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上網查閱資料,看到了這樣一句農諺:「穀茬種小麥,不如把樹栽」。但我弄不明白這句農諺所要表述的意思,於是,便向一位老農請教,老農告訴我說:
所謂的「穀茬」,也就是說秋季裡栽種了穀子的茬口。如果利用「穀茬」種植小麥的話,會收成不好,還不如栽植樹木呢!
那麼,這句農諺為什麼要這樣表述呢?
穀子,是一種禾本科植物,其莖稈粗壯、分櫱較少,鬚根粗大。具有耐貧瘠,抗乾旱的特性,屬於耐旱穩產作物。
我國種植穀子的歷史非常悠久。在已經發現的西安半坡村、河北磁山、河南裴李崗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中就能夠尋覓到穀子的身影,因此,穀子在我國種植的歷史至少在7000年以上。
穀子雖然比較耐瘠薄,但其對土壤中的養分消耗還是比較大的。據資料介紹,每生產100公斤穀子籽粒,其莖稈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 4.75公斤,磷 2.8公斤,鉀 5.7公斤,因此,在民間有一種說法:穀子屬於「貪吃型」農作物。而且,由於其鬚根粗大,非常容易導致突然板結。所以,種植過穀子的地塊都需要精耕細耙後才能改種其它農作物,否則,土壤就容易出現透氣性很差的現象,從而影響其它農作物的生長。
小麥也是一種禾本科植物,為三大穀物之一。小麥的栽培歷史已有1萬年以上,起源於亞洲的西部地區,後來傳入我國進行大面積種植。
小麥屬於淺根系農作物,對土壤的要求比較高,一般來說,土層深厚,結構良好,耕層較深的地塊非常適合小麥的生長,而那些沙土地或重黏土結構不良的地塊則不適合小麥的生長,倘若在土壤耕層較差的地塊種植小麥,就很難獲得高產。
據資料介紹,每生產100公斤小麥籽粒,其莖稈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3公斤,磷元素1.7公斤,鉀元素3.3公斤。小麥雖然對養分的需求沒有穀子那麼大,但與其它品類農作物相比也不算太少。
樹木是具有木質樹幹及樹枝的植物,能夠存活很多年。樹木所包含的種類有很多,有喬木、灌木和木質藤本之分,在中國,樹木大約有8000餘種。
我們比較常見的樹木有榆樹、槐樹、構樹、椿樹、柳樹、楊樹、柏樹、松樹、紅豆杉樹、香樟樹、桑樹、龍血樹、紅杉樹、桂花樹、楠木以及各種果樹。一般來說,樹木都具有深根性,最淺的樹木根系也在50公分以上,而比較深的樹木根系則可達7米以上。
由於樹木具有深根性,所以,即便是地表淺層養分稀少,它們也能夠從深層土壤中吸收到一定的養分供其生長所需,因此,樹木的生命力都是非常旺盛的。
上面我們已經講了,由於穀子對地力的消耗非常大,再加上穀子容易導致土壤板結,因此,如果利用穀茬種植小麥,就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即便是在穀茬地裡施用了大量的肥料,也很難使後茬小麥長勢很好,因此,穀茬地不經過休養生息是不宜種植小麥的。但是,由於樹木的根系很深,對土壤的淺層沒有過多的要求,所以,利用穀茬種植樹木是沒有什麼影響的。因此,才有了「穀茬種小麥,不如把樹栽」這句農諺。
聽了老農的解釋後,我才算是真正明白了這句農諺的確切含義。馬上又該種植小麥了,如果哪位農戶想利用穀茬改種小麥,最好是三思而後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