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相應。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2020-12-19 禪說國學

遇事只一味鎮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有一個巨商,為躲避戰亂,把所有的家財置換成金銀細軟,特製了一把油紙傘,將金銀小心地藏進傘柄之內,然後把自己打扮成普通百姓,帶上雨傘準備回到鄉下的老家。不料途中出了意外,他不慎打了一個盹,醒來之後雨傘竟然不見了!

巨商畢竟經商數年,他不露聲色地仔細觀察,發現隨身攜帶的包襄完好無損,斷定拿雨傘之人肯定不是專業盜賊,估計是過路人順手牽羊拿走了雨傘,此人應該就在附近。

巨商於是就在此地住了下來,購置了修傘工具,幹起了修傘的營生。春去秋來,一晃兩年過去了,他也沒有等來自己的雨傘。

但是巨商在修傘的過程中,了解到有些人的雨傘壞得不值得一修的時候,就會重新買新的雨傘。巨商於是又改行「舊傘換新傘」,並且換傘不加錢。一時間前來換傘的人絡繹不絕。

不久,有一個中年人夾著一把破舊的油紙傘匆匆趕來,巨商接過一看,正是自己魂牽夢繞的那把雨傘,傘柄處完好無損,巨商不動聲色給了那人一把新傘。那人離去之後,巨商轉身進門,收拾家當,從此消失得無影無蹤。

鎮定出智慧。這個巨商的堅持等待,就是一種鎮定之後的智慧而化險為夷。對人生而言,學會鎮定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它會讓你懂得,一旦面前出現驚濤駭浪、烏雲籠罩,焦慮、苦惱非但於事無補,有時還會使事情變得更糟,而恰如其分的鎮靜能夠讓你穩住陣腳、挽回損失。

遇到事情只是保持鎮定從容,即使事情紛繁,如同一團亂絲,終究能理出頭緒;對待別人沒有半點虛偽欺詐,即使對方像山中精怪一樣狡猾,也會受到感動,從而以誠相待。

範堯夫是北宋名臣範仲淹的兒子,是北宋時期有名的宰相。他任宰相期間,諸事辦得都讓皇帝非常滿意,人稱「布衣宰相」。

有一天,大儒程頤閒來無事,來到範府小坐。此時範堯夫被免去宰相之職。說起當年當宰相的事時,範堯夫的神情似乎甚是懷念,程頤則不以為然,責怪他說:「您任宰相時,有許多地方做得不好,難道您現在不覺得慚愧嗎?」

範堯夫一聽,馬上臉色嚴肅起來,謙恭地說:「請您指教。」

程頤說:「在您任宰相的第二年,蘇州一帶有暴民搶掠官府糧倉,您應當在皇帝面前據理直言才對,可您當時什麼也沒說,由於您的閉口不言,致使許多無辜的百姓遭到懲罰,這是您的罪過啊!」

範堯夫連忙道歉說:「是啊!這是我做宰相不作為的過錯,您批評得對!」

程頤又說道:「您做宰相的第三年,吳中地區發生洪澇災害,百姓們以草根樹皮充飢,地方官已報告很多次,您卻無動於衷,還是皇帝提出要您去辦理賑災事宜,您才採取行動。您堂堂一朝宰相,居其位食其祿而不謀其事,太不應該了。」

範堯夫叉連連謝罪。程頤又指出他許多不是,然後告辭走了。事後他經常在別人面前說範堯夫的過失,說他並非當宰相的料。有人把這些告訴範堯夫,範堯夫只是笑笑,不作任何辯解。

有一天,皇帝有事召見程頤,程頤大談了一通治國安邦之策,皇帝聽了讚嘆不已,感慨地說:「你大有當年範相的風範。」

聽到皇帝把自己與範堯夫相比,程頤對皇帝的稱讚頗不以為然,忍不住提出質疑說:「範堯夫曾向皇帝進諫過許多忠言良策嗎?」

皇帝命人抬來一個箱子,裡邊全是範堯夫當年的奏摺。程頤打開觀看,見他當初指責的那些事,範堯夫早已說過了,只是由於某種原因,施行得不夠好罷了。

程頤紅了臉,第二天便登門給範堯夫道歉,範堯夫哈哈一笑:「不知者不罪,您不必這樣。」

明明被人誤解了,卻不肯出一言為自己辯護,範堯夫用自己的實誠感動了程頤。難怪他能後來居上,把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也難怪他為相多年,皇帝和朝臣都很少指責他。

