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

2020-12-04 中國文明網

圖為北京建投書局的圖書顧問用直播的方式為讀者介紹圖書。謝重澄 攝

  開直播、辦網絡籤售、提供知識服務……抗疫期間,各地實體書店奮力前行;減免房租、提供扶持資金……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採取多種措施為實體書店解決燃眉之急。

  多樣化嘗試加速著實體書店的轉變,也推動實體書店探索更新生存模式,不斷升級發展。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面對經營壓力,實體書店經營者發力前進,政府部門也接連出臺扶持政策,同心協力讓書店繼續守護城市的精神之光。

  拓展經營渠道

  2月25日,早上10點,杭州曉風書屋的負責人朱鈺芳準時出現在直播鏡頭裡。她的背後就是曉風書屋杭州絲綢博物館店。往年這個時節,正是遊人如織、顧客盈門的時候,但今年陪伴書店的只有旁邊池塘裡的4隻大白鵝。朱鈺芳帶領觀看直播的讀者參觀書店,逐一介紹好書與文創產品。1個多小時的直播吸引了500多位讀者。朱鈺芳說:「網絡銷售圖書對曉風書屋來說是弱項,雖然我們在幾家電商平臺上有品牌書店,但圖書銷量不高。嘗試網絡直播,就是為了讓更多讀者了解杭州有家有風景的書店。」

  自疫情發生以來,曉風書屋15家門店已經關店1個多月,幾乎沒有銷售收入。朱鈺芳表示,儘管壓力很大,但書店仍在堅持維護書店微信群,每天推薦圖書,各分店同事對接讀者需求,「要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市場」。

  多次被評為「最美書店」的鐘書閣書店也受到一定損失,24家連鎖店今年以來的總銷售額為105萬元,僅為去年同期的13%。面對困難,鍾書閣書店也嘗試開展網絡直播。在2月4日的首次直播中,觀看人數就持續增長,直播畫面也不時彈出有讀者購書的提示文字。直播結束後,共有8777人實時觀看,點讚量達2.7萬,收到1萬多條互動信息。2月5日,鍾書閣將實體書店搬到了直播平臺上,這場直播更是吸引了11829人次實時觀看。此後鍾書閣書店連續舉辦3場直播,均取得不錯的效果。

  鍾書閣書店創始人金浩說:「網絡直播是以最直接的展現形式向讀者推介圖書等產品。目前,暫停營業的實體書店正將自己的陣地加速向線上轉移,開展線上銷售、直播賣書、『雲講座』、預售等。」

  同時,直播已成為繼作者籤售、名家講座、新書發布等之後又一推廣營銷圖書的方式。京東圖書打造的音、視頻欄目「書生說」去年視頻播放量近1000萬次。2月18日,在京東圖書的秒殺活動中,一本情感類新書的作者參加「書生說」的視頻播放量達70萬次,新書秒殺量超1萬冊。

  一位實體書店經營者表示,開展網絡直播售書也需要經營者自己下功夫,比如研究什麼類型的圖書直播更受歡迎,積極了解電商的扶持、引流政策等。以前,實體書店經常請作者來店裡開展講座或籤名售書,效果不錯,現在和作者協調開展網絡直播也需要更多溝通。

  承擔社會責任

  以新華書店為代表的國有書店也在積極探索路徑,緩解經營壓力。

  江西新華發行集團黨委書記、總經理湯華說,突如其來的疫情,既給門店帶來極大的挑戰,也給線上業務帶來了機遇。集團建設的新華雲智慧教育平臺在這次疫情中受到用戶歡迎,高峰期頁面瀏覽量達763萬次,獨立訪客達到3.7萬人。今後各門店要積極開展網絡直播項目,通過抖音、微信等自媒體平臺以短視頻、直播等方式為線下門店引流。

