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蹤】橋村同名——公案橋

2020-12-17 澎湃新聞

【古蹟尋蹤】橋村同名——公案橋

2020-06-04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橋村同名——公案橋

公案橋,坐落於公案橋。前者是古石橋名,架於小青河上,後者乃歷史地名,包括灤南縣姚莊、王莊子、曹莊、楊莊、小碾上、黨莊、董莊、馬莊8個自然村。明代永樂年間,山西移民遷此立村,多按移民姓氏取自然村名。又因8村臨近早已聞名遐邇的古石橋「公案橋」,對外統稱公案橋。解放前,上述自然村村民,對外均報「公案橋」人。自然村名外人多不知曉。民國二十六年修《灤縣誌》,記載乾隆乙卯科進士、奉天府教授楊開基,稱其「邑之公案橋」人,實際是曹楊碾之楊莊人。

前5個村在小青河以東,後3個村在小青河以西。新中國成立後,規範行政區劃,曹莊、楊莊、小碾上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曹楊碾;董莊、馬莊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董馬莊。1988年地名資料更新,「公案橋」作為舊地名處理不再稱呼使用。同時,姚莊、王莊子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姚王莊、曹楊碾、董馬莊、黨莊,今均屬灤南縣姚王莊鎮。

就橋名而言,因橋似「公案」而得名,略似人行天橋,中間大致平行,兩端坡下。原志書、文史記載公案橋特別簡單。光緒五年修《永平府志》載:「公安(案)橋,州南九十裡。」嘉慶十五年修《灤州志》載:「公案橋,在公案橋莊東。」《灤南文史資料第二輯·古橋始末》對公案橋作了簡要記述:公案橋,又名弓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跨越青河,為東西走向,元代已存,橋長不詳。重建於1894年(光緒九年),九孔,長二十七米,為青石拱橋。

古橋坐落《古橋始末》稱 「公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不確。一是20世紀80年代,姚莊和王莊子才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作為古橋名「公案橋」與姚王莊,不是一個時代的名稱。二是胡各莊至樂亭之路原不經姚莊(今之姚王莊),也不經名副其實之「公案橋」,而是途徑韓道口村東之「韓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為阻擊敵人,將韓橋破壞。後經維修僅供行人通過,故新中國成立之初修樂胡公路時,將過小青河段北移至姚莊村西之石橋。

狀似公案之公案橋實際坐落於董莊、馬莊村東之小青河上,始建年代不詳,只《古橋始末》載「元代已存」字樣。清同治十二年(1873),連日大雨,灤河三次決口,青河也大水狂奔,公案橋被衝毀,河流改道易址,暫以板橋代之。光緒四年(1883),近橋諸村共議重建石橋,公推姚莊姚老石、姚炳臣董其事。一是可能原橋址處不易建橋,二是姚莊人操持建橋,首先考慮方便姚莊人。故將新建石橋橋址北遷裡許,選在姚莊村西。為遷橋址有充分理由,公案橋一帶還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

公案橋人勤勞樸實、積德向善的淳樸民風感動了神仙,建築業始祖魯班準備幫助公案橋人重新建造石橋,以利春種秋收,方便往來商旅。建橋石料系魯班親自雕鑿打磨。石料備好後,遣神仙分批送往公案橋原橋址,即董馬莊村東。橋頭4尊石獅獸先期送到,忽聞雄雞報曉。次日夜間繼續運送石料,至河邊恰遇一家在河堤邊葬埋夭折的小孩。送石料的神仙懼晦氣又怕洩露天機,於是將石料改運到原橋址以北的姚莊村頭。村人知天意不可違,便將石橋建在了姚莊村頭小青河上,有人稱「姚橋」。因公案橋出名及習慣稱謂,多沿稱其公案橋,實際樣式、地點均與公案橋有別。

另,姚橋的建橋時間,《古橋始末》記載有誤。其稱「重建於一八九四年(光緒九年)」。光緒九年非1894年,而是1883年。姚橋亦非光緒九年所建,而是光緒四年。1975年拆姚橋時,趕上建橋的老人以姚橋同齡人為參照物計算了橋齡。1975年,建姚橋這年出生的人屬虎,虛齡98歲。可以推算出,姚橋建於1878年,即光緒四年。