以誠感人者,人亦以誠相應。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所以,以一顆誠心處世,更能得到別人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金玉良言」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北宋理學家程頤所講的話,意思是:我們以誠對待人,他人會有所感應,他會知道你的誠意與心意,反過來,他也會以誠待你。賞析這句話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互信的問題,有效的人際交往應當是真誠待人、互信互利的。
  • 曾國藩: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誠
    >《道德經》曰: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 。厚道是最高的精明,厚道之人,人人都願意與之交往,這樣的人讓人感覺踏實、放心,打心底裡信賴、敬重。厚道之人自帶「真善」貴氣。一個人能夠厚道待人,厚道處事,將來必定會有福報。3、人道酬誠《中庸》裡講:誠之者,人之道。誠,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底線,無論修身做事,第一件就是誠。《莊子》講: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心誠則靈)
    當然還有就是命理的關係,從八字命理的角度說有些人的八字本身就不適合讀書(比如說財損印讀書不可能好),對孩子來說讀書考學反而是一種煎熬,這些我在私下給個別孩子看八字命局也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反而是家長要調整培養的思路,這個時代條條大路通羅馬,只要孩子學會了學習能力和與人溝通的能力,我相信在未來的社會也能混的不錯。
  • 以誠求財,以信致富
    誠和信具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孟子曰:「誠者,天之道也」。誠是天道,文化內涵是坦蕩真誠、誠實不欺,所以「天道酬誠」。誠信是內心的光明、正直、純潔、坦然,是人的修身自律、砥礪人格,是人的言行品質對精神世界的投影,而非對物質世界的刻意包裝。莊子云:「真在其內,神動於外。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 曾氏良言:凡人以偽來,我以誠往,久之則偽者亦共趨於誠矣
    縱觀歷代傑出的兵家,都如曾國藩這般,重視以誠待下。「將不誠信,則卒不勇」,「上好信以任誠,則下用情而無疑」,關羽之所以不受曹操之情,堅辭美女和金銀,就在於他與劉備的兄弟之情。在戰場上,生死繫於一線,將以命託兵,兵才會以命事將。曾國藩認為精神的號召力是極為重要的。為官為將,必須要能夠「待人以誠」,以誠換誠,才可常保不敗。
  • 發圈必備50句經典短語,千言萬語抵不過一句話,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31、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32、成名每在窮苦日,敗事多於得志時。33、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後日又是矣34、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35、不精不誠,不能動人36、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37、從善如登
  • 莊子:不精不誠,不能動人,並不是你不優秀,只是不夠專注!
    生活中從來不缺乏聰明的人,但是能夠令我們感動的人,往往是那些看上去好像遲鈍愚笨,為人卻比較忠厚誠懇的人。不懂得走捷徑繞圈子,能夠專心致志、踏踏實實做好手頭的事直到圓滿完成,這樣精誠所至的精神無論拿來做什麼都會成功。莊子曾講過一個有趣的故事。
  • 做個誠實的人有多難——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
    好像我們一直持續在追求一個又一個新的目標,從未想到要讓自己停下來,審視一下自己,到底這樣的追逐是對還是不對。我發現我們小時候是最誠懇的,從來沒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想說什麼就說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無所顧忌。然而越來越大後,應了《菜根譚》上的那句話了:「涉世淺,點染亦淺,歷事深,機械亦深。」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三思而後行了。
  • 說「誠」: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相對於「信」側重言語的真實和能守信約,「誠」更側重於內心的真誠。誠的本義就是心意真誠、不詭詐。儒家思想中,誠首先與天道掛鈎。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是真實無妄,這與天理相同,因此稱「誠」為天道。那什麼是人道之誠?
  • 誠則信矣,信則誠矣
    誠信是人之脊梁,「山無脊梁,要塌方;虎無脊梁,莫稱王;人無脊梁,別做人,做個飯袋,裝米糧。」如果做到了「誠信」二字,就一定會得到人們的尊重。它是人與人交往應該遵守的原則。「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可見誠信的分量比山還重。「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人失去了信用,不知道還能做什麼。誠信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裡裡外外。