  河南省新華書店1月份銷售同比下降31%。書店負責人表示,為滿足廣大居家讀者購書需求,河南全省新華書店主動採取電話、微信、雲書網商城等方式接受讀者圖書預訂,並提供員工送達、快遞郵寄等送書上門服務,僅中原圖書大廈每天就接待電話、微信等渠道購書諮詢近千人。

  此外,新華書店大都還承擔著中小學教材的發行任務。如何克服人手短缺、物流緊張的情況,確保孩子們及時拿到課本,也在考驗著書店。

  江西新華發行集團為確保「課前到書,人手一冊」,從1月中旬就加班加點趕運。集團下屬上高縣新華書店2月14日接到緊急通知,為配合延期開學後學生的在線學習,書店要在3天內將所有教材送到全縣17個鄉鎮134所中小學校的6萬餘名學生手中。接到通知僅兩個小時後,書店全體人員就已經在倉庫集合,按照應急預案,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當天宜春天氣寒冷,書店工作人員在沒有任何取暖設備的倉庫裡忙到了次日下午。

  出臺扶持政策

  面對經營困難,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上海、北京、西安、浙江等多地出臺扶持政策,為實體書店紓困。北京市在前期出臺促進文化企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的基礎上,還專門針對實體書店提出強化資金支持等4項具體措施。

  這些舉措緩解了實體書店經營者的壓力,他們也盼望政策能更細更有針對性。朱鈺芳說:「杭州已經出臺適當減免房租的政策,如果有扶持資金補貼人工、文化沙龍、文創項目等,我們也非常需要。」金浩表示,希望政府加大對文化消費採購的力度,如發放購書券到實體書店購書等。湯華建議把圖書納入政府公共服務購買範疇。

  百道網總裁程三國認為,目前實體書店需要彌補兩個方面的不足:一是跟讀者的連接,二是多樣而穩定的收入結構。他建議,實體書店應向其他零售行業學習,儘快加強與讀者的連接,包括加微信、加公號、建群、發展會員等,建立自己的私域流量池,「如果書店有私域流量,書店自救手段選項就要多得多,這是以後每一個實體書店都需要特別重視的工作。」

  據中小書店聯盟「書萌」所做的一項調查,超過87%的實體書店依靠售書收入單一,這使得抗風險能力較為有限。程三國說:「今後不僅需要線下增加非書類產品與服務,還要發展線上業務,把線下實體書店流量轉成私域流量,開發去中心化的社交零售新電商業務。」

  收入來源多樣化對於書店生存極為重要。中國出版集團旗下的中版書房,2019年底跟上海一家銀行合作,為其高端用戶提供價值10多萬元的知識服務。中版書房董事長劉佩英認為,書店可以通過提供知識服務來開拓新的營收渠道,打破單一依靠收入的結構。

  對於未來,書店經營者們表示會堅守下去。金浩表示,鍾書閣書店發展的速度暫時放緩,但不會停下發展的腳步。今後,會按照既定的規劃穩步發展、陸續拓店,也會將更多精力用於在線平臺的運營與發展,雙軌並行,讓讀者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閱讀的樂趣,也讓書店未來在面對未知挑戰時有更強大的抗風險能力。金浩說:「閱讀不止,未來可期。」(記者 張賀)

