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德戰場是歐洲二戰的主要戰場,蘇德兩軍都在戰爭中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
然而,蘇德兩軍在戰爭中碰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基輔戰役結束後,儘管蘇軍損失了整個西南方面軍,但蘇軍仍然能抽調兵力在莫斯科前線防禦德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前線損失了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蘇聯士兵
首先,兩個戰場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
基輔為1941年夏秋季蘇德兩軍爭奪的次要戰場,而史達林格勒是蘇德兩軍在1942年爭奪的主要戰場。
我們先來看看基輔戰役。
基輔戰役是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和烏克蘭南部地區的戰役。德軍參戰的部隊為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蘇軍參戰部隊為布瓊尼元帥指揮的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總共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
別看布瓊尼的蘇聯西南地區部隊比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多出一倍。但是,蘇軍西南地區部隊在蘇德南線戰場第一階段的作戰就損失慘重。比如,蘇軍西南方面軍44個師的兵力,就有40個師的兵力損失很大。但蘇軍仍然憑藉傷亡較大的部隊和德軍激戰烏克蘭。在1941年7月的戰鬥中,德軍被蘇軍阻擊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外圍地區,德軍夜間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計劃落空了。
上圖_ 基輔防禦戰役
就在蘇軍全力抵抗德軍進攻基輔的關鍵時刻,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向史達林建議,將蘇軍西南方向的部隊撤出基輔,集中兵力保衛莫斯科。朱可夫的建議很簡單:基輔戰場是蘇德戰場的次要戰場,德軍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蘇軍必須集中兵力守衛莫斯科。為了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可以撤出西南方向的部隊,進而放棄基輔。
朱可夫列舉的理由很明確。對於德軍而言,基輔所在的烏克蘭是很重要的戰場,這裡有德軍急需的糧食資源和石油資源。但是,對於整個蘇軍和蘇德戰場而言,基輔的重要性明顯不如莫斯科。基輔丟了,對於蘇軍而言不是最致命的損失。而莫斯科丟了,這對於蘇軍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蘇軍完全有理由放棄基輔,集中兵力守衛首都。
上圖_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
然而,史達林認為朱可夫是在胡說八道。最終,史達林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並撤銷了朱可夫的職務,將其貶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隨著史達林拒絕朱可夫的合理建議,蘇軍的悲劇出現了——
1941年8月3日到13日,德軍經過兩次突擊將烏曼地區的蘇軍第6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共10.3萬人全部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結合部的局勢日益複雜化,德軍逐步掌握了基輔戰場的主動權。而古德裡安指揮的第2坦克軍團從莫斯科方向大舉南下,參加圍殲蘇軍西南地區部隊的戰鬥,儘管古德裡安對希特勒讓他南下的命令頗為不滿(古德裡安不滿完全可以理解,莫斯科是古德裡安眼中的主攻方向)。
上圖_ 基輔會戰 的蘇軍坦克
1941年9月16日,德軍第2和第6集團軍向蘇軍下屬的第5、第21、第26、第38集團軍展開絕地反擊。困守基輔周圍地區的蘇軍官兵拼死抵抗,陣地上的大喇叭響起了史達林的講話,蘇軍官兵手持步槍衝鋒鎗,以血肉之軀向德軍坦克展開決死反擊。9月17日,史達林下令突圍,但為時已晚。9月20日,德軍攻陷基輔。
蘇軍西南地區部隊有70萬人被德軍殲滅,損失3900多門火炮,114輛坦克和160多架飛機。整個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滅,司令員基爾波諾斯、軍事委員會委員布爾斯米堅科和方面軍政委圖皮科夫英勇犧牲。
上圖_ 基輔會戰 中的德軍
蘇軍在基輔葬送了一個方面軍,但這樣的損失對於蘇軍而言並非是致命的。因為莫斯科戰場,蘇軍仍然掌握著主動權。對於德軍而言,基輔戰役殲滅蘇軍一個方面軍是戰役上的勝利,而非戰略上的勝利,德軍在基輔消耗了4個星期的時間。
而蘇軍利用這4個星期的時間卻在莫斯科方向部署兵力兵器、加強防禦。等到德軍結束基輔戰役,再次進攻莫斯科的時候,他們卻發現:莫斯科防線的蘇軍防線已經是固若金湯。換句話說,蘇軍西南方面軍官兵以自己的犧牲為蘇軍保衛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上圖_ 基輔會戰 被俘的蘇軍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佔領了烏克蘭,希特勒就得派出部隊在烏克蘭長期防守。這樣一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機動兵力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當德軍結束基輔戰役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德軍在東線的步兵師損失過半,而德軍還沒有做好冬季作戰的充分準備。
