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有一個巨商,為躲避戰亂,把所有的家財置換成金銀細軟,特製了一把油紙傘,將金銀小心地藏進傘柄之內,然後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帶上雨傘準備回到鄉下的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不慎打了一個盹,醒來之後雨傘竟然不見了!
巨商畢竟經商數年,他不露聲色地仔細觀察,發現隨身攜帶的包襄完好無損,斷定拿雨傘之人肯定不是專業盜賊,估計是過路人順手牽羊拿走了雨傘,此人應該就在附近。
巨商於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購置了修傘工具,幹起了修傘的營生。春去秋來,一晃兩年過去了,他也沒有等來自己的雨傘。
但是巨商在修傘的過程中,了解到有些人的雨傘壞得不值得一修的時候,就會重新買新的雨傘。巨商於是又改行「舊傘換新傘」,並且換傘不加錢。一時間前來換傘的人絡繹不絕。
不久,有一個中年人夾著一把破舊的油紙傘匆匆趕來,巨商接過一看,正是自己魂牽夢繞的那把雨傘,傘柄處完好無損,巨商不動聲色給了那人一把新傘。那人離去之後,巨商轉身進門,收拾家當,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鎮定出智慧。這個巨商的堅持等待,就是一種鎮定之後的智慧而化險為夷。對人生而言,學會鎮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會讓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現驚濤駭浪、烏雲籠罩,焦慮、苦惱非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鎮靜能夠讓你穩住陣腳、挽回損失。
遇到事情只是保持鎮定從容,即使事情紛繁,如同一團亂絲,終究能理出頭緒;對待別人沒有半點虛偽欺詐,即使對方像山中精怪一樣狡猾,也會受到感動,從而以誠相待。
範堯夫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兒子,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宰相。他任宰相期間,諸事辦得都讓皇帝非常滿意,人稱「布衣宰相」。
有一天,大儒程頤閒來無事,來到範府小坐。此時範堯夫被免去宰相之職。說起當年當宰相的事時,範堯夫的神情似乎甚是懷念,程頤則不以為然,責怪他說:「您任宰相時,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好,難道您現在不覺得慚愧嗎?」
範堯夫一聽,馬上臉色嚴肅起來,謙恭地說:「請您指教。」
程頤說:「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蘇州一帶有暴民搶掠官府糧倉,您應當在皇帝面前據理直言才對,可您當時什麼也沒說,由於您的閉口不言,致使許多無辜的百姓遭到懲罰,這是您的罪過啊!」
範堯夫連忙道歉說:「是啊!這是我做宰相不作為的過錯,您批評得對!」
程頤又說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吳中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百姓們以草根樹皮充飢,地方官已報告很多次,您卻無動於衷,還是皇帝提出要您去辦理賑災事宜,您才採取行動。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祿而不謀其事,太不應該了。」
範堯夫叉連連謝罪。程頤又指出他許多不是,然後告辭走了。事後他經常在別人面前說範堯夫的過失,說他並非當宰相的料。有人把這些告訴範堯夫,範堯夫只是笑笑,不作任何辯解。
有一天,皇帝有事召見程頤,程頤大談了一通治國安邦之策,皇帝聽了讚嘆不已,感慨地說:「你大有當年範相的風範。」
聽到皇帝把自己與範堯夫相比,程頤對皇帝的稱讚頗不以為然,忍不住提出質疑說:「範堯夫曾向皇帝進諫過許多忠言良策嗎?」
皇帝命人抬來一個箱子,裡邊全是範堯夫當年的奏摺。程頤打開觀看,見他當初指責的那些事,範堯夫早已說過了,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施行得不夠好罷了。
程頤紅了臉,第二天便登門給範堯夫道歉,範堯夫哈哈一笑:「不知者不罪,您不必這樣。」
明明被人誤解了,卻不肯出一言為自己辯護,範堯夫用自己的實誠感動了程頤。難怪他能後來居上,把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也難怪他為相多年,皇帝和朝臣都很少指責他。
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相應。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所以,以一顆誠心處世,更能得到別人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