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靜制動、逆勢擴張!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這樣化危為機

2020-12-19 北京昌平官方發布

年初,來勢洶洶的新冠肺炎疫情讓諸多行業按下了暫停鍵,人們也都留守家中。一夜之間,大街上沒有了車水馬龍,商場內冷冷清清,飯店、影院、劇場、遊樂園關門謝客……本就存在「獲客難、復購率低、收入不穩定」等諸多問題的實體書店,面對突發的疫情無疑更是雪上加霜。

「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那麼,疫情之下,舉步維艱的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走出重生之路?經營者不同的心態、思維模式和經營模式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位於昌平區回龍觀東大街創客廣場A座一層東南角的上海三聯書店·微言小集於2016年11月份正式營業,由周青豐和郭利萍夫婦經營。書店並不大,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以文學、藝術、歷史、哲學等人文類書籍為主。刻在書店門口LOGO正上方的「為美好而來」這五個字,就是周青豐、郭利萍夫婦創辦書店的理念。

上海三聯書店·微言小集隸屬於一家獨立出版公司——北京微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策劃出版學術思想、文學藝術類書籍,曾先後推出「汪曾祺作品系列」「余光中作品」「駱玉明作品」「許倬雲作品」等備受讀者好評的圖書。作為公司總經理兼總編輯的周青豐充分發揮出版專業優勢,成立了書店選書委員會,以近乎苛刻的標準對書店進書進行嚴格的篩選。「閱讀不僅僅是為了打發閒暇時間,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生命的充盈。所以,不是什麼書暢銷賣什麼,恰恰相反,我們書店很少有所謂的暢銷書,因為我們儘可能選擇更偏人文、更有益於自我養成的書籍。隨隨便便就把書上架了,這是絕對不允許的。」有著一身學者風範的周青豐認真地說。

書店採取家庭式會員制,一人辦卡、全家共享,目的在於培養周邊居民的家庭閱讀習慣和文化氛圍。書店內設置了茶几桌椅方便會員讀者寫作、閱讀、喝茶、靜坐……「沒有疫情的時候,有共同興趣愛好的讀者朋友們會在這裡舉辦讀書沙龍等。我們書店有時也會邀請一些知名學者來店裡做講座,大家就圍坐在這裡聽課、討論,氣氛特別好。」郭利萍告訴記者。像讀書沙龍這種公共文化活動是微言小集書店運營當中的重要內容,2019年一年做了100多場,今年受疫情影響轉為線上直播,目前也已做了40多場。據郭利萍介紹,微言小集書店的會員讀者一直呈穩定增長趨勢。今年上半年,書店為了更加符合大家的需求,增加了月費、季費等短期會員讀者卡。書店還通過增加線上直播次數、線上共讀小組、折扣專區等活動吸引更多讀者參與。

在疫情嚴重、書店暫停營業的2月份,周青豐、郭利萍夫婦認真思考了創辦書店的初心、書店經營理念和疫情過後的方向,有了更為清晰的答案。

「我們都是熱愛讀書的人,作為回龍觀社區居民,還想把這種熱情傳播給社區更多的鄰裡朋友。我們已經把書店當成了自己的家,所以儘管房租等壓力很大,但我們會努力堅持下去,把書店辦成回龍觀地區甚至京北地區有一定影響力的人文書店。」說話時,郭利萍的雙眼在鏡片後閃爍出真誠的光芒。

如果說面對疫情,上海三聯書店·微言小集採取的是「以靜制動」的策略,那麼同在回龍觀地區的「一個書店」則走的是逆勢擴張之路。

位於回龍觀街道龍域中心西區的「一個書店」是一家成立於2018年8月的新興會員制社區書店。「我們創立書店的目的,是想為用戶全方位解決在城市生活的精神需求。」「一個書店」創始人文海告訴記者。這位前BAT員工,喜歡使用「用戶」這個更帶有網際網路氣質的詞彙來稱呼自己書店的讀者。自然而然地,他也把網際網路思維融入到了書店的運營模式當中。

比如,24小時刷臉進店。疫情期間,「一個書店」在暫停營業了兩個月後,於4月1日重新開業,並正式開啟24小時營業模式,無論多晚,會員只要在門口刷一下臉,就能進入書店。再比如,在線配送。如果「用戶」對書店推薦的書單感興趣或者自己想借閱某本書,就可以在線下單,書店通過外賣服務在30分鐘內為「用戶」配送到家。還有,講讀學堂、問讀小組、「閱讀馬拉松」等等諸多線上活動,讓更多「用戶」體驗到了即使「窩」在家中仍然有志同道合者相伴的妙趣。

「疫情產生不利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與其怨天尤人,不如轉變思路。」文海帶領書店創始團隊在疫情期間逆勢而行,做出了開新店、進行規模擴張的驚人之舉。坐落在昌平城區北京手錶廠院內的「一個書店」JPED店在6月初如期開業,採用與學校圖書館合作的模式,將圖書館升級改造後作為社區書店開放,會員可在「一個書店」借閱、參加線上線下各種活動,在書店發現感興趣的內容,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同時,回龍觀地鐵站、望京酒仙橋的「一個書店」也已籌備完畢,即將開業。未來,「一個書店」則會以社區會員店為宗旨,把書店開到全北京各大社區。「我當然知道這個時代不是屬於實體書店的時代,但它卻有網際網路帶來的自由和便利。」在文海看來,如果把網際網路的思維模式和實體書店完美融合,也許這就是後者能夠絕地反擊的最佳出路。

