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越王勾踐劍之謎: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2020-11-20 中國新聞網

  凌光

  在湖北省博物館,與曾侯乙編鐘齊名的鎮館之寶就是越王勾踐劍。寶劍藏千年,誰人能識君?越王勾踐劍從它出土的那一刻起,身上就帶了諸多謎團,也許直到今天,人們還在破解的過程之中。

  千年寶劍仍寒氣逼人

  上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省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了乾旱。政府決定從荊門漳河修一條水渠,引水灌溉那一帶的部分農田。

  1965年歲末,挖渠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而,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裡處時,人們發現這裡的土層看上去有些與眾不同,這裡土質疏鬆,好像曾經被挖動過。

  江陵地區位於長江中遊古雲夢澤畔,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很多專家認為,春秋戰國時,這裡曾是楚國都城郢的所在地。這一帶素以古墓眾多著稱,那麼,這不一樣的土層下面,是不是也藏著古墓呢?

  考古專家們聞訊趕來,並在現場成立了工作小組。經過仔細勘測,專家們發現這裡的地下果然有古代墓穴,並且不止一座,初步估計大約有50多座。就這樣,灌溉工程的挖掘,被一次不期而遇的考古發掘代替了。專家們把這一片古墓群稱為望山楚墓。

  幾天後,當發掘工作進行到望山一號楚墓時,這裡就已經出土了近400件隨葬器物,有青銅禮器、漆木竹器和玉石等。從這些出土冥器的數量和質量判斷,專家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主人,很可能是楚威王或楚懷王前期的貴族。

  1965年12月的一個傍晚,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將墓主人的內棺打開,人們赫然發現,在內棺屍首骨架的左側,有一把裝在漆木劍鞘內的青銅劍。

  剛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畢業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工作不久的陳振裕後來回憶說:「我將這些文物取出放到發掘工作的臨時庫房裡。當時,我並不知道這些經我親手取出的文物中,竟然有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

  第二天上午,保管員在考古發掘工地上對取出的文物進行清洗,以便分類保管。當保管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吃了一驚。這把剛剛出土的寶劍劍身幾乎看不見鏽跡,歷經千年仍然寒氣逼人,完好如新。有莽撞的好事者伸手去拿劍,不料手指碰到劍刃上,竟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立刻流了出來。

  這把劍的製作十分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4.6釐米,劍首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極其精細的11道同心圓圈,圓箍最細的地方猶如一根頭髮絲;劍格下面鑲有藍色玻璃,後面鑲有綠松石,即便在黑暗中也散發出幽幽藍光;劍身還縱橫交錯著神秘美麗的黑色菱形花紋。靠近劍格的劍身處有兩行鳥篆銘文,共八個字,非常完好。

  越王劍為什麼會在楚國

  然而,地處長江下遊的越國國君勾踐之劍,何以在地處長江中遊的楚國墓葬之中出土呢?

  其實,考古學家們早已發現,吳越之劍的出土地很少是在古代吳國和越國的領地範圍內,反倒是多見於河南、湖北、安徽、山西等地。湖北和安徽曾經一度是楚國的地盤,而山西則是晉國的天下。

  春秋時期的華夏大地,群雄爭霸,吳越兩國都屬於勢力比較弱小的國家,只能依靠與強國的結盟來鞏固和發展自己的勢力。

  出於對楚國的共同敵對關係,吳國和晉國結成了聯盟;而利用越國對於吳國的恐懼和敵視,楚國也拉來越國與之結盟。

  專家們認為,吳越寶劍多在他國出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吳晉、越楚聯盟的出現。這些寶劍中,一部分應該是兩國互相示好時的饋贈品,另外一部分則應該是戰爭中的戰利品。

  那麼,具體到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這把越王勾踐劍,到底是饋贈品,還是戰利品?

