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蘇軍損失整個方面軍都沒事,德軍損失一個集團軍就失掉主動權

2020-12-14 騰訊網

蘇德戰場是歐洲二戰的主要戰場,蘇德兩軍都在戰爭中付出了很慘重的代價。

然而,蘇德兩軍在戰爭中碰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基輔戰役結束後,儘管蘇軍損失了整個西南方面軍,但蘇軍仍然能抽調兵力在莫斯科前線防禦德軍,最終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德軍在史達林格勒前線損失了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掉了整個蘇德戰場的主動權.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上圖_ 蘇聯士兵

首先,兩個戰場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同的。

基輔為1941年夏秋季蘇德兩軍爭奪的次要戰場,而史達林格勒是蘇德兩軍在1942年爭奪的主要戰場。

我們先來看看基輔戰役。

基輔戰役是1941年7月7日到9月26日,發生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和烏克蘭南部地區的戰役。德軍參戰的部隊為龍德施泰特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39個師,蘇軍參戰部隊為布瓊尼元帥指揮的南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總共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

別看布瓊尼的蘇聯西南地區部隊比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多出一倍。但是,蘇軍西南地區部隊在蘇德南線戰場第一階段的作戰就損失慘重。比如,蘇軍西南方面軍44個師的兵力,就有40個師的兵力損失很大。但蘇軍仍然憑藉傷亡較大的部隊和德軍激戰烏克蘭。在1941年7月的戰鬥中,德軍被蘇軍阻擊於烏克蘭首都基輔外圍地區,德軍夜間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的計劃落空了。

上圖_ 基輔防禦戰役

就在蘇軍全力抵抗德軍進攻基輔的關鍵時刻,蘇聯紅軍總參謀長朱可夫向史達林建議,將蘇軍西南方向的部隊撤出基輔,集中兵力保衛莫斯科。朱可夫的建議很簡單:基輔戰場是蘇德戰場的次要戰場,德軍的主攻方向是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蘇軍必須集中兵力守衛莫斯科。為了打贏莫斯科保衛戰,蘇軍可以撤出西南方向的部隊,進而放棄基輔。

朱可夫列舉的理由很明確。對於德軍而言,基輔所在的烏克蘭是很重要的戰場,這裡有德軍急需的糧食資源和石油資源。但是,對於整個蘇軍和蘇德戰場而言,基輔的重要性明顯不如莫斯科。基輔丟了,對於蘇軍而言不是最致命的損失。而莫斯科丟了,這對於蘇軍的打擊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蘇軍完全有理由放棄基輔,集中兵力守衛首都。

上圖_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1974年6月18日),蘇聯著名軍事家

然而,史達林認為朱可夫是在胡說八道。最終,史達林拒絕了朱可夫的建議,並撤銷了朱可夫的職務,將其貶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隨著史達林拒絕朱可夫的合理建議,蘇軍的悲劇出現了——

1941年8月3日到13日,德軍經過兩次突擊將烏曼地區的蘇軍第6集團軍和第12集團軍共10.3萬人全部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和南方面軍結合部的局勢日益複雜化,德軍逐步掌握了基輔戰場的主動權。而古德裡安指揮的第2坦克軍團從莫斯科方向大舉南下,參加圍殲蘇軍西南地區部隊的戰鬥,儘管古德裡安對希特勒讓他南下的命令頗為不滿(古德裡安不滿完全可以理解,莫斯科是古德裡安眼中的主攻方向)。

上圖_ 基輔會戰 的蘇軍坦克

1941年9月16日,德軍第2和第6集團軍向蘇軍下屬的第5、第21、第26、第38集團軍展開絕地反擊。困守基輔周圍地區的蘇軍官兵拼死抵抗,陣地上的大喇叭響起了史達林的講話,蘇軍官兵手持步槍衝鋒鎗,以血肉之軀向德軍坦克展開決死反擊。9月17日,史達林下令突圍,但為時已晚。9月20日,德軍攻陷基輔。

