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救外賣、直播,實體書店的棲息之處在何方?

2020-12-11 一鳴網

產業作者|王晶晶

編輯 | 譚松

來源|一鳴網

在疫情陰霾籠罩下,原本式微的實體書店加速按下了暫停鍵。單向街書店以一封「求助信」和「邀請函」,將書店業的艱難處境公之於眾。

許知遠直言,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誠然,眾籌、秒殺、直播、外賣,是實體書店自救的一個良好開端,但長遠來看,並非是一個破局之路。

呼救外賣、直播

背離本質 畫地為牢,難解燃眉之急

根據全國中小書店聯盟「書萌」日前對全國1021家書店發起的調查顯示,截至2月5日,90.7%的實體書店選擇停業,超過99%的書店沒有正常收入,79.04%的書店資金最多夠撐3個月。實體書店的文化屬性讓其生死存亡迅速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其運營成本高、盈利難的困境一再映入公眾視野,但同時也在倒逼書店進行自我反思。

2月12日,餓了麼聯合言幾又推出「免接觸配送」服務拉開了實體書店和外賣平臺合作的帷幕,不久後,北京72家實體書店上線美團外賣再一次揭開實體書店自救的艱難之路。實體書店與外賣平臺的組合,看似行之有效,實則更像是一個營銷噱頭。

本質來看,實體書店最大的優勢就是場景感,也就是其文化氛圍和閱讀體驗,但當其打開線上渠道時,以往的優勢蕩然無存,而且在外賣平臺上,實體書店價格與電商相比難見優勢,選品能力更是尚未體現。

另一方面,精神食糧相比於物質生活中的剛需產品,沒有較強的時間屬性,這就讓外賣平臺快送的優勢難以施展。就目前來看,大多書店銷量仍是寥寥無幾,率先「吃螃蟹」的言幾又,旗下門店在外賣平臺銷量僅有兩位數。無法借勢的實體書店,依然難以擺脫僵局。

除了入駐外賣平臺,直播這一網際網路營銷方式也被書店經營者們緊緊抓住。3月9日,單向空間負責人許知遠率領五家書店店長現身薇婭直播間,開啟直播買書之路。這場直播成績斐然,有14.5萬人觀看,銷量破50萬。同樣處於生死棋局的另一家書店「鍾書閣」更早一步駛入直播帶貨賽道,2月4日,鍾書閣芮歐店進行了首場直播,店長「主播」帶著觀眾逛無人書店,有8769人觀看,點讚和打賞超過三萬條。但拋開這兩家自帶IP屬性的書店,更多書店的直播盈利不到1000元。

直播比實體書店傳播和分享做得更好嗎?一定意義上,答案是肯定的。不用受制於空間和時間的限制,大量了提升了傳播的效率,且還可以通過互動產生社交分享。但若想轉化為購買力,仍然要回歸到與電商平臺相比較的邏輯上。

換個角度來看,直播帶貨能力主要體現在選品和議價能力上,頭部直播邀請來的一些文人墨客在選品能力上毋庸置疑,但反觀議價能力,還是一直受電商平臺壓制。因此,為他人作嫁衣裳的諷刺也不在少數,有的實體書店線上直播喧譁熱鬧,但線下公眾吃了安利轉頭就去價格更低的電商平臺購買。

實體書店的故事一直很坎坷,但經此一「疫」,更多的書店不再畫地為牢,除了發起直播帶貨、同城配送,書店們還開展了盲袋選書、線上讀書會、會員儲值返贈、線上課程、社群等自救方式。客觀來說,自救行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實體書店的現金流危機,讓其獲得短暫生機,但長期來看,實體書店還應有更深層次的思考。

圖書+構建場景、社交、生活新內涵

實體書店艱難、迷茫的轉型之路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但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面對電商平臺和電子閱讀的衝擊,實體書店早已身陷囹圄。

就圖書電商而言,《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反觀實體書店則繼續呈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在實際消費方面,用戶基於電商平臺書籍價格更低,傳送更便捷,種類也更豐富的考慮,更傾向於線上購買。

