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鯉城區萬壽路
泉州市臨江街道新橋社區
萬壽路在青龍巷、聚寶街以西,南起富美渡頭,北抵德濟門遺址,長四百餘米,在當地老輩人印象中,萬壽路的名稱來歷並不久遠,《泉州市地名錄》中也沒有萬壽路的名稱來歷記載,過去人們習慣把德濟門遺址到鰲旋宮這一段,叫做南門兜;把鰲旋宮到富美渡頭一段,叫做水巷或挑水巷,因為過去居民們從這條巷子前往新橋挑水,加上緊挨碼頭,漁民日常往來,巷子裡經常灑滿了水。
這裡曾經各國商賈雲集,為城南最為富庶繁榮的地帶之一。《泉州府志》記載:「一城之地,莫盛於南關。四海舶商,諸蕃琛貢,皆於是乎集。」
萬壽路有著許多重要歷史遺址,路口正對著德濟門遺址和天后宮,見證著泉州興盛的海外貿易和多種文化交流碰撞的歷史。還有著名思想家李贄故居、影響深遠的泉郡富美宮、上世紀八十年代電影的取景地等等。
李贄故居:把首迎刃斬秋風
萬壽路123號
萬壽路123號是李贄故居,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文化傳承中,能反思傳統文化、批判社會現實的思想家寥寥無幾,李贄無疑是其中最為璀璨的人物之一。
李贄(1527年-1602年),生於泉州城內南門,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別號溫陵居士、百泉居士等,他26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泉州,後來到河南、北京、雲南等地任官,著有《焚書》《藏書》《續焚書》《續藏書》等。晚年被誣下獄,激憤之中,寫下「志士不忘在溝壑,烈士不忘喪其元」把首迎白刃,一似斬秋風「等詩句後,自刎獄中。
李贄在《童心說》中提出一個觀點:「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而 「蓋其人既假,則無所不假」,認為童心代表著一個人的真誠,失卻童心,有如失去赤子之心,人就會變得虛偽。這一觀點至今仍可為世人的座右銘。
故居內有一塊李贄先祖東湖公的墓道碑,碑文第三行(描紅處)可以看到李贄的名字,從碑文中可以看出林、李宗族與蘇、蒲等有阿拉伯血統的女子通婚。
李贄反對八股文、倡導心學,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男女平等」等在當時驚世駭俗的說法,建立以「童心說」為核心、「學主不欺」、「志在救時」的新思想體系,不僅成為晚明中國早期啟蒙思潮的思想旗幟,更對晚清思想解放運動、日本明治維新、五四新文化運動產生深遠影響。
故居內有一塊明代嘉慶年間的「瀛洲林氏世塋」碑,記載著林氏的淵源。
1985年,李贄故居被列為第二批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匾額上是書法家趙樸初到訪時題寫的「李贄故居」四個字,李贄故居曾一度改作宗祠,清代同治間修理時,曾從地下掘到石印章兩枚:一枚陰刻「李贄」,一枚陽刻「卓吾」。
泉郡富美宮:議拒烏孫留美名
萬壽路5號
萬壽路5號是泉郡富美宮,始建於明代正德年間(1506年-1521年),主祀西漢太子太傅蕭望之,配祀文武尊王張巡、許遠及二十四司王爺。泉州民間王爺崇拜由來已久,富美宮被稱為「泉郡王爺廟總攝司」,分爐遍及很廣,其中僅臺灣就多達2000餘處。
據《泉郡富美宮志》載,明代中後期,泉州曾因屢遭各種災害,特別是瘟疫的肆虐,民間紛紛建立小祠,企求神靈保境,小祠則多奉祀『王爺』,認為王爺有除瘟驅疫,降災賜福的職能,而蕭太傅生前為西漢一代「儒宗」,死後為天子追念,且深受人民敬重,故被富美宮擇為主神。