蘇軍西南地區部隊有70萬人被德軍殲滅,損失3900多門火炮,114輛坦克和160多架飛機。整個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滅,司令員基爾波諾斯、軍事委員會委員布爾斯米堅科和方面軍政委圖皮科夫英勇犧牲。

上圖_ 基輔會戰 中的德軍

蘇軍在基輔葬送了一個方面軍,但這樣的損失對於蘇軍而言並非是致命的。因為莫斯科戰場,蘇軍仍然掌握著主動權。對於德軍而言,基輔戰役殲滅蘇軍一個方面軍是戰役上的勝利,而非戰略上的勝利,德軍在基輔消耗了4個星期的時間。

而蘇軍利用這4個星期的時間卻在莫斯科方向部署兵力兵器、加強防禦。等到德軍結束基輔戰役,再次進攻莫斯科的時候,他們卻發現:莫斯科防線的蘇軍防線已經是固若金湯。換句話說,蘇軍西南方面軍官兵以自己的犧牲為蘇軍保衛莫斯科贏得了時間。

上圖_ 基輔會戰 被俘的蘇軍

更為重要的是,德軍佔領了烏克蘭,希特勒就得派出部隊在烏克蘭長期防守。這樣一來,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機動兵力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了。當德軍結束基輔戰役進攻莫斯科的時候,德軍在東線的步兵師損失過半,而德軍還沒有做好冬季作戰的充分準備。

總而言之,西南方面軍在基輔方向的全軍覆沒對蘇軍整個戰局沒有致命的負面影響。如果蘇軍在莫斯科方向損失一個方面軍,其意義就和基輔方向損失一個方面軍完全不同了。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

基輔戰場是1941年蘇德戰場的次要戰場,而史達林格勒戰場可是1942年蘇德兩軍決戰的主要戰場。

戰爭進入到1942年,蘇德兩軍的戰線依然是膠著狀態。對於希特勒而言,他必須在1942年打敗蘇軍,因為美英兩國已經開始援助蘇聯,如果德軍無法取勝,美國強大的軍火生產能力和蘇聯的人力一旦集中起來,對於德軍的傷害是致命的。

為了在1942年打敗蘇聯,德軍選擇了史達林格勒。因為史達林格勒是蘇聯西南部的大城市,有蘇聯國內著名的拖拉機廠。史達林格勒還是通向糧食、煤炭和石油主要產區頓河下遊和庫班地區的門戶。一旦失守,蘇聯中部和南部地區的聯繫會被切斷,蘇聯糧食產區的資源會被德國全面利用,其後果是極其嚴重的。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

德軍選出了一支精銳部隊攻打史達林格勒,這就是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其兵力最多的時候有3個摩託化步兵師,3個裝甲師,14個步兵師。總兵力超過30萬人,有3500門火炮,1000多輛坦克。在史達林格勒之前的戰鬥中,德軍第6集團軍就參加了進攻基輔和哈爾科夫的戰鬥,其作戰所向披靡,為德軍的王牌部隊。

除了第6集團軍,德軍還投入了其他部隊。從整體上看,德軍為了攻打史達林格勒做了充分的準備:其撤消了南方集團軍群的番號,組建了李斯特的A集團軍群(下屬克萊斯特的第1坦克集團軍和魯夫的第17集團軍),目標攻佔高加索。博克的B集團軍群(下屬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其目標是攻佔史達林格勒。德軍AB兩個集團軍群還有匈牙利第2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構成。克裡米亞方向的曼施坦因指揮的第11集團軍、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為德軍AB兩個集團軍的預備隊。

上圖_ 史達林格勒戰役裡的德軍

通過上述兵力分析,我們就能看出:德軍是一個龐大的戰略集群,其參戰兵力達到150萬人左右,其核心部隊是第6集團軍,其他部隊都配合第6集團軍作戰。如果第6集團軍被蘇軍殲滅,德軍在史達林格勒的戰役也就輸了一多半了。

