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2021-01-10 中國新聞網

  位於靜安寺的蒲蒲蘭繪本館,書店的空間設計非常切合兒童心理。 記者 葉辰亮攝

  近兩年來,上海推出一系列以政策和資金大力扶持實體書店的舉措取得了階段性實效。一批有特色的民營書店的造血機制在政府「輸血」的同時被成功激活,面對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夾擊,這些書店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找到了實現突圍的路徑,本報特從中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書店的做法以饗讀者。

  鹿鳴書店 在自己領域做深做透

  鹿鳴書店是復旦大學校區的一朵「奇葩」。這些年來,店主顧振濤親眼目睹了周圍一家家書店的凋敝,也默默承受著日益下滑的銷售額和日漸增大的經營壓力。然而,就在「鹿鳴」無力承擔房租、面臨搬遷之際,情況卻突然出現了轉機。復旦大學後勤部主動提出合作,為「鹿鳴」提供了「免收房租、共擔風險」的優惠政策,從根本上扭轉了這家小書店的命運。

  鹿鳴書店日前在新址重新開張。復旦大學後勤服務發展有限公司為書店提供了室內和前院面積均達200平方米的開闊場地,還負責一些市場推廣、營銷方面的業務以及餐飲的衛生管理工作。至於圖書業務的經營管理,則全部由書店團隊負責,後勤公司不予幹涉。在營業收入上,公司和書店按合同比例分帳。作家陳子善非常讚賞這樣的做法,他認為全國的高校乃至社區都可以多元投資主體的形式參與,為書店注入活力。鹿鳴書店一直專心經營人文社科學術書籍,在專業性方面有口皆碑,得到了眾多高校師生的擁護。顧振濤告訴記者,許多海外漢學家都是「鹿鳴」的常客,《劍橋中國文學史》的十幾位作者中有70%都到書店買過書,沒來上海的康達維教授也託太太通過電子郵件訂書。有些學術書的資料性非常強,對專業研究很有用,但是發行渠道並不暢通,在市面上很難見到。對此,「鹿鳴」會特別關注。比如前年出版的一套《大唐西市博物館藏墓誌》,內容包含許多珍貴的原始墓誌資料,不少學者都需要參考,但正規渠道一本都沒有。「鹿鳴」最後直接從大唐西市博物館進貨的舉動,讓讀者們都忍不住嘖嘖稱讚。「學術書店要生存下來沒有靈丹妙藥,要想突圍,必須在自己的領域做深做透。」顧振濤這樣總結他的經營之道。

  渡口書店 就像某個老朋友一樣

  這兩年,去豆瓣上開個帖子向上海的愛書人求薦一個心中最愛的小書店,「渡口」是個會被反覆提及的名字。這個擁有了一切美好小書店應該具備的素質的書店一直是城中文藝青年最愛的地方之一。它不喧譁、也不張揚,你會在某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想起它,就像想起某個老朋友一樣。

  渡口書店更像是一個讀者之家,除了經常舉辦各種朗讀會、講座,討論閱讀心得,播放電影外,店內還有小小的咖啡區域,並隨處擺放著一些書友們的攝影作品。

  渡口書店隱沒在巨鹿路一隅。店主高路是個比較嚴肅的年輕人,開書店並非必需,只是既然選擇了開書店,就必須把它做好。她告訴記者,「渡口」是她很喜歡的一個詞,包涵著多重意思。從開業之初,「渡口」便沒有像通常書店那樣進行書目分類。在「渡口」沒有文學類、經濟類、社科類的標籤。高路認為,分類反而局限了人和書的聯繫。因為書店很小,更不需要讓書的分類把讀者隔開。如今的「渡口」,已從一個青澀的小書店成長為上海獨立小書店的一面旗幟,這裡就是大家的一個夢,一個夢想的安放之所。

  鍾書閣 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

  鍾書閣在松江的泰晤士小鎮上才開了不到一年的時間,已經在全國有了小名氣。這家地段偏遠的小書店周末日均客流能達到五六千人,節假日甚至一天最多接待1.2萬多名顧客,吸引力就在於它的「美」。鍾書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金浩表示,正是看到了這些年實體書店的困境,才決定打造這樣一座「最美書店」,為行業發展探索可行的路徑。

