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汕頭,百載商埠、活力特區!

2020-12-21 騰訊網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王漫琪 趙映光

圖/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蟻璐雅 林桂炎 宋金峪

作為全國最早設立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40年來汕頭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全國首創」,探索一個又一個的「全國率先」,瞄準廣東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全力打造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汕頭小公園 沈文嘉 攝

最近,汕頭正越來越吸引著各界的目光。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這座「百載商埠」的發源地成為了廣東新晉的旅遊網紅打卡點。坐擁內海灣、南澳島、「嶺南第一僑宅」陳慈簧故居等熱門景點,凝聚潮劇、潮樂、潮菜和潮汕工夫茶等濃鬱傳統地方文化的汕頭,也在這個黃金周迎來了近400萬人次的客流量,旅遊總收入超18億元。

百載商埠活力四射

汕頭小公園開埠區,是全國34個開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較為完整的開埠區,而這個保護區的核心,便是這座被當地人俗稱為「小公園亭」的小公園中山紀念亭。小公園亭始建於1934年,原本是一座木結構建築,用以紀念曾造訪汕頭的孫中山先生,迄今經歷三次「修建」。近年來,在當地政府的推進和熱心企業的支持下,小公園亭榫卯木結構原貌也在原址上按原尺寸得以復原。

而環繞小公園亭的,均是大致建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清一色騎樓建築,當遊人走進「四永一昇平」街區——全國唯一呈放射狀格局的騎樓街道,環顧內地最大的騎樓建築群,一棟棟年代感十足的歐式建築上寫滿了歷史故事。

比如其中的百貨大樓,前身是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裝有汕頭市歷史上第一部電梯,且足足使用了60年之久,是老汕頭的標誌性建築及小公園的象徵之一。

小公園建築非常精美 沈文嘉 攝

自1860年汕頭開埠以來的文化歷史,均濃縮在位於小公園永平路的汕頭開埠文化陳列館中,館前,賣草粿的市井走販、女留學生等古銅色塑像巍巍而立,中西兩種文化元素在人物身上交融,映襯著身後的灰磚牆、紅格窗,厚實的歷史感撲面而來。現在,汕頭市開埠文化陳列館不僅成為汕頭市最熱門的旅遊景點之一,「老埠一日遊」也成為各大旅行社人氣最旺的旅遊線路。

1932年華僑集團集資創辦的"南生公司" 沈文嘉 攝

近年來,汕頭乘著創文強管東風,堅持「修舊如舊、修新如舊、建新如舊」,啟動並全力推動小公園片區的保育活化,百載商埠重現迷人風採。小公園開埠區,是清末民初老汕頭繁榮發展的象徵,是「百載商埠」的歷史見證。眼下,小公園曾經輝煌的「燈光夜市」又重現眼前,忙碌而新穎的各色攤位更盡情展現著潮商精神的非凡魅力和生生不息。

百行千業創商業傳奇

汕頭有一首流傳民間的「十二月歌」—— 「正、二擇柑皮,三、四賣楊梅,五、六煮草粿。七月去搶孤,八月去脫芋。九、十賣筲箕,十一、十二鏨大錢,一年過了又一年。」 歌詞生動描述善掘商機的小商販們,在不同的時節,迎合社會生活不同需求抓住不同的商業機會。

潮商,正是汕頭的一塊金字招牌。數百年來,無數潮汕先人從汕頭埠、樟林港乘坐紅頭船揚帆出海、遠渡重洋,秉承著團結拼搏的潮商精神,湧現出百行千業的潮商族群,這就是潮商基因給予汕頭開拓建設的強大發展動力,當代以來更締造了謝易初、林百欣、李嘉誠、馬化騰等眾多商業巨子傳奇。

汕頭市龍湖區辦公大樓、原汕頭經濟特區管委會大樓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宋金峪 林桂炎 攝

如今,站在全新的時空坐標上,汕頭正奮力推進營商環境再造,加快推進政府服務模式改革和「汕頭大數據」平臺建設,在最新的全國100強城市營商環境指數評價中汕頭排名上升17位,躍居第38名。

「僑批」曾是「經濟生命線」

「僑」,是汕頭的一張名片,而「僑批」是其中的重要載體。「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隻身出洋」,這些一批又一批過番的潮僑,他們驚人的適應能力、敏銳的商業頭腦和吃苦耐勞、團結拼搏帶來巨大的推動力,終於「幾無一不作海外巨商矣」。據資料顯示,在遍布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1500萬潮汕籍僑胞中,來自汕頭的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達500多萬人,汕頭市的歸僑僑眷和港澳臺同胞家屬達200多萬人。

