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目前在中國所有的省份裡面,經濟實力無疑是絕對的NO.1,過去30年,有很多省份都想挑戰廣東在國內第一聲的地位,但從來沒有一個獲得過成功,在目前的格局中,能夠有可能有資格挑戰廣東地位的只有江蘇和山東,而在中國所有的省份裡面和廣東最像的確是山東
廣東和山東兩者都屬於沿海省份,在國內都屬於經濟發達省份的第一梯隊,都是雙子星城市雙核驅動的省份,況且兩者都帶一個「東」字,在國內省份GDP排名中,廣東已經連續30幾年高居第一,2019年達到107671.07億元,山東則排名第三,2019年的GDP為71067.5億元,兩者的差距達到了36000多億元,山東和廣東之間差了差不多一個上海,儘管如此,山東也從來沒有將排名老二的江蘇當作追趕的目標,山東的目標一直是廣東。
超越廣東成為國內GDP第一省對於山東來說不是單純的排名問題,而是榮耀,是山東復興最具標誌性的成就,沒有之一,當年的山東也做過中國省份GDP的老大,山東GDP雄踞國內第一離現在也沒有很多年,但是在山東人的心裡,山東不做大哥已經很久了。
把時間拉回到30多年前,山東GDP 1982年為395.38億元,1983年為459.83億元,1984年為581.56億元,1985年為680.46億元,而同期的廣東1982年GDP為339.92億元,1983年為368.75億元,1984年為458.74億元,1985年為577.38億元,這幾年的廣東在國內排名不但低於山東,而且低於江蘇,只能排在第三位,可以說,山東經濟也曾經在全國執牛耳,但是後來因為廣東省經濟加快了改革,尤其是深圳的特區發展迅速,使得廣東省經濟連續多年在全國最高,同樣江蘇省的經濟也在開放中獲得了巨大發展,蘇南模式鄉鎮經濟也一度轟動全國,山東雖然發展也很快,但是在和廣東江蘇的較量中,不但失去了龍頭大哥的地位,而且也長期被江蘇壓制,只能屈居第三,而且後面的追兵也越來越迫近,山東的壓力巨大。
改革開放40年來山東從中國經濟一哥滑落到第三,且被廣東和江蘇甩得越來越遠,山東的經濟到底怎麼了?山東的未來究竟會怎樣?其實政府和人民大家都在想,從比較務實的角度,山東追趕的應該是江蘇,但是從理想的角度,從未來的角度,廣東始終是山東不能磨滅的情節,因為二者太像了,超越了江蘇又能怎樣?特別是做過老大的山東,怎麼可能甘心屈居第二?
其實山東應該要反思的是和廣東的差距到底在哪裡,是地理位置?是國企數量?是私企數量?是科技?是思想僵化?官本位意識?是營商環境?是交通?是龍頭企業?是外商投資?這些原因都有,但是我覺得主要的差距是城市的差距,說的更白一點,是青島和深圳的差距,濟南和廣州的差距,30年前的1991年,青島的GDP為195億元,而同期的深圳只有175億元,從1992年深圳反超青島之後,就一路絕塵,青島再也看不見深圳的影子了,到了2019年,深圳為26927億元,青島的GDP為11741億元,兩者相差了15000億,深圳是青島的兩倍還多,而2019年的廣州GDP為23628億元,濟南的GDP僅有9443億元,同樣不到廣州的1/2,如果對比兩個省份的經濟總量,差距大約就是青島加濟南和深圳加廣州差距的綜合,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問題,剔除濟南青島之後的山東並不比剃除廣州和深圳的廣東差,這也是山東對標廣東的勇氣和底氣。
山東最近兩年一直在對標廣東找差距,一直在做新舊動能的轉換,也一直在提高濟南省會城市的首位度,但是青島和深圳的差距,濟南和廣州的差距讓人不忍直視,短期內,山東超越廣東是不現實的,甚至超越江蘇都不現實,但是山東有韌勁,有勇氣,也有直面差距的膽氣,更有追蘇趕粵的蓬勃之氣,雖然不曾超越,但山東一直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