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暴怒、劇烈爭吵:你為何總出現突然猛烈爆發的情緒?

2020-12-18 澎湃新聞

原創:KY作者 / Celia 編輯 / KY主創們

近期,電影《小丑》在朋友圈爆火,在一向嚴苛的豆瓣也斬獲了8.8的高分。

片尾處,在節目主持人的詰問下,小丑情緒崩潰,再度舉槍行兇的一幕令人印象深刻:

影片中小丑的悲慘經歷,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共鳴。任誰經歷這樣的悲慘遭遇,都難免情緒失控,更何況是小丑這樣飽受精神疾病困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邊緣人士?

回憶一下,即將過去的一年裡,關於情緒失控的社會新聞頻繁發生。

今年四月,一位深夜騎車逆行的小哥被交警攔下後爆發,一邊是要求他加班的公司,一邊是催著他回家送鑰匙的女友,自己卻因為逆行被攔在路上。

小哥情緒崩潰摔了手機,在交警面前痛哭失聲。

今夏上熱搜那位重慶保時捷女車主,因為違規在斑馬線上掉頭與另一位車主發生爭執,情緒爆發,衝上前掌摑另一位車主,沒想到卻被反扇耳光。

而前不久的一條新聞更加令人痛心——一對情侶在馬路中央發生爭執,男生在情緒失控狀態下擊倒女友,導致女生被駛來的汽車撞傷,在送醫途中不幸身亡。

像案例中這樣突發的情緒失控,甚至做出傷害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通常是個體受到應激源(stressor)的影響,自動開啟了「情緒應激(emotional stress response)」模式。

在生活中,應激源可能是來自外部的任何一種刺激性事物,包括但不限於:

軀體性的,比如疾病或疼痛;

心理性的,比如心理創傷;

也可能是環境變化、社會事件等因素。

看到這裡也許你會好奇,同樣是受到應激源的影響,為什麼有些人特別容易出現情緒應激反應?情緒應激總是突然發生,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前應對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情緒應激背後深層的心理機制,以及應對它的3個關鍵方法。

王爾德有句話,可能說出了許多人的心聲:「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緒所左右。我想使用它們,享受它們,支配它們。」

但現實是,我們中的仍有很多人,經常被自己的情緒影響。尤其是在外部壓力較大時,非常容易出現情緒的應激反應。

應激反應,又稱一般性適應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雖然叫這個名字,但它並不是一種病症,而是一系列的身心反應,分為三個階段:

1. 警告反應期(Alarm):當應激源出現時,我們的身體會進入「戰或逃」模式,準備應對壓力或刺激。

比如,一想到要比賽或是上臺演講,你首先感到的是心跳加速、肌肉緊張,等等。

2. 抗拒期(Resistance):在一開始的警告反應過後,我們的身心開始對外部刺激做出抵抗。

情緒應激也多出現在這一階段,比如,在壓力狀態下,你可能變得易怒、煩躁不安,注意力也難以集中。

3. 衰竭期(Exhaustion):如果壓力持續時間過長,我們難以繼續抵抗,將會導致身心失衡;在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引發身心疾病。

比如,感到疲憊、倦怠,甚至出現抑鬱、焦慮等情緒問題。

在應激源的影響下,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思維、情緒、行為各個方面都會做出反應,以應對壓力。適度的、一般性的情緒應激是健康的,也是很正常的。

但有時,情緒應激反應也可能是過激的,超出與當前情境相適應的程度:

這些情緒反應往往是突然的、無緣由的。比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暴怒;

這些情緒反應與應激源的刺激程度不匹配。比如,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情緒上頭」,把手邊的東西全砸了。

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背後深層的心理機制,可以簡單分為以下兩類:

1. 見諸行動(acting out)。

簡單來說,見諸行動是指一個人在未覺察的情況下,受到情緒驅使,做出無法控制的、衝動的行為。

包括一些情緒化的衝動行為,比如像小孩子一樣突然暴怒、暴哭,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反應;摔東西、或是做出暴力行為。

