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平均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戴眼鏡。在代表未來的學生群體中,眼鏡似乎成為了如同中性筆一樣的標配,小學生群體的近視率為百分之30,中學生的近視率更是高達百分之80。甚至在幼兒園裡都有孩子早早掛上了眼鏡。數據顯示,我國近視總人數已經超過4億5千萬。除近視鏡外,太陽鏡、隱形眼鏡、老年眼鏡以及眼鏡護理工具正在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周圍,看看身邊的朋友你就能感覺到,這是一個規模如此龐大的行業,業內預測,到2020年,我國眼鏡行業的規模將達到850億元之巨。
由於個人配鏡需要測量近視度數、瞳距、臉型等多項數據,這讓個人配鏡擁有了半定製屬性。也就是說,為了獲得最好的配鏡服務和佩戴體驗,線下門店在目前來看是很難被線上電商所取代的。這也造成了眼鏡行業雖然毛利率高,但實際利潤率卻不到百分之10的尷尬處境。外界盛傳,一副中端眼鏡,其成本往往不足100元,但在面向消費者的零售中卻能賣出500元以上的高價。人們藉此批評眼鏡行業是吸血鬼,應該納入醫療器械,控制廠商逐利。
那麼開一家眼鏡店賺錢嗎?
其實眼鏡本身的成本僅佔整個產業成本的百分之13.7,僅對比眼鏡成本就說利潤高其實是不合理的。在線下連鎖眼鏡店鋪中,人工成本和店鋪租金合計吃掉了超過5成的成本。開一家眼鏡店還需要一次性投資購買專業設備,在目前的市場上,一套二手中端設備也需要至少10萬元才能採購下來,專業的驗光師不僅工資高還不好找。在二線城市加盟一家連鎖眼鏡店需要一次性投入大約30萬,除此之外,還會有更高的運營成本,再除去稅費,行業平均的淨利潤僅為百分之9.1。
目前,我國眼鏡門店數量已超過31000家,各品牌依然處於激烈的競爭狀態,據統計,排名前十的眼鏡品牌的市場佔有率合計為兩成左右,行業內依然沒有形成特別優勢的企業和品牌,各家都在積極探索,發力爭取市場。
對於大部分中小眼鏡廠商來說,如何滲透自己的銷售網絡一直是一個難題。其中的核心原因在於,門店開設成本高。由於學生是近視眼鏡的主要銷售群體,眼鏡店不得不儘量分布在校園周圍。但眾所周知,學校附近的商鋪租金普遍較高,還有一些隱形的準入門檻,同時,競爭也會更為激烈。而眼鏡的其他品類比如太陽鏡、隱形眼鏡等已經具備了一些個人裝飾的屬性,有越來越多品牌選擇把店面開到商場裡,如此一來,店鋪成本又上了一個臺階,人員成本和運營成本也伴隨著水漲船高。
而對於大型連鎖眼鏡品牌而言,也有自己的難處。由於眼鏡特殊的店鋪經營模式,在門店內,配鏡師通常會在一定程度上居於主導地位。多數消費者都會在配鏡師的指導下完成購買,這就對配鏡師提出了極高的要求。怎樣避免以次充好等不誠信的經營行為,成了連鎖品牌品質控制的突出問題。
國內頭部品牌也在面臨著國際大型品牌的不斷衝擊。2005年,國際品牌先後進入中國,比如北美品牌亮視點作價2.9億元收購北京雪亮眼鏡,收購經營網點278個,隨後,法國的依視路,德國羅敦司得、日本豪雅也相繼進入中國。客觀上講,國際眼鏡品牌對於國內品牌起到了示範學習的作用,但也加劇了整個市場的競爭。
從發展趨勢上來說,即使受限於半定製的銷售模式,但眼鏡行業從來沒有放棄對於電商銷售渠道的探索。不同的品牌對於電商的運用方式也不盡相同。以近視鏡為例,很多品牌採用了線上購買,線下加工的方式。消費者從電商平臺選擇自己心儀的框架和鏡片,再去到實體店由專業的驗光師進行驗光和眼鏡的加工製作。購買和加工正在一步步呈現分離的趨勢。對於實體店來說,也省去了一部分眼鏡採購壓貨的成本。
未來,我國的眼鏡行業將進一步整合,行業內將產生龍頭企業,形成品牌優勢。營銷上也將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個性化,針對不同人群將更加細分眼鏡品類,目前來看,產品調性、科技元素、時尚表現力將成為區分品牌的重要指標。眼鏡行業的未來依然充滿想像力,數據顯示,2011年眼鏡行業完成營業收入175億,2016年該數據增長為330億,預計到2022年,整個行業的營收將達到54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