姚橋舊貌 建於姚莊村頭的姚橋,系平梁石拱橋。據拆橋領班介紹:橋東西走向,長18米(不含引橋)、寬6米、拱高0.7米,6墩7孔。橋墩上架通天梁,梁北南兩端分別雕龍頭龍尾。橋面南北兩側裝石護欄,欄高0.8米,柱板榫卯結構。護欄柱為方形,頂端連體雕似桃狀尖圓飾,柱間鑲嵌石板,石板上浮雕人物畫。每孔相對兩塊欄板。橋東西兩端立柱上端圓雕一獅子狗。橋之東端北側,矗立高2米左右的石碑3通,記事碑碑額刻「流芳百世」,正文刻建橋碑記。另兩通為布施碑,記載助資者姓名及款額。可惜碑不知流落何方,碑記無從查考。橋基密排「梅花樁」,即每5根木樁為一組密不可分,呈梅花狀打入地下1.7米。梅花樁上砌橋墩,鋪陰板。石橋雕刻精細,雄偉壯觀,存世97年。1975年姚橋拆除,在臨近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震後又重建。新橋橋長21米,寬10米,6墩7孔,高4米。古橋石料用於壘砌橋墩和橋頭護坡。橋北200米處,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的水閘早已閒置。

姚橋是公案橋的繼任者,兩者不是一碼事,又有聯繫。公案橋橋頭原有石獅,石橋遷址後,石獅留於原處。孩子們經常爬上去玩耍,將石獅磨得明光鋥亮。20世紀末,地面以上還裸露著半個獅頭,現已全部掩埋在地下。公案橋衝毀後,董馬莊村東有獅無橋,姚莊村頭卻有橋無獅,僅以護欄柱上小獅子狗代之。公案橋的石獅未搬遷到姚橋,是舊時有什麼講究,還是為了與「魯班建橋」的神話故事合拍?今已不好妄言。

(葛恆供稿)