精神分析師Maria Ponsi(2012)指出,會將內心衝動見諸行動的人,對於衝動行為對自己和他人造成的後果也是漠然的、不在乎的。在見諸行動時,ta是行動先於思考的,甚至完全沒有思考。行動替代了ta的思考和語言表達。

而從情緒調節的角度來看,如果一個人頻繁出現見諸行動的情況,也意味著ta缺乏足夠的能力來調節自己的情緒。

2. 關係中的「扮演」或「共演」(Enactment)。

Enactment也是一個來自精神分析的概念,泛指無意識幻想的「實現」或「見諸行動」。與簡單的見諸行動有些微不同的是,「扮演」更多地出現在關係雙方的互動(interaction)當中。

根據經典精神分析理論,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扮演」:它表現為一系列強烈的、無意識的情緒、情感和行為,其本質是「一場移情與反移情的合謀(Ponsi, 2012)」。

在治療關係中,當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建立了移情-反移情的關係,ta們之間潛意識層面的互動就可能會以情緒的形式呈現出來(Bayles, 2007)。

而在日常的親密關係、人際關係中,情況是相似的。我們與周圍人之間也可能會發生「扮演」的情況;雙方強烈的情緒互相被激發,共同進入應激反應,進而引起衝突。

和前任當時就是經常吵架。有一次我隨口說了一句讓他吃飯別看手機了,他突然就特別大反應,說讓我別煩他。然後我當時也火了,覺得他不知好歹,兩個人就吵起來了。

冷靜下來之後,他跟我說,我當時的語氣讓他想起小時候,父母一舉一動都管著他,他就感覺以前讓人喘不過來氣的壓力又回來了,所以特別煩躁。

—— 斯萬家的貓,女,25歲

過去那些遺留下來卻未能修復的微小創傷,在當下的關係中再次觸發,我們可能會無意識地產生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

這種狀況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很常見,我們會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一種場面:兩個人都在激烈地發洩情緒,但彼此並不是對方情緒的真正對象——雙方都在為不在此時此地的某人某事而激憤。

*長期、頻繁地受到情緒應激困擾,會有怎樣的後果?

長期、頻繁地出現情緒應激,不僅會為我們的身心健康帶來負面影響,更可能會造成實際的破壞性後果,包括:

衝動行為導致的自傷或對周圍人的傷害;

對親密關係、人際關係的損害,尤其是對信任的破壞;

讓人總是情緒緊繃,無法真正地放鬆;

反覆承受突如其來的、激烈的情緒起伏;

因為衝動情緒做出不利於自己的決策;

……

但對於一些人來說,即使知道情緒應激可能帶來不良後果,調節情緒依然是道難題。

我們在後臺也收到過這樣的留言:「我發現自己越是在親近的人面前,越容易情緒爆發,控制不住的那種,我該怎麼辦?真的不想總是讓在乎我的人受傷。」

為什麼情緒調節有時候這麼難?對於哪些人來說,調節情緒是尤為重大的挑戰?

除了基因、人格障礙、注意力缺陷等先天因素影響,童年與養育者的關係以及創傷經歷,都可能影響我們情緒調節的能力。

1. 童年時期被溺愛

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一則熱榜話題:

幾乎每個讓人煩得牙痒痒的熊孩子,都有一對溺愛孩子的「熊家長」。但「熊家長」們恐怕想不到,孩子一直被溺愛,長大後也很難發展出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

在童年時期,人的情緒發展尚未成熟。當感受到外部壓力而出現情緒應激時,小孩子可能會很容易大哭大鬧,激烈地表達自己內心的不安和不適。

這時,如果父母溺愛孩子,就會在不經意間強化孩子不良的情緒應激反應。

一方面,孩子發現在有情緒衝動時,付諸行動是被允許的,大哭大鬧就會獲得即時滿足;而付諸行動帶來任何後果,父母都會幫忙擺平,自己完全不需要承擔責任。

另一方面,對於溺愛孩子的家長來說,順著孩子就對了;這也意味著ta們沒有了解過孩子產生強烈情緒的原因。

基於這兩點,孩子會習慣性地迴避自己情緒應激背後的動機,任由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Ta們可能不認為自己有必要學習調節情緒、管理情緒的技能。

