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7月,黨的一大在上海召開,標誌著偉大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從黨成立到新中國成立,二十八年間,我們黨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浴血奮戰艱苦創業,完成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偉大歷史任務,我們黨也從革命黨一躍成為執政黨,這是時代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更是歷史的選擇。為什麼僅僅二十八年,我們黨就能夠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這樣的歷史任務?
中國共產黨初創時,全國範圍內只有50多名黨員,而且面臨著北洋軍閥、國民黨反動派的殘酷鎮壓,在艱苦環境下,僅僅用了二十八年時間,於1949年取得了革命的勝利,奪取了全國政權,建立了新中國。在險惡的歷史條件下,在白色恐怖的陰影中,中國共產黨為什麼能夠不斷發展、不斷成長,直至最後取得全國勝利?這是我們學習黨的歷史、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首先應該解決的問題。
一、黨的政治優勢不斷推動黨和革命事業向前發展
黨的政治優勢,簡而言之,就是黨代表了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所以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雖然有無數的革命者和共產黨員犧牲了,但仍然不斷有人來參加革命,參加共產黨,革命的火種一直得以傳承,前赴後繼,薪火相續,並最終成燎原之勢。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對共產黨人舉起屠刀,大肆殺戮,全國的黨員人數由將近6萬人銳減至1萬多人,但僅僅一年後,黨的六大時,黨員人數就激增至4萬多人;1934年10月,由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及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兩萬五千裡長徵途中,我們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到1937年初,全國黨員人數由高峰時的30多萬銳減至4萬多人,但到1940年時,黨員人數又激增至80多萬。正是在與反動派的鬥爭中,我們的黨組織在不斷發展壯大,黨員人數在不斷增多。革命烈士夏明翰的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正是當時情形的真實寫照。數以萬計的中華優秀兒女在白色恐怖的籠罩下,不顧個人及家族的安危,義無反顧地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其背後的驅動力量正是來源於我們黨的政治優勢。黨代表了全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志,所以才有許多人前赴後繼加入中國共產黨,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奮鬥。當時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有識之士,不僅有工人階級、農民階級中的先進代表,還有大量的國民黨籍軍政要人。如何基灃,系國民黨高級將領,1939年1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淮海戰役初期,率部兩萬餘人在駐地臺兒莊起義,為淮海戰役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如王崑崙,系民國黨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和國民政府立法委員,看到國民黨內部的腐敗,轉而開始認同共產黨的主張,並於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此後利用其國民黨元老的合法身份,長期從事酃民主運動,在爭取國民黨的上層人士中做了大量工作。這些人在當時都處於社會上層,加入中國共產黨絕非為名利計,都是被黨的政治優勢所吸引。所以說,黨在當時非常艱難的環境下,能夠不斷發展壯大,從勝利走向勝利,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黨的政治優勢獲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二、黨積極而切合實際地解決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佔據人口的絕大多數。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史,就是廣大農民奪取土地解決自身生存問題的歷史,農民問題的核心即土地問題。在廣大農村地區,少數地主、富農佔有大量的土地,殘酷壓榨、剝削農民的勞動果實,過著不勞而獲的寄生蟲式的生活。而廣大農民只擁有少量土地,有的甚至身無立錐之地。沒有土地,缺乏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每日都掙扎於死亡線上。這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問題。毛澤東就明確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就是從侵略者、地主、買辦手下解放農民。」1940年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革命實質上是農民革命」,「農民問題,就成了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農民的力量,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孫中山提出三民主義,其民生即是平均地權,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但由於國民黨自身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解決土地問題,就要觸及地主的土地所有制,勢必會動搖其統治的階級基礎,所以只是將問題予以提出,卻無解決之善政良策。我們黨從成立之初,就提出發動農民來解決土地集中的問題。土地革命時期的打土豪分田地,一方面解決了農民的生產資料問題,同時也為蘇區的紅色政權存在提供了經濟基礎。抗戰期間,「減租減息」政策的實施,團結了地主階級,維護了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1947年頒布的《土地法大綱》明確提出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在解放區內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在經濟上翻了身,這是解決了農民切身的經濟利益。同時,黨在解放區內開展了民主選舉,賦予廣大農民選舉權、被選舉權等政治上的權利。兩千餘年的封建專制統治中,農民從來沒有被賦予過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等政治權利。黨賦予農民政治權利,本質上是對廣大農民作為人的尊嚴的肯定,解開了束縛了農民兩千餘年的政治枷鎖。廣大農民獲得了政治權利,在政治上翻了身,這是解決了農民切身的政治利益。
三、黨的優良作風是黨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黨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所形成的理論聯繫實際、密切聯繫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是黨不斷取得勝利的根本保證。
理論聯繫實際,就是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而不是照抄照搬蘇聯的成功經驗。在黨早期的發展歷程中,革命屢遭挫折,最根本的原因就在於沒有把馬列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遵義會議後,黨更加重視從中國的實際出發來制定路線方針政策,而不是盲從共產國際和蘇聯的指示,黨的革命事業才能夠取得成功。
密切聯繫群眾,是我們黨最大的優勢。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區別於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誌,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繫。」我們黨來源於人民,植根於人民,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必須密切聯繫群眾。革命戰爭年代,黨和人民群眾之間形成魚水般、血肉般的聯繫,人民群眾成為我們黨最堅強的後盾,黨的革命事業才得以成功。
批評與自我批評,是我們黨區別於其他各階級政黨的顯著標誌。通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不斷加以改進,從而達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一方面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
四、國民黨的腐化墮落是黨革命成功的催化劑
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主張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由此我們得出結論:黨的革命事業不斷向前發展並最終取得勝利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但國民黨內部貪汙腐化、離心離德在客觀上加速了黨革命事業的成功。
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相比較,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武器裝備上,相差都十分懸殊。在數量上,人民解放軍正規部隊只有120多萬,國民黨軍隊有400多萬;在裝備上,人民解放軍武器裝備老化,嚴重缺乏重武器,國民黨軍隊裝備精良,且多為美式裝備。此外,國民黨還控制著全國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和土地,控制著全國90%以上的大中城市,控制著全國幾乎所有的交通線,掌握全國80%以上的稅收。可僅僅三年多的時間,人民解放軍就依靠「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擁有飛機大炮的國民黨軍隊,建立了新中國。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即在於國民黨腐化墮落,喪失了民心。早在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的作風就開始敗壞。1928年,美國記者喬治・索凱爾斯基就指出,「奢侈c豪華」已成為國民黨官員特有的生活方式。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官員的貪汙腐化更是變本加厲。國民黨政府派員去淪陷區接收,可接收大員卻巧取豪奪,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當時,北平流傳這樣的民謠:「盼中央,望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想老蔣,盼老蔣,老蔣來了米麵漲。」國民黨的倒行逆施,最終換來的就是解放戰爭期間其在戰場上的潰敗。蔣介石在退敗臺灣之後總結失敗的原因時也認為,國民黨「並不是被共匪打倒的,實在是我們自己打倒了自己。」孟子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的向背決定了戰爭的結果,正是國民黨的腐化墮落,才使其以驚人的速度失敗,喪失全國政權,並在客觀上加快了新中國成立的進程。
學習黨史,最重要的在於能夠以史為鑑,從豐厚的歷史養料中汲取營養,指導當下的實際工作。黨在二十八年間積累的許多寶貴經驗、形成的優良作風對我們今天的工作、今天的發展仍具有重大的借鑑意義。這也正是習近平總書記所講「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的深刻用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