  兩種可能性都有,專家們也是各執一詞。

  有人認為,望山一號楚墓的墓主人邵固應該是邵滑(也即淖滑)。邵滑是楚懷王時的大貴族,也是楚國一位幹練的外交家。據史料記載,楚懷王時,邵滑曾經被委派到越國,大搞離間活動,激化內部矛盾,誘使越國內亂,從而使得楚懷王趁機滅掉了越國。由於邵滑是滅越的大功臣,楚懷王可能就把從越國繳獲回來的越王勾踐劍作為戰利品賞賜給了邵滑。

  還有人認為,墓主人邵固和史書記載的邵滑完全沒有關係。邵固生前的社會地位只相當於大夫這一級,並不屬於大貴族,可是由於他是楚悼王的曾孫,出土的竹簡中還記載他常「出入侍王」,說明他與楚王的關係非常密切。根據史書和出土竹簡所記,楚越之間的關係自越王允常時期開始就很親密,楚昭王還曾經娶越王勾踐的女兒為妃,因此越王勾踐這把珍貴的青銅佩劍,應該是作為女兒出嫁時的陪嫁流入楚國的。邵固死時還很年輕,楚王為了表彰他的忠心侍候而把名貴的越王勾踐劍作為賞賜,邵固死後用它來陪葬,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沒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情況下,所有這些都只能是猜測了。

  古劍何以千年不鏽

  越王勾踐青銅劍,寒光逼人,堅韌而鋒利,充分反映了我國古代鑄劍工匠的高超技藝。它為何如此鋒利?又為何能千年不鏽?這一直是人們十分感興趣的問題。

  20世紀70年代以前,由於科學發展水平等原因,人們不可能對越王勾踐劍進行取樣測定。1977年,為迎接1978年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央決定拍攝一部名為《古劍》的科教片,以反映我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在拍攝中,當年第一次用越王勾踐劍劃紙,竟然一次就劃破了二十幾層紙,可見該劍至今仍鋒利無比。

  那麼,它是如何鑄造與防鏽的?為了解開這個謎底,經時任湖北省委書記陳丕顯批准,攝製組決定將越王勾踐青銅劍送到復旦大學作科學檢測。科學家們利用質子X螢光非真空分析技術,對越王勾踐青銅劍進行無損傷的測定與研究後,發現了越王勾踐青銅劍的配方成分。

  數據顯示,這把寶劍的青銅合金主要是由銅、錫以及少量的鋁、鐵、鎳、硫組成的。十分重要的是,越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較多,這就使得劍的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刃部含錫量高,不但增加了寶劍的硬度,也使得寶劍異常鋒利。雖然是同一把寶劍,可是劍的不同部位卻有著不同金屬配比,這要求金屬器物在鑄造的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使器物複合成一體,專業術語稱之為「複合金屬工藝」,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掌握了這項技術,實在令人驚嘆。

  複合劍的脊部含銅較多,因此呈現出黃色;刃部含錫較多,因此泛出白色。在陽光下,劍脊和劍刃閃爍著不同的兩種光芒,有一種攝人心魄的魅力,也被稱為「兩色劍」。

  至于越王勾踐劍為何歷經兩千多年還不生鏽,法國人曾提出一個大膽假說——中國古代青銅器上,存在著神秘的今人尚不知曉的人工外鍍技術,比如經過硫化處理,正是這個技術,使得青銅器的器表產生了覆蓋層,它異常堅硬而且絕不生鏽。

  也有人提出了看似更為理性的說法。湖北省博物館研究員後德俊認為,越王勾踐劍出土時並不是絕對沒有生鏽,只是其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人們難以看出。而出土幾十年來,該劍的表面已經不如出土時明亮,說明在目前這樣好的保管條件下,鏽蝕的進程也是難以絕對阻止的。

  之所以越王勾踐劍出土時鏽蝕的程度十分輕微,後德俊認為主要是由墓地的保管條件決定的。作為青銅劍的主要成分銅,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日常條件下一般不容易發生鏽蝕,這是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由於望山一號楚墓密封性非常好,因此青銅器更不容易生鏽。

  作為對比,後德俊提出,出土於湖北大冶銅綠山古代開採銅礦石的礦井內的大銅斧,是一件古代勞動人民實用的採礦工具。由於出土於古代礦井淤泥中,出土時表面仍然泛有青銅的光澤,鏽蝕程度也較輕微。而與越王勾踐劍時代相近、製造工藝也相近的吳王夫差矛,1983年出土於江陵馬山楚墓,由於該墓的保存情況不好,夫差矛出土時不僅矛柄幾乎全部腐爛,其青銅表面也布滿了綠色的鏽層。這從正反兩方面說明,越王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主要是保存環境使然,並非是經過特殊工藝處理。

