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中被家喻戶曉的古代人物,一定包括孔子和關公,這二位分別是我國的「文聖人」和「武聖人」。在中華文化的體系中,「聖人」指知行完備的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無限存在,換言之「才德全盡謂之聖人」。作為影響力貫穿整個封建社會的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夫子以自己的學術思想和文治之功,受到了歷代帝王的尊崇。即便是元、清這類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也對孔夫子推崇備至。也正因如此,孔夫子憑藉自身絕對的影響力,被一步步推上「文聖人」的地位,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和「文」相對的就是「武」,只有「文聖人」不能沒有「武聖人」,於是關二爺便成了「武聖」。毫無疑問,在漢末三國的亂世當中,劉備帳下的關羽是當時的一流武將。拋開《三國演義》中的藝術成分不談,就正史而言,關羽也擔得起一個「忠」字。但是將這位名將與前後的諸多名將放在一起,會發現關二爺的戰績,其實並不具備絕對的優勢成為「武聖」。橫掃天下的韓信、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直搗黃龍的嶽飛,他們的戰功似乎都不輸關二爺。那麼關二爺是如何成為「武聖」的呢?專家:資本的力量。
事實上,早在關二爺之前,我國古代就已經確立了「武聖人」的人選——西周開國功臣姜子牙。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繁榮富強的唐王朝開始建設文化事業,尊姜子牙為武成王,祭典與孔子相同,並以歷代良將為十哲象坐侍,武廟自此誕生。在文廟中,以文宣王孔子為「聖王」、孟子為「亞聖」;同樣的在武廟中,以武成王姜太公為「聖王」、張良為「亞聖」。此外,文武二廟都設有「十哲」和「七十二子」,關二爺也和張三爺一起,位列武廟「七十二子」當中。
唐朝構建的這一套文廟、武廟體系,一直延續到了明朝初年,宋、元兩朝只在配享的人數上做了變動。直到朱元璋洪武年間,明朝才廢除了武廟信仰,只保留了文廟信仰。此後的三百多年裡,中國都是沒有官方認證的「武聖」存在的,直到清雍正八年(1730年),才正式確立關羽為武聖,並以祭祀關羽的關帝廟為武廟,和文廟並列。也正是從此時開始,關二爺才正式坐到了和「文聖」孔子並列的位置,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第二代「武聖」。但尷尬的是,關二爺的這個「武聖」排面遠不及姜太公,從祀的只有關興與周倉二人而已。
那麼問題就來了,歷代名將這麼多,為何偏偏選定關二爺為新任「武聖」?這就得從一群商人的崛起開始說起了,他們就是清初非常活躍的晉商。明朝末年,晉商就選擇了支持後金政權,不僅利用出關通商之便利為後金運送物資,甚至還直接傳遞情報。因此後來的清朝在入關之後,也對晉商非常的支持。晉商在朝廷的支持下,將生意做到了全國各地。當財富增加之後,晉商就希望有一位神仙能夠保佑自身的經營,於是同為山西人的關二爺,就成了不二之選。
晉商在全國各地都有票號、錢莊等產業,他們以關二爺為自家的「武財神」。隨著晉商影響力的日益增大,他們對關二爺的信仰也被越來越多的外地老百姓所接受,再加上成書於明代的《三國演義》的影響,所以各地也在晉商的影響下開始崇拜關二爺。由晉商創造的對關二爺的信仰,經過整個康熙年間的發展,已經成為了一種全國範圍內的普遍信仰了。再加上明朝廢除武廟導致的「武聖」信仰的缺失,所以關二爺成為新的官方認可的「武聖」,也就順理成章了。
事實上,早在晉商之前,對關二爺的信仰就已經漸漸出現了。比如宋徽宗追封他為「義勇武安王」,經過南宋、元、明幾代帝王的加封,至順治九年(1652年)就已經成為了「忠義神武關聖大帝」。在雍正朝被正式確立為「武聖」後,後世之君對關二爺的追封級別也越來越高,在光緒五年(1879年)已經成為了「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時至今日,關二爺也依舊是我們老百姓心中的「武聖人」和「武財神」。而他能夠獲得這麼高的後世地位,晉商團體的資本的力量是不容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