  鍾書閣的外觀是一棟英式小樓,帶一個高高的穹頂,與周圍泰晤士小鎮的建築風格相融。剛進門的顧客往往是會發出驚呼的:玻璃地板下面鋪滿了書,兩邊充當牆壁的木櫃裡裝滿了書,連樓梯的每一級階梯縫隙裡,也都被書塞得滿滿當當。書店總經理房峻介紹說,這樣的設計是想營造一種浩瀚書海的感覺,讓讀者徜徉其中。一樓用書架隔出9間書房,採用的是中國傳統九宮格的布局,每間設一個主題,分別安放相應的書籍。二樓則是後現代的空間設計,中央設有一間純白的蛋形房間,四壁書架都呈弧形,天花板和牆壁都是鏡面,讓人如墜雲中。蛋形空間的外圍是一圈藝術迴廊,主要展示藝術設計類書籍。如此精心的設計,均出自鍾書閣的藝術設計團隊、中國美院畢業的幾個年輕人之手。

  房峻認為,實體書店相比於網絡書店的最大優勢,在於其場地空間。因此,將空間環境儘量美化、優化,凸顯創意和特色,讓書店真正成為一道獨具魅力的人文景觀,是鍾書閣的戰略。今年年底之前,書店將在原有面積上拓展兩倍,達到1800平方米,成為一個綜合休閒場所。

  蒲蒲蘭繪本館 為孩子提供優秀讀物

  在網絡書店擁有海量圖書資源優勢的情況下,追求圖書種類「泛而全」的經營模式已被證實為一條走不通的「死胡同」。

  這兩年在業界聲名鵲起的上海蒲蒲蘭繪本館定位非常明確,即「給小讀者及其家庭提供世界最優秀的兒童讀物」。針對兒童讀者這一目標群體,書店專注於提供完善的人性化服務,包括周期性舉辦親子閱讀活動、幼兒繪本講堂等。

  不僅如此,書店的空間設計也非常切合兒童心理,好似一個「畫」出來的夢幻世界,七彩滑梯式書架、泡泡型閱讀空間,打造出令小朋友流連忘返的「遊樂場」氛圍。 本報見習記者 錢好

  ■專家觀點

  ■讓書店成為讀者每天都想去的地方

  我認為政府扶持實體書店,要扶那些經得起扶的。幫助書店建立起它們自身的特色,建立起它們不能輕易被網上書店替代的東西。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韓國政府扶持韓國電影的經驗就十分值得我們學習。

  許多人因為看到書店紛紛倒閉而難過,並非因為書店沒了他們的日子就過不下去,而是一種情感上的失落。書店對讀者來說,如果只代表了一種記憶,那便很容易被抹掉。如果書店能成為讀者每天想要去的地方,它要倒掉的理由就不那麼充分了。

  ——青年學者、評論家毛尖

  ■孩子們在書店看書的場面令人溫暖

  實體書店還是越多越好,哪怕不買書,給市民多一些書的氣息,讓學生放學時有書店可以逛逛,總歸還是好事。經常看到上海書城裡面,很多小孩席地而坐在看書,這種場面想起來就讓人覺得溫暖。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傅傑