據了解,疫情期間,轄區其他實體書店根據自身實際,紛紛推出新的舉措,比如,位於永旺國際商城購物中心二樓的中信書店、回龍觀東大街195號昌發展科教中心1層的桃園書館和立湯路龍德廣場四層的樊登書店,通過推出「一杯咖啡+一個點心+一本書籍」的「下午茶」綜合外賣服務以及直播薦書活動,拓展線上銷售渠道,力促經營狀況保持平穩狀態。

圖/穆昊星 文/張宜恬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 未來的路怎麼走?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3月6日電(記者 上官雲)近日,多家實體書店陸續恢復營業,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也想出了不少方法,希望能吸引讀者關注。其實,在尚未復工時,實體書店也曾面臨困境:單向街書店曾在官方微信號發起了一場眾籌自救,讀者可以購買不同額度的線上儲值卡。
  • 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01問卷調查及分析過程回顧1月30日,書萌通過微信公號發布了《疫情當前,書店現狀調查》的在線問卷調查後,截至2月5日早晨8:00,累計收到有效答卷1021份。與上篇分析報告《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生存艱難—2020年春節實體書店緊急調查分析報告》發布時相比,新增了約700份問卷。
  • 疫情加速轉型 實體書店的這些自救大法可以抄!
    突如其來的疫情,給所有實體商業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威脅與衝擊,然而在這之下,實體書店,這個本就不易「存活」的業態,似乎面臨著更加嚴酷的考驗。   如無錫百草堂書店公眾號坐擁上百萬粉絲;十點讀書依託線上粉絲力量轉入線下開實體書店。   *電話購:疫情期間,北京圖書大廈、南京鳳凰書城等多家書店都為讀者提供電話購書服務。一個電話就可以讓讀者足不出戶買到書,從耗費時間和溝通成本上來講,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購書方式。   *點對點,外賣購:學習餐飲外賣點對點進行「精神糧食」的販賣,在這次的疫情中也是頭一次出現。
  • 增強化危為機的意識和能力
    深入貫徹、堅決落實習主席重要講話精神,迫切要求廣大黨員幹部把握髮展的「時」與「勢」,找準自己的「位」與「責」,不斷增強化危為機的意識和能力。  機遇與挑戰,是現實的、客觀的,也是動態的,甚至在特定條件下還可能相互轉化、此消彼長。正確把握「危」與「機」,善於審時度勢、能夠化危為機,是我們抓工作謀發展的重要方法論。
  • 單向空間,言幾又紛紛求助 疫情下,實體書店走向何方?
    相比言幾又的「快步驟」,單向街書店的融資信息還停留在2014年獲得的數百萬美元的A輪融資。而近幾年在全國擴張很快的西西弗書店,從成立以來一直未接受資本的注入。西西弗創始人金偉竹曾表示,當前西西弗書店每年保持100家的開店速度,並且能開多少分店應該由其運營承載能力決定,「可能接受資本後能一年開出400家店,但那沒有意義。」金偉竹說。
  • 疫情下中國出版業 與實體書店的困局與自救
    「希望疫情後,你們還在」開卷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3月,國內圖書零售市場同比下降15.93%,網店渠道同比上升3.02%,實體店渠道同比下降54.79%,實體書店2月零售總額比去年同期下降86.36%,是開卷進行相關統計以來的最低值。其中,一、二線城市和較大規模的書城所受影響更為嚴重。
  • 「重做」,才能「重生」——2020上海書展聚焦實體書店疫後發展之道
    8月13日,2020上海書展舉辦中國實體書店創新發展年會暨長三角民營書店座談會。在中宣部印刷發行局指導下,17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實體書店、出版社、發行機構的代表共同探討疫情對實體書店經營的影響,探尋在常態化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實體書店如何化危為機、疫後重生。
  • 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雙兼顧」 化危為機在進行
    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雙兼顧" 復市復業在逆勢而進 總體來看,國內外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兩次大的衝擊,企業復工復產復市復業在逆勢而進、防疫積極向好和疫情高峰過去的不同階段顯示出不同特徵,不同行業、不同類型企業表現出不同特點。
  • 誰說實體書店不行了?上海又一批個性書店今天驚豔開業
    [摘要]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內將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開出。有書店經營人認為,上海的實體書店布局無論數量還是品類都遠未飽和,拓展空間還很大。市場遠未飽和,個性化書店擴張勢頭不減記者了解到,上海這個周末開業的實體新書店有:大眾書局的世博源店和惠南鎮禹州廣場店,大隱書局淮海路巴黎春天分店、新品牌「大隱精舍」,上海三聯書店與尚都裡合作的在青浦朱家角放生橋畔的「角裡書房」……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內將有近20家中大體量實體書店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開出。