成年後,ta們可能經常發脾氣,對他人缺乏同情心,也完全不在意他人的需要;自己想要什麼,就會立刻馬上去要。即使人際關係不順利,ta們依然會依賴於這種情緒模式帶來的權力感與控制感,從而缺乏調節情緒的動機。

2. 童年時期遭到忽視

雖然處於被溺愛的相反面,但童年時期遭到忽視的人,同樣很難發展出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

Ta們的父母可能就是傳說中的「詐屍型父母」:平時忽視孩子的情緒,只有後果嚴重時才對孩子稍加關注。這樣的養育模式也容易強化孩子過激的情緒應激反應(Gewitz, 2019)。

孩子逐漸會發現,自己只有一直哭鬧到停不下來,才會有人回應自己、幫助自己。表現情緒的後果,可能是責罰,但也可能是作為彌補的短暫關懷;無論哪一種,在情緒失控的尾聲裡,才會有來自父母的迴響。

另外,忽視孩子的父母,通常也很少關注孩子情緒應激的原因。長此以往,孩子自己也開始迴避情緒應激背後的深層需要(尤其是,這種需要可能就是養育者的陪伴和關懷)。

與童年被溺愛的人不同的是,童年遭到忽視的人通常能夠意識到,ta們在情緒方面是有困擾的。Ta們可能平時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表露,但是一旦進入情緒應激狀態,ta們會像小時候一樣很難停下來。

3. 經歷過反覆、深刻的創傷

我們曾在舊文中提到過,童年經歷過創傷的人,會在長大後的關係中試圖修復自己的創傷(點擊查看��如何讓過去真正過去?|舊文回顧:創傷的「強迫性重複」及其治療)。在新的關係中,ta們依然可能再現與過往創傷相關的情緒應激反應。

一方面,應激源本身就會讓人更容易回到過去的行為模式中;另一方面,對於童年經歷創傷的人來說,重複創傷關係中的強烈的情感衝突,可能是ta在關係中的情緒需要。

也就是說,ta會找尋能夠和ta以舊有模式相處的人,與ta進入一場「合謀」般的「共演」關係,觸發情緒應激反應。

另外,有些人可能反覆經歷創傷。精神病學教授Dr. Sandra Bloom(2013)認為,那些受到嚴重或反覆創傷的人可能會失去調節喚起水平的能力,從而一直處於過度警惕(hyperarousal)的應激狀態中。

對於這些人來說,微小的刺激也會引發ta強烈的情緒反應。比如,旁人無意間踩到ta的腳,但ta可能會像對方惡意欺負ta一樣暴跳如雷;即使沒有任何危險發生,ta依然很容易感到害怕,不得不時刻保持警覺。這種警覺狀態是被動的、不受ta控制的。

如果你經常有情緒應激反應,感到自己被情緒左右,難以調節情緒,那麼,你需要在應激反應出現之前,就為自己做一些準備,來應對情緒的「突襲」。

1. 為自己準備「情緒急救箱」

很多人家裡都會備一個急救箱,不小心劃傷時,可以在裡面找創口貼和酒精棉。應對情緒應激反應,我們也可以有自己的「情緒急救箱」。

回想自己的過往人生經驗,有哪些體驗是特別美好的?做哪些事、想到哪些場景時,會讓你有正面的感受?

