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講的話,意思是:我們以誠對待人,他人會有所感應,他會知道你的誠意與心意,反過來,他也會以誠待你。
賞析
這句話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問題,有效的人際交往應當是真誠待人、互信互利的。在現代社會,誠信素質是公民道德素質的重要內容,是否誠信是衡量一個公民道德水準的基本尺度。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自覺遵守以誠信為基本要求的社會公德,做一個文明公民。
程頤(1033-1107),漢族,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縣)人,世稱伊川先生,出生於湖北黃陂,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為程顥之胞弟。歷官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
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書省校書郎,授崇政殿說書。與其胞兄程顥共創「洛學」,為理學奠定了基礎。幼承家學薰陶,其政治思想頗受父親的影響,推舉其父反對王安石新法乃「獨公一人」,又對其兄程顥於荊公(王安石)之說,「意多不合,事出必論列」,極加稱許。與其兄程顥不但學術思想相同,而且教育思想基本一致,合稱「二程」。
其著作有《周易程氏傳》《遺書》《易傳》《經說》,被後人輯錄為《程頤文集》。明代後期與程顥合編為《二程全書》,有中華書局校點本《二程集》。
故事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
一個人只要真誠待人,別人也會以誠待你,彼此都抱著一種心誠善意的動機和態度,你就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為你事業、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當誠信變為人與人之間連接的紐帶,當誠信者得到褒揚,狡詐者得到唾棄,社會必將變得越來越正派和坦蕩。讓我們記住哲人的話吧——走正直誠實的生活道路,定會有一個問心無愧的歸宿。
推 薦 閱 讀
低風險地區一般不查驗「健康碼」、這些人個稅預扣預繳將有變化……
馬上就來!江西天氣又要反轉!
來源:江西文明網
本欄目編輯:鄧強
責任編輯:鄧望
【來源:文明江西】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