潮汕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民諺——「番畔錢銀唐山福」「七成食番畔,三成靠唐山」,番畔即海外,唐山即指中國故鄉, 這些心繫家鄉的「家己人」,逐漸通過「僑批」(也稱「番批」,即匯款與信函的結合)的方式照拂親友,極大地貼補、改善了內地親友的生活條件。

僑批曾是潮汕地區的「經濟『生命線』」(資料圖)

潮籍華僑匯寄回鄉的僑批款項,除了用於贍養僑眷家屬外,有的還用來買田建屋、修祖墓、建祠廟,又或扶貧恤難和興辦教育公益事業。另一方面,收到款項的家鄉親友消費力增強,極大活躍了當地經濟和商品流通,更有家庭經濟寬裕或富有者,用收到的錢擴大農業和工商各業,發展起家鄉的產業經濟。可以說,僑批曾是潮汕地區的經濟「生命線」。

數以千百萬計的僑批,是潮汕人出海闖拼歷史的真實見證,不僅滲透著海外僑胞的血淚和汗水,更蘊含著潮僑對祖國和故裡的桑梓之心。

這些歲月之聲也在位於汕頭小公園的僑批文物館一一保存。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僑批文物館創建於2004年4月,是國內首家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2010年,加掛「潮汕僑批檔案館」牌子,正式納入國家檔案資源體系。據了解,目前館藏文物檔案12.5萬份,其中僑批原件3.6萬份。

華僑試驗區闢特區新路

汕頭作為因「僑」而立的經濟特區,多年來許多重大項目落地都離不開僑心僑力,包括續建汕頭市林百欣寶珠圖書館、林百欣中學、汕頭謝慧如潮劇藝術中心、汕頭市潮汕體育館、謝易初中學、汕頭正大體育館、汕頭大學、汕頭大學多家附屬醫院等;另一方面,潮僑將中華文化和潮汕文化引入海外,同時也為汕頭經濟特區的建設帶來更多海外新事物、新元素,極大拓寬了本土潮人的視野和見識,是汕頭的文化融合者、傳承者、傳播者。

而近年來,作為全國唯一一個以「華僑」為主題、以「經濟文化合作」為紐帶的國家級創新發展平臺,華僑試驗區更成為汕頭經濟特區再出發的新裡程碑,被賦予了「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的重任,在國務院批覆設立華僑試驗區一周年之際的2015年9月份,全國首個以華僑為核心概念的區域股權交易市場「華僑板」正式掛牌開板,並於去年底升格為廣東股權交易中心汕頭分公司,掛牌企業623家。

汕頭海灣大橋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目前,華僑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全面推進,國家雙創示範基地、「僑夢苑」等重大發展平臺不斷發揮作用,現代金融服務業和總部經濟成效明顯,先後吸引了寶能、明園、雅士利和潮商等10家企業設立總部項目,總投資約194億元;搜狗人工智慧公司已在華僑試驗區註冊落戶,中國移動AI研究院項目也正在抓緊推進中,更積極與騰訊、阿里巴巴等企業進行對接,共同致力於推動試驗區的產業聚集發展。

活力特區汕頭到處生機勃勃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桂炎 攝

文化認同是一股內在凝聚力,潮籍華僑華人的身影和外資項目接踵而來。汕頭市商務局的統計資料顯示,至2019年底,汕頭市累計設立外商投資項目6218個,其中華僑投資項目佔88.8%,實際吸收僑資78.6億美元,佔汕頭市吸收外資總量的80.7%,繪就汕頭經濟特區「僑力」之路的新裡程碑。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吳彤