原標題:《【古蹟尋蹤】橋村同名——公案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古藺彰德保安橋尋蹤
    彰德保安橋尋蹤 作者 胡良偉 保安橋石拱橋建於清同治年間。主建人胡延富,字佔先,清嘉慶庚申年(1800年)農曆三月生於古藺螺螄寨(今古藺鎮建國村九組),卒年不詳。延富後裔,今有部分居住古藺鎮建國村(大坪上)、香山村(興隆壩)一帶。胡延福主持建橋時,任田壩寨鄉約執事。當時古藺尚未建縣,仍屬敘永軍糧府管轄。滿清入關後,設置鄉約這一基層綜合管理組織。鄉約下轄保甲,對保、甲具有領導作用。
  • 走遍薛城 | 話說蟠龍河(十三)西倉古橋尋蹤
    走遍薛城:話說蟠龍河西倉古橋尋蹤老的東西之所以可貴,在於它所承載的故事和記憶。往往一棟老宅、一處老廟、一座老橋就可以讓我們的城市平添幾分傳奇與神秘。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過去的古驛站已經不復存在,西倉古橋這個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建築保存了下來,並繼續發揮重要的作用。那高昂的獅子、盤踞的鎮水獸用它神奇的目光見證了社會發展的興衰滄桑;護佑著一方百姓、安居樂業。
  • 仙遊遊洋鎮橋光村:探訪深山裡的華僑村
    香菇逼著橋光人下南洋橋光村位於仙遊縣遊洋鎮區西部6公裡,為省定革命老區村。莆田市第二水缸金鐘水庫主要來水粗溪上遊遊洋境第一村。該村轄4個自然村,分別是打鐵宮、大坵後、下樓尾、泊度,8個村民小組共1405人。雖有山地12000多畝,而耕地卻只有800多畝,是個典型的人多田少的小山村。
  • 寧波餘姚河姆渡浪墅橋:古韻猶存又一村
    村內一景。李秀君 攝   站在寧波餘姚河姆渡鎮浪墅橋頭,大涇浦河從村前緩緩流過,平靜的水面倒映著粉牆黛瓦,構成一幅美麗的江南水墨畫卷,訴說著古村落悠遠的故事。   浪墅橋,舊名浪墅錢。當第一批吳越錢王后裔的錢氏族人在河姆渡落地生根以後,煙火也在此地漸漸傳開來,薪火相傳、繁衍生息,一直到如今,浪墅橋村內的村民仍以錢氏為主。
  • 濰坊橋西村清代古蹟缺乏保護 觀音廟瓦當嚴重脫落
    觀音廟瓦當脫落嚴重,一直沒人維修  當天,我市文史專家於家乾等人來到橋西村,在村民曹清高帶領下,來到村中間一處院落,院內雜草叢生,滿地枯枝敗葉。在院子北側有一棟古色古香的古建築,這就是他們村的觀音廟,修建於明末清初,並在乾隆三十二年擴建過。
  • 兩座永福橋
    大麻有兩座永福橋,一座在塘北的百富村境內,以前在塘路上,是座石環橋,後來改建成水泥橋,位置往北移進了一二百米,橋名還是叫永福橋;另外一座在塘南的湘漾村
  • 餘姚新聞網丨浪墅橋古村落:古韻猶存又一村
    近日,陪同上級領導來到河姆渡遺址參觀的一位市級機關幹部行走在河姆渡景區至浪墅橋自然村的濱海棧道上情不自禁地說。這條新修並鋪設了塑膠跑道的棧道,讓遊客飽覽姚江美景的同時,也成功將每年50多萬人次的遊客引向古村落。浪墅橋,舊名浪墅錢。吳越錢王后裔的錢氏族人在這裡繁衍生息,現如今村民仍以錢氏為主。
  • 瀋陽第一橋——378年的永安橋
    永安橋位於瀋陽城西北30裡的于洪區馬三家街道永安村。如果不專門去,還真見不到她;如果乘車去往新民經沈馬線(瀋陽到馬三家)時,如果不特殊提起,雖然路過也不會注意到她。在此後的「盛京八景」或「奉天八景」中,又有「御路神橋」一景。這只是「永安秋水」的景同名異而已。但它確實是突出或彰顯了坐落在由北京通往盛京的皇帝東巡的大御路、御路上由先皇皇太極敕建的「神橋」,以及它的非同一般橋梁的顯赫地位和作用。
  • 南京橋?工農橋? 瀋陽南京街有座橋該叫什麼橋
    責任編輯:   中新網瀋陽5月20日電(記者 沈殿成)瀋陽南京街上有座橋,原來的名字叫「工農橋」,近來當地有關部門將此橋改為了「南京橋」。
  • 通溪橋的美與潛力——湖南省安化縣煙溪鎮通溪橋村蹲點手記
    通溪橋的美與潛力——湖南省安化縣煙溪鎮通溪橋村蹲點手記 原標題:  【砥礪奮進的五年·蹲點貧困村調研採訪】通溪橋的美與潛力——湖南省安化縣煙溪鎮通溪橋村蹲點手記光明日報記者 唐湘嶽  通溪橋村是個貧困村。
  • 下莊的橋
    清乾隆十八年(1573)《博山縣誌》對下莊橋的記載只有「夏莊橋,在縣東南五十裡夏莊東首」一句話,很顯然,這裡指的是下莊東河涯的「迎仙橋」了。而到了184年後的民國二十六年(1937)出版的《續修博山縣誌》對下莊橋便有了比較詳細的記載了:「夏莊橋,舊志在縣東南五十裡夏莊,東首者為迎仙橋,尚書任浚創修,今廢。
  • 西宮河村架起致富橋
