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秀成是什麼人
李秀成於1851年9月28歲時參加太平軍,他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從一名普通士兵逐步向上升遷。
加入太平軍兩年後,即1853年,太平天國定都天京,李秀成被東王楊秀清保舉為右軍帥,不久升為後四監軍。李秀成聰明有悟性,不久因為跟隨石達開去安徽辦事,又被翼王石達開看中。
石達開和曾國藩湘軍在九江決戰,李秀成在真忠報國頂天侯秦日綱麾下解鎮江之圍以配合主力石達開,這一仗,讓李秀成真正見識了大兵團作戰,此戰摧毀清軍江南和江北大營,解了天京之圍,李秀成又以戰功升任地官副丞相。
太平天國內訌的天京事變後,李秀成率軍鎮守安徽桐城抵禦蜂擁反撲的清軍,被封為地官正丞相,李秀成在安徽戰績不錯,被封為合天侯。
翼王石達開離京出走後,太平天國後繼乏人,洪秀全大力啟用李秀成和陳玉成,封李秀成為副掌率,合天義,李秀成在太平天國如一個新星冉冉升起。
這時,34歲的李秀成為天國前途出發,給洪秀全上了一道奏摺,要求罷黜洪秀全的長兄和次兄,再次重用石達開。
敢上這樣的奏摺,可見李秀成對洪秀全的忠心,也可見李秀成雖然戰功赫赫,對政治其實一竅不通。
而從李秀成從軍6年還如此單純,也能說明整個太平天國的氛圍,尤其定都天京以前,是比較寬鬆的。
可是,此時專心做皇帝的洪秀全已經不能容忍對他家族的任何不同意見,他罷免了李秀成,將李秀成革除爵位。只是,洪秀全顯示了龍顏大怒之後,突然發現沒有人替他抵擋清妖了,於是不得不再將李秀成官復原職。
復職後的李秀成再破江北大營,又和陳玉成取得全殲湘軍李續賓的三河大捷,被封為忠王。
任忠王后的李秀成已經能非常嫻熟的駕馭戰爭,他的戰爭藝術日益爐火純青,他佯攻杭州調虎離山,之後回師天京大破清軍江南大營,在江南一帶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終於在富庶江南建立蘇福省,達成太平天國高層夢寐以求的戰略目標。
之後,李秀成奉命西徵湖北,再回師江南,一度進逼上海,而後轉而攻安徽,在太平天國整體戰略形勢不利時,專程從安徽到天京,請求洪秀全「讓城別走」,洪秀全不聽,李秀成只能待在天京。
結果,天京城被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攻破,李秀成被俘。
二、李秀成怎麼被俘的?
天京城破之時,李秀成趁著初更天黑,護著幼主往城外衝,他將自己的好馬讓幼主乘坐,自己騎了一匹劣馬,後面跟著一群亂糟糟的文武,衝出城後,他們直接向清軍營寨衝去,企圖穿營而過,結果在衝營過程中李秀成和幼主分散,那些跟著出城的文武也都各自逃散,李秀成一人一騎人困馬乏,又由於馬是一匹劣馬,因此無法再走。
李秀成只得下馬步行,逃到荒山上的破廟裡躲藏,他身上本帶有「珍珠寶物」,這時為了放鬆也為了透汗,就將這些「珍珠寶物」吊在樹上,這時的李秀成仍然驚魂未定,突然見到幾個當地百姓,李秀成嚇得連樹上珠寶都顧不得,抱頭鼠竄而逃,結果被百姓追上。
百姓們認出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忠王,齊刷刷跪下之後,又帶著李秀成回到破廟。
李秀成本來想用自己吊在樹上的珠寶來酬謝這些百姓,回來之後才發現樹上的珠寶已經不見了。
之後,老百姓要李秀成剃頭,李秀成不剃,在老百姓再三要求下,李秀成剃了一些鬍子,本以為如此可以相安無事,結果,事情壞在那批珠寶上。
當時,追李秀成並將他藏起來的這批老百姓並不知道李秀成有珠寶,而偷偷拿走李秀成珠寶的那批老百姓又沒有好好保密,於是,雙方開始爭執起來,偷偷拿走珠寶的老百姓說:
「爾問我分此物,此物是天朝大頭目方有,如外別無。爾必拾獲此頭目。」
雙方爭起來,一方有太平天國的忠王,一方有珠寶,得珠寶者又不願意分給藏太平天國忠王者,於是,看在珠寶的面子上,這兩批老百姓一同將李秀成交給了湘軍。
三、李秀成供詞有什麼內容?