  八字銘文上的越王到底是誰

  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鳥篆銘文這種古文字,史稱「鳥蟲書」,是篆書的變體,很難辨認。不過,這八個字中,有六個字在以往出土的兵器中曾經出現過,因此在現場就已經被專家們解讀,這八個字是 「越王✕✕自作用劍」;另兩個字按過去劍上發現銘文的慣例,應是某位越王的名字。方壯猷先生認為這兩個字是「邵滑」,並認為邵滑可能是史書所記載的越王無疆的兒子越王玉。據此,他將此墓認作越王墓。

  對方壯猷先生有關「邵滑」二字的意見,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上的其他文物工作者也有不同看法。而這一問題又至關重要,直接關係此墓墓主與年代的研究。於是,在方先生的領導下,工作人員立即將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臨摹、拓片、拍照,隨後,方先生於12月底,將這些資料及自己的看法,分別寫信給郭沫若、夏鼎、唐蘭、陳夢家、於省吾、容庚、商承祚等十幾位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和古文字學家,徵求意見,請他們幫忙作進一步的鑑定。

  郭沫若很快就寄來了回信,在信中,他肯定了方壯猷的研究意見,認為那不能確定的兩個字就是「邵滑」。

  然而,1966年1月5日,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唐蘭寫下的信件裡,卻提出了一種新穎而有震撼力的意見。唐蘭認為,寶劍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踐!

  那麼,唐蘭是如何得出這個答案的呢?原來,唐蘭運用他自創的古文字研究方法,推斷出這兩個難認的字為「鳩淺」,而「鳩淺」正是「勾踐」的通假字。唐先生還認為此墓不可能是越王墓,應是楚墓;這方劍是楚滅越以後所得的越國寶物。1966年1月8日,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陳夢家先生在覆信中,也明確指出劍銘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而且認為望山一號墓未必為越王墓,仍當是楚王族、貴族之墓,其年代可能早到戰國初期。

  這個新穎的意見引起了專家們的極大興趣。2月28日,郭沫若覆信也明確指出:「越王劍,細審確是勾踐之劍。」

  方壯猷隨後將劍銘考釋的「越王勾踐自作用劍」結論函告各位先生,未見有異議,因而得到當時學術界的普遍認可。

  原來如此

  吳越之地多寶劍

  我國上古三代之青銅器,論禮樂重器,當屬中原地區鑄造的為最好,但談及兵器,最精良的莫過於吳越之地。

  《考工記》上說:「吳越之劍,遷乎其地而弗能為良,地氣然也。」吳越地區自古水網縱橫,開闊的平原較少,盛行於中原地區的戰車作戰方式在這裡很少有用武之地,所以步兵才是吳越軍隊的主力,步兵所需要的是適合於近身作戰的既輕便且鋒利的武器,而劍恰好具備了這些特點。而吳地又富藏銅、錫,這又為鑄造寶劍提供了資源上的保障。

  吳越青銅劍一般認為是先在吳地發展起來的,而吳越兩國又地域相連,交往密切,當青銅劍製造技術在吳地得到發展時很快也傳入越國,使得青銅劍的鑄造技藝成為吳越兩國共同的財富。

  吳越寶劍是在中原青銅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並相互影響,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顯著特點,其劍體的菱形暗格紋、劍首的同心圓和複合劍體更是被稱為「三絕」。由於當時缺乏史料記載,這三種工藝在秦漢就失傳了,直到近年來通過一些專家研究和試驗,謎團才被逐漸解開。

  史海鉤沉

  海外展覽不慎受損

  1973年6月,為紀念中日邦交正常化一周年,經過周恩來總理特批,越王勾踐劍首次走出國門,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土文物展覽中隆重亮相,日本友人觀者如潮,爭睹中華瑰寶的風採。時任日本首相田中角榮也為有幸一睹這把名劍的風採,而在祝辭中「對中國政府這種特殊的照顧與好意」表示衷心的敬意。

  1984年12月,為迎接香港回歸,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同赴香港展出,此展覽命名為《江陵出土越王勾踐劍與吳王夫差矛展覽》。

  越王勾踐劍第三次出展是1993年在新加坡舉辦的「戰國楚文物展」。但是,就在這次出展過程中,這把千古名劍卻不幸遭到了人為損壞。

  越王勾踐劍受損是在這次展覽結束時發生的。1994年8月24日撤展時,由於新加坡方工作人員操作不慎,使一塊有機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踐劍的劍刃上。劍拆下後,我方發現劍刃部有一道長0.7釐米、寬0.1釐米的新傷痕。