事實證明,後面的戰局發展全部圍繞德軍第6集團軍展開。在史達林格勒的巷戰中,蘇軍以巨大的傷亡拖住了第6集團軍的進攻速度。到了1942年的11月19日,蘇軍陸續集中3個方面軍、1個坦克集團軍、4個空軍集團軍和其他作戰部隊,共143個師110萬大軍,15500門大炮、1463輛坦克和1350架飛機向德軍展開絕地反擊。1943年1月31日,第6集團軍23萬大軍全軍覆滅。

整個史達林格勒會戰,德軍的損失遠不止這23萬大軍。根據西方學者統計,德軍損失兵力達到85萬人。這可是德軍在東線的主要作戰力量之一。更致命的是,命喪史達林格勒的德軍士兵有很多人是有豐富作戰經驗的老兵。這對德軍戰鬥力是沉重的打擊。難怪德軍將領蔡茨勒就曾說過「我們在東線(史達林格勒)損失了很多部隊,這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東線的脊梁骨。」

上圖_ 蘇聯民眾在登記處參軍報名

第二,蘇軍損失可以快速補充,德軍的損失無法快速補充。

二戰是一場機械化戰爭,戰爭能否打贏拼兩點。

1.本國的工業生產能力。

2.人口。

就拿人力動員來說,德國全國有8000萬人口,其二戰期間動員1100萬人參戰,投入蘇德戰場的部隊最多不超過350萬人。而蘇軍本國人口有1.8億人,其戰時能動員超過1000萬兵力參戰。在蘇德戰爭初期,蘇軍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被重創,但憑藉完善的兵役制度和動員能力,蘇軍又重新在當年8月組建140多個師奔赴前線。這樣的動員能力和戰時損失補充能力是德軍比不了的。

