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靜安寺的蒲蒲蘭繪本館,書店的空間設計非常切合兒童心理。 記者 葉辰亮攝
近兩年來,上海推出一系列以政策和資金大力扶持實體書店的舉措取得了階段性實效。一批有特色的民營書店的造血機制在政府「輸血」的同時被成功激活,面對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夾擊,這些書店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找到了實現突圍的路徑,本報特從中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書店的做法以饗讀者。
鹿鳴書店 在自己領域做深做透
鹿鳴書店是復旦大學校區的一朵「奇葩」。這些年來,店主顧振濤親眼目睹了周圍一家家書店的凋敝,也默默承受著日益下滑的銷售額和日漸增大的經營壓力。然而,就在「鹿鳴」無力承擔房租、面臨搬遷之際,情況卻突然出現了轉機。復旦大學後勤部主動提出合作,為「鹿鳴」提供了「免收房租、共擔風險」的優惠政策,從根本上扭轉了這家小書店的命運。
鹿鳴書店日前在新址重新開張。復旦大學後勤服務發展有限公司為書店提供了室內和前院面積均達200平方米的開闊場地,還負責一些市場推廣、營銷方面的業務以及餐飲的衛生管理工作。至於圖書業務的經營管理,則全部由書店團隊負責,後勤公司不予幹涉。在營業收入上,公司和書店按合同比例分帳。作家陳子善非常讚賞這樣的做法,他認為全國的高校乃至社區都可以多元投資主體的形式參與,為書店注入活力。鹿鳴書店一直專心經營人文社科學術書籍,在專業性方面有口皆碑,得到了眾多高校師生的擁護。顧振濤告訴記者,許多海外漢學家都是「鹿鳴」的常客,《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十幾位作者中有70%都到書店買過書,沒來上海的康達維教授也託太太通過電子郵件訂書。有些學術書的資料性非常強,對專業研究很有用,但是發行渠道並不暢通,在市面上很難見到。對此,「鹿鳴」會特別關注。比如前年出版的一套《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內容包含許多珍貴的原始墓誌資料,不少學者都需要參考,但正規渠道一本都沒有。「鹿鳴」最後直接從大唐西市博物館進貨的舉動,讓讀者們都忍不住嘖嘖稱讚。「學術書店要生存下來沒有靈丹妙藥,要想突圍,必須在自己的領域做深做透。」顧振濤這樣總結他的經營之道。
渡口書店 就像某個老朋友一樣
這兩年,去豆瓣上開個帖子向上海的愛書人求薦一個心中最愛的小書店,「渡口」是個會被反覆提及的名字。這個擁有了一切美好小書店應該具備的素質的書店一直是城中文藝青年最愛的地方之一。它不喧譁、也不張揚,你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想起它,就像想起某個老朋友一樣。
渡口書店更像是一個讀者之家,除了經常舉辦各種朗讀會、講座,討論閱讀心得,播放電影外,店內還有小小的咖啡區域,並隨處擺放著一些書友們的攝影作品。
渡口書店隱沒在巨鹿路一隅。店主高路是個比較嚴肅的年輕人,開書店並非必需,只是既然選擇了開書店,就必須把它做好。她告訴記者,「渡口」是她很喜歡的一個詞,包涵著多重意思。從開業之初,「渡口」便沒有像通常書店那樣進行書目分類。在「渡口」沒有文學類、經濟類、社科類的標籤。高路認為,分類反而局限了人和書的聯繫。因為書店很小,更不需要讓書的分類把讀者隔開。如今的「渡口」,已從一個青澀的小書店成長為上海獨立小書店的一面旗幟,這裡就是大家的一個夢,一個夢想的安放之所。
鍾書閣 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
鍾書閣在松江的泰晤士小鎮上才開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在全國有了小名氣。這家地段偏遠的小書店周末日均客流能達到五六千人,節假日甚至一天最多接待1.2萬多名顧客,吸引力就在於它的「美」。鍾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表示,正是看到了這些年實體書店的困境,才決定打造這樣一座「最美書店」,為行業發展探索可行的路徑。
鍾書閣的外觀是一棟英式小樓,帶一個高高的穹頂,與周圍泰晤士小鎮的建築風格相融。剛進門的顧客往往是會發出驚呼的:玻璃地板下面鋪滿了書,兩邊充當牆壁的木櫃裡裝滿了書,連樓梯的每一級階梯縫隙裡,也都被書塞得滿滿當當。書店總經理房峻介紹說,這樣的設計是想營造一種浩瀚書海的感覺,讓讀者徜徉其中。一樓用書架隔出9間書房,採用的是中國傳統九宮格的布局,每間設一個主題,分別安放相應的書籍。二樓則是後現代的空間設計,中央設有一間純白的蛋形房間,四壁書架都呈弧形,天花板和牆壁都是鏡面,讓人如墜雲中。蛋形空間的外圍是一圈藝術迴廊,主要展示藝術設計類書籍。如此精心的設計,均出自鍾書閣的藝術設計團隊、中國美院畢業的幾個年輕人之手。
房峻認為,實體書店相比於網絡書店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場地空間。因此,將空間環境儘量美化、優化,凸顯創意和特色,讓書店真正成為一道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是鍾書閣的戰略。今年年底之前,書店將在原有面積上拓展兩倍,達到1800平方米,成為一個綜合休閒場所。
蒲蒲蘭繪本館 為孩子提供優秀讀物
在網絡書店擁有海量圖書資源優勢的情況下,追求圖書種類「泛而全」的經營模式已被證實為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這兩年在業界聲名鵲起的上海蒲蒲蘭繪本館定位非常明確,即「給小讀者及其家庭提供世界最優秀的兒童讀物」。針對兒童讀者這一目標群體,書店專注於提供完善的人性化服務,包括周期性舉辦親子閱讀活動、幼兒繪本講堂等。
不僅如此,書店的空間設計也非常切合兒童心理,好似一個「畫」出來的夢幻世界,七彩滑梯式書架、泡泡型閱讀空間,打造出令小朋友流連忘返的「遊樂場」氛圍。 本報見習記者 錢好
■專家觀點
■讓書店成為讀者每天都想去的地方
我認為政府扶持實體書店,要扶那些經得起扶的。幫助書店建立起它們自身的特色,建立起它們不能輕易被網上書店替代的東西。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韓國政府扶持韓國電影的經驗就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許多人因為看到書店紛紛倒閉而難過,並非因為書店沒了他們的日子就過不下去,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失落。書店對讀者來說,如果只代表了一種記憶,那便很容易被抹掉。如果書店能成為讀者每天想要去的地方,它要倒掉的理由就不那麼充分了。
——青年學者、評論家毛尖
■孩子們在書店看書的場面令人溫暖
實體書店還是越多越好,哪怕不買書,給市民多一些書的氣息,讓學生放學時有書店可以逛逛,總歸還是好事。經常看到上海書城裡面,很多小孩席地而坐在看書,這種場面想起來就讓人覺得溫暖。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傅傑
■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書店有獨特優勢
現在我主要也是在網上買書,真的太方便了。有時候研究做到一半,需要找一本參考書,與其去書店找,不如直接在網上下單。作為一個專業讀者,我們對普通的閱讀也有點疏遠了。
單純站在我的角度上來看,能夠提供專業性諮詢服務的書店,跟網絡書店相比,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另外,我了解到北京、上海以及國外的許多書店都在作一些社交休閒功能的開發和嘗試,比如開咖啡吧,成為年輕人聚會的場合。但是這些嘗試一定能獲得成功嗎?我不知道。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