試著把這些事寫下來,這樣你就有了一張屬於自己的「正向活動清單」。

接下來,你可以按照做這些事所需要的時間,將它們分門別類放入你的「情緒急救箱」。在每個時間組裡,把最有效的前三名排在前面。

例如:

30秒

15分鐘

1小時或以上

深呼吸;

吃巧克力;

回憶人生的高光時刻;

……

做瑜伽;

聽一首讓自己愉快的歌;

洗個熱水澡;

……

看最喜歡的電影;

和好朋友通話;

出門散步;

……

當情緒襲來,進入應激狀態時,馬上做急救箱中前三名的活動。

2. 如果你總是在關係中陷入「共演」,你需要調節不屬於當下的情緒

當我們感受到某種情緒時,它往往是混雜的,既包含當前的情緒應激,也包含過去的創傷、針對其他人的情緒,等等。

要想調節不屬於當下的情緒,你可以嘗試以下步驟,打開情緒的「包裹」:

1)辨識、收集那些觸發你情緒波動和衝動行為的線索。比如:伴侶說了某句話;

2)覺察自己具體的情緒感受和需要。比如:我感到憤怒,是覺得ta在攻擊我,我感到害怕,想要防衛和反擊;

3)回憶過去類似的情緒體驗。比如:小時候父親講這句話後,接下來就會訓斥我;

4)回到現場,破解「共演」。你可以思考「真的是眼前這個人說的這句話/這個動作讓我不舒服嗎?還是我自動聯繫到了過去的情緒經驗?」

3. 如果你總是見諸行動,你需要降低情緒應激的負面影響

當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應激反應總是過激的,你可以將自己的情緒與事實進行核對(reality check),檢驗事實與自己表現出來的情緒強度是否相符合。

不妨多問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想要改變的情緒是什麼?

是什麼觸發了我的情緒應激反應?

我對這個觸發事件的解釋、想法和假設是什麼?

最糟糕的後果可能是什麼?

事實上發生了什麼?和我的想像一致嗎?差別在哪裡?

無論過去你被情緒應激困擾了多久,無論你需要面對怎樣令人懊悔的苦果,從現在開始,探索自己情緒應激背後的原因,積極練習應對技巧,永遠都不會太遲。

就像精神科醫生Judith Orloff所說:「在任何情況下,你如何做出情緒反應,都是一種選擇。」(How you react emotionally is a choice in any situation.)

願你能獲得更多選擇的自由。

以上。

References:

Bayles, M. (2007). Is sVerbal Symbolization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Analytic Change? Psychoanalytic Dialogues, 17(3), 455–477.

Bloom, S. L. (2013). Creating sanctuary: Toward the evolution of sane societies. New York, Routledge.

Gewitz, M. (2019). What Makes It Hard to Regulate Emotions?