另外,對實體書店造成衝擊的還有電子閱讀的興起。國內第三方數據研究機構比達諮詢發布《2019年中國數字閱讀市場研究報告》,2019年我國人均閱讀量達到7.99本,其中紙質書4.67本、電子書3.32本,數字閱讀增長趨勢顯著於紙書閱讀。伴隨著電子閱讀習慣的養成,起點、掌閱等閱讀APP以及亞馬遜kindle等電子閱讀器的使用人群越來越廣泛,版權數量越來越多,覆蓋書籍範圍不斷擴大,閱讀體驗也在不斷改進,幾乎可以滿足一般閱讀者的需求,進而使得讀者對於實體書店的需求更是銳減。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關閉的書店有500多家,但新開書店數量超過4000家。這似乎與我們平時聽說的經常倒閉的實體書店認知情況不一樣?實際上,隨著全民閱讀活動的推廣,一系列扶持政策的出臺,一大批獨立書店正在不斷湧現。

實體書店的絕境求生,是一個沉重又有底蘊的話題。網際網路時代下,實體書店仍需要抓住自身存在的終極意義,繼續完成傳遞知識的使命,拓展公共文化的疆土。文化情懷歷來是書店經營者繞不開的話題,但要想活著,還需把書店當成生意來做。文化可以為商業帶來機會,商業也可以反哺文化。

實體書店的未來在哪裡?之前單向空間、西西弗裡等書店已然做了許多探索,不管是消費升級、文化活動,還是社交場景構建,圖書+似乎展現出了一種全新的想像力。

伴隨著消費升級,實體書店走出了與電商平臺完全不同的路徑,開始以書為媒,深耕體驗及儀式感。書店逐漸成為複合空間場所,文創周邊、咖啡、簡餐以及書店自身的氛圍感,成為實體書店的主要方向。以主題體驗式書店的西西弗書店為例,通過資源整合,組建了「西西弗書店」+「矢量咖啡」+「不二生活」等子品牌矩陣,其中文創和矢量咖啡盈利佔比合計20%左右,為實體書籍的售賣賦予了新的價值。單純銷售圖書的毛利只有30-40%,而銷售咖啡飲料的毛利卻可以高達60%-70%。因此銷售圖書之外的高利潤副產品,通過利潤轉移來維持運營是當時眾多書店嘗試在走的一條路。

另一方面,實體書店不僅具有知識文化傳播和分享的介質,還具備連接人與人關係的社交介質。例如,深度經營以興趣為聚合點的社群,開展讀者互動交流,社群話題討論,讀書心得分享,文化沙龍等社交服務。一方面,吸引用戶,提高用戶的忠誠度和復購率,另一方面,就書店而言還可獲取客戶足跡信息,為書店選品提供依據。雨楓書館可以說是書籍+社交的標杆,以銷售閱讀服務為核心,會員繳納會費後,可以享受其互動式的閱讀服務體驗,包含自由借閱、沙龍、學堂等活動,讓書籍回歸成閱讀和社交的載體。

再者,實體書店亦可以逐漸向生活社區轉變。早在上個世紀,日本蔦屋書店就提出了,比起賣書,生活方式更好賣的觀念。也就是說以生活提案為軸心,將過去書店的分區完全打亂,通過電影、音樂、運動、教育和信息五個方面為消費者提供生活方式提案,打破單行本與文庫本的區隔,選好書後以跨領域的方式排放在一起。

誠然,蔦屋書店賣的並不是書籍本身,而是書本的內容,書本中所表達的生活方式。人對於書的需求是有限的,但是人一定要生活,以書籍為內核,為適配甚至是構建人的生活場景而服務,背後賦能的價值可見不菲。