相關焦點

  • 實體書店走出困境需「多路突圍」
    令人遺憾的是,和網店渠道增勢明顯相比,實體書店銷售繼續呈現負增長態勢,同比下降11.72%。書店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面對危機和困境,實體書店從未放棄探索的腳步,多元發展、跨界融合、科技助力……實體書店力求從網店、電子書、手機閱讀等的衝擊中突圍而出,尋找新一輪轉型與發展的契機。
  • 「書店+」 徐州實體書店的轉型與蝶變
    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沛縣分公司經理龍飛:◆多元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傳統書店遇冷,實體書店都在尋找出路謀求轉型,書店已從原來獨立書店模式轉變為複合經營的模式,由賣圖書向賣文化轉型。」「隨著新零售的到來,實體書店要在技術領域實現創新和突破,通過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技術的應用為書店賦能,並且形成完整的支撐書店運營的技術體系,充分發揮實體渠道的優勢,打通線上渠道,通過實體渠道的體驗和服務,最終逐步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她在群裡留言說:「這個指示標預示著這一年書店的光景」。也許,實體書店這幾年一路奔跑的發展勢頭將因為此次疫情的影響暫停或放緩了腳步。分析完本次的調查數據,照片中箭頭後面那句話也可以借用一下:全體實體書店注意了,前方施工,注意安全!把這張照片用作這份報告的封面照片,想說的,都在這裡了。
  • 上海實體書店,春天裡漸次綻放
    ,探索更為智能的新零售模式。而這批各具特色的實體書店正是滬上書店蓬勃發展的縮影———上海目前約有2200家擁有發行許可證的實體書店和發行企業,國內知名品牌實體書店幾乎都花落滬上,今年還將新增十餘家各種類型的實體書店,從而打造城市新型閱讀文化品牌、文化樣本、文化地標。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實體書店生存困境引發關注後,中國實體書店聯盟(書萌)發布了《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中宣部印刷發行局也下發通知,指導各地對今年前兩個月出版物發行單位特別是實體書店經營情況進行全面調查。  除了個體的表達外,我們來看看中宣部印刷發行局的調查數據怎麼說。據統計,參與抽樣調查的1021家實體書店中,有926家暫停營業,佔比達90.7%。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賣書不賺錢」,這已經成為書店的共識和現狀。2005年,許知遠、於威、張帆等幾個年輕媒體人在圓明園的一座院落裡創辦了「單向街圖書館」,一直不盈利。而後改名「單向空間」,到伴隨著「許知遠」個人IP影響力,單向空間旗下出版、沙龍、咖啡和新媒體以及文創全方位發展,為一代年輕人提供了文化和精神空間,也提供了書店商業化探索的典型案例。
  • 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舉行
    本報訊 (記者徐平)由深圳市新聞出版局指導、深圳市書刊發行業協會和深圳晚報社共同主辦的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在深圳書城南山城舉行。100多位業界代表就實體書店創新經營發展模式、跨業經營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空間等話題分享經驗、交流看法。
  • 坐擁超過3000家書店 成都獲封「2017中國書店之都」
    2017年,書店行業發生了劇烈變化。國家對實體書店的扶持政策正在各省市紛紛落地,書店複合式文化空間繼續發展,共享書店、無人書店等新物種書店不斷出現。作為較早在實體書店領域開始積極探索的城市,成都在此次大會上獲得「2017中國書店之都」的殊榮。目前,成都已經擁有方所、言幾又、西西弗、散花等知名品牌書店。
  • 58家實體書店設八折購書專櫃!外文書店還有圖書外賣...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階段性好轉,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文化場所正有序開放,愛在書店閱讀選購的「書蟲們」不再「鬧饑荒」!一邊滬上58家實體書店聯合推出春季圖書大聯展八折購書優惠,另一邊實體書店+外賣平臺的組合模式也正在拓寬圖書銷售的渠道。
  • 三聯書店24小時"不打烊"背後實體書店的文化堅守
    書店24小時營業以來的火爆銷量,為不少陷入困境但一直苦苦進行文化堅守的實體書店帶來了啟示和動力。    實體書店在堅守中經歷「陣痛」    不容否認的是,實體書店的發展並不樂觀,日益高企的物業和人力成本,線上書城、電子書的大幅衝擊,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幾乎所有的純書店都難以再保證盈利。
  • 實體書店風景在改變的路上
