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實體書店花式轉型 圖書消費轉向文化消費

2020-12-14 中國江蘇網

遇見書店店前告示牌。

博庫書城風雅「宋」主題專櫃。

品類繁多的書籍與琳琅滿目的文創一同扮靚著店面,滿足不同群體需求;休閒茶吧的引入、校園書店的開闢,拓展和延伸了書店的服務;線上銷售和微信讀書會的開展,拉近了讀者與書店的距離……

在徐州,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經營的不僅僅是圖書,而且經營活動也不僅僅局限於店面。

為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減少疫情對實體書店線下經營的影響,眾多書店從業者在這一波實體書店轉型升級大潮中,正在通過多方努力,多元融合,提升服務,做強品牌,帶動徐州文化產業健康發展。

多元融合由圖書消費轉向文化消費

在徐州市中心商圈,有兩家綜合性圖書大賣場——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徐州書城和博庫書城。兩家書城在保障供應優質圖書的同時,在滿足消費者多元文化需求方面下足了功夫。

「在網際網路大潮衝擊下,線下實體店面臨著巨大壓力。」鳳凰徐州書城經理周媛介紹,近年來,鳳凰徐州書城通過開展豐富的線下讀書、文化名人講座、籤售等活動留住讀者,積極打造書店的文化氣息,把書店當作一個文化產業,在文化營銷上下功夫,從而拉動圖書銷售。

一位光顧鳳凰徐州書城的讀者說:「除了圖書,在這裡還可以買到文創產品、電子助學讀物,周末逛書店已成了我的習慣。」

由單純的圖書消費轉向文化消費,擴大了書店的服務功能。博庫書城的文具館專櫃,以「安全、健康、環保、科技、人文」為理念的各種文具,吸引著五六位家長和小朋友在此駐足。小白無線印表機、小度智能音箱等產品都是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科技「神器」。

博庫書城徐州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銀媛說:「書店是『以文養人』的地方,文創是圖書的延展與補充,書城在嚴選圖書品質的同時,把好文創產品引入書店。除此之外,我們還開設了『寫茶』享讀區,為讀者提供閱讀、學習、工作、休閒、會友的文化空間。這種融合『圖書+文創+閱讀空間』的形式,可以很好地滿足讀者的文化消費需求。」

注重體驗為讀者提供溫馨閱讀空間

走進蘇寧廣場內的西西弗書店,暖光柔和地籠罩著每個角落,黑色金屬線條配以沉紅色塊透著時尚氣息。設於書店內的UP矢量咖啡館,幾對青年對座無言,和著面前的咖啡香氣,專注地閱讀。不二生活創意空間,書店自主研發的文創產品讓路過此處的顧客流連忘返。

西西弗書店店長雷群介紹,秉承「參與構成本地精神生活」的價值理念,在書與藝術之間開發、引進獨特的文化創意產品是對文化理念、文化生活的延伸,是西西弗書店的特色之一。書店營造沉靜和溫暖的氛圍,以「大眾」「精品」為定位,為忙碌行走在商業街區的人們提供一個「城市書房式」的閱讀空間,為讀者帶來「溫暖閱讀」體驗。

位於雲龍山東下坡偏僻巷口的遇見書房,是一家小型文藝書店,以文學性強、文藝範兒濃、文化味兒重的圖書吸引了一批忠實粉絲。疫情期間,遇見書房通過書房微信群和朋友圈,運用私域流量進行社群營銷,集眾人之力為書店解困,雖然沒有達到大書店一呼百應的影響力,但通過一本本的銷售積累,維持著書店的經營。

店主郭嫵堅持不勵志、不暢銷、不實用的「三不」運營理念,旨在把遇見書房打造成一個集閱讀體驗、講座沙龍、咖啡與茶、創意美物為一體的多元城市文化空間。疫情緩解的這段日子,書友們頻頻相約去書房購書、談書,到書店「解饞」。南京書友葉寧說:「羨慕書店掌柜!只要能活下去,在書房裡擺幾把椅子,讓讀者舒服地讀書,多好!」

