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王漫琪 趙映光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林桂炎 宋金峪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汕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全國首創」,探索一個又一個的「全國率先」,瞄準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全力打造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汕頭小公園 沈文嘉 攝
最近,汕頭正越來越吸引著各界的目光。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這座「百載商埠」的發源地成為了廣東新晉的旅遊網紅打卡點。坐擁內海灣、南澳島、「嶺南第一僑宅」陳慈簧故居等熱門景點,凝聚潮劇、潮樂、潮菜和潮汕工夫茶等濃鬱傳統地方文化的汕頭,也在這個黃金周迎來了近400萬人次的客流量,旅遊總收入超18億元。
百載商埠活力四射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是全國34個開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開埠區,而這個保護區的核心,便是這座被當地人俗稱為「小公園亭」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小公園亭始建於1934年,原本是一座木結構建築,用以紀念曾造訪汕頭的孫中山先生,迄今經歷三次「修建」。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推進和熱心企業的支持下,小公園亭榫卯木結構原貌也在原址上按原尺寸得以復原。
而環繞小公園亭的,均是大致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一色騎樓建築,當遊人走進「四永一昇平」街區——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環顧內地最大的騎樓建築群,一棟棟年代感十足的歐式建築上寫滿了歷史故事。
比如其中的百貨大樓,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裝有汕頭市歷史上第一部電梯,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是老汕頭的標誌性建築及小公園的象徵之一。
小公園建築非常精美 沈文嘉 攝
自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文化歷史,均濃縮在位於小公園永平路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中,館前,賣草粿的市井走販、女留學生等古銅色塑像巍巍而立,中西兩種文化元素在人物身上交融,映襯著身後的灰磚牆、紅格窗,厚實的歷史感撲面而來。現在,汕頭市開埠文化陳列館不僅成為汕頭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老埠一日遊」也成為各大旅行社人氣最旺的旅遊線路。
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 沈文嘉 攝
近年來,汕頭乘著創文強管東風,堅持「修舊如舊、修新如舊、建新如舊」,啟動並全力推動小公園片區的保育活化,百載商埠重現迷人風採。小公園開埠區,是清末民初老汕頭繁榮發展的象徵,是「百載商埠」的歷史見證。眼下,小公園曾經輝煌的「燈光夜市」又重現眼前,忙碌而新穎的各色攤位更盡情展現著潮商精神的非凡魅力和生生不息。
百行千業創商業傳奇
汕頭有一首流傳民間的「十二月歌」—— 「正、二擇柑皮,三、四賣楊梅,五、六煮草粿。七月去搶孤,八月去脫芋。九、十賣筲箕,十一、十二鏨大錢,一年過了又一年。」 歌詞生動描述善掘商機的小商販們,在不同的時節,迎合社會生活不同需求抓住不同的商業機會。
潮商,正是汕頭的一塊金字招牌。數百年來,無數潮汕先人從汕頭埠、樟林港乘坐紅頭船揚帆出海、遠渡重洋,秉承著團結拼搏的潮商精神,湧現出百行千業的潮商族群,這就是潮商基因給予汕頭開拓建設的強大發展動力,當代以來更締造了謝易初、林百欣、李嘉誠、馬化騰等眾多商業巨子傳奇。
汕頭市龍湖區辦公大樓、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大樓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林桂炎 攝
如今,站在全新的時空坐標上,汕頭正奮力推進營商環境再造,加快推進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和「汕頭大數據」平臺建設,在最新的全國100強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中汕頭排名上升17位,躍居第38名。
「僑批」曾是「經濟生命線」
「僑」,是汕頭的一張名片,而「僑批」是其中的重要載體。「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這些一批又一批過番的潮僑,他們驚人的適應能力、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吃苦耐勞、團結拼搏帶來巨大的推動力,終於「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據資料顯示,在遍布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500萬潮汕籍僑胞中,來自汕頭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達500多萬人,汕頭市的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達200多萬人。
潮汕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民諺——「番畔錢銀唐山福」「七成食番畔,三成靠唐山」,番畔即海外,唐山即指中國故鄉, 這些心繫家鄉的「家己人」,逐漸通過「僑批」(也稱「番批」,即匯款與信函的結合)的方式照拂親友,極大地貼補、改善了內地親友的生活條件。
僑批曾是潮汕地區的「經濟『生命線』」(資料圖)
潮籍華僑匯寄回鄉的僑批款項,除了用於贍養僑眷家屬外,有的還用來買田建屋、修祖墓、建祠廟,又或扶貧恤難和興辦教育公益事業。另一方面,收到款項的家鄉親友消費力增強,極大活躍了當地經濟和商品流通,更有家庭經濟寬裕或富有者,用收到的錢擴大農業和工商各業,發展起家鄉的產業經濟。可以說,僑批曾是潮汕地區的經濟「生命線」。
數以千百萬計的僑批,是潮汕人出海闖拼歷史的真實見證,不僅滲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更蘊含著潮僑對祖國和故裡的桑梓之心。
這些歲月之聲也在位於汕頭小公園的僑批文物館一一保存。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創建於2004年4月,是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0年,加掛「潮汕僑批檔案館」牌子,正式納入國家檔案資源體系。據了解,目前館藏文物檔案12.5萬份,其中僑批原件3.6萬份。
華僑試驗區闢特區新路
汕頭作為因「僑」而立的經濟特區,多年來許多重大項目落地都離不開僑心僑力,包括續建汕頭市林百欣寶珠圖書館、林百欣中學、汕頭謝慧如潮劇藝術中心、汕頭市潮汕體育館、謝易初中學、汕頭正大體育館、汕頭大學、汕頭大學多家附屬醫院等;另一方面,潮僑將中華文化和潮汕文化引入海外,同時也為汕頭經濟特區的建設帶來更多海外新事物、新元素,極大拓寬了本土潮人的視野和見識,是汕頭的文化融合者、傳承者、傳播者。
而近年來,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合作」為紐帶的國家級創新發展平臺,華僑試驗區更成為汕頭經濟特區再出發的新裡程碑,被賦予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的重任,在國務院批覆設立華僑試驗區一周年之際的2015年9月份,全國首個以華僑為核心概念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華僑板」正式掛牌開板,並於去年底升格為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汕頭分公司,掛牌企業623家。
汕頭海灣大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目前,華僑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全面推進,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僑夢苑」等重大發展平臺不斷發揮作用,現代金融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成效明顯,先後吸引了寶能、明園、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企業設立總部項目,總投資約194億元;搜狗人工智慧公司已在華僑試驗區註冊落戶,中國移動AI研究院項目也正在抓緊推進中,更積極與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進行對接,共同致力於推動試驗區的產業聚集發展。
活力特區汕頭到處生機勃勃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文化認同是一股內在凝聚力,潮籍華僑華人的身影和外資項目接踵而來。汕頭市商務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至2019年底,汕頭市累計設立外商投資項目6218個,其中華僑投資項目佔88.8%,實際吸收僑資78.6億美元,佔汕頭市吸收外資總量的80.7%,繪就汕頭經濟特區「僑力」之路的新裡程碑。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彤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林浩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