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2020-12-17 秉燭讀夏秋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

「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

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為什麼這樣呢?原來是為贍養老人的問題。

哥哥死了,但父母還健在,大哥之前繼承了家業,雖然他死了,作為侄子繼承了大哥的家業,從倫理道德來說侄子應該替死去的老爸承擔點義務吧?

但是侄子表示一點也不承擔,說盡義務是我老爸的事,你找他去吧。叔叔很氣憤,說,你不贍養爺爺和奶奶,那你把繼承的家產交出來吧。

侄子說「憑什麼呢?你算老幾?」侄子不同意。

叔叔說:「不交你就給你爺爺奶奶拿贍養費吧」。為這事叔侄二人反目成仇,差點鬧出人命。

這是我村發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誰有理?反正哥哥死後,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戶了。

「姐去門檻斷」的意思有兩種意思。如果是姐妹關係,即姐姐對妹妹來言,這句話沒毛病。

姐姐死了,做妹妹的就不登姐夫家的門檻了,否則會引起流言蜚語,人們可能會說姐夫和小姨子有一腿,要不三天兩頭往人家跑幹嘛呢?農村有句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假如姐姐對弟弟來說,這句話有待商榷。

姐姐死了還有外甥和外甥女,一般情況來說,娘親舅大,不管姐姐在不在世,當舅舅的說話還是管用的。農村也有一句俗語:「姑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哥哥死了,小叔子和嫂子在一起過。在古代有這種情況,比如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娶了嫂子孝莊了。

現在貧窮的地方還有這種風俗,一方面小叔子沒老婆,一方面嫂子拉扯著孩子也不好過,嫂子嫁外人又怕孩子受氣,如果嫁給小叔子孩子肯定不受氣,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

現在富裕的農村這種情況很少了,男人寧可娶個遠來的媳婦也不願意娶嫂子,也許是心理有陰影的關係吧。

現在家族親情關係淡薄,侄子大了也不感恩,與其以後反目成仇,還不如兩來無事呢?再說又不是娶不上媳婦,嫂子想嫁人不愁沒人要,你見過哪家小叔子對嫂子有好感呢?

