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鯉城區米鋪巷、竹樹港
泉州市臨江街道新橋社區
米鋪巷東接竹樹港巷,西抵防洪堤;竹樹港則東起萬壽路,西抵海關口。二者均為城南小巷,一般地圖中未能標示出來,在一張寫有城南古地名的手繪地圖中,可以看到具體的位置。(龔書涵/供圖)
米鋪巷,因為以前有城南大商人在此開米鋪而得名。據巷內老輩人回憶,後來附近的宮塔巷開設有大米市場,為了區分二者,米鋪巷更名為舊米鋪巷,如今,舊米鋪巷又恢復了米鋪巷的古名。
竹樹港因該處曾種植大片竹林而命名,此處位於繁盛的古港附近,古人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而且竹子也是重要的生產原料。
(許志榮/攝)
短短的米鋪巷和竹樹港,一會兒就可以走完,但稍加留意,卻可以發現一磚一瓦中,保留著最原汁原味的泉州千年古港味道。小橋石板留下了往昔河溝的寬度,一家門前的牆磚,來自當年的泉州城南古城牆,還有近百年前的古港貨倉完好地保留了原貌,居民們的記憶中,仍是當年舢板往來的繁盛和防洪堤建起之前大水浸泡的艱辛。
黃家倉庫:地底通道藏玄妙
米鋪巷9號
米鋪巷9號是當年南安美林黃氏大家族的商行倉庫,據米鋪巷居民朱永福先生回憶,這間倉庫保留了近百年前的港口倉庫原貌,倉庫後面就是河溝,從碼頭運來的貨物可以直抵倉庫後門入倉。在戰爭年代,因為這棟樓有三層高,樓頂還設有高射機槍,作為戰備防禦所用。
進入9號屋內,可以看見內部構造與普通民宅大為不同,有著倉庫布局特色,很是罕見。大廳空空蕩蕩,充分發揮儲存貨物的作用,大廳正中有一個手扶木梯,從右側通往樓上,而這一設計的方便之處,在於可以讓木梯下方的小口直接面向大門。
仔細查看,木梯下方的入口大有玄妙,原來可以通往一個地下室。
入口可容一人搬貨物上下,走下幾級石階,可以看到地下室僅有幾平方米的面積,由於缺乏打理,已頗顯凌亂,左側是一個灶臺,右側有一個門,出於安全考慮,已用門扇擋住。
透過殘缺的門扇,可以看到門外就是河溝,當年海內外的大船貨物停靠在富美渡頭,商家用小舢板將貨物直接運送至此,搬上來就可以入庫,完成來自遠方貨物的接駁,這樣免去了靠人力從碼頭搬貨到倉的繁瑣,這一細節揭示了千年古港非常成熟便利的一面。
通過木梯來到二樓,窗外的河溝如今變得狹窄,當年舢板小船往來輸送貨物的富庶景象,留下了殘存的痕跡。
二樓陽臺上,附近的紅屋頂和綠色植物,一起在時光中緩慢融為一體。
富美國術館:五祖拳藝震四方
海關口7號
米鋪巷尾的防洪堤邊,有一條小巷,因為這裡緊鄰渡頭,又是古代海關所在地,小巷被稱為海關口。如今的海關口7號是一處民宅,但在城南舊史中,是一座名為「富美國術館」的著名拳館所在。
今年90歲的黃天祿老人,是福建省武術協會第七屆常務理事,或許是自幼習武的原因,至今背不駝、耳不聾、眼不花,他在富美國術館原址前介紹說,富美古渡頭是當年貨物集散地,習武之風盛行,富美國術館成立於1933年,館長為林天恩,總教練為姚醒獅、何沙母。首期學員十多人,有周志強(林天恩的女婿)、林清潭、蔡世約、林秋雁等等,抗戰中一度停館。
1943年,富美國術館復館,館長仍是林天恩,傳授五祖拳械及舞獅陣。舞獅隊由林清潭負責,用五祖拳技藝配合舞獅動作,威震古城內外。
米鋪巷旁有一條小巷名為鳳樓埕,別名烘爐埕,因古時這裡建有一座鳳樓而命名,鳳樓埕9號是一座古厝,這是富美國術館著名拳師林清潭的故居。
在故居內,林清潭之子林國新回憶了父親的往事。林清潭當時綽號「阿頭」,1909年生,從小和弟林秋雁隨父在富美渡頭做碼頭搬運工,由於天生強壯過人,加上長期的碼頭搬運經歷,功夫底子非常深厚,尤以臂力驚人著稱,兩百來斤的糧食袋都是用雙手抓起搬放,令人驚嘆。
這是富美國術館拳師林清潭當年的模樣,在沒有蛋白粉補劑和現代鍛鍊器械的時代,練出這樣的身材,靠的就是鐵馬硬橋的真功夫。
據林國新介紹,1950年碼頭工人成立了泉州搬運公司,公司工會為了活躍工人的文體生活,在原富美國術館的基礎上創辦武術研究社,由陳紅桔任社長,黃天祿任副社長,林清潭、邱春暉、黃清江任教練,組織工人習武健身、踩街舞獅,名揚一時,富美國術館直到1966年才停辦。
富美國術館留下來的唯一拳譜。(蔡永懷/供圖)