  越王勾踐劍的受損在國內激起強烈反響。國家文物局的專家對勾踐劍受損情況作出的正式結論是「輕微損傷」。儘管如此,此事足以令我們從中吸取教訓。

  冤家路窄

  一對仇敵之刃

  1983年11月23日,離勾踐劍出土地僅兩千米的江陵縣馬山五號墓,同樣出土了一件絕世青銅矛。這把青銅矛長29.5釐米,矛身飾有黑色「米」字幾何花紋,線條平滑,鋒刃銳利。矛鋒中線起脊,兩面脊上均設有放血槽,放血槽後端各鑄有一個獸頭。

  考古工作者同樣在矛身上發現基部有兩行八字錯金銘文。這次解讀毫不費勁,「吳王夫差,自乍(作)用□(最後一字尚未定論)。」專家考證,此矛為吳王夫差所有。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有著刻骨銘心的仇恨,如此互相憎恨的人,他們心愛的兵器怎麼會埋葬得如此相近呢?

  千古之謎,至今仍在求解中。

相關焦點

  • 未解之謎:精美絕倫的越王勾踐劍
    劍身一面近格處有兩行鳥篆銘文,經專家考證,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據介紹,當場專家辨認出「越王 自作用劍」六個字,「勾踐」二字是以後郭沫若考證出來的)地處長江下遊的越王劍,何以出現在長江中遊的楚國墓葬之中?
  • 真假越王勾踐劍之謎
    >  最近,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對外宣稱,他在北京地攤上淘出了一把越王勾踐劍。  文物鑑定家史樹青1800元在地攤上淘到一把劍,並聲稱是真的國寶越王勾踐劍,這是前不久北京收藏界傳出的一則奇聞。
  • "越王勾踐劍"不鏽成謎 鑄劍師揭秘再造術(圖)
    鑄劍師、湖北郢都青銅藝術研究所所長許光國17日在介紹仿真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工藝。圖片來源:新華網  眾所周知,越王勾踐劍自從出土之日起,就引起文物界的極大關注,不僅僅是因為其歷史悠久,還因為它帶有太多謎團。
  • 京城地攤淘出越王勾踐劍
    相關報導
  • 越王勾踐劍上最關鍵的兩個字,曾被郭沫若誤認!
    然而在寶劍出土之時,各路專家對劍主人的身份卻眾說紛紜……當時在考古發掘工地指導工作的著名歷史學家,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方壯猷教授,與在工地的考古工作者一起,對這件青銅劍的八字銘文進行了認真的分析研究。
  • 中國歷史未解之謎:越王勾踐劍之謎
    為了解開勾踐劍千古不鏽之謎,科學家們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希望在越王勾踐劍所含的金屬成分上找到答案。所以,越王勾踐劍不但不易腐蝕,,而且也耐高溫。 此外,越王勾踐劍出土時緊插於劍鞘內,有劍鞘的保護,又處於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中,它與外界基本隔絕,這也是它千年不鏽的重要原因。
  •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在整個春秋戰國時期,越國都是比較強大的諸侯國,但是隨著吳國的崛起,吳王夫差擊敗了越王勾踐。苦心人,天不負,三千越甲可吞吳。越王勾踐在臥薪嘗膽之後,最終擊敗了吳王夫差,取得了霸權。在越王勾踐和其子孫所在的越國,成為了春秋末期最後一任,極其強盛的霸主。
  •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歷史是由許多國家的恩恩怨怨演義而成的。諸侯間爭雄稱霸的春秋戰國尤其如此。地處長江下遊的吳、越兩國就曾演出了一幕歷史上動人心魄的樂章。公元前 496年,吳王夫差為報父仇,攻打越國大獲全勝,使越王勾踐成為階下囚,被吳王扣押了三年。
  • 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鏽?
    1965年,在湖北江陵發掘的一號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劍,此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寬5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 當我們在談論「越王勾踐劍」時,我們是在談論什麼?
    在追李佳琦老師直播之餘,蔣校長被《國家寶藏》裡的「越王勾踐劍」驚奇到了,驚奇的程度完全不是浮於表面這麼簡單,唯有將它握在手上,才能撫平心中的震顫。於是乎,想方設法地想要擁有一把「越王勾踐劍」,被提上他的日程。
  • 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發誓復仇,後來回到了越國勾踐重新讓國家強大起來,打敗了夫差報了仇,歷史已經變成雲煙,但是越王勾踐的傳說卻在中華大地上流傳。)淺(踐)自作用劍」的鳥篆銘文,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
