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7 農村新生活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好多朋友注意到在農村從待人接物、穿著打扮、從日出日落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講究。常住農村的人會知道,這些講究其實就是農村遵循傳統的一部分,有些歲時光流逝漸漸淡了,有些則一直存在,這些講究一直對農村的結構運轉起到促進作用。

在各種講究的催化下,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俗語,這些俗語有時候稱之為俚語,說白了就是鄉下話。農村老人在教育晚輩的時候,經常在要說的話前面加上「俗話說」,時間長了這些話就被稱為俗語。俗語說明的事情很多,有些是天氣,有些是關於周遭人情的,我們來看看這幾句俗語。

(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看到這段話,加上字面判斷理解起來應該不難。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姐姐過世了的話,那麼他和姐姐家的親戚來往就會少了,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淡下來,到最後可能這樣的親戚關係都會消失。用門檻做比喻的話就是說長時間不來往,就像斷掉的門檻一樣。這樣的情況也適用於哥哥的去世,侄子在哥哥去世後也會減少互相之間的走動和來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主要是用來形容同自己有血緣聯繫的人走後,親戚會表現出令人察覺得到的變化。

(二)姨夫不是親,牛屎不是糞

姨夫和姨母是一家人,姨夫和自己家的這邊親戚來往,是靠姨母居中維持和調和的。如果姨母先走或者是兩個人感情破裂,從道理上來說這個親戚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大家相處得好,還繼續來往就說明大家平常關係好,有感情。如果沒有來往,這時候就體現了「姨夫不是親」的說法含義。大家知道,動物的糞便是農作物天然的綠色養料,但是牛的糞便養料含量少,拿來種莊稼,莊稼長得不好,所以就會說「牛屎不是糞」,意思是牛糞只是形式符合但不具備真正的用途和意義。姨夫在沒有了姨母的聯繫後就不算親戚了。

這些農村俗語還是能一針見血的反映親戚間的人情世故,不得不說高明,一起來看看大家來信反映的現實情況:

1.說的太對了,我就是這個情況,哥哥姐姐都去世了,外甥和外甥女都不來了,從小老是在我家住,姥姥(我媽媽)待她們特別親,姐姐和我也特別好,姐姐四十六就走了,孩子還小,姥姥經常去,我也為她們上學,工作費了好多周折,後來她們都各自成家,結婚時我給她們都是特別的紅包,成家後還不時的來看看我們,慢慢的慢慢的就少了,近十年了,一次都沒有來過一個電話也沒有了,因為我(舅舅)們(姥姥)生氣,也沒有去過,從此互不往來,還有就是哥哥前幾年車禍,嫂子帶著兩個侄女一併改嫁了,剛開始我們還來回走動,自從成家以後就來的少了,現在也不來了。俗語說的一點不錯,好像是說我們家一樣,千真萬確的事。

2.應該是吧?不用說表親,就算是叔白親也那麼回事兒,我親叔叔上學畢業分配工作,離家七八百公裡,娶親生子就都在太原了,雖然他做到了省部級幹部,但我爺爺奶奶在哪會兒基本一個月回來一兩回,我爺爺奶奶不在了以後,基本半年回家一次,加上我爸爸也時時哥倆也算經常交流,我們小一輩自然經常交流,但07年我叔因病去了,我爸09年也走了後,就不怎麼來往了,現在三四年都不見了,基本算斷了吧。

3.親兄弟親姐妹,人活著有來往是親情,人都沒有啦,有什麼好來往的?現實生活就是這樣,我姐去世早,姐夫又娶了一個,鄰村二十多年沒來往,走在路上打個照面,無非是簡單說句客氣話而已,平日大事小事根本不來往,因為看見姐夫就想到死去的姐姐,心裡難受。人不經歷這些事,根本不了解別人心情。

4.父母在還能來往,父母不在了,各人過各人的日子。父母在親情在,父母不在親戚都沒得做。親姐妹都不行,有錢就好使。無論何時,窮人不登富人門是有道理的,我是窮,但是我要站直了,我人格不窮。