審籤 | 吳瑕

實習生 | 林浩帆

相關焦點

  • 探訪「百載商埠」汕頭:見證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中新社汕頭10月14日電 題:探訪「百載商埠」汕頭:見證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中新社記者 張見悅 程景偉  習近平總書記13日下午來到廣東省汕頭市小公園開埠區,走進開埠文化陳列館、僑批文物館,了解汕頭開埠歷史、設立經濟特區以來的建設發展情況,和潮汕僑胞心繫家國故土、支持祖國和家鄉建設的歷史。
  • 汕頭:百載商埠新40年 傾力打造華僑人才「歸谷」
    新華網北京9月4日電(於楊) 作為粵東的一顆明珠,汕頭既是「百載商埠」,也是著名僑鄉。據統計,有500多萬海外僑胞、港澳臺同胞源自汕頭,這與汕頭本地常住人口幾近相當。與海外僑胞同心共力,建設經濟,是建立經濟特區以來,汕頭發展的一出重頭戲。
  • 汕頭——百載商埠,樓船萬國
    2019年2月6日早上我們從 廣州 高鐵到達 汕頭 站,正值春節假期, 汕頭 打車特別不好打,公交車間隔時間也比較長,此次 汕頭 之行,我們玩的不好,主要是交通方面無論是公交車還是打車都要等至少半小時以上,一點不誇張。而且大部分飯店都歇業了,比較有名氣的飯店排大長隊排到懷疑人生。
  • 廣東一「小型」公園走紅,位於鬧市之中,見證汕頭「百載商埠」
    汕頭小公園在廣東汕頭市的老市區,並且處在老市區最繁華的中心,可以說這個公園是汕頭老城的一個文化標誌,為什麼說這個公園是個「小型」公園呢?在狹義上汕頭小公園是指最中心的中山紀念亭,確實不負「小型」之名,可是在廣義上這個公園的規模還是比較龐大的,它包括了周圍的一些街區在其中,形成了一整個小公園歷史文化區。
  •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
    廣東「鬧中取靜」的公園走紅,見證汕頭「百載商埠」,遊客搶著去!汕頭小公園位於廣東汕頭市的舊市區,是舊市區最繁華的中心。 這個公園可以說是汕頭老城的文化標誌。 為什麼可以說這個公園是「小型」公園? 狹義上說汕頭小公園是最中心的中山紀念亭,確實不叫「小型」,但廣義上說這個公園的規模比較大,包括周圍的幾個街區,形成了小公園的整個歷史文化區。
  • 百載商埠百年僑鄉 汕頭打好金「僑」牌
    汕頭打好金「僑」牌  汕頭,百載商埠,百年僑鄉。數以萬計的潮汕人曾從這裡出發,搭乘紅頭船下南洋、闖美洲。多年後,他們從海外歸來,懷著赤子之心反哺家鄉。「僑」,因此成為汕頭的一張「金名片」。  1981年,汕頭經濟特區成立。
  • 汕頭中行:奮楫爭先四十載 特區金融立潮頭
    站在汕頭市金砂東路南望市區,中國銀行汕頭分行的大樓和相連的酒店建築似一艘乘風逐浪的大船,這幢「汕頭國際金融大廈」曾是汕頭特區的地標性建築,見證了特區金融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蓬勃發展。經濟興,金融興。百年前,汕頭開埠通商,現代金融業伴隨著動蕩的時局在這座海濱城市起步發展,中國銀行作為汕頭近現代金融史上首家國有銀行,自1914年起紮根服務汕頭,先後履行中央銀行、國際匯兌銀行、國際貿易專業銀行、國家外匯外貿專業銀行等職責。1981年11月14日,汕頭經濟特區因僑而立,「僑鄉經濟」的蓬勃發展,大量外資的湧入,使汕頭這座百載商埠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潮頭。
  • 從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百載商埠擦亮「僑」字招牌
    從被動開埠到全面主動開放 百載商埠擦亮「僑」字招牌金羊網  作者:趙映光、蟻璐雅  2020-10-23 在汕頭發展的歷史血脈中,「港口
  • 汕頭「創文」一年重拾自信 僑鄉「特區效率」回歸
    中新網汕頭5月19日電 (記者 張見悅 陳啟任)佔道經營杜絕了、違章建築被清除了、道路拓寬了、生態環境改善了……中新網記者連日來走訪了僑鄉汕頭多個區縣看到,該市在全市範圍內推動創文整治,讓城市環境迅速改觀,營商環境更加優化,正實現信心回歸、潮商回歸、形象回歸、特區精神和特區效率回歸的發展態勢。
  • 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城共同推動「老城市,新活力」
    10月24日上午,主題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廣州市2020年第210場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塔舉行。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市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城市「老城市,新活力」和文化出新出彩的相關成果。廣州正努力擦亮「廣州名片」,讓嶺南文化「活」起來,綻放新魅力。
