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水無塵
01
有個段子說,如何從一堆孩子中,分辨出裡孫(自家孫子)和外孫的差別,只要聽音就能聽出來。
寶貝,你回來了?這是自家孫子。
寶貝,你來了?這是外孫無疑。
雖然只是一字之差,有時還真的說出了裡孫和外孫的本質區別。那麼在如今的農村,到底是孫子親,還是外孫親呢?聽聽農村老人怎麼說。
當事人:我公公,70歲,雞蛋放壞了,都要留給自家孫子吃。
我公公今年70歲,我婆婆30多年前就已經去世了,老爺子為了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一輩子沒再娶,日子想想都覺得挺艱難的。
我公公這人重男輕女,而且重得理所當然,理直氣壯。用我公公自己的話說,他心裡是有孫子外孫排序表的。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
為這事,我和老公沒少批評我公公,說現在男女都一樣了,再說我們平時在城裡也沒時間經常回去,讓他對幾個外甥外甥女好一點,畢竟他們就在家門口。我公公被我們批評得沒辦法,只好點頭同意了,說知道了知道了。
然後,有一次我們回老家,我公公讓我們帶一大筐土雞蛋,還有老家的乾菜,鹹魚,鹹肉回城裡。結果我打開雞蛋,好傢夥,連著10個都壞了。
我忍不住跟我大姑姐,二姑姐吐槽,然後我兩個姑姐都告訴我,說老爺子之前存雞蛋,她們就提醒時間長,天氣熱,肯定會壞的。結果老爺子說了一句,壞了,我也留給我自家孫子吃,你們家孩子要吃,找他自己的爺爺奶奶要,不要盯著我的土雞蛋,把我兩個大姑姐噎得說不出話。
老實說,幸虧我兩個姑姐和姐夫好說話,人也厚道。不然聽到我公公這樣說,估計心裡還真是不痛快。
當事人:李阿姨,66歲,孫子外孫一樣親,但帶外孫不能白帶
李阿姨是我們現在的鄰居,她帶大了一個孫女一個孫子,目前在帶她女兒的小兒子。
李阿姨說她年輕的時候很苦,她生了兩個孩子,可是她婆婆沒幫她帶過一天孩子,就連坐月子都是李阿姨自己動手做飯。而且李阿姨自己的娘家媽媽,也沒幫她帶過一天孩子,因為她嫂子不同意,所以她媽媽有心無力,想幫忙都不敢幫忙。
李阿姨說因為自己吃過婆婆不幫忙的苦,所以她的兒媳婦生兩個孩子時,李阿姨都是盡心盡力的伺候。慶幸的是,李阿姨的兒媳婦也很通情達理,對李阿姨很是孝順。
現在李阿姨幫忙帶她女兒的小兒子,我問她孫子,外孫子是不是一樣親。李阿姨很肯定地點了點頭,說都是一樣盡心盡力的帶,但她還是有自己的想法:那就是讓她女兒女婿,每個月拿1500塊的辛苦費給她。
對於這筆1500的辛苦費,李阿姨是這樣解釋的,一來讓女兒女婿知道,她可以幫忙帶,但不能無條件地帶,多少要象徵收一點錢。二來,李阿姨覺得孫子孫女都是正花錢的時候,她有時拿點零花錢出來,給孫子孫女買吃的,買學習用的,孫子孫女高興,她自己也高興。
清水結語:受傳統觀念影響,農村老人還是普遍覺得自家孫子孫女更親一點,當然對於外孫,他們也疼愛。但真要求他們必須一碗水端平,有時也確實很難做到。
農村老話說,「愛花連盆愛,愛妻敬丈母,愛子敬先生,愛女疼女婿」。其實這句話很好理解,那就是愛屋及烏。
老人愛孫子,是因為他們認為孫子是家裡的根,而且一般情況下,孫子長大了都會優先孝順自己的爺爺奶奶。而老人疼外孫,也是因為疼愛女兒,自然愛屋及烏對外孫好。
作為兒媳或者女婿,我們不必過分計較老人到底是愛孫子多一點,還是疼外孫多一點。只要老人能在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幫我們順便搭把手,能給我們減輕一些實際負擔,就已經很好了。
弘一大師說:「我每日思己之過都來不及,哪裡還有時間批評他人是非?」有空多自我反省,別對陳穀子爛芝麻的事情斤斤計較,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