哥哥活著沒好感,哥哥死了,沒把嫂子當仇人就不錯了,更別提娶嫂子了。

文/秉燭讀夏秋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今天我們就給大家分享一句農村人掛在嘴邊的俗語,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你聽過嗎?「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什麼意思呢?這句俗語是與農村很現實的親情有關,意思是說,哥哥過世之後,侄子與叔叔一家就生分了,沒有了往日的親情關係;姐姐過世後,那麼和姐姐的一家人之間就算是斷了來往;如果兄長死了,弟弟恰巧還沒有成家的話,那麼嫂子就會改嫁給小叔子。「哥走侄不親」,哥哥死了,侄子與叔叔一家就會慢慢產生隔閡。這種情況在農村還是比較常見的,多是和錢、利益有關。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這話啥意思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文/ 農夫也瘋狂在農村裡有許多古人所流傳下來的老話,如果你經常和老人們聊天,就會從他們的嘴裡聽到很多的俗語、老話。但有很多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它們都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學習和發揚下去的。在剛剛過去的春節期間,相信不少人都會去給親戚朋友們拜年。關於走親戚,在農村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一個習俗,老輩人的說法是親戚越走越親,這話也是一點不假。可是對於親情,在農村裡卻流傳著一句和親情相關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老老祖宗流傳下來的老話有道理嗎?
  • 農村有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有...
    農村有句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聽著這幾句話,心裡就發涼!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幾句話無一不透露出人走茶就涼的悲哀!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
    只是現在的年輕一輩接觸的少,乍一聽到有些俗語有點丈二摸不著頭腦,比如這句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一起來看看吧。 哥走侄不親農村人一般對死的說法都比較隱晦,村裡哪個人去世了,大家會說誰誰走了、誰誰去了,而不會直接說誰誰死了。所以這裡的「走」是去世的意思。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啥意思,有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總是包含著一定的道理,很多俗語都是看起來簡單,品起來耐人尋味。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就是一句反應農村家庭關係和風俗的俗語,放在古代有一定意義,放在現在,依然值得我們去品位。 (1)哥走侄不親。
  • 「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啥意思,看完長見識了
    這些老話表面上有一種粗糙的感覺,實際上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俗語已經融入到了我們生活當中,比如我們說一個人固執,經常會說他「不見棺材不掉淚」,說一個人做事心誠則靈,就會想起「不怕學不成,就怕心不誠」等等。我國自古就是一個人情社會,與人打交道,善於溝通,會讓我們在生活和事業上更加地如魚得水。
  • 古人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在如今還適用嗎?
    俗語文化作為民間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可以說裡面有許多古人的經驗之談,其中就有「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麼一說,那麼這句話說的對嗎?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吧。而第二句話「姐去門檻斷」的意思並不是簡單的嫁人,而是說姐姐去世的意思,因為古時候對於「死」字比較忌諱,所以表達的時候不會那麼直接,而是選擇隱晦一些。當家裡的姐姐去世以後,原來姐姐的娘家與親家之間,自然就會疏遠了關係,最多就是在過節的時候相互拜訪一下,大多數情況是不會去走動的。其實,古時候的女性地位並不高,加上女子去世以後,自然原來的關係就變得十分冷漠了。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比如,就拿」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來說,親情之間的紐帶,都是因為一些關鍵人的存在,所以這個親情還能繼續延續下去。當一些關鍵人,不在了,一些親戚關係,也就斷了。這種現象,我們一般稱之為「斷親」。
  • 俗語「哥走侄不親,姐走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老祖宗的話在理嗎
    今天筆者就和大家說一句關於親戚關係的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最開始我也弄不懂什麼意思,為了弄明白,特意找了幾位老人諮詢了一下,這才多少懂了一點。姐去門檻斷這句話從表面理解,咱們可以解讀為:如果姐姐走了,姐姐的娘家人和婆婆公公這家人就沒什麼來往了。為什麼這麼說呢?說這個之前必須給大家普及一下宗法制度。最早出現於夏朝,周朝普遍存在。
  • 古代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
    而古代俗語「哥走侄不親,姐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話的前兩句所形容的就是隔代親這種親情關係。其實這種現象在古代很早以前就有出現,那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存在呢?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人們之間的人際來往關係就是建立在血緣關係之上的,血緣關係最近的自然也是關係最好的。
  • 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才經典,古人智慧結晶
    關於禮儀,我們的老祖宗總結了很多的俗語,其中有一句流傳比較深遠的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大家可能對前半句比較陌生,但是後半句就比較熟悉了。而這句俗語同時也是中國廣大農村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俗語雖然用詞不怎麼唯美,但卻有它存在的道理。每句俗語的背後都有一個不為人知的故事,而且有些俗語甚至會對你的人生有啟迪作用,讓你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很多彎路。其中有一句叫做"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這句俗語中分別展示了侄子與叔叔、姐姐丈夫親人與姐姐親人、嫂子與小叔子的關係。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什麼意思?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知道,在農村咱們經常會看到村裡面老人三五成群的坐在太陽下面閒聊,聽到他們聊各種各樣的話題,其中不乏聽到一些老話,聽起來讓人感覺特別的有深意,尤其是關於親戚人情之間的老話,這些老話也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社會現象,就好比今天這句」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 俗話說「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後半句才是經典,古人的智慧
    我們的老祖宗雖然沒什麼文化,寫不出什麼著作,但是他們可以把他們的經驗教訓用語言表達,然後傳給下一代。關於我們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老祖宗說過這樣一句話,"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這句話什麼意思?我們先看第一句,這裡的包含著一個親戚關係,是一個人的親兄弟和他的下一代之間的關係。"
  • 農村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年輕人都喜歡到城市打工,所以在平常的時候農民基本是沒有什麼勞動力的,大部分在農村生活的都只有老人和孩子,但是這樣也導致農村的人情味越來越淡了,有些人家在過年的時候就已經不走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個關於農村人情味的俗語,這句俗語就是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這句俗語說的時候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農村「斷親」現象嚴重嗎?
    很多人都聽過農村的俗語,有一句是「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農村「斷親」現象嚴重嗎?來聽聽這兩句話的解釋吧!「哥走侄不親」這句話的意思是,哥哥去世後,侄子對於自己伯母的關係就變淡了,不像哥哥在世的時候,會經常來往,伯母和侄子侄女的關係本來就沒那麼好。這些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也反映出一系列的社會現象。
  •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姨夫不是親」,啥意思?有道理嗎現在的農村建設的好,風光迷人,好多朋友節假日,都會回到農村體驗一下安安靜靜的日子,看看流水聽聽蛙鳴,簡簡單單的放鬆一下心情。(一)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看到這段話,加上字面判斷理解起來應該不難。說的就是如果一個人的姐姐過世了的話,那麼他和姐姐家的親戚來往就會少了,聯繫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淡下來,到最後可能這樣的親戚關係都會消失。用門檻做比喻的話就是說長時間不來往,就像斷掉的門檻一樣。
  • 村裡老人說:「姐走門檻斷,哥去侄不往,兄死弟就嫂」,啥意思?
    村裡老人說:「姐走門檻斷,哥去侄不往,兄死弟就嫂」,啥意思?現在這段時間,應該是農村百姓開始忙著收割玉米的日子,與過去一樣,家家戶戶都是採用的收割機,然後把手割下來的玉米,通過農機運送到自己的家門口。一到晚上,就開始剝皮的工作,農村人濃厚的人情味還在,只在家門前給玉米剝皮的時候,偶然都會聊起天來。
  • 「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過年這些親戚你會走嗎
    一天去幾家,不吃飯、不留宿,很快就走了,根本沒有必要。農村的親情如此淡了嗎?其實在農村流傳著不少關於親情的俗語,其中一句「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舅走表不來」就廣為流傳,這句話可以說是很多人對於親戚關係的一個理解,兩家人之間的親情是建立在親近的血緣關係基礎之上的,如果血緣關係被斬斷了,那麼兩家人之間的聯繫也會越來越少,最終很可能就斷了往來。
  • 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良苦用心
    俗語:姐死門檻斷,哥走侄不親,下句同樣經典,老祖宗的良苦用心俗語,作為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流傳於市井民間。將簡單卻又深刻的哲理融入其中,使得哪怕目不識丁的老農都深以為然。諱莫如深的諸子百家學問似乎很新鮮,然而傳到今天了解其中真意的又有幾人?而俗語所傳揚的普世文化價值哪怕到了今天依然有著廣泛的認同基礎,老祖宗的良苦用心可見一斑,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句俗語「姐走門檻斷,哥走侄不親」。
  • 俗語「有福生六月,沒福生臘月」,這句話有道理嗎?現在是否適用
    ,即使遊牧民族有優秀的捕獵手段,但是獵物都藏匿躲寒,根本沒有獵物可以讓人們捕獵,所以在臘月出生的孩子,沒有充足的營養去餵養,再受溫度的影響,孩子更容易死亡。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