線上聯通為線下圖書營銷奠定基礎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實體書店的經營帶來暫時的困境,但也推動了書店轉變固有的營銷模式,開拓了多領域的閱讀推廣空間。疫情期間,微信公眾號聯繫讀者、發布信息的功能被充分發揮,也給線下的營銷奠定了基礎,成為行銷的有力工具。

針對疫情,鳳凰徐州書城多樣化嘗試延展經營和服務邊界,開拓網上銷售模式,通過美團外賣、網上書城、淘寶書店等,滿足疫情期間讀者的購書需求。此舉推出,讓書城周邊的讀者足不出戶就可以在1個小時內收到自己需要的圖書。

買書也可以像點快餐外賣一樣方便,讓疫情中居家的書迷們有了意外所得。任教於高校的戴先生平時常在亞馬遜網店購買研究性書籍,但收到書畢竟還要等上好幾天,在本市的書店通過線上訂購就可以送貨到家,他表示「這種服務太及時、太方便了」。

為適應客戶購買習慣的改變,博庫書城徐州店將原來在門市的營業人員轉變為微信一對一客服人員,通過微信為讀者提供諮詢、預訂、購買、配送等服務。「我們根據微信客戶不同的購書需求,分建不同的微信群,將同一類客戶社群化,這樣有利於後期的新書推薦、閱讀交流等服務的開展。」博庫書城工作人員王磊說。

博庫書城在疫情期間籌備成立了網絡業務部,分別在淘寶、京東、美團外賣、餓了麼、抖音等各網絡平臺開店、開直播,積極拓展出版物網絡銷售渠道,提升了書城信息化、智能化銷售能力。

店外拓展讓閱讀空間輻射廣泛人員

2019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圖書經營品種、規模與本校特點相適應的校園實體書店,沒有的應儘快補建」。

在徐州工程學院圖書館一樓,建成於2017年的博庫書城校園店內環境精緻、座椅舒適,擁有1萬餘種圖書,在疫情發生之前,學生們都喜歡一大早來此佔座。這所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徐州工程學院和博庫書城三方合作的書店,以人文社科類圖書為主,有效彌補了學校藏書的不足,為校園書店建設作了有益的探索。

繼博庫書城之後,由江蘇師範大學與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新華書店江蘇師大店在江蘇師範大學泉山校區敬文圖書館一樓落成啟動。江蘇師大店經理馮豔芳說:「它是傳統書店模式與現代圖書館服務的深度融合和無縫對接,是新華書店讀者服務的延伸,也是圖書館用戶體驗空間的拓展。」

「實體書店作為一個市場主體,只有走多元閱讀體驗之路,才能夠搶佔市場先機、贏得未來。」江蘇鳳凰新華書店集團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總經理龍飛表示,江蘇師大店作為複合式校園文化活動場所,它是書店服務的延伸,更是文化的象徵。

據悉,鳳凰徐州書城不斷加強店外拓展,與大型商業聯合,已經開設了多家小微書店,如蘇寧手帳書店、超級書店,以滿足讀者的購書需求,做強新華書店的品牌,對實體書店的銷售形成有益的補充。(張瑾 楊茜茜)

