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無錫市甲骨文學會還將舉行一期文字的交流與評點。令他們沒想到的是,這個非常小眾的學科,去年下半年開始連開十期公益講座反響不錯,受到了老老少少的歡迎。今年他們還想大幹一場,讓更多人參與到中國最形象生動的甲骨文賞析與研究中,破譯文字的奧妙,培養研究甲骨文的好苗苗。
學會成立10餘年 最年長成員90多歲
無錫早在2005年10月就成立甲骨文學會,是除了武漢外的全國第二座城市。無錫市甲骨文學會會長周錫民對書法頗有造詣,他表示,學會共有60多人,最年長的成員已有90多歲,以書法界的人士居多。不過,這幾年,學會也在注重梯隊建設,最近吸引了幾位30多歲的成員。「以前人們認為書法的歷史是從晉朝開始的,發現甲骨文後,把書法史前推到了商朝」,周錫民說,甲骨文已具備了書法的用筆、結字、章法三個基本要素。書法家們用甲骨文來書寫作品時,線條嚴整瘦勁,曲直粗細均備,顯得古樸而爛漫,別有韻味。而用甲骨文來鐫刻印章,其獨特的字形也受到業界的推崇。
對甲骨文有所研究,創作中就不易寫錯字。周錫民說,現在一些書法界人士喜歡用各種古文字來創作作品,但經常會出現問題。他舉例說,「裡」字有表現一裡路、兩裡路這樣裡程的意思,還有表示裡面的意思,在古文字中,這是兩個不同的字。有的書法家用了古文字創作作品,但字形和字義其實並不是同一個,會貽笑大方。他建議,書法愛好者可學習一些甲骨文知識,對他們的創作有益。
九成甲骨文與人類身體和行為有關
2017年,無錫市甲骨文學會在惠山古鎮九號別院聖凱堂等場所,舉辦了《甲骨文的藝術魅力公益性講座》10場,吸引了社會愛好者600多人次參加,從甲骨製作工藝、拓片賞析到書法藝術欣賞,很多文化愛好者都被其深深吸引。
其實,除了成年人對此感興趣外,周錫民發現小朋友也對甲骨文感興趣。漢字是象形的藝術,最原始的甲骨文自然和圖形是最接近的,很得小朋友們的歡心。學會在錢橋中心小學給小朋友開了興趣班,20多分鐘講一個字,孩子們眼睛都不眨一眨,聽得津津有味。
周錫民說,現在估計有4000多個甲骨文的文字,確認的不到一半,能使用的也就是1000字不到。其中九成甲骨文都與人的器官、人的行為有關。甲骨文中的「人」字就是人的側面,一撇一捺分別是人的手和腳。「大」則張開雙臂雙腿、頂天立地的成年人,表示已是大人了。講課時寫出來的甲骨文,小朋友一看就懂,常被引得哈哈大笑,不知不覺中加深了對字詞含義的了解,字也記得更牢。學校特意布置了不少與甲骨文有關的氛圍,展示了龜甲、石頭上的甲骨文,還把同學們自己寫的甲骨文書法做成展板,饒有趣味。
最近有一些文化場所也在積極和學會聯繫,希望他們去開甲骨文課,覺得這種文化的推廣與當前部分市民對小眾神秘事物追求會有所契合。
破譯一個文字能拿10萬獎金
2017年11月,甲骨文順利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諮詢委員會的評審,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讓這一古老的文字再次引發了世界的注視。目前,無錫市民對這種文字關注得還較少,氛圍還不夠。其實早些年,周錫民說,他們就提出了讓甲骨文走進課堂的建議,但一直因經費問題擱淺。這兩年,蘇州和浙江瑞安都加大了在學校中普及甲骨文知識的講座。他們也想重啟這項古文字的普及活動,最近除了錢橋中心小學,也有育紅小學的老師加入了學會,希望一起致力這一文字的推廣。去年,學會入選無錫市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文化服務的70個項目之一,也讓他們倍感肩頭責任重大。
此前,河南安陽中國文字博物館發布公告,破譯未釋讀的甲骨文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10萬元;對存爭議甲骨文作出新的釋讀並經專家委員會鑑定通過的研究成果,單字獎勵5萬元。周錫民說,前不久,美國有位普通老師確認一個新的甲骨文字,直接晉升教授。中國人自己的文字,中國人都不研究、不懂,有點太可惜了。今年,他們希望能夠加大甲骨文的公益推廣力度,讓更多人走近這些閃爍著千年前祖先們智慧的文字,聯結中華文化的前世今生。
(晚報記者 黃孝萍/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