  • 深晚快評|探尋疫情下深圳覔書店三店連開的底氣和力量
    疫情之下,許多深圳市民選擇了 " 以讀攻毒 "。與此同時,實體書店的狀況也緊緊牽動著大家的目光。而據近日深圳晚報報導,深圳覔書店——這個自 2014 年成長起來的深圳知名書店品牌逆風而行,甚至連開三家新店,引發了不少人的好奇與關注。
  • 姚晨為單向街書店求救,實體書店該怎麼撐下去?
    求救,眾籌,危機,直播,這幾個詞一起擺在了實體書店面前。  早在實體書店的命運引起關注之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就在餐飲業和旅遊業掀起了波浪,而現在,它已經觸及到更多的商業領域。  實體書店作為傳統文化經營場所,需要大量的人氣聚集,需要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來推動消費。受疫情影響,不少讀者對公共場所集會感到恐懼,很難到實體書店參加活動和購書消費,其承載的公共文化服務功能進一步弱化。寒假、春節、開學,本是實體書店開展文化經營活動的3個熱點時段,但受疫情影響,春節期間舉辦的活動寥寥無幾,開學也一再延期。
  • 開元旅業集團創始人陳妙林:「危」中看「機」,輕裝上陣逆勢擴張
    對於疫情帶來的危機,陳妙林說,危中看機,人們的旅遊消費需求依然在,接下來的五一、七八月,都可能還是旅遊旺季。而開元今年也將輕裝上陣,逆勢擴張。擔心的還是發生世界經濟危機30多年來,陳妙林通過連鎖擴張、多元經營和資本運作,將開元旅業集團打造成以酒店業為主導產業、房地產業和物業管理為支柱產業,總資產超過280億元的大型旅遊產業集團。
  • 「平時苦練內功,非常時期才能化危為機」——福建順昌虹潤精密儀器...
    新華社福州9月8日電題:「平時苦練內功,非常時期才能化危為機」——福建順昌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見聞新華社記者蘇傑今年1-8月,福建順昌虹潤精密儀器有限公司銷售額同比增長20%。公司目前正在擴建4500平方米的新廠房,計劃明年投入使用……今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面對這樣複雜不利的外部環境,虹潤公司業績為何還能逆勢上揚呢?
  • 把握機遇 化危為機
    聽說企業產品主要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習近平總書記關切詢問疫情對企業影響大不大。  「疫情前,一天平均接六七百個訂單,復工後每天可以接上千單,產銷情況比疫情前還要好一些。」企業負責人向總書記匯報,企業產品核心技術基本上靠自主研發,國產率很高,而且主要銷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境外疫情蔓延對企業的生產和銷售影響不大。  「這叫把握機遇,化危為機。」
  • 【常委談體會】在化危為機中充分發揮民盟的作用
    【常委談體會】在化危為機中充分發揮民盟的作用 2020-05-08 12:2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送外賣、上直播、開書店,世界讀書日看山東實體書店突圍疫情困局
    齊魯網·閃電新聞4月23日訊 「沒有什麼比在世界讀書日當天開一家書店更有意義的了。」濟南阡陌書店總經理鄭國棟說。今天是第25個世界讀書日,也是阡陌書店第五家分店——「讀書堂」開業的日子。疫情期間,實體書店銷售額大幅下滑,甚至因此關門。這種情形下,阡陌卻做出這樣一個充滿勇氣的選擇。
  • 萬達電影否認裁員 逆勢之下還要擴張
    觀察者網注意到,即使在虧損的大背景下,萬達電影還打算逆勢擴張,為疫情結束之後提前搶佔市場。4月21日晚間,萬達電影發布了2019年年度報告。由於疫情的影響,國內所有影視行業陷入冰封期,萬達電影的王牌IP《唐人街探案3》也無法上映。因此,萬達電影一季度預虧5.5億元-6.5億元,去年同期是盈利4.01億元,同比下降超200%,這也是萬達電影自上市以來首次一季度出現虧損。在公布年報的同時,萬達還發布了一份非公開發行A股股票預案公告。
  • 德馬看德 | 化危為機 交出滿意時代答卷
    德馬看德 | 化危為機 交出滿意時代答卷 2020-12-08 1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實體書店「困獸猶鬥」 許知遠的非典型創業告急?
    使盡渾身解數的背後,是當前實體書店面臨的困境,以及一場積極自救。  《2019~2020中國實體書店產業報告》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實體書店數量超7萬家,僅2019年就關閉了500多家書店。而《2019中國圖書零售市場報告》則顯示,網店圖書零售規模同比增長24.9%,規模達715.1億元;實體書店則繼續呈現負增長,同比下降4.24%,規模為307.6億元。
  • 三聯書店24小時"不打烊"背後實體書店的文化堅守
    書店24小時營業以來的火爆銷量,為不少陷入困境但一直苦苦進行文化堅守的實體書店帶來了啟示和動力。    實體書店在堅守中經歷「陣痛」    不容否認的是,實體書店的發展並不樂觀,日益高企的物業和人力成本,線上書城、電子書的大幅衝擊,以及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使幾乎所有的純書店都難以再保證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