相關焦點

  • 「書店+」 徐州實體書店的轉型與蝶變
    信息化時代,電子閱讀對紙質讀本的衝擊、讀者對網絡書店的青睞曾一度令實體書店消沉。陣痛後謀轉型,實踐中勤摸索,眼下的徐州,諸多實體書店在多元化經營下華麗轉身,購銷兩旺的場景平添一座城的人文氣質與和諧氛圍。怎樣做一家既有市場效益又有格調的書店,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 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舉行
    本報訊 (記者徐平)由深圳市新聞出版局指導、深圳市書刊發行業協會和深圳晚報社共同主辦的2020深圳市實體書店轉型升級經驗交流會在深圳書城南山城舉行。100多位業界代表就實體書店創新經營發展模式、跨業經營打造城市多元文化空間等話題分享經驗、交流看法。
  • 新體驗 新場景 看成都本土書店如何點亮消費
    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大眾文化消費需求日益高漲的當下,成都的實體書店積極恢復,開拓布局實體書店、創新書店文化體驗、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讓文化消費更具有競爭力。今年的「世界讀書日」,成都發布《建設書香成都 發展實體書店三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計劃》),首次提出2022年建成「中國書香第一城」。未來三年,成都「書店之都」的地位還將進一步鞏固。
  • 消費升級下的實體書店:1.0淘汰,2.0多元,3.0才是未來!
    說到底,不過是「消費升級」4字。作者因興趣愛好,不僅走訪和調研了各大書店,查閱了各類資料,還曾在一家獨立書店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了1年多的運營工作,對於實體書店的消費升級,給出了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一、為什麼實體書店要進行消費升級?
  • 深圳購書中心倒閉 實體書店如何自救
    實體書店的重生與自救  馬立明  12月1日,在深圳「讀書月」剛剛結束之際,深圳購書中心宣告退出歷史舞臺。這家實體書店經營了9年、經營面積約10000平方米、常備圖書25萬餘種,一度是深圳重要的文化標籤,但如今還是頂不住經營的壓力,宣告倒閉。這個圖書聖殿的消失,一些老讀者自然唏噓不已。
  • 書店「文化綜合體」如何做 ?
    當下,書店正在與「綜合體」產生更多關聯。無論是發行集團著力打造的文化綜合體平臺,還是書店向文化綜合體轉型升級,或者直接入駐到大型商業綜合體當中,書店平臺文化屬性、引流效應趨勢漸顯。
  • 提升閱讀消費水平 助力文化中心建設
    但我們設想一下,人們走過長安街、走進王府井,假如沒有了王府井書店、北京圖書大廈、言幾又王府中環店、北京外文書店、涵芬樓書店、三聯韜奮書店、葉一堂北京坊店、西西弗國貿店等這些大家熟悉而又經常光顧的文化場所,那人們眼裡的北京又將是怎樣一個北京?    的確,書香最香,閱讀最美,有書香瀰漫的城市最亮麗。
  • 線上部分圖書零售價遠低於書店的批發價!書店的盈利空間呢?
    但疫情對於提供圖書銷售、知識服務和普及閱讀推廣,近年來重在體驗的實體書店而言,情況則恰好相反:疫情或將使得讀者加速電子書對紙質圖書的替代,使得紙質圖書的網購替代線下實體書店的購買,進而加速線上線下消費人群的分化——這也是很多新華人認為此次疫情給實體書店帶來的最嚴重、最長久、不可逆的衝擊與影響,也將倒逼實體書店尋求線上突圍,加快線上線下融合。
  • 實體書店走出困境需「多路突圍」
    原標題:實體書店走出困境需「多路突圍」  近日,北京開卷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公布的《2019半年度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分析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圖書零售市場規模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比上升10.82%。
  • 呼救外賣、直播,實體書店的棲息之處在何方?
    圖書+構建場景、社交、生活新內涵實體書店艱難、迷茫的轉型之路《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但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面對電商平臺和電子閱讀的衝擊,實體書店早已身陷囹圄。就圖書電商而言,《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反觀實體書店則繼續呈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在實際消費方面,用戶基於電商平臺書籍價格更低,傳送更便捷,種類也更豐富的考慮,更傾向於線上購買。
