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年輕人都知道李嘉誠是超級億萬富豪、真正的富可敵國,可要是問起李嘉誠做生意有多厲害?許多人恐怕都說不出什麼實質性東西,下文就跟大家分享李嘉誠商業史上的一場經典之戰,李嘉誠做生意有多厲害?看完這一戰,或許你就明白了。
話說英資怡和財團一直雄踞香港,以其雄厚的經濟實力,不斷擴大經營規模,幾乎壟斷了香港的經濟命脈。香港的華資企業雖然為數眾多,但卻勢單力薄,各自為戰,處於被動的服從地位。
20世紀70年代,怡和財團野心勃勃,抽調巨資,向中東大肆擴張。不料事與願違,連連遭遇挫敗,造成了嚴重的虧損。值此大好時機,華資企業養精蓄銳,大力發展自己的業務,趁怡和財團無力兼顧之時,一點一點地蠶食原屬怡和財團的市場份額。李嘉誠、包玉剛等一大批華資企業家正是在此時迅速崛起的。
1980年,李嘉誠、包玉剛聯手出擊,從怡和財團手中成功地奪去了素有「風水寶地」之譽的九龍倉,吹響了向怡和財團發動進攻的衝鋒號。接著,又通過一系列驚心動魄的收購大戰,完全改變了香港的經濟格局,使怡和財團落人苦苦自保的危險境地之中。
在收購九龍倉的三方角逐中,李嘉誠趁亂出擊,見好就收,兵不血刃,就獲取了巨大的利益,是「亂中取利」的一大典範。事實上,善於亂中取利,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勝利,也是李嘉誠在做生意上的一個最大本事,來看這一戰的具體經過。
當時,李嘉誠的長江實業已經具備比較雄厚的經濟實力,作為華資企業的佼佼者,他決心收購九龍倉,從怡和財團手中搶去這塊風水寶地,為倍受英資財團欺壓的華資企業們出口惡氣。
李嘉誠不動聲色,抽調巨資,悄悄吸納九龍倉股票。正在這時,號稱「世界船王」的環球航運公司總裁包玉剛做出了「登陸」的決策,也相中了九龍倉這塊寶地,不僅大量搶購九龍倉股票,還公開宣布展開收購行動,致使九龍倉股票狂升不止,從十幾元直升到四十多元。
三方角逐,局勢一派混亂。怡和財團大為恐慌,急忙向滙豐銀行求助,得到了滙豐銀行的堅定支持。李嘉誠分析形勢後,認為自己與包玉剛的目標是一致的,如果自己繼續進行收購,必將與包玉剛展開一場收購大戰,造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不利局面,還不如見好就收,從亂局中及時抽身而出。於是,李嘉誠果斷地做出決定,將自己暗中吸納的九龍倉股份賣給了包玉剛,獲利五千多萬港元。
所謂投桃報李,面對李嘉誠送來的大禮,包玉剛感激不盡,為表謝意,特意把自己持有的和記黃埔股票轉讓給了李嘉誠,使李嘉誠又賺取了一筆可觀的收益。
接下來的好戲就在包玉剛與怡和之間展開了。為取得超過49%的股份,行事果敢的包玉剛動用了高達30億港元的巨資。怡和財團也急紅了眼,瘋狂反撲,居然開出了一股90元的高價來進行反收購。包玉剛更是膽識過人,氣勢如虹,以每股105元的天價進行強行收購,終於迫使怡和財團甘拜下風,九龍倉成功地落人包玉剛的手中。廣大香港市民歡欣鼓舞,奔走相告,無數華資企業昂首挺胸,揚眉吐氣。
在這場經典收購戰之後,包玉剛對李嘉誠的支持一直銘記在心,事成之後,又以相當優惠的條件,把西環的貨倉大廈交給李嘉誠來設計,使他再次獲取了豐厚的利益。
在極其混亂的局勢中,李嘉誠措施得當,進退適宜,既避免了與怡和財團正面交鋒的極大風險,又贏得了包玉剛和香港市民的廣泛讚譽,收穫了巨額的利益,可謂厲害至極。更奇特的是,由於他的及時退出,他竟同時獲得了滙豐銀行的好感,密切了與滙豐銀行的業務關係,為他日後爭奪和記黃埔奠定了基礎。所以說,在李嘉誠的商業史中,這一戰絕對是數得著的一場經典之戰。
看完這經典一戰,生意人應該也有所啟示,那就是,市場的混亂或對方的困境往往就是我方亂中取利的大好機會,如果能夠不失時機地抓住,往往就能以較小的代價換取較大的勝利。(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