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達300%,差價幾十倍,眼鏡行業真的是暴利嗎?
作為一個戴了10年隱形眼鏡的人,我實在無法理解一副眼鏡為啥這麼貴。許多人說眼鏡是個暴利行業,那麼今天,我就去中國的眼鏡之都看一看,是不是真的這樣。
丹陽,一個江蘇省的縣級市,承包了中國70%的眼鏡產量,每年生產眼鏡4億多副。今天我來這裡就是給大家回答兩個問題:
1. 眼鏡為什麼那麼貴 2.如何挑選一副性價比高的眼鏡。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我先來到了一家當地比較大的眼鏡工廠,和他們的老闆張方榮(江蘇視博光學科技有限公司)聊了聊。
Q:我看很多網友跟我們說,一個鏡片在工廠裡的成本可能就幾十塊錢,但是他到消費者手裡,它就變成了幾百塊一副的鏡片,這個利潤他是怎麼分配的呢?
A:工廠的源頭,它的生產的成本和銷售的價格毛利率基本上在30%左右。到消費者層面,除了鏡片本身,還有服務、技術等附加值。
這是一款市場價400元的中低端鏡片,而想要生產它,至少需要十幾道工序:
簡單地說,先是將液態的鏡片在模具中固化,再將鏡片從模具中分離出來,進行磨邊和清洗,隨後放入機器進行第二次固化,確保鏡片的硬度。之後用這臺價值一百多萬的機器給鏡片鍍膜,最後進行包裝。
像這樣一副鏡片,出廠價格在100左右,一套工序下來生產成本大概在60-70元,廠家只賺了30元,去除成本後,淨利潤在8%左右。
而更多的溢價是在銷售環節產生的。一副眼鏡交到消費者手中,一般要經過工廠,經銷商,眼鏡店三個環節。而近幾年物流產業的發展,讓經銷商逐漸式微,很多工廠開始直接給眼鏡商供貨。
然而即使少了經銷商,眼鏡店的毛利率也高得可怕,甚至可以達到300%。但是如果僅憑毛利率就斷定眼鏡是暴利行業,未免有些草率了。
為此,我們走訪了當地的一家眼鏡店。
A:一個商鋪要請四五個員工,他們的工資差不多需要3萬左右,加上平均4萬左右的房租,還有稅收、設備的折舊,這樣下來差不多就要10萬左右了。
按照每天賣出10副來算,進價100的眼鏡,需要賣到300-400才能盈利。而且這還只是二三線城市的價格,再加上眼鏡本身是個低頻消費品,很多人兩三年才換一副,一家眼鏡店每個月的淨利潤也就不到10%。
Q:那是不是賣大牌眼鏡是不是就更賺錢?比如說買一副大牌眼鏡,就相當於賣了十幾幅這樣的平價眼鏡呢?
A:其實大牌眼鏡的成本也比較高。如果進價一千,我們賣一千多,利潤也不是太高的。
對比一下2000元的大牌鏡片和300的平價鏡片,會發現在生產環節,大牌鏡片的生產成本只高200多元,而它的進價要比平價鏡片高900元。這部分,才是真正的暴利。
我們在網上找到了某法國品牌和國產品牌的價格表。可以發現,在各項參數相差很少的情況下,法國品牌的售價要高出一倍多。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消費者,我到底如何選擇一幅高性價比的眼鏡呢?
如果大家追求性價比,不在乎那10%的性能差距的話,嘗試國產鏡片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在確定好品牌之後呢,我們首先要關注的一個指標就是——鏡片的折射率。
折射率越高,鏡片就會越薄。但是高折射率的鏡片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阿貝數會降低。而阿貝數降低的後果,就是鏡片的色散現象會變得明顯,視野的清晰度就會相應地下降。
所以我們在挑鏡片的時候,不能一味的追求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度數,選擇厚度適中,阿貝數較高的鏡片。
這裡我們整理了一個不同度數對應的折射率參考,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出選擇。當然啦,還是最好諮詢一下專業驗光師的意見。
其次就是——鍍膜的材質。
市面上有許多功能性膜,比如防藍光膜,可以阻斷短波藍光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但是也有人認為,藍光膜其實可有可無。因為自然界中的藍光量遠多於電腦和手機屏幕,而且長波藍光對人體是有益的,只有短波藍光有害。
這裡我找到了日本學者Minako Kaido的研究報告,發現對於乾眼症患者來說,減少藍光的接觸可以有效改善淚液的穩定性。
所以如果你是乾眼症患者,佩戴防藍光鍍膜確實有必要。
最終我配了一副帶合金鏡框的眼鏡,一共350元。如果在一二線城市的話這個價格可能會翻倍。當然啦,如果你不差錢,鏡框還可以用純鈦的,既輕便又耐腐蝕。
那麼在此之上呢,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壓縮一波成本。比如某貓上的線上配鏡,在打折的情況下,只要兩三百就能配一副。如果只看價格的話,那還是非常香的。
不過對於第一次嘗試網絡配鏡的觀眾老爺們,還是有很多注意事項要提醒一下。對此,張方榮補充道:
A:我建議,一定還是要定期到眼鏡店去檢查。配眼鏡,你在網上可以嘗試,如有不適,那就不要再帶了。這副眼鏡戴在我這臉上是比較合適的,戴你臉上就不一定合適了。鼻梁有高低,耳朵有高低,左右眼瞳距也可能有差異。因為它畢竟是一個天天使用的產品,它的技術參數和合適性程度是要求很高的。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