總而言之,西南方面軍在基輔方向的全軍覆沒對蘇軍整個戰局沒有致命的負面影響。如果蘇軍在莫斯科方向損失一個方面軍,其意義就和基輔方向損失一個方面軍完全不同了。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
基輔戰場是1941年蘇德戰場的次要戰場,而史達林格勒戰場可是1942年蘇德兩軍決戰的主要戰場。
戰爭進入到1942年,蘇德兩軍的戰線依然是膠著狀態。對於希特勒而言,他必須在1942年打敗蘇軍,因為美英兩國已經開始援助蘇聯,如果德軍無法取勝,美國強大的軍火生產能力和蘇聯的人力一旦集中起來,對於德軍的傷害是致命的。
為了在1942年打敗蘇聯,德軍選擇了史達林格勒。因為史達林格勒是蘇聯西南部的大城市,有蘇聯國內著名的拖拉機廠。史達林格勒還是通向糧食、煤炭和石油主要產區頓河下遊和庫班地區的門戶。一旦失守,蘇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聯繫會被切斷,蘇聯糧食產區的資源會被德國全面利用,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
德軍選出了一支精銳部隊攻打史達林格勒,這就是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其兵力最多的時候有3個摩託化步兵師,3個裝甲師,14個步兵師。總兵力超過30萬人,有3500門火炮,1000多輛坦克。在史達林格勒之前的戰鬥中,德軍第6集團軍就參加了進攻基輔和哈爾科夫的戰鬥,其作戰所向披靡,為德軍的王牌部隊。
除了第6集團軍,德軍還投入了其他部隊。從整體上看,德軍為了攻打史達林格勒做了充分的準備:其撤消了南方集團軍群的番號,組建了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下屬克萊斯特的第1坦克集團軍和魯夫的第17集團軍),目標攻佔高加索。博克的B集團軍群(下屬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其目標是攻佔史達林格勒。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還有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構成。克裡米亞方向的曼施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為德軍AB兩個集團軍的預備隊。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裡的德軍
通過上述兵力分析,我們就能看出:德軍是一個龐大的戰略集群,其參戰兵力達到150萬人左右,其核心部隊是第6集團軍,其他部隊都配合第6集團軍作戰。如果第6集團軍被蘇軍殲滅,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戰役也就輸了一多半了。
事實證明,後面的戰局發展全部圍繞德軍第6集團軍展開。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中,蘇軍以巨大的傷亡拖住了第6集團軍的進攻速度。到了1942年的11月19日,蘇軍陸續集中3個方面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空軍集團軍和其他作戰部隊,共143個師110萬大軍,15500門大炮、1463輛坦克和1350架飛機向德軍展開絕地反擊。1943年1月31日,第6集團軍23萬大軍全軍覆滅。
整個史達林格勒會戰,德軍的損失遠不止這23萬大軍。根據西方學者統計,德軍損失兵力達到85萬人。這可是德軍在東線的主要作戰力量之一。更致命的是,命喪史達林格勒的德軍士兵有很多人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這對德軍戰鬥力是沉重的打擊。難怪德軍將領蔡茨勒就曾說過「我們在東線(史達林格勒)損失了很多部隊,這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東線的脊梁骨。」
上圖_ 蘇聯民眾在登記處參軍報名
第二,蘇軍損失可以快速補充,德軍的損失無法快速補充。
二戰是一場機械化戰爭,戰爭能否打贏拼兩點。
1.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
2.人口。
就拿人力動員來說,德國全國有8000萬人口,其二戰期間動員1100萬人參戰,投入蘇德戰場的部隊最多不超過350萬人。而蘇軍本國人口有1.8億人,其戰時能動員超過1000萬兵力參戰。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被重創,但憑藉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動員能力,蘇軍又重新在當年8月組建140多個師奔赴前線。這樣的動員能力和戰時損失補充能力是德軍比不了的。
對於蘇聯而言,只要他的方面軍不是在特別重要的地方(比如莫斯科)出現損失,他就能補充新的兵員,組建新的部隊繼續作戰。
因此,人口上的優勢也給蘇聯帶來了更強的戰爭維持能力,讓蘇聯撐到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畫說二戰之蘇德戰爭》 徐焰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