李秀成被俘後,寫下了數萬字的《李秀成自述》,其實就是供詞,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太平天國運動始末和他本人的經歷;
2、太平天國失敗原因;
3、希望召集舊部投降曾國藩。
李秀成尤其對如何召集舊部投降方面,寫得十分具體,有「招降十要」,被認為是實實在在的乞降書。
可是,李秀成寫完《自述》後,就被曾國藩處死。
四、曾國藩自我解釋立刻處死李秀成的理由
曾國藩處死李秀成,屬於違抗朝廷命令的擅殺,這就留下了很多謎團。
清朝對於「匪首」的處理是有不成文規定的。一般來說,只有首惡之人要送京師,非首惡一般是不必送京師的。
具體到太平天國來說,此時洪秀全已死,天京已破,實際的「匪首」就是李秀成,因此清廷多次發上諭,要求曾國藩將李秀成押解北京:
該逆等罪惡貫盈,自應檻送京師,審明後依法懲治,以瀉神人之憤,著曾國藩遴派妥員將李秀成、洪仁達押解來京,並語明沿途督撫傷地方文武多派兵役小心護送,毋稍大意。
曾國藩並沒有遵旨將李秀成押解進京,而是就地處死,曾國藩認為:
惡其民心之未去,黨羽之尚堅。即決議就地正法,厥後訊累日,觀者極眾。營中文武各員,始則紛紛請解京師。繼則因李秀成言能收降江西、湖州各股,又紛紛請貸其一死,留為維媒,以招餘黨。臣則力主速殺,免致疏虞,以殆後患。
曾國藩的理由,是擔心李秀成活著會讓太平天國死灰復燃,因此為絕後患,將李秀成處死。
五、曾國藩對《李秀成自述》的更改
曾國藩對那篇數萬字的《李秀成自述》做了更改,主要在幾個方面:
1、對涉及曾國藩湘軍和太平天國的一些秘密和內幕,曾國藩不能讓朝廷知道,而且還涉及一些曾國藩上報朝廷的虛假消息,比如,曾國藩上報洪秀全是服毒而亡,而《自述》則說洪秀全病死,類似這樣的不一致,使得曾國藩必須對《自述》進行刪改;
2、對《自述》中違背曾國藩及湘軍光榮正確形象的描述,曾國藩從保護自己和下屬出發,必須進行刪減,如刪去「攻克蘇州等縣」文字之下「非算李鴻章本事,實得洋鬼之助」等等,就是為了維護自己和得意門生李鴻章;還把「誤立政無章」改為「誤不應專保天京,扯動各處兵馬。」以此既逃避了自己久攻不下天京的責任,又將李鴻章、左宗棠攻陷江蘇和浙江的功勞減半。
3、必須貶低太平天國,避免觸碰清朝的痛點,比如,刪去購炮製炮以御外人;刪去天王拒絕接受外人以平分中國為援助滅清等,顧全清廷的面子;
4、避免朝廷猜疑,曾國藩的湘軍在剿滅太平天國中壯大,本就讓清廷猜疑,而《自述》中對曾國藩多有稱頌之語,這是曾國藩忌諱的,於是對《自述》中稱謂「老中堂」,「曾中丞」等稱呼也做了刪除。
六、曾國藩殺李秀成的真實原因
清朝是滿人入關坐天下,對漢人並不信任,可是自近代以來,滿人越來越不可用,八旗兵早已沒有戰鬥力,就是清廷中的滿臣,也早就不堪用,鹹豐時期的肅順就說過:「滿人糊塗不通,不能為國家出力,惟知要錢耳!」又說,「漢人是得罪不得的」。
因此,清廷雖然用漢人,但是又有很大的戒備心。
曾國藩以團練練習湘軍起家,和太平軍作戰時的各種戰報,奏摺,軍功都是他本人向朝廷匯報,是非曲折都由他說,而一旦李秀成上了朝廷對質起來,對曾國藩很不利。
因此,曾國藩必須處死李秀成而不能讓李秀成進京,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對李秀成的恨和對自己之前的瞞報軍功,湘軍和太平軍的交戰,死傷太多,而且湘軍多是以家族方式招募,對太平天國非常仇恨,這樣的仇恨在洪秀全死後,就轉移到了李秀成身上;
2、湘軍在和太平軍作戰中,尤其攻陷天京後,獲取了太多的錢財,曾國藩害怕若將李秀成押解北京,李秀成會交代太平天國財富問題,也擔心李秀成自述中會洩露此問題,故拒絕交出李秀成自述原稿,並殺李秀成;
3、李秀成表現出對「生」的渴望讓曾國藩害怕。曾國藩害怕李秀成為了活命,會向朝廷全盤託出所有的事情,這會讓朝廷發現曾國藩的不少假話,甚至「欺君」,因此曾國藩必須殺李秀成。
還有一則流傳甚廣的說法,即李秀成勸曾國藩在手握重兵之時取清朝而代之,這存在於曾國藩後人所講述的曾家口碑中,即「李秀成勸文正公(曾國藩)當皇帝,文正公不敢。」
因此,曾國藩違背清朝上諭立刻處死李秀成,就是怕李秀成進京後向清廷說出對他本人及湘軍不利的話。
處死李秀成,無論朝廷怎麼猜疑,總是沒有證據,再以自己一番活動就可以擺脫被動,而一旦李秀成進京,就被朝廷拿住了證據,那時曾國藩就陷入被動,以曾國藩如此聰慧的人,是不會讓自己被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