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眼鏡是暴利,那麼開家眼鏡店,能賺錢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這個話題。
按照我們「賺錢這點事」以往節目中總結的公式,看一個項目靠不靠譜,首先要從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第一,行業有多大?
根據國家統計局以及wind數據顯示,中國眼鏡零售市場最近一年的總體規模已經接近700億。而根據業內TOP 5的鏡片、鏡架、太陽鏡、老花鏡、隱形眼鏡等企業的中國地區銷售數據來分析,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接近1100億。
大家可能覺得這個1000億已經超乎想像,已經足夠大了。但是我們再看看鄰邦日本以及在全球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市場數據,就知道這1000億算是怎樣一個水平線了。
中國是全球眼鏡最大的製造國和出口國,佔據全球眼鏡市場近90%的份額。所以想知道全球各國的眼鏡市場規模數據並非難事。
以日本為例,其2017年的人口總量約為1.27億,年度眼鏡零售市場規模折合人民幣約為1100億,人均年度購買眼鏡的費用為866元人民幣;
再以美國為例,其2017年的人口總量約為3.26億,年度眼鏡零售市場規模折合人民幣約為3000億,人均年度購買眼鏡的費用為920元人民幣。
而中國人口總量約為14億,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卻僅僅為1000億,人均年度購買眼鏡的費用為71元人民幣。
可見,未來中國眼鏡零售市場的規模增量是無限的。僅參考美、日的市場狀況,人口總量與市場規模成正比,那麼成熟後的中國眼鏡零售市場規模將穩穩的超過10000億。
可見,從行業來看,中國的眼鏡零售市場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市場。
第二,行業現狀怎麼樣?
同樣我們先看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是怎樣的一個狀況。
以人口總量6600萬的英國為例。覆蓋整個英國眼鏡零售市場的有4大連鎖,分別是:Specsavers、Boots Opticians、Vision Express、David Clulow。
其中,以Specsavers所佔市場份額最為龐大,接近50%,剩餘的50%市場幾乎被另外三大連鎖瓜分完畢。當然其中也夾雜著零星的小連鎖和單店,但是規模都非常小。
再比如義大利,更是全球最大眼鏡公司Luxottica的天下。到了德國,大街小巷看到的都是Grand Optical。
可見,在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市場,眼鏡零售幾乎都是被寡頭們絕對壟斷的。而中國市場呢,店鋪數量最多的是寶島眼鏡,號稱1200家門店。但是每年市場規模也僅30億人民幣左右,較之1000億的整體市場規模,也僅佔3%左右的市場。而上市公司博士眼鏡,一年約5億的銷售收入,佔據整體市場規模僅0.5%左右。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中國眼鏡零售市場是一個極度分散的狀況,沒有絕對的寡頭引領行業的發展。而根據歐美成熟市場的狀況判斷,未來這樣極度分散的市場格局,一定會發生改變,也一定會出現銷售規模數百億的3~5家大型眼鏡零售寡頭。
第三,產品競爭狀況如何?
這一點我們很容易就知道,都不需要做詳實的數據分析。因為我們大多數人,自己或身邊的親朋好友都戴眼鏡,那麼請問,寶島眼鏡、博士眼鏡、吳良材眼鏡、茂昌眼鏡等,他們賣的產品有差異嗎?
是的,眼鏡零售市場「產品同質化」是一個最大的問題。那麼產品同質化會造成怎樣的後果呢?那便是用戶對零售商沒有忠誠度可言。
就拿我們自己來說,去年在A眼鏡店配了副眼鏡,花了1000元。今年想換眼鏡了,你還會「不得不」選擇去A眼鏡店配眼鏡嗎?我想大多數人會選擇最方便的方式配一副新的吧?因為幾乎所有眼鏡店賣的產品都差不多,價格也都差不多,那麼我們又何苦捨近求遠呢?
而從行業的數據來看,中國眼鏡零售市場的口碑復購率大約為5~7%,是一個低得可憐的數字。這也印證了我們上面所述。
第四,用戶的痛點是什麼?
這個毋庸置疑,大家肯定會異口同聲的說出一個字:貴!
但是我們不能光看問題表面,要分析背後的實質。是什麼導致用戶覺得眼鏡產品貴呢?如果按照歐美發達國家的數據,中國的眼鏡其實已經相當便宜了。
首先,產品同質化,導致用戶覺得眼鏡貴。
蘋果手機和小米手機,哪個貴?顯然是蘋果。但是為什麼蘋果手機的市場份額遠遠要超過小米呢?而且也很少聽到人說蘋果手機貴啊?!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兩者的產品存在著極大的不同。買蘋果的人覺得蘋果給自己帶來的價值是超過自己支付的貨幣成本的。
那麼眼鏡為什麼會讓人覺得貴?因為,用戶花錢購買眼鏡,獲得的價值感並不強,沒有感到物超所值。所以才會產生「貴」的想法。
其次,傳統眼鏡零售店鋪的運營成本太高。
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先生,在接受東方衛視波士堂現場採訪時,曾親口說過傳統眼鏡零售業受到物業成本、人力成本高昂的制約,實際的稅後淨利水平僅6%左右。
而上市公司博士眼鏡的財報也很清晰的印證了王智民先生所說不假。
我們按照博士眼鏡的財報數據,做以下數據模型推演:
一家眼鏡店一個月營業收入10萬元,由於銷售成本佔據50%(房租、物業、水電等),因此5萬元是交給了房東。每家店需要招聘最少4名員工,每2名為一組,做一休一。每月的人力成本為最低6000元/人,4個人就是24000元。再刨去佔據20%的產品成本(鏡架、鏡片),最終一家門店的利潤僅為6000元。
根據這個數據模型我們不難看出,傳統眼鏡店不得不把每一副眼鏡賣得更貴,否則眼鏡店可能會因為無法支撐高昂的物業成本、人力成本而關門倒閉。
第五,業內零售商口碑如何?
我們上面已經說過,傳統眼鏡零售業的平均口碑復購率僅為5~7%,而我們在「賺錢這點事」以往的節目中也已經不止一次的提到過:沒有口碑和復購的商業模型,相當於沒有形成商業閉環,也就是不成立的商業模型。而5~7%的口碑復購率,幾乎已經低到可以忽略不計了,不是嗎?
因此,通過以上公式的5點,我們不難得出結論:雖然眼鏡行業未來市場巨大,機會也巨大,但是由於以下幾點桎梏,至少在目前來說,開一家傳統實體眼鏡店是很難賺錢的。
1、成本高。主要表現在物業成本、人力成本等方面;
2、效率低。眼鏡店同質化導致頭部效應缺失,用戶購買力被分散;
3、產品同質化。沒有差異化的產品作為拳頭,很難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4、性價比不高。主要表現在產品賣得太貴;
5、服務水平參差不齊。寡頭缺失,培訓體系不完善,行業平均水平差。
那麼,如果有一種商業模式能夠解決以上這5點傳統眼鏡行業的痛點,那麼就可以說是前途無量的。那到底有沒有這種商業模式呢?我可以很負責人的告訴大家:有!而且已經運營了近9年,各方面的數據也已經驗證了這或許是未來中國最大也是最賺錢的眼鏡零售模式。不過,為了避免廣告嫌疑,在這裡我就不多作闡述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自媒體公眾號「金同會客廳」小窗與我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