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
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農村老人在教育晚輩的時候,經常在要說的話前面加上「俗話說」,時間長了這些話就被稱為俗語。俗語說明的事情很多,有些是天氣,有些是關於周遭人情的,我們來看看這幾句俗語。
(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看到這段話,加上字面判斷理解起來應該不難。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姐姐過世了的話,那麼他和姐姐家的親戚來往就會少了,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淡下來,到最後可能這樣的親戚關係都會消失。用門檻做比喻的話就是說長時間不來往,就像斷掉的門檻一樣。這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哥哥的去世,侄子在哥哥去世後也會減少互相之間的走動和來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主要是用來形容同自己有血緣聯繫的人走後,親戚會表現出令人察覺得到的變化。
(二)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
姨夫和姨母是一家人,姨夫和自己家的這邊親戚來往,是靠姨母居中維持和調和的。如果姨母先走或者是兩個人感情破裂,從道理上來說這個親戚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大家相處得好,還繼續來往就說明大家平常關係好,有感情。如果沒有來往,這時候就體現了「姨夫不是親」的說法含義。大家知道,動物的糞便是農作物天然的綠色養料,但是牛的糞便養料含量少,拿來種莊稼,莊稼長得不好,所以就會說「牛屎不是糞」,意思是牛糞只是形式符合但不具備真正的用途和意義。姨夫在沒有了姨母的聯繫後就不算親戚了。
這些農村俗語還是能一針見血的反映親戚間的人情世故,不得不說高明,一起來看看大家來信反映的現實情況:
1.說的太對了,我就是這個情況,哥哥姐姐都去世了,外甥和外甥女都不來了,從小老是在我家住,姥姥(我媽媽)待她們特別親,姐姐和我也特別好,姐姐四十六就走了,孩子還小,姥姥經常去,我也為她們上學,工作費了好多周折,後來她們都各自成家,結婚時我給她們都是特別的紅包,成家後還不時的來看看我們,慢慢的慢慢的就少了,近十年了,一次都沒有來過一個電話也沒有了,因為我(舅舅)們(姥姥)生氣,也沒有去過,從此互不往來,還有就是哥哥前幾年車禍,嫂子帶著兩個侄女一併改嫁了,剛開始我們還來回走動,自從成家以後就來的少了,現在也不來了。俗語說的一點不錯,好像是說我們家一樣,千真萬確的事。
2.應該是吧?不用說表親,就算是叔白親也那麼回事兒,我親叔叔上學畢業分配工作,離家七八百公裡,娶親生子就都在太原了,雖然他做到了省部級幹部,但我爺爺奶奶在哪會兒基本一個月回來一兩回,我爺爺奶奶不在了以後,基本半年回家一次,加上我爸爸也時時哥倆也算經常交流,我們小一輩自然經常交流,但07年我叔因病去了,我爸09年也走了後,就不怎麼來往了,現在三四年都不見了,基本算斷了吧。
3.親兄弟親姐妹,人活著有來往是親情,人都沒有啦,有什麼好來往的?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我姐去世早,姐夫又娶了一個,鄰村二十多年沒來往,走在路上打個照面,無非是簡單說句客氣話而已,平日大事小事根本不來往,因為看見姐夫就想到死去的姐姐,心裡難受。人不經歷這些事,根本不了解別人心情。
4.父母在還能來往,父母不在了,各人過各人的日子。父母在親情在,父母不在親戚都沒得做。親姐妹都不行,有錢就好使。無論何時,窮人不登富人門是有道理的,我是窮,但是我要站直了,我人格不窮。
大家覺得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的俗語說的對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