Ponsi, Maria. (2012). The evolution of psychoanalytic thought: Acting out and enactment. Rivista di psicoanalisi. 58. 653-670.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一周心理學:負面情緒是如何讓一個人失控的?
    這裡是一周心理學 每周教你一個心理學小知識 上周我們談到,因為「負面偏好」的緣故,我們會更加傾向注意負面的事件,導致容易被負面情緒所困擾。 這周我們接著來聊負面情緒。
  • 家長批評老師,老師勸孩子辦退學;情緒失控,害人又害己
    憤怒時,你丟了理智,不斷地跟對方爭執,卻忘記了,你的敵人根本不是對面的人,而是出現的問題。等情緒結束,才發現問題沒有解決,還給自己帶來更大的麻煩,得不償失。情緒失控,傷害至親在重慶發生過這樣一起悲劇。這時,丈夫追了過來,站在車前,不讓妻子離開,兩人就這樣爭執許久,情緒都處於失控而邊緣,隨後,妻子打開發動機,丈夫整個人就趴在前車蓋上。看到丈夫的動作,妻子大喊了幾句,丈夫聽到後立馬暴跳如雷,一直猛烈地拍打車窗。
  • 天下沒有不爭吵的感情,當兩人出現爭吵時,試試這三招
    2、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儘可能壓低自己的聲音,心平氣和地冷靜下來與對方溝通,你可以說:「我承認我也有錯,所以我們現在冷靜下來好好談談吧,你覺得怎麼樣?」總要有一方先進行妥協,心平氣和地出來和解,這樣的爭吵才不會升級。
  • 有沒有一瞬間情緒爆發過?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有沒有一瞬間情緒爆發過?有時候覺得自己很強大,可以一個人走過很多無人問津的路程,過很多個大大小小以為熬不過去的瞬間,可是有時候又覺得自己很脆弱,脆弱到一點小小的挫折都淚如雨下,霎那間的情緒失控,突如其來的情緒爆發,覺得自己都快要撐不下去了。想必每個人都會有情緒爆發的時刻,吧一個人撐得時間太久了,在某個他人看來無關痛癢的事情,就是在你心裡壓倒了最後一根稻草的時刻!
  • 《侍靈演武:將星亂》凌雲暴怒靈力失控 關羽暴走敵我不分
    《侍靈演武:將星亂》凌雲暴怒靈力失控 關羽暴走敵我不分 時間:2016-12-07 16:13:48   來源:   責任編輯:吃貨老王
  • 女子全裸大鬧健身房50分鐘,為什麼總有人會情緒失控?
    他們習慣了以自我為中心,過分放縱自己的情緒,卻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殊不知,控制不住情緒,最終買單的是你自己。02我們身邊,因為情緒失控而發生的悲劇,太多太多了。情緒就像心魔一樣,失控了,就會把你吞噬。一時的情緒失控,會害了別人,也會葬送了自己。03王爾德說:我不想被自己的情緒左右,我想使用它們,享受它們,支配它們。
  • 五大最劇烈的火山爆發
    它高高的火山口經常會噴出濃濃的煙霧,人們站在火山附近還可以感到大地在微微顫動,地質學家將此稱作「火山的低水平爆發」。儘管如此,當地政府時不時解除對聖海倫斯火山的登山禁令。徒步旅行者大概需要5個小時的跋涉就可以抵達聖海倫斯火山頂端的巨大火山坑邊緣。不過,既然有「低水平爆發」,就意味著危險依然存在。當地政府還是會提醒遊客,在活火山上遊覽隨時可能出現意外,因此一定要加倍注意安全。
  • 軍艦接連爆發疫情,數萬水兵情緒已失控
    ,目前有近1500人確診,遍布美海軍機構和40艘水面艦艇,而除了在港口停泊的戰艦外,美軍正在海上部署的戰艦也接連爆發疫情,而之前五角大樓安撫稱,海上部署的戰艦如同「安全區」,不會影響美軍的備戰,為了避免感染病毒,美軍下令正在全球各海域執行任務的數十艘軍艦繼續在海上漂流,如今這些「安全區」也紛紛告急,導致數萬名水兵情況開始失控,這引起了外界的質疑:美軍到底在隱瞞什麼?
  • 情緒不穩定的父母,是孩子的一...
    福建的一位媽媽,因為和五年級的兒子發生爭吵,一氣之下用充電線勒死了自己的兒子。 臺灣高雄的一名林姓男子,由於剛滿月的親生女兒哭鬧,導致他一時情緒失控,竟親手打死了女兒。
  • LOL笑笑首次被觸碰逆鱗,情緒失控猛揍員工!前妻潘慧真的太過分
    LOL笑笑首次被觸碰逆鱗,情緒失控猛揍員工!前妻潘慧真的太過分笑笑作為LOL圈最頂級的搞笑主播,一直深受粉絲們的喜愛。他和西卡創建的德雲色堪稱英雄聯盟最大直播團體,光是直播員就弄了四五個,其他主播在這方面確實無法比擬。
