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1日電(記者張京品)「我們一大早起來,馱著奶渣過來,和老客戶交易後下午就能回到家裡。」35歲的不丹商人伍堅和40歲的巴桑騎著馬來到帕裡邊防派出所,交了2000努爾特魯姆押金(尼泊爾貨幣),等著老客戶前來接洽。
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亞東縣的帕裡鎮與不丹王國接壤,兩國邊民貿易往來熱絡。亞東縣副縣長格桑德吉告訴記者,去年帕裡邊貿總額達到2533.92萬元人民幣,整個亞東的邊貿總額則達到9784.89萬元人民幣。
亞東,藏語叫「卓木」,意思是「急流的深谷」,與不丹和印度接壤,長期以來是中國通往南亞的重要貿易通道。
在海拔4545米的中印邊境線乃堆拉山口,記者看到一輛輛來自中國、印度的車輛井然有序地辦理手續,穿過這條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陸路貿易大通道。
37歲的多傑常年往返於印度昌古邊貿市場和亞東縣仁青崗邊貿市場,從事日用品批發生意。
「去年賺了20多萬,期盼著更多的好政策。」多傑說,他非常關注中國和印度的關係,聽說前段時間李克強總理到印度訪問,兩國將推動邊境貿易,讓他更充滿了信心。
多傑說的是中國和印度5月20日發表的聯合聲明。聲明指出,雙方同意考慮加強通過乃堆拉山口的邊境貿易,促進跨邊境的貿易、人員往來和互聯互通。
在距離乃堆拉山口東北方向約16公裡處的仁青崗邊貿市場,記者看到,市場外的小廣場停滿了掛著中國和印度牌照的車輛。
來自浙江杭州的林有峰是仁青崗邊貿市場的「老前輩」了,自2006年仁青崗邊貿市場開放就一直在這裡做藏式手工藝品的批發生意。「印度有不少人信仰藏傳佛教,西藏的佛事用品很受印度客商歡迎。」林有峰對這裡的情況如數家珍,他說仁青崗邊貿市場目前有28間室內商鋪,還有5個室外商鋪,其中印度商戶6家。
「五十,不行,謝謝」,來自印度的客商Karuna Cupta對著客人不時蹦出幾個漢語單詞,還時不時藉助計算器,輸入價格,和中國客人討價還價。去年,她和丈夫來到仁青崗邊貿市場,生意的紅火超出想像,10多萬元人民幣的收入出乎意料。
「中國的衣服、瓷器很受印度百姓的歡迎,中國很多商人批發印度的餅乾、銅器、白糖。」Karuna Cupta說,她已經認識了不少中國朋友。
格桑德吉告訴記者,2006年以來,仁青崗邊貿市場的交易品種越來越豐富,交易額從最初的149.12萬元人民幣增加到2012年的7041.99萬元人民幣。進出口貨物從原來的活畜、小家電、首飾、糖果、香水等十多個品種增加到床上用品、服裝、卡墊、生絲、銅器、糖果、大米、中草藥等幾十種商品。
格桑德吉說,邊境貿易已成為當地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去年,下司馬鎮的桑傑、帕裡鎮的巴桑,收入超過40萬元人民幣,一般的邊民也有五六萬元人民幣。
亞東的邊境貿易見證了西藏對外貿易的發展速度。拉薩海關數據顯示,2012年西藏外貿進出口總值突破30億美元大關,達34.24億美元,同比增長152.02%,高出全國平均增長水平近146個百分點,增幅居全國第一,進出口總值創歷史新高。
西藏自治區社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何剛說,西藏交通網絡逐漸完善,特色產業和民族手工業快速發展,周邊國家局勢趨向穩定,促使對外貿易正成為拉動西藏經濟增長「新引擎」。
目前,青藏鐵路延伸線拉日鐵路進展順利,西藏不斷加快我國南亞陸路貿易大通道建設,爭取成為我國通往印度洋、南亞的通商要道和「橋頭堡」。(完)
(責任編輯:韓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