富美國術館成立以來,學員參加社會的各種武術比賽,聲名遠播,上世紀五十年代,許媽應、黃天祿、邱傳國參加全國的武術比賽皆獲得好名次,其中黃清江曾獲全國南拳第一名,並代表國家出訪日本。
陳喬木故居:家風傳承萬源木
後山社30號
在米鋪巷老輩人口中,有一個名字會被頻繁提起,那就是「萬源木」,這個名字來自附近後山社的城南大富商陳喬木的「萬源」商行。據從小在城南長大的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先生介紹,這是因為以前米鋪巷大多數房子,都是「萬源木」陳喬木、「瑞裕行」蔡鋒、「泉州第一富」劉勝裕這三人的倉庫和商鋪,後來才變更戶主。
陳喬木故居位於隘南社區聚寶街後山社30號,屬於城南保存最好的古厝之一,據傳古代後山社有一家張姓鐵匠鋪,為南門廠口造船廠打造鐵釘、鐵錨,因此後山社曾名為「打鐵巷」,故居以前的門牌就是「打鐵巷44號」。
陳喬木故居前半部分是一座百年以上的古厝,屋頂上有後人修復瓦片的痕跡,如今仍然完整保存了古厝最初的樣式。
後半部分是一座有著伊斯蘭風格的磚木結構洋樓,據陳喬木的孫子陳基立回憶,祖父曾是城南的首富之一,當年花了三萬銀元在這裡建宅,以前屋頂山花上有雙獅踩球的泥雕,球上則為一隻展翅雄鷹。拱門上是朱紅色的鐵柵欄,樓上樓下還有古代將軍的浮雕,可惜這些精緻的細節已毀於幾十年前。
新中國成立後,這棟樓曾作為解放軍師部駐地,後來還是軍隊勘測部隊的駐地和海軍聯絡站,陳基立回憶說,因為部隊保密需要,平時二樓自家人不能上去,一次偶然機會,母親上了二樓,看到二樓大廳掛有一幅大地圖。到了節假日的時候,部隊首長還會邀請祖父喝茶長談。
據陳基立回憶,祖父陳喬木(1879年-1961年,字禹亭)的人生經歷堪稱傳奇,出生於池店華洲的窮苦人家,經常有上頓沒下頓,需要和弟弟挖野菜充飢,13歲就劃著舢板給捕魚蝦的父親送飯。陳喬木在城南白手起家,從打工開始,後來做中介,開典當行,做小生意,最後經營南北乾貨,由於誠信為人、經營有道,生意越做越大,除了省內外,中國的港臺地區、東南亞的菲律賓、東亞的韓國,均有生意往來,觀音渡到富美渡頭一帶的1-4號碼頭是他出入貨物的所在地,在浙江溫州,他還有一個辦事處,商號為「珍裕源」。
這是陳喬木六十歲左右和八十多歲時的照片,據陳基立回憶,陳喬木身材高大,有一米八出頭,在鼎盛時期,陳喬木除了在米鋪巷的貨棧,還有聚寶街的若干店面,以及中山南路的大量房產。雖為一方富豪,陳喬木的生活卻非常節儉,早起習慣用鹽巴刷牙,抽的是一米多長的煙杆,平時親自打掃庭院,劈柴幹活,吃飯也多以鹹菜腐乳、豆乾蔬菜佐餐,平日不喝酒,一瓶虎骨酒喝了幾年才喝完。
陳喬木出身貧寒,對碼頭工人、店鋪夥計以及街坊窮人的生活感同身受,平日照顧有加,從不出惡語,因此後來陳家在困難時期,還有不少群眾感恩回報。此外,後渚港拐彎處曾有不少暗礁,船隻容易觸礁,陳喬木出資炸掉暗礁,為往來船隻提供方便。
陳宅二樓有一幅石刻的家風家訓對聯,為陳喬木私人秘書所書:安分讀書恪守太邱遺訓,省身克己長留穎水家風。寫明陳氏一族淵源的同時,表達了陳喬木對後代讀書修身的期望。陳喬木自己也十分喜歡書法,平時有時間就用來讀書練字,受家風影響,陳家後代也對書法一道頗為精深,據陳基立介紹,如今聚寶街的「基督教聚寶堂「這六個字為自己的父親手書,陳基立的二姐為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省書協會員、泉州硬筆書法評委之一,二哥陳基力曾有」七中一隻筆「的雅稱,而陳基立本人也是泉州市書協會員,家訓對聯旁的」篤行聖道心長樂,信守經言身自安「就是他春節時所書。1940年,泉州商會授予陳喬木「金萬源」的匾額,後來被毀,如今複製匾額上的幾個大字,正出於陳基立之手。
院內還有一口外方內圓的古井,井口的半圓形造型比較少見,井水清冽,如今用來澆花。
拾遺
米鋪巷與竹樹港以一座石橋相連,這座石橋看似普通,但在從小生活在米鋪巷的朱永福先生眼裡,這座橋可是大有味道。
經朱永福現場測量,橋寬2.8米,最長的石板有8米,可以看到,石板的一大截現在鋪在了路上,朱永福回憶說,這是因為以前橋比現在要長,下面的河溝也更寬,運送貨物的舢板小船可以往來其間,輸送貨物毫無阻塞。
橋頭如今種植草木的地方,曾有一條石階,供碼頭工人上下搬貨,如今石階已被填埋起來。