  • 「書店+」:實體書店新風景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全民閱讀時代,實體書店的發展受到更多關注。據2019年中國書店大會數據報告顯示,2018年我國圖書銷售網點同比增長4.3%,從業人員同比增長5.5%,圖書銷售總額同比預計繼續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 一家實體書店的「曉風殘月」事
    林春茵 攝  中新網福州9月7日電 (林春茵)「曉風還是要做自己,但也要轉型了。」福州曉風書屋店員蔡文強一邊點書一邊對中新網記者如是說,這更像是在說服他自己。  曉風書屋是福建知名民營實體書店,創辦於1987年,鼎盛時期在有漳州、廈門和福州19家門店。
  • 經濟新常態下書店行業發展的觀察與思考
    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家庭文化消費的支出預算顯著增加,書店作為文化消費的線下體驗場景,以文化消費能力與文化消費意願為商業基礎,同時線下的消費場景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因此從開店數量到銷售規模都將持續增長,但消費的產品會更加多元化,圖書的消費數量和比例有可能逐步降低。2、多品類的文化產品供給會對書店行業的消費形成分流,從而限制增長速度。
  • 鄭州有實體書店復工後銷售慘澹,一書店老闆卻花幾十萬購書,咋回事?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文 鄧萬裡/圖近一個月來,鄭州實體書店陸續復工,營業情況卻不夠理想。有書店老闆「跨界」賣滷味自救,引發業內關注。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800萬元圖書消費券在各實體書店投放,有望為書店積攢一波人氣,助力實體書店回暖。
  • 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上線」已成書店生存發展必選題   如何將書店上線、如何通過網際網路打造增值服務能力、如何線上營銷、如何打造線上社群……在停業戰「疫」期間,這些都是各實體書店需要考慮,也是未來的轉型的實用法則之一。在書店行業內,實體書店通過打通線上線下而擁有許多忠實讀者的案例比比皆是。
  • 危急存亡之秋,眾文化名人聯手拯救實體書店
    實體書店正是這樣的典型。 雖然,頹廢的形勢倒逼書店積極開展線上業務,但起步較晚的線上業務,對於線下的巨大壓力只是杯水車薪,甚至書店還需要在流量推廣等線上競爭方面額外產生開銷,無疑是讓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雪上加霜
  • 知乎和言幾又如何打造內容消費新場景?
    近年來,實體書店擁抱網際網路已不新鮮。在滿足大眾市場的需求時,它們需要轉型升級,做複合型的、業態和經營上的創新。另一方面,為了擴充場景,網際網路公司走到線下開實體店的例子也比比皆是。但若是兩者深度融合,能達成何種業態?此前尚無答案。  5月21日,知乎和言幾又成為「業界先行者」,試圖對此做出解答。雙方所宣布的深度合作主要基於兩個維度。
  • 24小時書店、「最美書店」越來越多,實體書店的機會來了嗎?
    今年早些時候,以「文化+社交」聚合場為定位的「閱外灘」書店開業,很是火了一陣子,有不少讀者前來體驗。 今年10月,蔦屋書店在杭州天目裡正式開業,迅速成為當地熱門打卡地。 從數據上看,有報導稱,截至11月,北京市實體書店數量1910家,比去年增加611家、增幅47%,提前實現每萬人擁有0.8個書店目標,全民閱讀基礎設施日漸完善。
  • 實體書店風景在改變的路上
    從最單純的角度去理解,因為它們的消費者總是一走進櫃檯就看中了他們願意購買的那件衣服;因為它們的讀者總是能去書店裡買到他們願意買的書。    已經提出或者正在實施的「解決方法」    有人提倡,把購書這種文化無限放大,將買書行為上升為一種「有品位、有文化、有身份」的行為。    喝星巴克是一種「小資」,那麼買書也是一種「小資」?
  • 「書香北京」主題周啟動 多家書店與圖書平臺打折售書
    11月18日,第八屆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書香北京」主題周正式啟動,並以「全民閱讀惠」為主題,聯合線下實體書店、線上圖書交易平臺、電子閱讀平臺、知識付費平臺四大讀書渠道,雙線開展一系列閱讀消費活動。「書香北京」主題周將持續至12月中旬,依託北京惠民文化消費季平臺,活動期間將聯合線下實體書店、線上圖書交易平臺、電子閱讀平臺、知識付費平臺四大讀書渠道,開展一系列惠及全城的閱讀消費活動。同時,還將舉辦策劃名家訪談、讀書會、新書發布、直播帶貨等線上線下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