    實體書店風景在改變的路上    □龐曉    縱觀近幾年實體書店的發展,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無不給人一種力不從心的感覺。或許可以說是網絡書店的發展給實體書店帶來了巨大衝擊,也許,那僅僅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沒有了網絡書店,沒有噹噹,沒有亞馬遜,實體書店就會走出困境了麼?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 「書店+」:實體書店新風景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全民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的發展受到更多關注。據2019年中國書店大會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從業人員同比增長5.5%,圖書銷售總額同比預計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 人民日報談實體書店發展:讓流量時代的閱讀更有深度
    「寶藏」「最美書店」……網友不吝溢美之詞,探店愛好者紛紛慕名前往。其實,這家書店已駐紮存續將近20年時間,復旦師生廣為知曉。它與復旦大學另一知識地標「鹿鳴書店」一樣,成為校園文化景觀的一部分。網際網路大潮中,這樣的實體書店散發著獨特魅力。處身流量時代,知識和資訊仿若湍急河流。有的人難以自控,不由自主地隨波逐流,被眼花繚亂的信息推著走,迷失於虛擬場景。
  • 上海實體書店突圍:鹿鳴書店在自己領域做深透(圖)
    一批有特色的民營書店的造血機制在政府「輸血」的同時被成功激活,面對網絡書店和電子閱讀的夾擊,這些書店在自身發展的同時找到了實現突圍的路徑,本報特從中選擇若干比較典型的書店的做法以饗讀者。  鹿鳴書店 在自己領域做深做透  鹿鳴書店是復旦大學校區的一朵「奇葩」。
  • 願實體書店標配喚起更多"讀書人"
    如此一來,高校實體書店的經營就變得舉步維艱,關門、撤退是很多高校實體書店的無奈選擇,不少高校已沒有一家實體書店,陷入「沒有書館,只有飯館」的尷尬。  在堪憂的現狀逼迫下,相關部門不得不重視高校實體書店的發展經營。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 未來的路怎麼走?
    這很快引發關注:疫情之下,面對租金壓力、客流量減少等困局,書店如何「突圍」?此外,實體書店未來的路怎麼走?資料圖:上海「最高書店」復業首日,吸引不少讀者前來打卡。 張亨偉 攝遭遇困局的實體書店不只是公開求助的單向街書店,其他一些書店的處境也不樂觀。
  • 呼救外賣、直播,實體書店的棲息之處在何方?
    實體書店的文化屬性讓其生死存亡迅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其運營成本高、盈利難的困境一再映入公眾視野,但同時也在倒逼書店進行自我反思。2月12日,餓了麼聯合言幾又推出「免接觸配送」服務拉開了實體書店和外賣平臺合作的帷幕,不久後,北京72家實體書店上線美團外賣再一次揭開實體書店自救的艱難之路。實體書店與外賣平臺的組合,看似行之有效,實則更像是一個營銷噱頭。
  • 有名的實體書店也倒閉了,那些小書店還好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行動受限讓我們的生活受限也讓全國的實體書店受限過去數月我們眼見著一家家書店奔走呼號緊急求救甚至陷入倒閉危機在你所在的城市一定也有這樣一家書店書店和書在你心裡燃起的微光曾帶給過你溫暖和力量如果此刻的你想起了常去的那家書店如果你正好開了一家書店請繼續往下讀書中漫步•燃亮心燈特殊時期,實體書店舉步維艱。
  • 送外賣、上直播、開書店,世界讀書日看山東實體書店突圍疫情困局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3日訊 「沒有什麼比在世界讀書日當天開一家書店更有意義的了。」濟南阡陌書店總經理鄭國棟說。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阡陌書店第五家分店——「讀書堂」開業的日子。疫情期間,實體書店銷售額大幅下滑,甚至因此關門。這種情形下,阡陌卻做出這樣一個充滿勇氣的選擇。
  • 「重做」,才能「重生」——2020上海書展聚焦實體書店疫後發展之道
    8月13日,2020上海書展舉辦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在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下,17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實體書店、出版社、發行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疫情對實體書店經營的影響,探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疫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