  • 立身之本:中國人對「誠」情有獨鍾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 以「誠」的修煉為例
    欺也者,自欺欺人,故誠既不欺人,亦不自欺。要達到誠以待人,誠以待己,殊為不易。所以,才有不少自欺欺人的事情發生。例如,學歷造假、文憑造假威脅著教育公平;夫妻之間相互對配偶不忠威脅著婚姻關係;少數官員沒有站穩人民立場背離初心,等等,這些都是不忠不誠,使欺使詐的表現。
  •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李清照因為作詩氣死丈夫趙明誠嗎?
    南來尚怯吳江冷,吳江冷,用《新唐書》中崔信明典故,《新唐書·文藝傳·崔信明》: 崔信明,青州益都人.......信明蹇亢,以門望自負,嘗矜其文,謂過李百藥,議者不許。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者,亦驁倨,數恌輕忤物,遇信明江中,謂曰:「聞公有『楓落吳江冷』,願見其餘。」信明欣然多出眾篇,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
  • 《秋蟬》唐風是漁夫,池誠是潛伏者,靳香找的人近在眼前卻不知
    《秋蟬》唐風是漁夫,池誠是潛伏者,靳香找的人近在眼前卻不知。文/巖姐,原創內容,抄襲必究!一個是劉歡飾演的池誠,是一個隱藏很深的潛伏者,他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也有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所以他不想耽誤靳香,更不想靳香為了自己犧牲幸福平安的人生,所以才會一再拒絕靳香,因為池誠隨時做好了犧牲自己的準備。一個是傅方俊飾演的唐風,他代號是漁夫,直接聯絡人是郝柏傑飾演的黃子華,也就是剛剛犧牲的香江。
  • 誠信:誠以養德,信以立身
    《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條目,又反覆論說,「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意誠而後心正」,而正心誠意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在這裡,誠是修養方法。 同時,誠又是道德境界。《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張君勱:立誠為本,學行並重
    作為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挑起者和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書》的發起人,張君勱的教育思想不僅來自中國傳統文化,而且來自他對蘇聯教育制度的思考與總結。因此,他的辦學站位高遠、視角廣闊。張君勱5歲入私塾,接受傳統文化教育。他的先生採用了「只須背誦」的方式來教學。而小君勱並不滿足於這種方法,他將自己所學與儒家經典中的一些章句結合起來,通過提問題的方式向先生請教。
  • 高則誠簡介 高則誠紀念堂
    高則誠高則誠本命高明,出身書香門第,人稱東嘉先生,是元代著名戲曲作家,也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作品有《琵琶記》《閔子騫單衣記》詩文《柔克齋集》二十卷等。高則誠簡介高明(1305年—明初),字則誠,一字晦叔,號菜根道人,人稱東嘉先生,浙江瑞安人。出生書香門第、翰墨世家,少博學,精《春秋》,工書法。是一位世界文化名人。至正四年(1344年)參加鄉試中舉,次年又中進士,從此進入仕途。歷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丞相掾、浙東軍幕都事、紹興府判官、江南行臺以及福建行省都事等職。為官清介廉明,敢忤權貴炎勢,調護百姓。
  • 做事以真,待人以誠,我們不負年華,勇往直前
    無論做人與做事,都離不開一個「誠」字,唯誠而看清一個人,唯誠而辨明一件事,還有兩句話叫「深明事理,知行合一」,「知行合一」這是王陽明先生的學說,認識事物本質與執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其在《傳習錄》中云:「只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 杭州解百: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關於購買「中誠信託.誠頤11號」信託產品
    、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並對其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承擔個別及連帶責任。重要內容提示: ●委託理財受託方: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本次委託理財金額:人民幣5,000萬元。●委託理財產品名稱:「中誠信託·誠頤11號集合資金信託計劃」A類信託產品。●委託理財期限:預計產品存續期限不超過9個月,自相應成立日起算。
  • 試論子思、孟子的誠與誠信
    一、誠的含義誠,實也 誠為真實存在 誠信思孟誠的哲學意義:誠相當於上帝職能,與道家道的地位類似,是一種無神論的宇宙觀。但又具有其神秘意義。  二、子思"誠"的來源:按侯外廬的解稈是"把孔子'能思'部分的'知',擴大為'誠',於是人道與神道合一,真所謂'以意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