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茶,相信大多數人除了擔心自己不會品茶之外,最大的顧慮就是茶葉價格了。在很多人眼裡,茶葉簡直就是暴利,價格昂貴不說,加上茶葉品質優劣難辨,似乎一走進茶店就註定會被「任人魚肉、隨意宰割」。
除了少數茶葉是真的貴以外,大部分茶葉價格其實都還適中。那為什麼普遍大家會覺得茶葉貴?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01按斤售賣的方式特殊
當說到一款茶葉價格的時候,我們通常的衡量標準是××元一斤。作為古老的農副產品,茶葉和瓜果蔬菜一樣至今都還習慣論斤售賣的習慣。
但茶葉從某些方面又不同於日常的瓜果蔬菜。大家可以想像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蔬菜水果價格,便宜的幾毛幾塊錢一斤、十幾二十塊已經是貴得離譜,因此動輒上百一斤的茶葉就給人造成一種價格非常貴的錯覺。
其實,除了真正因為稀有性或炒作的茶葉是天價以外,口糧級別的茶葉單價基本就在幾百塊錢以內;假設按照500元/斤的茶葉單價、每天衝泡3-5g的量來計算,我們喝一杯茶的價格也就在3-5元,僅相同於一杯瓶裝飲料的價格。
對於每日一杯某星咖啡或某雪奶茶來說,你還覺得貴嗎?因此,理性地看待茶葉價格應該綜合考慮計量單位、等級、品質等各方面綜合因素,絕不能管中窺豹般武斷的下結論。
02過度炒作天價茶葉
不可否認,市面上的確存在幾千上萬、甚至十幾萬一斤的茶葉,這樣高的價格,即使我們說是按斤賣分量多,其實也是非常貴的,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就是天價。
但是如果我們了解了這部分天價茶葉價格背後的邏輯之後,就會明白這不過是眾多茶葉當中的極少一部分,並不能代表茶葉的全部。
首先,茶葉有很明顯的地域之分,同一產地當中又有核心產區、非核心產區之分。
比如正巖產區的武夷巖茶、西湖區獅峰山的獅峰龍井、太姥山的福鼎白茶等等,這些獨特的地理環境為茶樹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其製成的茶葉品質也獨具風格;
而這些核心產區通常面積不大、產量有限,於是在市面上就形成了供不應求的需求,價格也自然水漲船高,價格上千過萬的茶葉即來自於此。
同樣的,茶葉的原料有等級之分,製作工藝有全手工炒制和機器加工的區別、陳放時間有新茶和陳年老茶的不同,這些都是影響茶葉價格的重要因素。
一款原料細嫩等級高、稀缺性強或者是十幾年的陳年老茶,比如明前綠茶、頂級的獅峰龍井、單叢宋種母樹、老班章普洱等等,都已經是每一類茶葉當中的頂級代表,除了重度茶葉發燒友+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追捧以外,大多數普通人大可不必跟風追捧。
當然,也正是因為這些天價茶葉經過過度的宣傳和部分人過分的追捧,讓很多不明所以的茶小白產生了茶葉昂貴的錯覺。
其實,不光是茶,任何一種商品的價格,都有可能因為品牌溢價、加工管理方式而相差數倍。
同樣是包,便宜的可能幾十塊、幾百元,而國際大品牌卻可以賣到好幾萬;但大多數人並不會因為有幾萬塊一款的包就認為自己買不起包,而只會在我們能力範圍內選擇適合自己的。
結語:
喝茶和我們選包買衣服一樣,選擇的標準不外乎兩點:
價格在自己能夠承受的範圍內;口感好,並且自己喜歡。所以,如果你也覺得茶葉貴,而不敢輕易入門的話,希望你拋棄曾經對茶價格的偏見或誤解,找到屬於你的那杯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