富美宮坐北朝南,兩進,由山門、兩廊、拜亭和大殿組成,位於著名的富美渡口,殿前是泉州清末著名書法家、舉人曾遒所書的藏頭聯一副:富國在臧民,論規張敞;美言莫輕聽,議拒烏孫。說的是當年西域烏孫國請求與漢室聯姻,眾人點頭,漢宣帝準許,但蕭望之認為烏孫動搖不定,不守盟約,太不可靠,於是宣帝改變了決定。
以前富美宮前,常可見公羊在覓食,如今在富美宮對面修了一間養羊的小屋子,一直養著一隻公羊,這是來自信眾的貢品。這一獨特的習俗,出自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蕭太傅為人至孝,母親行走不便,就造了一輛小車,前由公羊牽引,自己在後推車,可以載母遊玩。在過去,富美宮的羊白天放養,可以自在覓食,街坊們對羊也視為神明,任其啃食蔬菜,認為這有好運之意,於是還流傳下了一句歇後語:富美宮的羊——走到哪裡,吃到哪裡。用來取笑饞嘴的人。
富美宮附近,便是富美古渡的遺址,留下了當年漲海聲中萬國商的難忘記憶。
吳氏瓦罐店:百年小店登銀幕
萬壽路106號
萬壽路106號,位於南門兜、水巷、路角頭的交匯處,這是一家如今難得一見的瓦罐鋪,陳放著各式瓦罐花盆,午後,店主賴奶奶正在店內躺椅上小憩,她介紹說,這間店是她公公開的,公公姓吳,是晉江磁灶人,當年那邊陶瓷業興盛,於是來萬壽路開了店,一直開到了現在,如今已有上百年歷史。
這間店基本保持了原貌,木構的二樓裹上了時光的包漿,古樸自然,現在沒有住人,用來堆放貨物。
賴奶奶說,如今店裡的生意不怎麼好,有時守一天也難得開張,但也沒想過換生意做,主要是因為這間店已有幾代人的付出,難以割捨,加上街坊鄰居有需要瓦罐的時候,沒有這間店還真不方便。
1981年,一部名為《海囚》的電影在全國上映,其中的一段打鬥戲就在這間瓦罐店前拍攝,這是李文化導演的作品,他曾執導過《泥人常傳奇》《金鏢黃天霸》等影片,這些電影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給人留下過深刻印象。《海囚》是一部反映西方列強在中國東南沿海販賣華工,華工奮起反抗的影片,在泉州、廈門等地均有取景,泉州開元寺、萬壽路、石獅永寧鎮都在其中,如今可以在央視官網上免費觀看。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1981年左右的這間店,門前就擺放著不少瓦罐,與如今並沒有太大改變,門前還有一棵樹,店面則與現在的略有不同,全是木構,而且當年的萬壽路的路面就已平整開闊。
械鬥的一方朝聚寶街方向逃竄,路邊一間間木構店面古風猶存,難怪導演會選景於此。
瓦罐鋪對面的109號是一家食雜店(蔡永懷/攝),據泉州文史愛好者蔡永懷介紹,這間店也頗有來歷,當年是聚寶街陳氏女子嫁給鎮撫巷黃宗漢後裔的陪嫁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自來水還沒有普及,這裡是提供自來水的地方,附近街坊會拎著木桶前來打水,一分錢一桶,乾淨衛生的自來水,給當年的居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瑞裕行舊址:清末商行濟時困
萬壽路60、62、64號
蔡永懷/攝
萬壽路60、62、64號,以前是一排氣派的洋樓,如今貼著白瓷磚,已不易分辨,只是裡面依舊保存的進口地磚、精緻的鋼花欄杆,依舊彰顯著不凡的過往。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後,為晉江水產公司駐泉州轉運站,後來為臨江派出所的辦公樓,現在是環衛工人的宿舍樓,而更早的時候,還有一段輝煌的歷史。
清代光緒末年,泉州人蔡鋒在這排洋樓開設「瑞裕行」,以代理亞細亞火油公司的石油起家,成為泉州知名巨賈,其子蔡光華出生於1900年,在北京讀完大學後,回泉州幫父兄打理事業,他帶回先進的經營理念,除了石油,還進口洋燭、洋火、洋鹼、肥皂、麵粉、啤酒等生活用品,生意越做越大。