  • 「國寶」越王勾踐劍——探尋「天下第一劍」之謎
    提起越王勾踐劍,大家也算得上耳熟能詳,第一反應是國寶!《國家寶藏》讓著名的越王勾踐劍再次成為公眾眼中的焦點。明星段奕宏化身劍靈,向觀眾訴說越王勾踐劍的故事。但如果問及,這把越王勾踐劍到底「寶」在何處?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可能知道的人就不多了。
  • 吳王夫差劍與越王勾踐劍蘇州合璧(圖)
    ◎越王勾踐劍:國之重寶,當年出土時轟動世界  在吳王夫差劍的旁邊,則是另一國之重寶——越王勾踐劍。這把越王勾踐劍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越王勾踐劍是春秋晚期鑄劍技術的傑出代表。劍長55.7釐米、劍寬4.6釐米,從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1號墓出土伊始就轟動世界。越王勾踐劍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內鑄有十一道同心圓圈。劍身滿布菱形暗紋,劍格兩面分別鑲嵌藍色琉璃和綠松石。
  • 【珍寶檔案】越王勾踐劍
    圖為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供圖)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省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向我們表明了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這把劍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裡,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其劍刃的薄而鋒利更是令人讚嘆不已,經測試它能夠一次輕鬆地劃開20張白紙。這把青銅劍深埋地下2500餘年,為何不生鏽呢?
  • 歷史上的未解之謎(一)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不生鏽1965 年,在湖北江陵發掘的一號楚墓中發現了越王勾踐劍,此劍長 55.7 釐米,寬 4.6 釐米,劍寬 5 釐米。劍身滿飾黑色菱形幾何暗花紋,劍格正面和反面還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劍柄以絲線纏縛,劍首向外形翻卷作圓箍,劍身一面近格處刻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此劍埋藏 2000 多年,依然鋒利無比,當時有記載說:「拔劍出鞘,寒光閃閃。毫無鏽蝕,刃薄鋒利,試之以紙,二十餘層一划而破。」
  • 越王勾踐劍仿品亮相國家博物館
    本報北京3月19日電(記者郭麗君)由國家博物館監製的高仿真品越王勾踐劍,日前在國家博物館舉行首發式。國家博物館藝術品開發中心主任陳永德表示,勾踐劍仿品絕版限量編號發行1000把,每把售價1.98萬元,有些已被故宮、國家博物館、軍事博物館等永久收藏。
  • 十大上古名劍之越王勾踐劍
    經研究人員考證,此劍即為舉世聞名的越王勾踐劍。公元前494年,吳國大敗越國後,越王勾踐獻上絕世美女西施,免於亡國。隨後勾踐臥薪嘗膽,厲兵秣馬長達20年,最後反攻吳國。經過激戰,勾踐最終越國消滅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名霸王。
  • 越王勾踐劍的前世今生
    越王勾踐劍,屬青銅劍,製作精美。劍長55.7釐米,柄長8.4釐米,劍寬 4.6釐米,劍首外翻捲成圓箍形,內鑄有間隔只有0.2毫米的11道同心圓,劍身上布滿了規則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劍格正面鑲有藍色玻璃,背面鑲有綠松石。劍身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字。
  • 逐夢13年,他造出的「越王勾踐劍」,以假亂真!
    他自掏腰包開了個小型私人作坊,只為做出一把與越王勾踐劍一模一樣的劍,可這絕非易事。越王勾踐劍歷經2500年的歲月,而出土時不但毫無鏽蝕,還依舊鋒利無比。只輕輕一划,就割破了26張紙,這把劍實在蘊藏了太多不為人知的秘密。而擺在許光國面前的難題,至少有五個: 一、銅錫配比。
  • 越王勾踐劍的「體檢報告」,揭開了它身世的秘密
    2017年,越王勾踐劍被最新科學技術,揭開了千年不腐之謎。這把劍,是春秋晚期的國寶級文物,如今被保存在湖北省博物館中。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小劍,重量只有875克,還不比兩瓶礦泉水重。劍柄處有11道同心圓,距離僅為0.2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