現逐鹿中原的強國夢想。也有專家認為,最初可能因為受到外族的威脅而東遷,但不少專家認為,秦人東遷完全為了秦人自身的發展。在秦越過隴山後,從汧河岸邊,到汧渭之會,再到渭河岸邊,八百裡秦川,其都城的地形越來越開闊,土地越來越肥沃,交通越來越發達,遷都其實也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利用地利的過程。

  在這九都中,秦雍城顯得至關重要,較秦之前的幾個都邑,雍城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易守難攻,而且土地肥沃,易於農業發展。秦國在此休養生息,在都城內,除眾多人口所居,推斷有農田耕作,加上雍城數條河流與豐沛的水資源,以及城外植被茂密的林區環境,又為秦國提供了富實的漁獵經濟,多元經濟結構壯大了秦國國力,成就了秦公讓「子孫飲馬於河」的東擴願望。華商記者 周豔濤


編輯:華商報供稿

相關焦點

  • 秦都「櫟陽」在閻良 看看秦國如何「九都八遷」
    秦都「櫟陽」在閻良 看看秦國如何「九都八遷」時間:2016-01-19 08:51:35來源:華商報作者:周豔濤編輯:昨日,記者了解到,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yuè)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確認了「商鞅變法」的發生地。    「櫟陽」倆字證實秦都位置    秦漢櫟陽城遺址位於西安市閻良區武屯街道一帶,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秦都「櫟陽」確認在閻良 看看秦如何「九都八遷」
    原標題:秦都「櫟陽」確認在閻良 看看秦如何「九都八遷」   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考古專家發現寫有「櫟陽」陶壺 確認秦都在閻良
    華商報訊(記者 周豔濤)在秦國的歷史上,歷經九都八遷,而這「九都」也一直是考古研究的重點。昨日,華商報記者了解到,考古專家近日在秦漢櫟(yuè)陽城遺址內,首次發現了寫有「櫟陽」的陶壺,從而確認了秦都櫟陽的所在位置,也首次確認了「商鞅變法」的發生地。
  • 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
    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探記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7)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18)  西安秦漢櫟陽城考古新進展——確定戰國櫟陽城位置並發現漢唐白渠 阿房宮與上林苑考古隊(51)  西安市閻良區秦漢櫟陽城遺址墓葬的發掘
  • 【新書介紹】櫟陽考古發現與研究
    83篇,分為「考古資料」與「櫟陽研究」兩大部分;「櫟陽研究」又包括「都城」、「陵墓」、「宗教祭祀」與「其他」四部分。目錄序 (i)前言 (iii)考古資料 陝西省興平縣念流寨和臨潼縣武家屯出土古代金餅 朱捷元 黑光(3) 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探記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7) 秦漢櫟陽城遺址的勘探和試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櫟陽發掘隊
  • 考古學家確認發現「秦都」櫟陽
    新華社西安1月18日專電(記者馮國)經過兩代人的持續努力,考古學家在秦漢櫟陽城遺址內不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櫟陽」陶文,而且首次確認發現了「商鞅變法」發生地的著名「秦都」櫟陽,為研究秦都發展史和秦漢時期的社會歷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 閻良再次吸引眾人目光,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
    原標題:閻良再次吸引眾人目光,秦漢櫟陽城考古又有新發現 10月10日,由中國考古學會秦漢考古專業委員會、西安市文物局、閻良區政府主辦的秦漢櫟陽城考古學術座談會在閻良區舉行。
  • 從秦人「九都八遷」,述說秦人發展歷程
    周代秦人建政後的「九都八遷」 秦人第1都:秦邑(今甘肅清水縣北) 起止時間:約前890年—前822年(歷時60餘年) 居住君主:非子、秦侯
  • 2017十大考古新發現公布,「商鞅變法」發生地秦都櫟陽在列
    在重啟5年的陝西西安櫟陽城考古發掘中,考古學家終於清晰揭露了迄今為止最早的包括浴室、壁爐、灶等在內的秦漢宮殿生活區,確定了秦都櫟陽和「商鞅變法」的具體位置。這也意味著,人們在考古學上找到了秦以來2000多年政治文明、建築文明的一個重要起點。
  • 近距離體驗考古魅力閻良舉辦秦漢櫟陽城遺址考古開放日活動
    「1963年,我們閻良區武屯街道官莊村的村民在田裡挖土勞作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個銅釜,裡面裝著八塊金餅,從此拉開了閻良秦漢櫟陽城考古的序幕……」12月10日上午,在閻良區新興街道辦新牛村秦漢櫟陽城3號城遺址考古發掘工地,一場別開生面的秦漢櫟陽城遺址公眾考古開放日活動正在進行。