對於蘇聯而言,只要他的方面軍不是在特別重要的地方(比如莫斯科)出現損失,他就能補充新的兵員,組建新的部隊繼續作戰。

因此,人口上的優勢也給蘇聯帶來了更強的戰爭維持能力,讓蘇聯撐到了戰爭的最後勝利。

作者:軍事帥哥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畫說二戰之蘇德戰爭》 徐焰 著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巴巴羅薩計劃第一階段,蘇軍損失慘重,整個西南方面軍被德軍圍殲
    在德軍凌利攻勢下,蘇軍不是被擊潰,就是被圍殲。蘇軍大量部隊在鋼鐵洪流面前損失巨大,被俘人數創戰爭史上最高紀錄。明期克戰役1941年6月22日至7月9日,德軍入侵蘇聯的第一場戰役,作戰德軍是中央集團軍群,圍殲蘇聯西方方面軍大部,俘虜蘇軍50萬。因指揮無能,西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和參謀長等人被史達林處決,但蘇軍損失已經不可逆轉。明期克戰役是蘇德戰場上德軍的第一個合圍戰。
  • 為何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德國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梁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損失慘重,而德國在損失了第六集團軍之後,幾乎命數也就斷了,再也沒有了最開始的強勁勢頭,這也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可是蘇聯的損失也不小,他也曾在前期損失過西南方面軍,同樣損失慘重,為何德國卻如此經不起折騰,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梁呢? 一、戰爭潛力的比拼 我們要說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戰爭潛力。什麼是戰爭潛力呢?就是評判這個國家有多能打,有多少東西可以支撐它來打仗。從這方面來說,蘇聯的戰爭潛力要強過德國的戰爭潛力。
  • 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第6集團軍被殲就失去主動權?打斷了鏈條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德軍損失一個第6集團軍就失去了戰場主動權?實際上,這場戰役不僅僅是殲滅了德軍一個集團軍,而是牽動了整個東線戰場,對整個蘇德戰場甚至二戰都具有重要意義。首先,第6集團軍是德軍進攻主力,他的作戰編成優於蘇軍方面軍。
  • 蘇聯戰損巨大都沒事,何以德國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梁?
    由於納粹德國的喪心病狂,閃電戰突然襲擊,蘇聯承受了二戰初期的巨大失利,然而蘇聯軍民最終卻愈挫愈奮,愈戰愈強,而東線德軍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卻使德國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是怎麼回事?
  • 二戰最大圍殲戰,蘇軍損失一個方面軍,被俘60萬,只因錯誤指揮
    1941年7月7日,已經遭受慘重損失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與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形成對峙,從紙面上講蘇軍擁有44個師而德軍僅有40個師,由於在邊境交戰中損失嚴重,所以每個師的戰鬥力不及一個德國師的一半。
  • 奧廖爾戰役:蘇軍損失坦克上千輛 殲滅德軍20萬
    1943年7月12日至8月18日,蘇軍的布良斯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西方面軍左翼在奧廖爾地區實施了一次大規模進攻——奧廖爾戰役(代號:庫圖佐夫)。此役,德軍損失20多萬人,並有15個師遭到重創,不得不放棄陣地,後撤百餘公裡。
  • 為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蘇軍7個野戰集團軍組合,兵力達28萬人
    1943年1月初,德軍第6集團軍已經被包圍於史達林格勒一個多月,蘇軍在最初的大規模進攻受挫後便暫時放棄了對第6集團軍的圍殲,主要原因是德軍對第6集團軍發起了救援行動,蘇軍不得不將主要精力放在阻攔德軍「霍特」戰役集群的推進上,隨著蘇軍粉碎了德軍的救援行動,蘇軍開始將注意力再次回到第6集團軍身上,必須迅速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防止德軍再次發起解圍行動
  • 二戰德軍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役,讓德軍一個集團軍群差點全軍覆沒
    為了消滅突出部的德軍,蘇聯統帥部調整部署,在德軍當面組織了四個方面軍,並從其他戰線陸續抽調兵力,在白俄羅斯方向形成了240萬人的部隊,其中140萬人參加戰役,參戰火炮和迫擊炮31000門,坦克和自行火炮5200輛,並有空軍5個集團軍的5000架飛機提供支援。
