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三塊地」改革將帶來什麼?究竟怎麼改?為什麼不改不行?

2020-12-20 騰訊網

隨著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實施,農村宅基地等過去「沉睡的資產」將逐步激活,為農民帶來更多收入。法律允許已經進城落戶的村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但地方政府不能強迫農民退出。同時,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

隨著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自2020年1月1日起實施,對在農村擁有宅基地的人來說,「沉睡的資產」將逐步激活,帶來更多收入。中央農辦副主任韓俊說,作為「三塊地」改革成果的法律化,新實施的土地管理法將農民土地權益「大寫」,有利於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利益。

「三塊地」是指城鎮規劃區內建設用地、農村耕地和鄉村建設用地,那麼,農村「三塊地」改革究竟是什麼?又是怎麼改的?為什麼要改?下面就來了解下吧。

農村「三塊地」改革指的是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其中,農村土地轉用、徵收與使用權出讓補償標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規則,宅基地審批權限都是試點改革的重點。

開展「三塊地」試點改革與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改革(土地流轉等)、健全耕地保護和補償制度一起,是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三個重要方面。

在農村「三塊地」改革中,徵地制度改革是最難啃的骨頭。此前,我國施行的徵地制度存在徵地權行使範圍過寬、補償標準低、安置途徑單一等缺陷。對此,改革一是縮小徵收範圍,二是規範徵地程序,三是完善對被徵地農民的保障機制。從各地試點看,突出變化是「徵地協商和補償安置」在程序上前置,即必須先與被徵地的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絕大多數成員就補償標準等內容達成書面協議,徵地補償安置資金和社會保障費用落實後方可啟動徵收程序。

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實現同地同權是土地管理法修改的最大亮點,也是「三塊地」改革一大亮點。「三塊地」改革試點肯定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的同等地位,有利於保障各類市場主體的交易安全。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關乎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要始終把維護好、實現好、發展好農民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總體看,試點地區的「三塊地」改革堅持了「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3條底線。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黨支部書記高德敏深有體會。戰旗村當年辦企業失敗後留下的六七十畝地閒在那兒,無法耕種,不能出售,村民看著心疼。郫都區「三塊地」試點啟動後,戰旗村把土地修整後重新入市,搞農耕體驗園,使荒地變成了寶地。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劉守英認為,改革前,村集體的經營性建設用地要入市交易,必須通過政府徵收,變更為國有土地。我國長期實行城鄉二元土地制度,形成了不同的土地經營體系和利益分配格局,「城鄉建設用地價格上的巨大差異,源頭也在這裡。」劉守英說。

這種二元土地制度雖在保護農民權益、保護耕地中發揮了作用,但局限性也越來越明顯。例如,1998年修訂的土地管理法規定,農地轉為建設用地,必須實行徵地;建設需要用地,必須使用國有土地。這一規定規範了建設用地市場,但沒有給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留下通道。由於建設用地指標管制,引發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

農村「三塊地」改革對於農民朋友來說,除了在農村徵地過程中給予了更多保障外,在鄉村發展、宅基地退出等方面更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改革也是勢在必行的。

另外,按照新規定,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直接入市,打開了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大門。土地被徵收後,不再按土地年產值的一定倍數補償,而是綜合考慮未來發展增值空間,制定區片綜合地價。法律允許已經進城落戶的村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但地方政府不能強迫農民退出。同時,村民居住的權利、住房財產權益等概念入法,體現了對農民土地權利的尊重和保護。

「老舊房屋拆不掉,新增人口無地批」。在「三塊地」改革試點以前,我國農村宅基地制度的基本特徵是無償取得、一戶一宅、面積法定、限制轉讓。但是,隨著青壯年進城,不少農村宅基地大量閒置,問題開始凸顯。數據顯示,2006年至2014年,全國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了1.6億人,農村居民點用地卻增加了3045萬畝。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村發展報告》指出,全國每年因農村人口轉移,新增農村閒置住房5.94億平方米,折合市場價值約4000億元。

從確權登記頒證到村民自治管理,再到宅基地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了積極進展。截至2018年底,試點地區共騰退零星、閒置宅基地約14萬戶、8.4萬畝,辦理農房抵押貸款5.8萬宗,涉及金額111億元。專家表示,宅基地制度改革通過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有效滿足了農民多元化居住需求。農房抵押、有償退出、流轉等制度設計,增加了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同時,我國將完善農民閒置宅基地和閒置農房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在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基礎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盤活利用閒置宅基地和閒置住宅。