  • 《汕頭近代城市地圖集》填補汕頭城市地圖空白 ,老地圖打開百載商埠記憶
    近年有很多國內的學者來到汕頭,都驚嘆汕頭擁有這樣大面積的保留近代城市肌理的建築區,這在全國甚至全世界都是比較難得的。如何從宏觀和微觀的層面 ,去呈現一個城市的文化的肌理,去發掘老城區老建築背後的人文底蘊,是落在今天的文史研究者身上的重任。因此,在汕頭這樣一個開埠區,編撰一本歷史地圖集是很有必要的。
  • 汕頭特區規劃局第一任局長方克森:特區是汕頭的希望所在
    1980年,方克森還在汕頭地區計劃委員會工作,是當時建築行業的骨幹,曾作為辦事人員參與特區調研。得知確定在汕頭建立經濟特區的消息時,他特別高興:「特區是汕頭的希望,汕頭發展有希望了!」但彼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將與汕頭經濟特區產生什麼樣的聯繫——3年後的1983年,他調往特區管委會,任特區規劃局第一任局長。後來,他又成為分管特區規劃建設工作的特區管委會副主任。
  • 「改革創新是特區的靈魂,是特區與生俱來的重要使命」
    深圳從一個邊陲農業縣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城市經濟競爭力位居全球前列,珠海從一個落後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花園式海濱城市,汕頭從一座偏遠小城日益發展成為內秀外名的活力特區、和美僑鄉、粵東明珠。
  • 汕頭老城:被時光擄掠了過去
    開埠於1860年的 汕頭 是近代 中國 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改革開放期間最早的經濟特區和保稅區。素有「百載商埠」之稱的 汕頭 老城區,獨特的嶺南建築風格和街道特色構建了一個大型民國時期建築群,都是三層到六層的洋樓。這兒是 汕頭 最早的繁華區域,被稱為「老 汕頭 的「清明上河圖」。如今洗盡鉛華,寂靜得略帶蕭瑟。
  • 【網評】把汕頭建成醫療特區
    #奮力走在前列 再創特區輝煌#今天,網民評論專欄刊發網友「鏗鏗」文章《把汕頭建成醫療特區》。加快汕頭經濟特區建設,可從建設「醫療特區」著力。要全面落實新時代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堅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抓關鍵促提升,全力開創衛生計生事業「三新」局面,努力把汕頭醫療衛生事業建成展示特區改革開放成果的重要窗口。一、激流勇進,提升自我建設區域醫療高地,打造汕頭醫療衛生發展新高度。
  • 原來,百載商埠汕頭的商圈如今矗立著這些頂級建築設計之作!
    這裡不做深刻的理解,只講講這幾年搶灘汕頭零售建築界的世界級巨頭們。1.美國MG2設計所隨著蘇寧集團旗下的蘇寧置業搶灘龍湖,汕頭本土第一次見識了真正意義上的「商業購物廣場」,同時也給長平路帶來了第一家世界頂級建築設計事務所,MG2。
  • 汕頭:四十而已,出人頭地!
    伴隨2021年亞洲青年運動會將在汕頭舉辦,汕頭又以大思路、大手筆、大氣魄規劃建設,擴展城市和發展空間。汕頭城市格局將迎來新一輪變化提升,新型現代城市正闊步而來。先行先試的汕頭正逐步成為中國新時期最開放、最具活力、最宜創業、最宜居住的省域副中心城市。
  • 最靠近臺灣的城市 汕頭力鑄對臺經貿「橋頭堡」
    昨天,汕頭市市長蔡宗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汕頭一定要擦亮特區的牌子,發揮經濟特區允許試驗的政策優勢和敢想、敢闖、敢試、敢幹的精神,抓住珠三角規劃綱要出臺和國家支持海峽西岸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主動接受珠三角輻射,承接珠三角的產業轉移;主動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努力成為廣東省對臺經貿合作交流的「橋頭堡」。
  • 騎樓,百載商埠的記憶
    這裡,各類風格的幾千座騎樓並肩矗立在街道上,互相交融輝映。這裡,在20、30年代曾經匯集了大量商家。日間生意興隆,夜間燈紅酒綠,書寫過一段繁華的商貿發展史。這裡,曾留下過中國電影先驅蔡楚生的生活足跡。這裡,曾是電影《紅牡丹》的一處外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