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人被譽為「世界第一商人」,提起猶太人,許多人的印象就是經商和賺錢能力超強,幾乎能從任何生意中賺到錢。記得有一部外國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二戰時期,在一群猶太人將要被送往集中營時,竟然還有猶太商人在向身處不幸的同伴推銷糖果。
有人認為,猶太人的經商和賺錢能力是天生的,是一種民族特點,其實不然,猶太人的經商和賺錢能力是被逼出來的!而通過猶太人的經歷和觀念可以得出,要想提出經商和賺錢能力,你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走出舒適圈。為什麼這麼說呢?下面來看具體分析。
最開始的時候,經商和賺錢其實並不是猶太人所長,他們大部分也是務農為生,以當農民為主。大概是在公元七十年左右,在反抗羅馬帝國的起義失敗後,猶太人的聖殿耶路撒冷被摧毀,他們中的絕大多數被擄到巴比倫做奴隸,史稱「巴比倫之囚」,但也正是在巴比倫,猶太人迫於生計,被逼學起了經商和賺錢,並在此後漫長的流亡歲月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經商和賺錢能力,逐漸成為經商和賺錢的高手、專家。
雖然猶太人是被其他民族逼出經商和賺錢的能力,但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經商和賺錢也有了深刻的認識,認為一個生意人有無自覺和勇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迎接挑戰,是能否提升自身經商和賺錢能力的關鍵,對此,猶太聖典《塔木德》中有一則經典寓言故事可以佐證。
三隻青蛙不幸地一同掉入一隻裝滿鮮奶的桶中。
第一隻青蛙說:「這是上天的安排。」然後,動也不動地坐以待斃。
第二隻青蛙說:「這隻木桶實在太深了,根本沒有辦法跳出去。」說完,也同樣動也不動地坐以待斃。很快,這兩隻青蛙達成了心願,都被鮮奶淹死了。
第三隻青蛙則不同,它想:「只要我的腿還有力氣,我就要遊動起來,讓自己的頭能伸到鮮奶上面。」它就這樣堅持著遊啊遊。過了不知道多長時間後,它忽然感覺到自己的後腿似乎碰到了什麼硬東西,一試,結果發現自己竟然能站起來了。原來,它不斷地遊啊遊,竟然把鮮奶攪成了奶酪。就這樣,第三隻青蛙站在奶酪上,一下子跳到了桶外。
在猶太人看來,做生意的道理也同樣是如此,不夠堅強的生意人在面對逆境時,會輕易選擇放棄,並承認自己的失敗,就如同前兩個青蛙一樣,只有足夠堅強的生意人才懂得,走出舒適圈,接受挑戰,才能逼出自己的經商和賺錢能力,並使其不斷得到磨鍊和提升,就如同第三隻青蛙一樣。
回過頭來看,猶太人的流亡生涯的確很不幸,但在被迫走出舒適圈後,卻學到了新知識、新技能——經商和賺錢。相反,如果沒有這段流亡的歲月,猶太人就無法接觸到巴比倫的商業智慧,就無法逼出自己的經商和賺錢能力,就無法不斷提升自己的經商和賺錢能力。當然,這裡並不是說被人擄去、淪為奴隸、不幸流亡等等是什麼好事,只是想說,走出舒適圈,往往能逼一個人主動做出艱難的轉變,從而迎來改變命運的契機。
要想提升經商和賺錢能力,你需要做到一件事,那就是走出舒適圈。通過猶太人的經歷和觀念,我們得承認,人都是都有惰性的,生意人也不例外,在這種情況下,能否戰勝惰性,勇敢走出舒適圈,在危機與挑戰中提升自己的經商和賺錢能力,是其做生意能否獲得大成功的關鍵。
以此來看,身處當下自由競爭的商業社會,的確有利於最大限度激發和提升生意人的經商和賺錢能力,而且,不管生意做得再大,本身的經商和賺錢能力再強,都害怕不可預知的危機和更加強大的競爭對手,所以就必須走出舒適圈,不斷地提升自己,不敢有絲毫的放鬆,在這樣的生意人身上,其經商和賺錢能力不僅是強大,而且是不斷提升的。
與此相反,那些只在自身舒適圈待著的生意人,不管有多麼輝煌的過去,其經商和賺錢能力也必然是不斷消失的,即便能靠吃老本混一個相對富裕的生活,也會把日子過得越來越無聊,這幾乎是必然的。所以,請走出舒適圈,提升你的經商和賺錢能力吧。(百家號獨家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