  ■提供專業諮詢服務書店有獨特優勢

  現在我主要也是在網上買書,真的太方便了。有時候研究做到一半,需要找一本參考書,與其去書店找,不如直接在網上下單。作為一個專業讀者,我們對普通的閱讀也有點疏遠了。

  單純站在我的角度上來看,能夠提供專業性諮詢服務的書店,跟網絡書店相比,有一些獨特的優勢;另外,我了解到北京、上海以及國外的許多書店都在作一些社交休閒功能的開發和嘗試,比如開咖啡吧,成為年輕人聚會的場合。但是這些嘗試一定能獲得成功嗎?我不知道。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駱玉明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走出困境需「多路突圍」
    原標題:實體書店走出困境需「多路突圍」  近日,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布的《2019半年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上升10.82%。
  • 上海實體書店,春天裡漸次綻放
    (均書店方供圖)  ■ 思南書局的一大亮點在於選書團隊,上海有一批優秀的中青年作家、學者、評論家、翻譯家、出版人、媒體人,由他們從不同專業領域推薦的書籍,帶來了最新最好的成果,相信會給更廣泛的讀者提供可信賴的閱讀路徑。
  • 誰說實體書店不行了?上海又一批個性書店今天驚豔開業
    [摘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內將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開出。有書店經營人認為,上海的實體書店布局無論數量還是品類都遠未飽和,拓展空間還很大。市場遠未飽和,個性化書店擴張勢頭不減記者了解到,上海這個周末開業的實體新書店有:大眾書局的世博源店和惠南鎮禹州廣場店,大隱書局淮海路巴黎春天分店、新品牌「大隱精舍」,上海三聯書店與尚都裡合作的在青浦朱家角放生橋畔的「角裡書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內將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開出。
  • 「書店+」 徐州實體書店的轉型與蝶變
    信息化時代,電子閱讀對紙質讀本的衝擊、讀者對網絡書店的青睞曾一度令實體書店消沉。陣痛後謀轉型,實踐中勤摸索,眼下的徐州,諸多實體書店在多元化經營下華麗轉身,購銷兩旺的場景平添一座城的人文氣質與和諧氛圍。怎樣做一家既有市場效益又有格調的書店,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 送外賣、上直播、開書店,世界讀書日看山東實體書店突圍疫情困局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3日訊 「沒有什麼比在世界讀書日當天開一家書店更有意義的了。」濟南阡陌書店總經理鄭國棟說。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阡陌書店第五家分店——「讀書堂」開業的日子。疫情期間,實體書店銷售額大幅下滑,甚至因此關門。這種情形下,阡陌卻做出這樣一個充滿勇氣的選擇。
  • 深圳購書中心倒閉 實體書店如何自救
    實體書店盈利空間本來就有限,佔地大、利潤薄,「書店難做」早已是業界共識。近10年,全國各大城市知名實體書店相繼虧損、倒閉,其中包括北京的木樨園百榮書城、第三極書局,上海的思考樂書局等。而在廣州經營了14年的三聯書店,也於3年前轟然倒閉。近年來,隨著網購的興起,「噹噹」、「卓越」等購書網站打出驚人的折扣,這對實體書店構成第二波的衝擊,令本來生意就難做的實體書店更加艱難。
  • 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
    2月5日,鍾書閣將實體書店搬到了直播平臺上,這場直播更是吸引了11829人次實時觀看。此後鍾書閣書店連續舉辦3場直播,均取得不錯的效果。  鍾書閣書店創始人金浩說:「網絡直播是以最直接的展現形式向讀者推介圖書等產品。目前,暫停營業的實體書店正將自己的陣地加速向線上轉移,開展線上銷售、直播賣書、『雲講座』、預售等。」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實體書店各自擁抱自己的命運  除了品牌性連鎖書店,這個商業領域中還有其他參與者,那是否危機對於所有實體書店而言都將「一視同仁」呢?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資料圖:8月19日,市民在北京西單的網紅書店「鍾書閣」拍照打卡。中新社記者 蘇丹 攝 書店經常被視作城市的文化地標之一。近來,不斷有新的實體書店開業,光明日報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 結合這些數據,一個現實問題也隨之而來:書店數量增加的同時,有多少讀者會進店買書?如何才能吸引讀者「買買買」? 對喜歡讀書、逛書店的人來說,新開業的書店往往是必去之地。