無獨有偶,1989年創立於臺灣的誠品書店,也一貫秉承「人、空間、活動」來塑造自己獨特的「場所的精神性」。場景化時代,獨立書店作為一種城市文化空間的延伸,其承載著重塑公共空間的重任,它不僅是人們休閒的場所,更是人們的精神家園。這兩家書店以生活方式為核心,重構書店的商業邏輯,或可為今天的實體書店發展帶來一些思考。人們對精神食糧的需求不會變,但是如何挖掘實體書店的優勢,結合線上線下,更好地滿足需求,是實體書店自身生存,更是推動行業發展,與讀者建立聯繫的關鍵問題。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實體書店棲身仍艱難

獨立書店近年來成為實現書店轉型的一個新風向,但其無論是從定位,還是商業模式來說,都比較尷尬。尤其經歷這次疫情大考,獨立書店的轉型之路似乎顯得更加倉促。具體而言,獨立書店是實體書店中最具有現代商業氣質的領域,特點是從書籍出發,以空間為拓展點,依託空間體驗、文化活動、文創產品以及文化社群來實現以書籍為核心的文化服務的增值。

而相較於傳統書店,民營的獨立書店運營成本更高,一方面,想吸引客流,希望選址熱鬧繁華的地段,但商圈昂貴的租金又令其望而卻步。而若是偏僻區域,則會導致門可羅雀,難以為繼。另一方面,出版社的議價能力不足,許多出版社都會因小型獨立書店知名度低進貨量少而壓制價格。總體來看,儘管是最具有商業屬性的獨立書店,成本也是高企難下。而且,定位於豪華商圈的獨立書店,囿於成本的考慮,其高昂的附加消費,讓許多純粹想閱讀的人望而卻步。

再者,獨立書店獨特的品味特性與獲取流量之間形成了一組矛盾。獨立書店區別於國營的連鎖書店,由私人經營,依託於店長獨特的品味和價值觀進行選品定位,選書大多較為深奧或偏向非主流市場,容易形成較強的品味區隔。對於不同圈層的讀者而言,文化區隔是一道互斥的天然屏障,自動隔離了不同圈層的讀者。一定程度而言,有利於圈層中用戶的內捲化,但也提高了流量拉新的難度。

更為重要的是,目前這類獨立書店還面臨著雙面夾擊的競爭壓力,一方面,相同模式的獨立書店品牌越來越多,分流競爭壓力日趨嚴重,同時,隨著滲透率的逐漸提高,行業整體的增長速度也將放緩,加之各品牌在競爭壓力下對於場景差異化的升級,目標用戶群也將進一步被細分。另一方面,獨立書店還面臨著各消費領域如便利店、咖啡館等業態場景化的衝擊,原本看上去創新的商業模式獨有價值也將被瓦解。

尤其疫情發生後,獨立書店放下身段選擇直播和外賣自救,都體現出了獨立書店的艱難,當然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相信這次疫情對實體書店而言更是一個壯士斷腕謀發展的新起點。