    原標題:西宮河村架起致富橋   12月9日,是城固縣雙溪鎮逢集的日子。9時,地處秦嶺大山深處的雙溪鎮西宮河村變得喧囂起來。
  • 爐觀鎮月弓橋村到吉慶鎮油溪橋村"取經學習"
    (月弓橋村民參觀現場)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劉飛翔)為推進月弓橋村民主法制建設,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建設文明衛生美麗鄉村,3月21日,新化縣爐觀鎮月弓橋村支兩委在鎮黨委委員王玉輝,青山群工辦書記何鵬的帶領下,
  • 平陽欄杆橋村:全國文明村是怎樣「煉」成的?
    溫州網平陽支站訊 對於萬全鎮欄杆橋村的村民而言,2015年春節最大的禮包莫過於村子榮獲了「全國文明村」稱號。這沉甸甸的榮譽為冬日裡的村民們帶來了濃濃暖意。歷經數載,一個普通的小村莊從「縣級文明村」、「市級文明村」到「省級文明村」、再到「全國文明村」,一步一個腳印,欄杆橋村人用勤勞和智慧,讓文明村創建結出了累累碩果。
  • 新化月弓橋村:全力打造文明美麗村落
    月弓橋村領導班子緊扣基層制度,不斷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把創建工作的重點在村內全面普及,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共建文明新村的工作格局。同時,積極加強學習借鑑,全方位打造文明美麗村落。為推進月弓橋村民主法制建設,樹立良好的民風、村風,建設文明衛生美麗鄉村,3月21日,新化縣爐觀鎮月弓橋村支兩委在鎮黨委委員王玉輝,青山群工辦書記何鵬的帶領下,組織村民到吉慶鎮油溪橋村「取經學習」。4月12日,據月弓橋村支部書記袁仕雄介紹,通過此次參觀學習,月弓橋村村民不管是在思想觀念上,還是在實際行動上都有很大的改變和進步。
  • 河北:虛雲禪林將保留有七十二變永安橋會改造
    與往日不同的是,如今的於底村,隨處可見磚頭瓦塊堆積的廢墟,要麼就是寫著大大「拆」字的民房,也不時能聽到機器的轟鳴。從牌樓下向西走,沿永安路走到村子西頭,就能看到永安橋。雖然這座橋長不足10米,高只有3米,橋洞高不足1米,看上去不起眼,但橋上的浮雕吸水獸氣勢雄偉,顯示著這座橋的與眾不同。永安橋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區內唯一的古代石橋。
  • 遍遊安國之名勝古蹟——貴妃橋
    遍遊安國之名勝古蹟——貴妃橋 2018-08-27 10: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橋盟村的來歷及上世紀60年代末之印記
    關於橋盟村的來歷,有人講是因村裡最早居住著姓喬和姓孟兩戶人家而得名「喬孟」,什麼時候或怎麼改為「橋盟」的,雖還沒有看到具有說服力的考證資料,但關永江所著的《淇縣地名綜述》講到的「橋盟鄉的橋盟村,在二千多年前,喬、孟二姓居此,故名喬孟村,後(因字諧音或同音)演變為橋盟村」,應是目前較權威性的解釋。說起來,歷史有時就是這麼「簡單」有趣,況且據姓氏起源記載,喬姓原本就是由「橋」姓改為的。
  • 爐觀鎮月弓橋村:新村合併新氣象
    (宣誓就職)婁底新聞網訊(記者 劉飛翔)12月5日,新化縣爐觀鎮月弓橋村召開建制村合併後的首次群眾會議,會議由新任黨支部書記袁仕雄主持,青山群工辦主任何鵬、鎮民政所所長歐陽元參加會議。新的月弓橋村是由原先的月弓橋村與嚴塘村合併而成。當日,月弓橋村村委會辦公樓會議室被群眾圍得「水洩不通」,大夥認真聽取新任村領導班子人員的述職報告以及對新村合併後的發展思路。村領導班子述職報告結束後,群眾對建制村合併前村裡存在的問題進行發言,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與建議。新任村領導班子人員就群眾提出的問題,現場分塊,按管轄區域落實到人,並在會議現場一一做出答覆。
  • 雙墩鎮海寶村村民集資修復村中古蹟 唐代洗馬寺已修好
    村民自發捐資 修復村中古蹟今天上午,長豐縣雙墩鎮海寶村始建於唐代的古建築唐代洗馬寺已修葺一新,正式與公眾見面。「每個村莊都有著它的古老歷史故事,我們不能讓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亡。」原來,古蹟是海寶村村民自發捐資恢復的。村民自發捐資 修復村中古蹟記者在該村採訪時了解到,這座始建於唐代的洗馬寺早已損毀,但卻在村裡留下了悠久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