新法實施後,會不會影響進城農民的宅基地權益?自然資源部法規司司長魏莉華表示,當前一部分村民已進城落戶,法律提出允許已經進城落戶的村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但是,「如果農民不願意退出宅基地,地方政府不能強迫其退出宅基地。退出必須在自願有償基礎上」。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經濟法室副主任楊合慶介紹,我國對宅基地實行一戶一宅的基本管理制度,這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地方會造成宅基地用地緊張。對此,法律要求地方政府想辦法採取別的方式保障農村居民居住權。此外,還下放了宅基地審批權,明確要求通過規劃合理安排農村宅基地,為改善農村居住條件提供便利。 來自:綜合自經濟日報

相關焦點

  • 農村「三塊地」面臨改革,農民的土地和宅基地咋改?農民不妨看看
    近年來,國家非常重視農村的發展,在出臺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的同時,也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舉措,其中農村最重要的城鎮建設用地、農業耕地和鄉村建設用地這「三塊地」也要進行改革,你知道怎麼改嗎?
  • 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系統闡述為什麼改、改...
    新華社北京1月1日電(記者王東明、王經國、梅常偉)「中央軍委《關於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統一了全軍官兵對改革的認識,匯聚了支持改革的正能量。」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樓耀亮1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意見》系統闡述了本輪改革為什麼改、改什麼、怎麼改。
  • 德清縣統籌推進農村「三塊地」改革
    浙江在線12月3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淼 趙旭)自2015年以來,德清縣作為全國人大授權的33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土地徵收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簡稱「三塊地」改革)試點地區之一,積極以土地制度為牽引持續深化農村改革,喚醒沉睡的土地資源,進一步激發鄉村活力,釋放出助推縣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力
  • "三塊地"改革年底收官 城裡人到農村買地暫不放開
    《華夏時報》記者獲悉,歷時4年的農村「三塊地」(農用地、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宅基地)改革試點今年年底收官,改革所得的相關經驗,將被充實到正在修改的《土地管理法》中。
  • 什麼都要改,姓「農」永不改
    2015年是供銷合作社「改革元年」:3月,中央下發了《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隨後國務院召開電視電話會議進行了部署。去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部署落實全省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供銷合作社為什麼要改革?怎麼改?記者近日採訪了省供銷合作社有關負責人。
  • 新課改農村包圍城市是個偽命題
    8月3日《中國青年報》在頭版報眼發表了題為《教改為什麼會農村包圍城市》的報導,記者從一家研究院提供的十幾個基礎教育改革成功案例中注意到一點,即這些案例大多來自中小城市、鄉鎮的普通中小學校。與之對應的是,大城市學校和名牌學校的缺位,由此得出上述觀點。  記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 張北縣深化鄉鎮改革,究竟怎麼改?答案在這裡→
    張北縣深化鄉鎮改革,究竟怎麼改?郝富國指出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市委關於深化鄉鎮和街道機構改革的具體要求,對我縣鄉鎮機構改革工作進行具體安排部署,進一步統一思想、凝聚合力,高標準高質量推進機構改革,為全面打好打贏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三五」規劃的「三個收官」之年,建設新時期「五個張北」提供堅強有力的體制保障。
  • 楊東平:「杜郎口課改」是農村包圍城市的變革
    人民網北京12月31日(記者 賀迎春)近年來,山東聊城杜郎口中學不斷嘗試推行新課改,踐行學生主體地位,探索出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在教育領域引發激蕩。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日前在出席第10屆中國名校長高峰會議時高度評價了杜郎口中學的探索,「非常難能可貴,一個最薄弱的農村學校能夠翻身,能夠靠自我變革來改變命運,改變教師和學生的命運。」
  • 國企改革究竟在改什麼?一文梳理改革全脈絡