相關焦點

  • 外賣購書、直播帶貨……實體書店新招兒見效嗎?
    受疫情影響,今年的實體書店少了往年熱鬧的線下活動,轉而通過線上方式與讀者見面。此番嘗試,倒是給讀者帶來不少新鮮的體驗,讓他們有機會用這種獨特的方式,度過一段不同尋常的讀書時光。然而,無論是陸續上線的外賣售書,還是相繼登場的直播帶貨,目前都只是處在起步階段,讀者的體驗感仍有待提升。
  • 送外賣、上直播、開書店,世界讀書日看山東實體書店突圍疫情困局
    除了阡陌,山東還有很多書店成為疫情困局下的逆行者,藉助試水「外賣」、直播帶貨、發展文創等方式,熬過疫情的寒冬,煥發文化消費的新生機。新華書店+餓了麼 把「精神食糧」送貨到家4月16日,山東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所屬的9家新華書店正式在「餓了麼」外賣平臺上線。
  • 為何直播售書、外賣售書不火了?近八成實體書店已開網店
    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魏沛娜 2020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全國各地實體書店紛紛閉店停業,在這期間,不少書店興起「直播售書」「外賣售書」「短視頻售書」等,以此形式積極自救,拓展新的銷售渠道,一時成為書業風景。
  • 六小齡童直播帶貨救書店,四種方式讓實體書店擺脫倒閉結局
    早在4月30日「書店的春天——拯救實體書店」活動的首發直播中,倡議的最先響應者——新聞人白巖松,以籤書秒殺的方式進行「直播帶店」,為各家書店吸引流量,增加線上訂單量。此次直播,不僅白巖松所籤限量籤名版瞬間秒空,各家書店推薦的圖書均有不同程度的銷售引流。5月16日,著名主持人倪萍近日接力拯救書店行動,同樣以直播帶店的形式幫助實體書店拉動銷售。
  • 部分實體書店在外賣平臺上線 買書幾十分鐘內可送達
    魯網3月30日訊 打開手機裡的外賣平臺App,搜索想找的書店,把想買的書加進「購物車」結算,幾十分鐘後,外賣小哥就會把書送到顧客手裡。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面臨著眾多困難,但改變正在發生。近日,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部分實體書店進駐外賣平臺,外賣小哥的配送箱裡,除了飯菜、生鮮、藥品,還增加了「精神食糧」。  30分鐘等到4公裡外的書  3月25日,記者體驗了一次外賣平臺購書。
  • 外賣平臺賣書?!58家實體書店設八折購書專櫃!外文書店還有圖書外賣...
    隨著全國疫情防控階段性好轉,包括實體書店在內的文化場所正有序開放,愛在書店閱讀選購的「書蟲們」不再「鬧饑荒」!一邊滬上58家實體書店聯合推出春季圖書大聯展八折購書優惠,另一邊實體書店+外賣平臺的組合模式也正在拓寬圖書銷售的渠道。
  • 單向空間眾籌續命,背後是實體書店的集體「呼救」?
    原本是慶祝開店15周年的日子,單向空間書店卻發出了一份求助。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街書店僅剩的4家實體書店只留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維持營業,客流量大幅下滑,收入預計同比減少超八成。儘管單向空間也曾展開儲值優惠、在線直播、建群秒殺等促銷活動以謀求自救,卻也收效甚微。這讓曾經打造過爆款,引起過跟風的單向街書店,在15年後走上了一條眾籌求援之路。
  • 單向空間,言幾又紛紛求助 疫情下,實體書店走向何方?
    在信中,許知遠寫道:「疫情遲遲沒有盡頭,書店撐不住了。」信中預計單向街書店2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80%之多。因此,單向空間書店推出這次會員計劃,發起最後的自救行動。實體書店盈利模式單一OBSERVATIONOF BOOK STORES在線上書店興起之後,實體書店的銷售額一直呈現下降趨勢。而近幾年,眾多實體書店又出現在各大商圈,包括言幾又、Page One、西西弗書店等。
  • 提供快速送書服務 北京72家實體書店上線外賣平臺
    原標題:提供快速送書服務北京72家實體書店上線外賣平臺▲外研書店員工為外賣小哥備好圖書等「外賣」。一些細心的讀者已經注意到,包括Page One、北京圖書大廈、鍾書閣在內的北京72家實體書店近日轉戰美團外賣平臺,人們可以像點餐一樣,享受到最快30分鐘圖書送達服務。近20天過去了,試水外賣的書店,水土服不服?讀者認不認?
  • 實體書店自救:許知遠直播賣書、新華書店賣消毒水
    根據淘寶公布的數據,截止2月底,200家書店開通直播,書店紛紛開啟「直播自救」,包括新華書店、中信書店等。單向街從2月份開始就推出了多場直播,還聯合了多家書店直播,同時與薇婭合作賣盲盒,許知遠本人也親自上陣直播。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預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 之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這意味著絕境。」