  • 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組圖)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圖/除署名外由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後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餘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
  • 李飛||《我與櫟陽遺址三十年》
    筆者生於櫟陽遺址附近的耿東村,地緣之便,從小對櫟陽的歷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對櫟陽遺址有著特殊情懷。三十年來,圍繞櫟陽歷史的挖掘研究和宣傳推介做了許多工作。欣逢秦漢櫟陽城考古發掘四十周年,特撰此文,追憶往事,以舒心志。大約1985年的時候,我的家鄉武屯還屬於臨潼縣管轄,我在武屯鄉西相小學圍牆外見到當時臨潼縣人民政府樹立的「古櫟陽都遺址」的文物保護標誌,知道這裡是秦都遺址。
  • 雍城考古: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秦都雍城在「九都八遷」中的位置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自上世紀50年後期開始,關中地區沿渭河、涇河、漢水流域探尋古代重要歷史古城及古人類聚落遺存的考古工作相繼展開,秦都鹹陽、雍城作為渭水流域的工作目標隨之被納入工作視線。
  • 【三秦文學】我與櫟陽遺址三十年
    至於櫟陽的詳細歷史我並不知道,甚至還從鄉人口中得到過秦始皇先祖秦穆公曾在此打仗的錯誤信息。1987年,家鄉武屯劃歸西安市閻良區管轄。1990年,我從閻良區政協編纂的《閻良文史資料》第一輯中看到了《秦都櫟陽遺址簡介》。這篇文章是從1966年《文物》第1期中《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探記》一文摘錄的。
  • 閻良「商鞅變法」地發現目前最大古代筒瓦(附多張現場實拍圖)
    中新網西安10月13日電 (記者 田進)記者13日從文物部門了解到,考古人員在位於西安的櫟陽遺址發現一件戰國時期的筒瓦,被確認為目前中國已知體量最大的古代筒瓦。 文獻記載,秦獻公二年秦國都城由雍城遷至櫟陽,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在此實施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商鞅變法」,使秦國強大起來,為統一中國打下了基礎。漢高祖劉邦也曾以櫟陽為都城,整頓隊伍、向東挺進,逐漸完成統一全國大業。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瑞介紹,在對古城內遺存的發掘中,陸續出土了大量的筒瓦、板瓦、瓦當等建築材料。
  • 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西安閻良區召開
    讓秦國從此走向崛起的那段蛻變的歷史進程究竟發生於哪裡?1963年1月15日,在閻良區武屯鎮關莊村,村民李海峰等人在村南取土時,挖出一銅釜,而銅釜內的八枚金餅,再次揭開了古都櫟陽的神秘面紗。2020年12月19日,櫟陽考古四十年學術研討會在閻良舉辦。伴隨著近百名秦漢考古專家齊聚閻良,徐徐揭曉歷史時段之前商鞅變法、大秦帝國崛起的櫟陽時代那一幕幕恢宏史詩與四十年的考古成就。
  • 史黨社:秦「徙治櫟陽」及年代新辨
    本文為國家社科重大攻關項目「秦統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項目編號:14ZDB028)子課題「秦國的崛起與秦的統一」成果。[1] 朱捷元、黑光:《陝西興平縣念流寨和臨潼縣武家屯出土古代金餅》,《文物》1964年第7期。[2] 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田醒農、雒忠如):《秦都櫟陽遺址初步勘探記》,《文物》1966年第1期。
  • 陝西鳳翔的秦雍城——秦國蓄勢走向強盛的裡程碑
    秦公鎛 局部銘文位於陝西鳳翔的秦雍城,是秦國「九都八遷」過程中建置時間最長的國都,也是秦國在此蓄勢,逐步走向強盛的裡程碑。在雍城遺址的考古發現中,其宮殿遺址比較引人注目,由於定都時間久,雍城城垣和宮殿都建造雄偉宏大。曾有學者認為 :「秦國從最早的甘肅禮縣再到最晚的鹹陽,是在遷徙中不斷壯大,在遷徙中不斷從城防體系、城市建制等總結完善建城設施與模式的。」
  • 陝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現水上秦都盛景
    秦國的發展歷史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建都500多年的過程被稱之為「九都八遷」,如果說當初在隴東地區秦國拉開了自身發展的歷史序幕,那麼後來再向關中挺進,尤其定都雍城之後才真正奠定了秦統一六國的強國之夢。時隔2600餘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黃土塵封,而自上世紀30年代至今幾代考古學人持續傳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現出曾經恢弘的強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