  • 史達林格勒戰役第六集團軍損失不過30萬人,為何成為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在這種情況下,守衛史達林格勒的蘇軍士兵爆發了巨大的戰鬥意志,和德國敵人在史達林的格勒展開了慘烈的巷戰,到11月17日,守衛史達林格勒的蘇軍已經付出了32萬人陣亡、失蹤,31萬人負傷的慘重代價,損失了1423輛坦克、12137門火炮和2063架飛機,但仍然牢牢守衛著史達林格勒的每一個街道,讓德軍每付出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佔領了客廳,但廚房還在敵人手裡」便是對史達林格慘烈巷戰的最好還原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僅損失30多萬,為何會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史達林格勒會戰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在反攻的過程中,蘇軍共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德軍攻打史達林格勒市區的戰鬥從9月13日開始,到11月18日結束,歷時兩個月。
  • 蘇軍損失慘重的基輔戰役,被德軍俘虜60萬,輸了戰役卻贏了戰略
    作為蘇軍防禦階段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基輔戰役」,此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幾乎全軍覆沒,物資裝備損失無數,所以有些人認為這是史達林一意孤行造成的一次重大失利。但在我看來,「基輔戰役」實際上延緩了德軍機械化主力向莫斯科的進軍,為將來的反擊奠定了基礎,是一場非打不可的仗。
  • 基輔戰役蘇軍整整一個方面軍被消滅,不是蘇軍不能打,只因指揮失誤
    1941年7月7日,已經遭受慘重損失的蘇聯西南方面軍與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形成對峙,從紙面上講蘇軍擁有44個師而德軍僅有40個師,由於在邊境交戰中損失嚴重,所以每個師的戰鬥力不及一個德國師的一半。
  • 慘烈墳場:基輔之戰蘇軍損失慘重,66萬人被俘
    換句話說,在當時,除了英國、瑞士、等少數國家,整個歐洲都已經基本被納入了德國的勢力範圍。而希特勒下一個目標,正是土地廣大肥沃的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軍300萬部隊,在4萬多門大炮、4000多輛坦克和5000架飛機的掩護下,突然對蘇聯發動全線進攻,蘇聯猝不及防,在第一天就損失了超過1800架飛機,坦克、大炮更是不可計數。
  • 二戰庫爾斯克戰役,蘇德坦克損失4比1,為何德軍不敢再發動進攻
    二戰蘇德戰爭,一些人認為德軍不該在1943年7月5日,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蘇軍發動堡壘行動。由於這場戰役致使德軍在東線丟掉了戰場主動權。實際情況卻是,德軍在這場戰鬥中的坦克損失遠比蘇軍小得多,戰後統計顯示,蘇軍坦克損失高達6800輛,而德軍只損失了1500輛。那麼,蘇軍坦克損失這麼大,難道對後續戰場形勢沒有影響嗎?
  • 蘇軍損失76萬人,勝利元帥朱可夫的昂貴學費,斯摩稜斯克戰役!
    此時蘇德雙方都將目光放在這個離莫斯科僅300公裡的西部門戶要塞城市。 當時兵力對比:經過格羅德諾和比亞韋斯託克和明斯克包圍戰以後,雖然蘇軍西方方面軍遭受重創,4個集團軍悉數被殲,但德軍也受到一些損失。
  •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遭受慘敗後,為何在庫爾斯克會戰中還敢主動進攻
    一年多來,一直握有戰略主動權的德軍,在此次失敗之後將主動權拱手相讓,蘇德戰場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史達林格勒戰役也因此成為了蘇德戰爭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個轉折點。史達林格勒戰役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被一路趕到了庫爾斯克附近,由於蘇軍的坦克集團軍進展速度過快,加上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領導層的錯誤判斷,導致蘇軍的後勤補給和側翼上的弱點暴露出來
  • 二戰伊久姆突出部爭奪戰,蘇軍為何遭受重創?使用預備隊不當
    發生於1942年5月份的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蘇軍稱為第一次哈爾科夫進攻戰役,本來是蘇軍在南線展開的一場殲滅戰,結果卻讓德軍反敗為勝,以較少的損失使蘇西南方面軍再次遭受重創,7.5萬人陣亡,23.9萬人被俘。那麼,蘇軍在兵力和戰場環境都佔有較大優勢的情況下,為何還讓德軍反包圍包了餃子呢?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二戰期間,蘇德戰爭中的史達林格勒戰役算得上一個,這場殲滅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的戰鬥,不僅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成為二戰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戰役。首先,完殲德軍保盧斯第6集團軍,是蘇德戰爭的最大亮點。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鐵木辛哥的滑鐵盧:蘇軍損失27萬餘人,德軍才損失不到3萬人
    4哈裡託諾夫的第9集團軍,也在進攻部隊裡。與他們正面對扛的德軍「克萊斯特」集團軍級集群,無論從人數還是裝備,都比第9集團軍多了不少,具體而言,步兵多一半,炮兵多一倍,坦克,竟然多到五點五倍。(本圖為進入哈爾科夫的德軍)
  • 庫爾斯克大會戰後,德軍坦克師統計:只損失3輛坦克
    1943年7月5日,德國南方集團軍群集結了近百萬大軍,準備衝擊蘇軍在庫爾斯克的防線。庫爾斯克防線形成於1943年2月,其原因是蘇軍在哈爾科夫被擊敗後發生失誤,兩個集團軍沒能撤離陣線而形成的突出部。德軍本有機會趁庫爾斯克德軍立足未穩發動攻擊,卻因為柏林統帥部的猶豫拖延了了半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