1923年,瑞裕行與當時知名的萬源、珍利、合益、美孚等公司,一起成立「和豐公司」,派人在山東大連、青島、煙臺等地採購當地的大豆、花生油、高粱酒等,運回泉州銷售,獲利豐厚。蔡光華還曾出任泉州第七屆商會理事長。
抗戰期間,泉州糧荒,瑞裕行與其他商行還集資往龍溪、漳州等地採辦糧食以解困。1949年後,瑞裕行響應政府,撥出七千元參加土產聯營,進口化工原料、肥料,出口雜貨,活躍城鄉經濟。
這排洋樓對面,曾是泉州港務局的辦公樓,由於危房改造已不復存在,當年高大寬敞,每到夏天,跑到辦公樓的三樓乘涼午休,是許多附近居民的集體記憶,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中,感受當年的模樣。(孫忠傑/供圖)
萬壽路拾遺
萬壽路99號是泉郡鰲旋宮,始建年代無考,有碑文記載,清代道光六年(1826年)曾有重修,可見歷史悠久。抗戰後期,江南前店村妙音寺妙貴法師主持鰲旋宮,後來在妙音寺蘇心竹、林現尊的主持下,2005年重修完畢,佔地31平方米。當年有鎮住水脈,保護鄉民免受洪澇災害的作用,可以看出,城南的民間信仰與海外貿易生活也息息相關。
萬壽路旁有一條不長的宮塔巷,以巷內曾有一座塔塘宮而命名,穿行其中,看著巷內兩旁高聳的洋樓和木樓,依然可以感受到當年的繁盛。(許志榮/攝)
在萬壽路旁的宮塔巷12號門前,有一塊1985年泉州市文管會立的石碑,寫有「清代,泉臺貿易頻繁,這是經營臺灣鹿港生意的商業行會館所」,這是一處重要的記載著當年泉臺貿易歷史的鹿港郊遺址。
當年泉臺貿易頻繁,臺灣出現許多從事兩岸貿易的商行,叫做「郊商」,可以協調商家之間的利益,與政府溝通,這裡的鹿港郊正是與臺灣鹿港貿易往來的商會聚集點。
萬壽路75號是當年水產公司的倉庫,建築保持了原樣,高聳寬敞,由社區營造組組織的「嘉庚精神在泉州圖片展」和「鯉城實驗小學花燈作品展」正在展出。
可以看到,倉庫內保留了當年的木地板和木柱的結構,當年的貨架,如今用來懸掛展示品,別有一番味道。
結合75號牆內牆外看到,當年的倉庫有著獨特的通氣方式,牆內的木地板距離地面很高,有一行出氣孔,對應的是牆外上方的出氣孔,木板下還有一排出氣孔,在當年沒有空調設備的情況下,這樣的建築風格,保證了水產品的通風保鮮。
萬壽路中段還有一條一米左右寬度的支巷,經過狹長的小巷,別有風景,裡面可以看到花園和老房子。(許志榮/攝)
萬壽路120號是一間小店面,還保留著傳統面貌,據成長於城南的蔡永懷先生介紹,這在幾十年前,曾是一間製作水丸的作坊,以批發為主,由於是用海鮮熬煮,附近街坊會去花一兩分錢打一份湯回來,自己回家煮麵湯或者米粉湯,不用再添加提鮮食材和調料,深受歡迎,成為老泉州人舌尖上的記憶。
隨著時光的流逝,挺拔的洋樓、盤根錯節的樹木,與充滿生機的市井生活融為一體,有著獨特的城南韻致。(許志榮/攝)
林勁峰/攝
萬壽路口有一間百姓書房,面積雖然不大,但閩南建築風格加上現代建築玻璃的結合,這間公益書房成了許多遊客的打卡點,此外,書房二樓可以盡賞德濟門遺址和天后宮。
萬壽路尾正對著德濟門遺址和天后宮,德濟門遺址完整保存了11世紀以來古刺桐城和泉南地區拓建、發展、演變的歷史印跡,2006年5月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后宮則為海內外同類建築中禮制規格最高,也是媽祖廟中第一座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如今在臺灣,由泉州天后宮分爐而來的均稱「溫陵媽」。
兩處國家級文保單位緊鄰一處,足見泉州城南的挖掘不盡的深厚底蘊,千年海交歷史匯聚於此,書寫出極為燦爛的一頁,徜徉其間,令人回味不絕。
預 告
下期《巷遇》將走八舍後尾和舊米鋪巷,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