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4 20: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橋村同名——公案橋
公案橋,坐落於公案橋。前者是古石橋名,架於小青河上,後者乃歷史地名,包括灤南縣姚莊、王莊子、曹莊、楊莊、小碾上、黨莊、董莊、馬莊8個自然村。明代永樂年間,山西移民遷此立村,多按移民姓氏取自然村名。又因8村臨近早已聞名遐邇的古石橋「公案橋」,對外統稱公案橋。解放前,上述自然村村民,對外均報「公案橋」人。自然村名外人多不知曉。民國二十六年修《灤縣誌》,記載乾隆乙卯科進士、奉天府教授楊開基,稱其「邑之公案橋」人,實際是曹楊碾之楊莊人。
前5個村在小青河以東,後3個村在小青河以西。新中國成立後,規範行政區劃,曹莊、楊莊、小碾上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曹楊碾;董莊、馬莊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董馬莊。1988年地名資料更新,「公案橋」作為舊地名處理不再稱呼使用。同時,姚莊、王莊子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姚王莊、曹楊碾、董馬莊、黨莊,今均屬灤南縣姚王莊鎮。
就橋名而言,因橋似「公案」而得名,略似人行天橋,中間大致平行,兩端坡下。原志書、文史記載公案橋特別簡單。光緒五年修《永平府志》載:「公安(案)橋,州南九十裡。」嘉慶十五年修《灤州志》載:「公案橋,在公案橋莊東。」《灤南文史資料第二輯·古橋始末》對公案橋作了簡要記述:公案橋,又名弓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跨越青河,為東西走向,元代已存,橋長不詳。重建於1894年(光緒九年),九孔,長二十七米,為青石拱橋。
古橋坐落《古橋始末》稱 「公案橋坐落在樂胡公路姚王莊村中」不確。一是20世紀80年代,姚莊和王莊子才合併成一個行政村,稱「姚王莊」。作為古橋名「公案橋」與姚王莊,不是一個時代的名稱。二是胡各莊至樂亭之路原不經姚莊(今之姚王莊),也不經名副其實之「公案橋」,而是途徑韓道口村東之「韓橋」。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為阻擊敵人,將韓橋破壞。後經維修僅供行人通過,故新中國成立之初修樂胡公路時,將過小青河段北移至姚莊村西之石橋。
狀似公案之公案橋實際坐落於董莊、馬莊村東之小青河上,始建年代不詳,只《古橋始末》載「元代已存」字樣。清同治十二年(1873),連日大雨,灤河三次決口,青河也大水狂奔,公案橋被衝毀,河流改道易址,暫以板橋代之。光緒四年(1883),近橋諸村共議重建石橋,公推姚莊姚老石、姚炳臣董其事。一是可能原橋址處不易建橋,二是姚莊人操持建橋,首先考慮方便姚莊人。故將新建石橋橋址北遷裡許,選在姚莊村西。為遷橋址有充分理由,公案橋一帶還流傳著一個神話故事。
公案橋人勤勞樸實、積德向善的淳樸民風感動了神仙,建築業始祖魯班準備幫助公案橋人重新建造石橋,以利春種秋收,方便往來商旅。建橋石料系魯班親自雕鑿打磨。石料備好後,遣神仙分批送往公案橋原橋址,即董馬莊村東。橋頭4尊石獅獸先期送到,忽聞雄雞報曉。次日夜間繼續運送石料,至河邊恰遇一家在河堤邊葬埋夭折的小孩。送石料的神仙懼晦氣又怕洩露天機,於是將石料改運到原橋址以北的姚莊村頭。村人知天意不可違,便將石橋建在了姚莊村頭小青河上,有人稱「姚橋」。因公案橋出名及習慣稱謂,多沿稱其公案橋,實際樣式、地點均與公案橋有別。
另,姚橋的建橋時間,《古橋始末》記載有誤。其稱「重建於一八九四年(光緒九年)」。光緒九年非1894年,而是1883年。姚橋亦非光緒九年所建,而是光緒四年。1975年拆姚橋時,趕上建橋的老人以姚橋同齡人為參照物計算了橋齡。1975年,建姚橋這年出生的人屬虎,虛齡98歲。可以推算出,姚橋建於1878年,即光緒四年。
姚橋舊貌 建於姚莊村頭的姚橋,系平梁石拱橋。據拆橋領班介紹:橋東西走向,長18米(不含引橋)、寬6米、拱高0.7米,6墩7孔。橋墩上架通天梁,梁北南兩端分別雕龍頭龍尾。橋面南北兩側裝石護欄,欄高0.8米,柱板榫卯結構。護欄柱為方形,頂端連體雕似桃狀尖圓飾,柱間鑲嵌石板,石板上浮雕人物畫。每孔相對兩塊欄板。橋東西兩端立柱上端圓雕一獅子狗。橋之東端北側,矗立高2米左右的石碑3通,記事碑碑額刻「流芳百世」,正文刻建橋碑記。另兩通為布施碑,記載助資者姓名及款額。可惜碑不知流落何方,碑記無從查考。橋基密排「梅花樁」,即每5根木樁為一組密不可分,呈梅花狀打入地下1.7米。梅花樁上砌橋墩,鋪陰板。石橋雕刻精細,雄偉壯觀,存世97年。1975年姚橋拆除,在臨近建起了一座鋼筋混凝土橋,震後又重建。新橋橋長21米,寬10米,6墩7孔,高4米。古橋石料用於壘砌橋墩和橋頭護坡。橋北200米處,20世紀80年代初建成的水閘早已閒置。
姚橋是公案橋的繼任者,兩者不是一碼事,又有聯繫。公案橋橋頭原有石獅,石橋遷址後,石獅留於原處。孩子們經常爬上去玩耍,將石獅磨得明光鋥亮。20世紀末,地面以上還裸露著半個獅頭,現已全部掩埋在地下。公案橋衝毀後,董馬莊村東有獅無橋,姚莊村頭卻有橋無獅,僅以護欄柱上小獅子狗代之。公案橋的石獅未搬遷到姚橋,是舊時有什麼講究,還是為了與「魯班建橋」的神話故事合拍?今已不好妄言。
(葛恆供稿)
原標題:《【古蹟尋蹤】橋村同名——公案橋》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