  • 今年上海將新開近20家實體書店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臺灣詞作者方文山受邀在上海重慶南路新開張的品牌書店「大隱精舍」內,與百餘名上海讀者促膝相談讀書之道。這個世界讀書日,上海的文藝愛好者們普遍遭遇「選擇障礙」。短短一周內,就有五六家特色實體書店宣告開業,如桃李爭春搖曳於上海全民閱讀的暖流之中。據悉,今年上海將新開近20家實體書店。
  • 三聯書店24小時"不打烊"背後實體書店的文化堅守
    有數據顯示,上海的實體書店數量曾由2008年的3000餘家,降至2011年2300餘家。上海書城淮海路店、季風書園旗艦店、專營二手書的小朱書店等先後遇到各種困難。    國營書店的日子同樣也不好過。三聯韜奮書店曾連續幾年,每年虧損幾百萬元,甚至一度面臨關門的窘境。除了進行裁員、節流、開源、嘗試引進大眾讀物等改革,三聯韜奮書店還將二樓租賃給雕刻時光咖啡館。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 未來的路怎麼走?
    這很快引發關注:疫情之下,面對租金壓力、客流量減少等困局,書店如何「突圍」?此外,實體書店未來的路怎麼走?資料圖:上海「最高書店」復業首日,吸引不少讀者前來打卡。 張亨偉 攝遭遇困局的實體書店不只是公開求助的單向街書店,其他一些書店的處境也不樂觀。
  • 實體書店自救:許知遠直播賣書、新華書店賣消毒水
    在疫情的衝擊下,不同的實體書店經營者分別遭遇了什麼問題?他們是如何自救的?對實體書店的長期經營會有哪些思考?《新零售百科》聯合志達書店、方所文化、鳳凰新華書店、湖南新華書店等業界代表,共同為實體書店自救探路。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參與調查的書店所在城市如下圖所示:樣本數的大幅度增加反應出中小實體書店對此次調查的關切度和積極性。3、首份分析報告傳播情況1月31日,分析報告《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生存艱難》在書萌的微信公眾號:書店行(shudianxing)上首發,閱讀量累計3.3萬,北京開卷同步轉發,閱讀量累計2.9萬,做書閱讀量1.5萬。
  • 天津實體書店生存調查:面對「嚴冬」如何取暖?
    首次活動的一周後,聯盟的第二場活動很快又在跨界書店舉行了,而且最近又有剛剛開業的于家堡瑞士印象書店加入聯盟。談及今後發展,韓凌說:「下一步我們設想做一個主題書展,並把活動帶到郊縣去。」  津城應對大力扶持實體書店  從2015年起,市財政連續三年每年安排25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本市實體書店發展。
  • 凋敝的實體書店逆襲之路
    [摘要]在走過停業倒閉低迷期後,近期,江蘇迷你書店、古舊書店、城牆書店、不夜書屋、眾籌書店等新興面孔頻繁亮相,傳統大書店也悄然向「智慧書城」轉變。被評委全球20家最美書店的先鋒書店(圖片來自網絡)中新網南京7月9日電 (記者 朱曉穎)在走過停業倒閉低迷期後,近期,江蘇迷你書店、古舊書店、城牆書店、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這次疫情對於線下實體業務的打擊都非常大,慶幸的是「單向空間」可以仰賴一直以來的品牌影響力發起眾籌,而其他書店或許就沒有這麼好運。在這樣的突如其來的打擊中,線下實體書店又該如何突圍呢?單向空間最大IP——「擰巴」的許知遠許知遠與單向空間品牌牢牢綁定。
  • 實體書店深耕文創沃土 歲末上海書香愈濃
    凜冬時節,上海一批新開的實體書店刷熱了朋友圈,為歲末的申城更添濃濃書香。從建築大師安藤忠雄設計的「光的空間」創意混搭書店+美術館、百新書局尚悅灣店融合圖書與文創,到老字號新華書店一口氣開出徐匯日月光店、港匯店、上海書城五角場店,更有巨鹿路上即將揭幕的「作家書店」———在剛剛頒布《關於加快本市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上海文創「50條」)熱力輻射下,一家家城市書房被點亮。
  • 「上海書展·閱讀的力量」第七日活動,關注實體書店
    此外,疫情期間,不少實體書店推出了教材教輔雲端發行、在線銷售等線上業務,並啟動快速發貨通道,讓讀者第一時間收到圖書。目前,部分實體書店也已重新對外營業。營業時間:10:00-21:10(疫情期間11:00-17:00)營業地址:黃浦區復興中路517號3.光的空間(紹興路店)書店地處人文氛圍濃厚的紹興路上,專注於文學、藝術、生活等領域,以更加精準的選品、豐富的活動,滿足讀者對於精品閱讀的需求。
  • 實體書店風景在改變的路上
    「當網絡書店越來越吸引讀書人的目光時,消失的不僅僅是一些傳統人文小書店,消失的其實更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和方式。」——《獨立書店,你好》    每當周末來臨,女人們相約逛街,男人們相約酒吧,孩子們在遊樂場戲耍。那麼,為什麼沒有人來書店了呢?當買書的過程即將成為一種記憶,實體書店應該做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