大家覺得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的俗語說的對嗎?歡迎分享!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到城市打工,所以在平常的時候農民基本是沒有什麼勞動力的,大部分在農村生活的都只有老人和孩子,但是這樣也導致農村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有些人家在過年的時候就已經不走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個關於農村人情味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這句俗語說的時候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農村人一閒,就喜歡聚在一起聊天,跟他們交流的多了,就會發現,他們說的話很有道理,一些常用語,我們統稱為俗語,簡單,直白,有趣味。農村人雖然讀書不多,但他們在日常生活上的知識儲備量並不少,俗語其實是一套專屬於農村人的獨特的知識體系,聽到即賺到。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這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 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有許多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如果你經常和老人們聊天,就會從他們的嘴裡聽到很多的俗語、老話。而這些俗語有些雖然過時了,會和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但有很多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它們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學習和發揚下去的。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關於走親戚,在農村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個習俗,老輩人的說法是親戚越走越親,這話也是一點不假。可是對於親情,在農村裡卻流傳著一句和親情相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有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有...
    農村有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聽著這幾句話,心裡就發涼!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幾句話無一不透露出人走茶就涼的悲哀!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啥意思?
    眨眼之間又快過年了,農村有過年走親戚的習俗。在農村,方圓百裡,都是沾親帶故的,但不一定會走動。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是很符合現在農村走親戚的習俗。1、哥走侄不親「哥走侄不親」是指哥哥年老了不在了,叔侄的感情淡了。哥弟倆是同胞兄弟,是一脈相連,但哥弟倆的子女是第二代。等哥弟七八十歲了,哥弟都幾代同堂了。哥弟的子女也成家立業了,甚至都有第三代第四代人。侄子的子女也成家了,也就是哥弟的孫輩當家了,侄子也老了,哥哥走後,叔侄都不當家了,關係也就淡了。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農村「斷親」現象嚴重嗎?
    在農村長大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農村人都比較注重鄰裡鄉親的關係,以前他們都住在一個村子裡,距離不會太遠。經常走動,來往頻繁。親戚多了,一家人經常聚在一塊也非常熱鬧。農民們講究親戚間的來往,像多一條門路。在農村,也有村裡面的老人經常會聚在一塊,聊各種各樣的話題,講各種新鮮事。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總是包含著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語都是看起來簡單,品起來耐人尋味。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就是一句反應農村家庭關係和風俗的俗語,放在古代有一定意義,放在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去品位。 (1)哥走侄不親。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
    在農村生活,經常會聽到一些俗語、老話,農村老一輩愛講這些,一是這些俗語包羅萬象,涵蓋生活方方面面,二來確實是勞動人民的經驗與智慧的總結,或多或少能得以啟發。只是現在的年輕一輩接觸的少,乍一聽到有些俗語有點丈二摸不著頭腦,比如這句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哥走侄不親農村人一般對死的說法都比較隱晦,村裡哪個人去世了,大家會說誰誰走了、誰誰去了,而不會直接說誰誰死了。所以這裡的「走」是去世的意思。
  • 農村俗語「會生之人正八月,會死之人死臘月」,有什麼意思和道理
    農村俗語「會生之人正八月,會死之人死臘月」,有什麼意思和道理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在以前嚮往大城市成活的一些人也漸漸的嚮往農村的生活,農村環境優美沒有汙染和噪音,居住在農村的人大部分都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 俗語:「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啥意思?快過年了搞好親戚關係
    俗語:「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啥意思?快過年了搞好親戚關係   血緣關係這個東西很神奇,它總是從親密到疏遠,從親人到陌生人。我們都是炎黃子孫,那我們的祖先都是炎黃。   隨著時代的推移,由於繁衍的人口越來越多所以血緣關係就慢慢淡了。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這是我村發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誰有理?反正哥哥死後,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戶了。「姐去門檻斷」的意思有兩種意思。如果是姐妹關係,即姐姐對妹妹來言,這句話沒毛病。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民是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的,所以在平常的時候,親戚與親戚之間的來往就是比較密切,在親戚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幫忙,但是老人們認為親戚也是分親近還是疏遠的,比如說有些老人們就認為親孫子也比外孫子要親等等。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什麼意思?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知道,在農村咱們經常會看到村裡面老人三五成群的坐在太陽下面閒聊,聽到他們聊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不乏聽到一些老話,聽起來讓人感覺特別的有深意,尤其是關於親戚人情之間的老話,這些老話也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社會現象,就好比今天這句」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在以前,農村裡面的很多俗語,都透露了當時的一些人情世故。即使以前的有些老話,在現在的社會上,還是會有所體現的。比如,就拿」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來說,親情之間的紐帶,都是因為一些關鍵人的存在,所以這個親情還能繼續延續下去。
  • 農村俗語「親有三不親,姑父姨夫和妗子」這話什麼意思?有啥道理
    這個世界上,很多的人都是有親戚,任何人都是和親戚有一定的關係,比如在農村裡,有的人親戚就比較多了,畢竟在以前的時候,老一輩的人子女比較多,那麼可以說很多的親戚也是有很多分別在不同地方,那麼對於親戚來說,親戚就一定是比較親的,但是有的親戚也就是一個親戚之名,並不會顯得的比較親近,今年咱們就來說說農村有句俗語叫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有道理嗎?我是農村的,在我們小的時候,常常盼望著過年走親戚,因為走親戚除了吃好飯好菜外,還有壓歲錢可以拿,而那時候覺得親戚是是很美好的。但是來說,在親戚關係裡,人是有三親的,當然也是有三不親的,那麼何為三親呢?就是姨母、姑母和舅父。那麼人有三不親自然值得是姨夫、姑父和舅母了。那麼農村俗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舅母」有沒有道理呢?李子來回答。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走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鹽鐵論·孝養》桓寬引言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上有詩詞歌賦,下有史書典籍。但筆者今天要說的不是這些,而是廣泛流傳在農村地區的俗語。俗語作為先人在生活中的經驗總結,很讓人受啟發,更能讓人少走很多彎路。雖然聽起來有些「俗氣」,但是裡面蘊含著深刻的道理。
  • 農村俗語「男人嘴大吃八方,女人嘴大吃窮郎」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的俗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隨口就能說出幾句,而這些俗語經過歲月的沉澱,更具魅力。每一句俗語都折射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也反應出當時的生活狀態,同時還表達了大家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因為地域不同,俗語還具有地方特色後和趣味性。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還有一個是誰?有道理嗎?
    親戚是由婚姻締結關係和親族傳承關係形成的有血緣關係和姻親關係的人群,在過去,一般有親族傳承關係的為親,也叫族親,以族外姻親關係的為戚,現在親和戚合起來稱為親戚,自然就包含了有血緣關係和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兩部分人,但沒有直接血緣關係的是因為婚姻的締結與有血緣關係的成為一家,因而成為親戚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看完長見識了
    我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文化大國,裡面有很多國學經典和為人處世的道理。在我國民間,老百姓通過自身生活經驗,不斷的總結和歸納,發現了很多接地氣的智慧哲理,於是俗語文化也就應運而生了。俗語文化,來源於民間,又稱老話或者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