  • 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2019年,各大實體書店都好像進入了一個「水逆期」。大牌如誠品和「老書蟲」也逃不過這波浪潮的衝擊,不難想像在它們背後,有多少無名的小書店無聲無息地消失在市場的大浪之中。據行業對1000餘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87.17%的書店沒有任何收入來源,37.02%的書店的資金儲備只能維持不到一個月,42.02%的書店撐不到三個月。
  • 實體書店,探索發展新模式
    謝重澄 攝  開直播、辦網絡籤售、提供知識服務……抗疫期間,各地實體書店奮力前行;減免房租、提供扶持資金……各地政府及時伸出援手,採取多種措施為實體書店解決燃眉之急。  多樣化嘗試加速著實體書店的轉變,也推動實體書店探索更新生存模式,不斷升級發展。  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標。
  • 拼速度給優惠 京城書店組團上線圖書外賣
    為緩解疫情帶來的經營壓力,實體書店也開始集體送外賣了。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現階段北京已有數十家實體書店成功入駐外賣平臺。從在線下單到讀者收到圖書,最短只需40分鐘。此外,部分圖書的折扣可最低達到4.32折。儘管外賣售書的方式已初顯成效,但實體書店要把這筆外賣生意做好,仍需面臨來自圖書電商的多方挑戰。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這樣化危為機
    一夜之間,大街上沒有了車水馬龍,商場內冷冷清清,飯店、影院、劇場、遊樂園關門謝客……本就存在「獲客難、復購率低、收入不穩定」等諸多問題的實體書店,面對突發的疫情無疑更是雪上加霜。「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那麼,疫情之下,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走出重生之路?經營者不同的心態、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 當書走進直播室 書店該往哪裡走
    定製書背後,是需求導向的理念之變。年初,上海譯文出版社開出天貓自營店,訂單「爆倉」。其實過去,不少出版社也有自己的門市部,僅僅從賣書這個角度來看,或許難以洞悉線上與線下之別。如今,銷售已經進化到先抓需求端再組織資源與服務的階段。拼多多為何能火?就是先「拼」出了流量和需求。
  • 言幾又成都凱德天府店關閉 實體書店二次關店潮來臨?
    目前言幾又全國共有61家門店,主要分布在成都、上海、北京、西安、杭州、廣州、深圳、天津、廈門、重慶等各大城市,是拓展速度較快的民營連鎖書店代表之一。數年前,由於電商衝擊,實體書店經歷過一波倒閉潮。但是不過幾年時間,新派的生活方式書店以咖啡 生活方式 第三空間 書店的概念再次復活,成為年輕人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 徐州實體書店花式轉型 圖書消費轉向文化消費
    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減少疫情對實體書店線下經營的影響,眾多書店從業者在這一波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大潮中,正在通過多方努力,多元融合,提升服務,做強品牌,帶動徐州文化產業健康發展。多元融合由圖書消費轉向文化消費在徐州市中心商圈,有兩家綜合性圖書大賣場——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徐州書城和博庫書城。
  • 書店也開始送「外賣」了,買書如點餐
    見過飯店送外賣,但你見過書店送外賣嗎?近日,包括中信書店、Page One、北京圖書大廈、三聯韜奮書店等在內的北京72家實體書店紛紛入駐了美團,開通了外賣業務。有購書需求的消費者可以像平常點餐一樣在美團一鍵下單,既可以享受到外賣小哥最快30分鐘圖書送達服務。美團有關負責人介紹,近日,平臺聯合多家線上營業的實體書店門店,開展首個線上讀書節活動,短短3天時間創下近1000本圖書的銷量。
  • 圖書外賣來了 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之策?
    圖書外賣來了 是權宜之計還是長遠之策?不過,記者發現,今年不僅可以通過電商平臺買書,實體書店也開始登陸了餓了麼、美團等平臺,圖書也能外賣了。  上海新華傳媒旗下的30家新華書店已經入駐餓了麼,用戶在餓了麼「新華書店」或者「上海書城」頁面,就能顯示離消費者最近的門店,用戶可像點餐一樣在手機上下單,最快半小時就能拿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