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深圳市政協委員議事廳第二期「搶抓灣區機遇做強中軸脊梁」召開,探討如何謀劃粵港澳大灣區的「中軸線」。有政協委員建議在灣區機遇下謀劃、規劃中軸線,通過深圳的龍華區,分別向南北延長,南邊延長到香港,成為一個深港合作的中軸線,而北邊延長到惠州和河源,形成一條產業上的「中軸線」。
打造中軸線,營造城市精神空間
對於什麼是城市的「中軸線」,深圳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陳可石解釋,中軸線實際上是城市營造的精神空間,例如故宮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凱旋門在巴黎的中軸線上,深圳也理應營造一條中軸線。
龍華區政協委員、龍華區錦繡科學園董事徐迅說,當年建築大師吳良鏞和周幹峙曾在深圳規划過一條中軸線,這條線從香港口岸、會展中心、市民中心、中心書城、音樂廳、蓮花山、梅林關、梅觀高速、松山湖等地一路延展下來,這是一條地理上的中軸線,不僅聚集了華為和富士康,還有幾條高速公路縱橫交錯。
在此基礎上,龍華區政協委員、龍華工業和信息化局(商務局、金融工作局)副局長徐紅麗提到,不僅是要規劃地理上的中軸線,還要規劃產業上的中軸線,規劃成全球最大的智能終端產業科研和製造基地,繼而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發展的主軸。這一意見,得到了不少在場市、區政協委員的贊同,紛紛表示深圳應當打造這樣一條「中軸線」。
委員建議龍華規劃成「中軸脊梁」
對於該如何打造中軸線,深圳市政協委員、龍華區政協副主席仙新民提議,可以發揮好龍華在其中的作用。「龍華可以起到輻射和帶動作用,一是合縱連橫,二是南聯北拓,三是承上啟下,四是輻射帶動。尤其是南聯北拓,可以通過地理優勢連接香港、東莞、惠州和廣州。
徐紅麗說,今年區兩會上就提出要打造龍華的「三城兩鎮一商圈」,其中「三城」中就有關於「北站新城」的規劃,以廣深港高鐵開通作為契機,啟動「深港合作區龍華示範區」的試點。除此以外,徐紅麗還介紹,要在九龍山智能產業園區打造「廣深莞惠智能協作合作區」,還計劃圍繞梅觀高速做強「梅觀高速科技創新走廊」,加快釋放沿途1 .2平方公裡的土地,使龍華成為深圳產業實心化的區域支撐,打造媲美美國波士頓的「中國128公路」。
陳可石說,建議參照《孫子兵法》的戰術,在龍華的規劃設計上做出一個「中軸脊梁」的形來,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有形才有勢,而現在更應該抓好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機遇,建議中軸脊梁的概念寫進政府工作報告中。
延續陳可石的話題,深圳市政協委員、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陶一桃則說,深圳打造的中軸線是貫通大灣區一體化的樞紐帶,另外通過這條中軸也可以形成「虹吸效應」,最終完成深圳的極點帶動效果。
亟待解決:龍華交通規劃不足、土地利用率不高
儘管有區位上的優勢,但是目前龍華區的發展中依然暴露出一些問題,對此也有不少政協委員指出。仙新民指出,龍華交通的發展依然跟不上規劃。他說,在深圳軌道四期的規劃中,涉及龍華的規劃只是福田的1/10,更不要說四期規劃周期是十年時間,在其中龍華需要發展,但是交通成為了發展的障礙。
徐迅補充說,目前龍華只有地鐵5號線、4號線,到深圳軌道三期建設完成後,軌網密度也只有市區的29%。在目前的形勢下,不管是市民居住還是產業投資,對於軌道交通的依賴性都非常大。
龍華區政協委員、深圳市匯川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付作軍說,除了交通短板以外,他認為龍華的土地可利用率不高,建議在龍華北部打造一條先進位造產業帶,將龍華區北部和東莞的產業鏈銜接起來。
其間,不少政協委員指出,梅觀高速的改造至關重要。徐迅就說,梅觀是創新走廊,旁邊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分別是富士康和華為,這兩家帶來的產業跟上下遊的基礎,應該把梅觀當成產業大道來對待,不僅有人流、物流,還有科技流,如果有大量科技園的聚集,這條路的最北端就可以做製造業的布局,中段和後段就可以做科教和研發的布局,還有上市企業的布局,最終將這條道路布局為產業大道。
採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