米鋪巷附近的海關口,有一塊高達3.17米的奉督撫兩院示禁碑,這是城南清代海關遺址,立於清代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內容是禁止關役橫徵關稅的規定,用來維護港口貿易的和諧穩定,同時也反映了當年古港的富庶興旺。
米鋪巷20號,現在門牌號更改為中山南路2-3號,門上的伊斯蘭風格造型依然可見當年的精緻。據在米鋪巷長大的魏漢銓先生介紹,這是泉州第一家中國銀行的倉庫所在地。魏漢銓生於1946年,在他的童年記憶中,當年曾有一個穿制服工作人員日常在此把守,腰間還配有槍械,令他印象深刻。
蔣報企的故居為五開間雙護厝,位於新門外樹兜村,上圖為故居內的蔣報企照片。(蔡永懷/供圖)
據資料記載,百年前,中國銀行在南門米鋪巷開張,聘請蔣報企為經理,蔣報企為泉州新門外樹兜村人,他於清代光緒末年在新橋頭開設明新錢莊,因資金雄厚,人脈廣泛,生意十分興隆。
米鋪巷的大多數房子都有臺階,比巷子地面要高很多,在米鋪巷15號魏漢銓家中,他說在1963年防洪堤建成之前,來自江海的水經常倒灌米鋪巷,1956年發大水,水一直淹到了他圖中所示的地方。魏漢銓用「山海相望」來形容富美渡頭,這裡不僅有海運,還有通往內地的生意往來,運出去大米、紅糖、鹹魚,從安溪等地運來木材、土特產,生意非常興旺。
魏漢銓說,在防洪堤建起之前,米鋪巷口的碼頭邊還有一處遠近聞名的觀音廟,這是因為以前科技不發達,出海航運靠天吃飯,商家和漁民自然會產生祭拜的民俗活動。
米鋪巷11號是朱永福先生的家,門前的牆磚已長青苔,據他介紹,當年泉州城南的古城牆被拆後,不少牆磚遺棄,許多人家會去撿一些回來當建築材料,這些牆磚就是來自當年的泉州古城牆。
在竹樹港中段,有一處沒有門牌號的荒園,這原來是竹樹港18號,後面一棟二層紅磚小樓藤草蔓延,這裡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據朱永福介紹,這裡曾是一家遠近聞名的雜貨店,商號為「金瑞珍」,由兩名寡婦經營,其中一位名為楚紅棗,一位名為阿珺,當年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美孚石油來到泉州,為了打開市場,將煤油等日用品投放到市場,這裡就是當年最早的經營地之一。18號對面的17號,曾是「金瑞珍」當年向花橋亭租來的房子,作倉庫之用。
位於石板橋頭的米鋪巷2號,是一棟3層樓房,這裡是「泉州集友實業社」的舊址。此外,在中山南路2號,還有一棟三層老房子也是集美校友會在泉州的房產,如今仍保留著「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幾個大字,中山南路2號曾為米鋪巷的巷尾,如今改為了中山南路。
據泉州文史作家蔡永懷介紹,如今的中南南路2號(曹中華/供圖)在成為信用社之前,是護橋連駐紮地,三樓是一個制高點,整座順濟橋都在視野之內,以前樓上還設有機槍陣地,民兵輪流在橋面執勤站崗,米鋪巷的朱永福就曾在三樓駐守十年。
據泉州集美校友會副秘書長曹中華介紹,「泉州集友實業社」是泉州集美校友會弘揚嘉庚精神,順應改革開放大潮,集體創業所在地。泉州集友城市信用社曾是福建第一家民營金融機構,如今已併入泉州銀行,泉州集美校友會為原始集體股東。
泉州集友實業社曾被泉州市政府評為「對外經濟活動成績顯著先進單位」「創匯大戶」「海關信得過企業」。人員一度達500人之多。
竹樹港35號,曾是一家菸絲作坊,牆面兩側下方還分別嵌有兩塊古代石碑,碑上圖案僅隱約可見,已不可辨。
竹樹港不長,卻保留了許多城南遺韻,高高的臺階、紅磚白石和拱門,隨處可見外來建築文化與閩南文化交融的特點。(許志榮/攝)
陽光下的石板路、古木厝,坐在門前和路過街坊打招呼的老人,這是安逸閒適的小巷時光。(許志榮/攝)
一條看似普通的石板橋,卻頑強地記錄著當年河道的寬度,一段轉角的舊牆,就嵌有早已不知年月的古碑,老巷深處,留下最醇厚的城南味道。(許志榮/攝)
預 告
下期《巷遇》將走進橫街和道才巷 ,不一樣的老巷,不一樣的精彩,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