    原本靠輸血苟且的國企,現在必須改革甚至清退。而原本能在市場中賺錢的企業,必須創造更大的收益。 當下的形式,要求國有企業:「能者多賺錢,弱者少虧錢」。 在千頭萬緒的政策文件、浩如煙海官方報導背後,國企改革究竟以怎樣的脈絡與進度推進?
  • 深讀| 文昌開創農村「三塊地」改革海南模式 喚醒鄉村沉睡的資產
    文昌開創農村「三塊地」改革海南模式——  喚醒鄉村沉睡的資產  在「三塊地」改革中,文昌市昌灑鎮白土村抓住鄉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的契機,引進企業打造新型農家樂,共建美麗村莊。「三塊地」改革,盤活農村閒置土地和住宅,將資金、產業、人才和活力重新引回農村,讓鄉村振興的願景觸手可及,相關經驗做法被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並得到《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點名推廣。
  • GK阿改:一路向前,改天變地但不改初心
    GK阿改:一路向前,改天變地但不改初心 2019-06-10 00:00  遊久網王者榮耀
  • 王莽的改革究竟改了些什麼?才導致新朝滅亡的如此之快
    王莽上位提改革,首先改名試試水由於王莽青少年時期十分好學,因此經常苦讀《周禮》等聖賢書,不由自主地對書中描繪的古代統治秩序產生了嚮往。於是在登上皇位之後,王莽就以《周禮》等聖賢書為依據,開始了他心中完美的改革之路。那王莽當時改革時都改了些什麼?才導致新朝滅亡的如此之快。
  • 「小改」和「微調」引熱議 個稅改革帶來什麼?
    中新網8月25日電 《經濟參考報》今日載文指出,23日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雖然只有兩處主要改動,屬於「小改」和「微調」,卻依然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熱烈討論。那麼此次個人所得稅改革究竟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 猜燈謎看表演,了解農村改革是什麼
    順德城市網消息 (記者李志明) 昨日(12月23日),「農改進基層」系列宣傳活動在均安三華社區舉行,活動通過燈謎、節目等環節向社區群眾宣傳普及農村綜合改革。  在均安三華社區的活動中心,一字排開的燈謎吸引了不少群眾前來參與競猜。
  • 農村改廁,下大力也要用巧功
    要考慮各地農村實際,選擇適宜的改廁模式,合理制定改廁目標,分類施策,在下大力氣的同時用好巧功夫  一場「廁所革命」給貧困山村帶來大變化。在重慶市璧山區蓮花壩村,村民朱明花感嘆:「過去是『一塊木板兩塊磚,三尺柵欄圍四邊』,如今廁所升級,無蛆無臭,乾淨衛生。」讓他想不到的是,「方便」問題解決了,村裡的好風景引來眾多遊客,吃上旅遊飯,全村脫了貧。
  • 農村「四清兩改」行動,為什麼有人拍手稱快,有人瑟瑟發抖?
    今年是國家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是美麗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的一年,是掃黑除惡的決勝之年,更是農村快速發展農民奔小康的關鍵年。雖然今年受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給各行各業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影響,但是這都不影響農村「四清兩改」行動的進行。
  • 為何農村葬禮改革難推行,專家說出葬改優勢,農民卻並不領情!
    導語:為何農村葬禮改革難推行,專家說出葬改優勢,農民卻並不領情!在農村生活的人基本都知道,在農村老人去世了,都會按照當地的一些習俗舉行葬禮。但是這一改革也在農村推行了很多年,有些地方剛開始推行了一陣子,但到後來又慢慢地改回了傳統的土葬習俗。顯然農村人也知道土葬會佔用土地面積,也會對土地資源造成汙染和浪費。可為何農村實行葬禮改革,卻為何難以推進呢?為此一些專家也提出了,推行土葬有這幾點優勢。①、減少葬禮成本。
  • 「課改20年特刊」獨家專訪|劉堅:歷盡艱難,20年新課程改革到底帶來...
    專家組就基礎教育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與設置、課程標準、考試、評價、實驗區工作以及各門學科課程標準研製、綜合課程設計、農村課程改革、課程政策重建等專題,先後召開上百次的研討會,逐步形成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徵求意見稿)》和《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方案(徵求意見稿)》。同時,優先啟動語文、數學、品德與生活三門學科課程標準的研製工作。
  • 輔警改革怎麼改?
    這些改革舉措,不僅為輔警這一群體帶來實實在在的利好,更推動著輔警改革步入更加正規化、法治化的軌道。怎麼改?出臺專門文件、作出頂層設計輔警改革要想深入推進,必須有完善的法律法規保障。記者關注到,內蒙古、河南等地均出臺了專門的輔警改革文件。
  • 「煤改電讓我們過上了城裡人的生活」——北京農村煤改清潔能源見聞
    新華社北京3月31日電(記者 馬巖、蓋博銘)2016年可謂是北京農村地區煤改清潔能源「大豐收」的一年,全年共完成663個村莊的「煤改清潔能源」任務,比原計劃多200個村莊。在剛剛結束的取暖季裡,新安裝的清潔取暖設備運行情況如何?它給農村帶來了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