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說的是一種農村現象。
「哥走侄不親」說的是,哥哥死了,和侄子也就生分了,沒有從前親近了,好像心中有了隔閡。
這種現象在農村很普遍,甚至有的哥哥死了,叔叔和侄子動刀了。為什麼這樣呢?原來是為贍養老人的問題。
哥哥死了,但父母還健在,大哥之前繼承了家業,雖然他死了,作為侄子繼承了大哥的家業,從倫理道德來說侄子應該替死去的老爸承擔點義務吧?
但是侄子表示一點也不承擔,說盡義務是我老爸的事,你找他去吧。叔叔很氣憤,說,你不贍養爺爺和奶奶,那你把繼承的家產交出來吧。
侄子說「憑什麼呢?你算老幾?」侄子不同意。
叔叔說:「不交你就給你爺爺奶奶拿贍養費吧」。為這事叔侄二人反目成仇,差點鬧出人命。
這是我村發生的真事,我也不知道叔叔和侄子誰有理?反正哥哥死後,侄子和叔叔一家劈戶了。
「姐去門檻斷」的意思有兩種意思。如果是姐妹關係,即姐姐對妹妹來言,這句話沒毛病。
姐姐死了,做妹妹的就不登姐夫家的門檻了,否則會引起流言蜚語,人們可能會說姐夫和小姨子有一腿,要不三天兩頭往人家跑幹嘛呢?農村有句俗語:「姨表親,不叫親,死了姨娘斷門親」。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
假如姐姐對弟弟來說,這句話有待商榷。
姐姐死了還有外甥和外甥女,一般情況來說,娘親舅大,不管姐姐在不在世,當舅舅的說話還是管用的。農村也有一句俗語:「姑表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
「兄死叔就嫂」意思是說哥哥死了,小叔子和嫂子在一起過。在古代有這種情況,比如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娶了嫂子孝莊了。
現在貧窮的地方還有這種風俗,一方面小叔子沒老婆,一方面嫂子拉扯著孩子也不好過,嫂子嫁外人又怕孩子受氣,如果嫁給小叔子孩子肯定不受氣,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
現在富裕的農村這種情況很少了,男人寧可娶個遠來的媳婦也不願意娶嫂子,也許是心理有陰影的關係吧。
現在家族親情關係淡薄,侄子大了也不感恩,與其以後反目成仇,還不如兩來無事呢?再說又不是娶不上媳婦,嫂子想嫁人不愁沒人要,你見過哪家小叔子對嫂子有好感呢?
哥哥活著沒好感,哥哥死了,沒把嫂子當仇人就不錯了,更別提娶嫂子了。
文/秉燭讀夏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