  • 動畫《吵架的父母》:父母「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最恐怖的電影
    不久,小女孩聽到父母的爭吵,著忐忑的心情出去,順著樓梯到爸爸媽媽在吵架,慢慢地爸爸媽媽動起手來;最後,她突然發現爸爸媽媽卻變成了可怕的怪獸,糾纏在一起廝打,兩隻怪獸互不相讓,最後兩個怪獸兩敗俱傷。這個短片帶給我們家長很多的教育啟示,現在我們以父母的"情緒失控"是孩子看到的最恐怖的電影來解讀這個短片。文章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1、短片的環境是相對恐怖的,可是父母吵架的樣子在小女孩看來堪比怖片甚至是更加的恐怖。
  • 為什麼男人在家中會突然爆發脾氣?
    所以,一個家庭中,當男人突然對你發脾氣的時候,你就應該好好想一想,自己有什麼沒有做對的地方,平時有沒有什麼讓他不開心的事情,或者是女人太強勢了,都會讓男人有的時候爆發出他的脾氣,而這脾氣一旦發出來,往往是不可收拾的。
  • 總是情緒失控?你該與過去做個和解
    史阿姨是一個性格直爽的人,但這也讓她特別容易在別人面前暴露自己的情緒問題。史阿姨經常因為一點小事就跟兒媳婦發生口角,甚至跟老伴也處理不好關係,這讓她感到心力交瘁。她很想做出改變,卻不知道該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 情緒失控,和上司吵架,結果丟掉了工作,3招學會管理好你的情緒
    有人說70%的職場潛力股都栽在了情緒失控上,這個數值有沒有調查論證過,我不知道,但是我知道職場上如果沒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一時衝動與上司發生衝突,冒犯了上司,雖說不一定會辭退你,但是提拔絕對不會輪到你,因為沒人會去提拔一個曾經冒犯過自己的下屬。
  • 江停從容淡定,汪嘰高嶺之花,情緒內斂的人暴怒會是什麼樣子?
    很多作品中的霸總人設一般都是「面癱」,也就是有本事能夠極好的隱藏情緒,從不會輕易的笑或者怒,見人就是三分涼薄三分譏笑四分漫不經心,可能這樣更顯得霸總們神秘莫測,惹怒這樣的霸總,一般情況下就是「天涼王破」。也有的不是霸總人設,但性格天生淡定,情緒內斂,這樣的人設,暴怒會是什麼樣子?
  • 最震撼一幕,默克爾情緒近乎失控!
    這應該執政15年來,默克爾言辭最震撼、情緒最激動的一次演講,說到痛心處,她雙手合十,似乎在祈禱,有時幾乎聲淚俱下,近乎失控。視頻不長,哪怕你不會德語,相信看完,你也能感受到默克爾的痛心和焦慮。看新聞,就在默克爾演講前的24小時,德國死亡人數,突然暴增到590人。要知道,今年春天,德國還被認為是抗疫的模範生;哪知道到了秋冬季,德國發現自己也陷入了可怕的危機中。什麼原因?
  • 突然的情緒爆發之根源
    人心理的疾患與生存的環境息息相關,從小的原玍家庭影響以及周圍的人文氛圍,決定了一個人的行為認知模式,今天只說一種表面情緒變化背後的根源。當一個性格柔和,善解人意,活潑開朗的人突然某一天,無緣由的暴跳如雷,大發脾氣,讓周圍的人驚愕不已,不知所措,驚訝這是平常所認識的那個處處為他人,處處忍讓的他嗎?
  • 民警審訊犯人情緒失控,原因公布網友紛紛豎起大拇指!
    民警審訊犯人情緒失控,原因公布網友紛紛豎起大拇指!最近,一名警察在審訊犯人的時候出乎意料的並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過也並沒有做什麼過分的行為和舉動,僅僅就是情緒有點失控罷了,那麼這究竟又是為何呢,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 愛生氣的人要管住脾氣,情緒不穩易「送命」,兩個竅門讓你早預防
    妻子與丈夫在家爭吵,一陣兒心絞痛,突然倒地。妻子急忙打電話,卻已無力回天。幾乎每一家都會有所摩擦,有所爭吵,這是無可避免的。但是我下面說的這件事就是跟爭吵有關,而出人命的。小王因三年前查出了高血壓,一直滴酒不沾,是外人中的好男人。
  • 當孩子情緒失控時,這9種溝通方式最有效!
    你家娃有沒有這些情緒失控的時候:看中某個玩具沒給買,便坐在地上嚎啕大哭;抱著ipad看動畫片,說Ta幾句就鬧情緒;搭積木遇到困難時,就直接把零件摔地上;在學校被同學搶了玩具,會抓狂甚至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