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1周年,研究成果陸續出爐。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力爭經過5-10年努力,產出一批具有深遠影響的成果,提升中華文化價值引領力。
早在2019年11月,在四川省委宣傳部指導推動下,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揭牌。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協調返聘學科帶頭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國引進人才、招收博士後,形成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的基本研究團隊,確保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薪火相傳、代代不絕。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何方迪
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成立一年,取得了什麼研究成果?11月25日,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採訪了川大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彭裕商,獲悉冷門絕學碩果纍纍,甲骨文的排譜系聯工作將於明年上半年結項,新修《甲骨文字典》項目將在公示期滿後正式立項,未來5-10年,古文字研究成果或迎井噴。
甲骨文研究有多火?
26年前的舊書一書難求
古稀之年的彭裕商教授,自1978年考入川大並師從徐中舒先生,從事甲骨文研究已經43載。提起甲骨文研究,他興致勃勃,將記者帶進自己的書房。一整面牆的書櫃裡,整整齊齊地擺放著大部頭的研究著作。
彭裕商教授從書櫃裡抽出一本泛黃的著作,那是一本入選了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的《殷墟甲骨斷代》。1994年,彭裕商教授完成這部著作之後,由於甲骨學文字不好錄入,只得交由專人用工整的筆跡手寫而成。
時隔26年,這部《殷墟甲骨斷代》成為研究甲骨文的一本不可或缺的重要學術著作。當年定價只要19.6元一本,如今在二手書交易市場上出價兩三千元,依然一書難求。甲骨文研究的火爆程度,可見一斑。
「當年報考研究生,徐中舒老師開出的參考書目中《左傳》等古籍我都讀過,並且在自學古籍的時候,我對甲骨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於是在這一領域研究至今。」彭裕商教授高興地告訴記者,他帶的碩博研究生對甲骨文保持熱愛,「幹我們這行,沒有發自內心的熱愛,幹不長久,也做不出成果。」
為何要研究古文字?
樹立中華民族文化自信
古文字和先秦史,堪稱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對這些中華文化基因的根源進行研究和探索,將為樹立文化自信奠定學術基礎,意義重大。
「古文字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字,是現代漢語的前身,中國人的根。這些流傳於商朝的文字,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看似遙遠,但我們仍然需要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彭裕商教授說。
他隨手在本子上寫了幾個甲骨文,讓記者辨認。這些甲骨文中,「人」字很好辨認,而「唯」字則無從認起。
彭裕商教授笑言,甲骨文的研究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文字,比如一、二、三、人、手;一類是缺乏中間環節,需要破譯甲骨文與現代漢語之間的關聯;另一類則是從西周就被捨棄的文字,根本沒有繼承,無從認起。甲骨文研究人員著力於破譯其中第二類文字,於是就有了1988年首次出版的《甲骨文字典》。
有何研究成果?
未來5至10年或將井噴
古文字的學習難度大、研究門檻高。四川大學古文字與先秦史研究中心掛牌成立,並協調返聘學科帶頭人彭裕商教授、面向全國引進人才、招收博士後等,形成6名教師、24名在讀博碩士的基本研究團隊。中心成立以來的重心之一,就是加強人才培養,如今已引進3名博士,大大提高了科研能力,讓冷門絕學薪火相傳。
彭裕商透露,甲骨文研究代代相傳,迄今為止已經發現了4000多個甲骨文,其中包括可以識別的1000多個單字。在此基礎之上,中心繼續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甲骨文的排譜、分類等工作。這是甲骨文研究的重要基礎工作。
甲骨文分類,就是把內容按戰爭、祭祀、田獵等不同類別進行劃分,然後再對其進行排譜,整理出時間順序。因為甲骨文刻有幹支,對時間加以區別,可以區分在哪一代發生了什麼事,多角度、多側面地揭示其所反映的歷史文化內涵,進而再深入研究當時的卜法系統、卜筮制度以及有關數術文化的內涵。如今,這項工作即將收尾,將於2021年上半年完成。
不認識甲骨文怎麼辦?你需要一本專用的字典。值得一提的是,新修《甲骨文字典》國家重大招標課題自11月19日開始公示,即將期滿,正式立項。這個項目預計耗時5年,在32年前手寫體的甲骨文基礎之上做出修訂,對識讀、分期斷代等方面的新成果進行補充。
比如,新增了「唯」的甲骨文,表達唯一的意思;比如一部分被認為是「來」字的甲骨文,其實應該是「麥」。這些被誤讀、被修訂以及新增的甲骨文,都將在這本新修《甲骨文字典》逐一收錄進去,預計將於2026年完成並出版。
談及甲骨文研究的現狀,彭裕商信心十足,儘管尚有一些甲骨文相關的文物尚未考古發掘,不排除會出現新的字形,但目前已經發現的4000多個甲骨文,應該佔據總數的九成。「在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之下,四川古文字研究欣欣向榮,學術含量極高,未來5-10年,古文字研究會湧現出很多成果,大家敬請期待。」
相關背景
四川是中國古文字研究四大重鎮之一
漢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活化石。據中國文字學會會長黃德寬介紹,古文字造形蘊含了諸多文化要素,反映了造字時代的一些文化現象,研究古文字可以發掘許多古代歷史文化信息。
四川是全國古文字研究的重地之一。四川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創建的四川大學古文字研究室,與北京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的古文字研究室並稱國內古文字研究四大重鎮,在甲骨文、天回醫簡、巴蜀圖語等多個領域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
1899年,清末金石學家王懿榮在一種河南人常用於入藥的「龍骨」上發現了古文字,開始重金收購有字甲骨。1928年,歷史學家傅斯年牽頭對河南安陽小屯殷墟甲骨進行首次科學發掘,起獲有字甲骨2.4萬餘個,震驚海內外學術界。此後,殷墟先後出土有字甲骨約15萬片,已辨認出近5000個單字,可轉譯為漢字大約1700多個,但大多數字義仍不可解。
殷墟甲骨所記載的資料將中國的有文字記載的可信歷史提前到了商朝,並確定現代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中演變而來的,也由此產生了一門新的學科——甲骨學。
1937年,徐中舒來到四川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開啟四川甲骨文研究先河。徐中舒1925年考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梁啓超等,在校期間的大量時間都用在了向王國維學習古文字上。上世紀80年代,徐中舒牽頭開始編纂《甲骨文字典》。彼時,甲骨學的研究已近70年,學界卻無一本對甲骨文進行全面介紹的字典。
1989年,《甲骨文字典》正式出版。該字典以徐中舒數十年來的研究成果為基礎,首創了字形、解字、釋義結合的編纂體例。此外,《甲骨文字典》廣泛吸收了當時學術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釋出許多新字,糾正了許多以往考釋工作中的謬誤,成為甲骨學劃時代的巨著。(記者 何晞宇)
原標題:四川古文字研究成果或迎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