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鄰小舒,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我們常說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總和,而在傳統的觀念中,就非常講究「人情」。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尤其是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等重大活動中,更是非常講究「人情」。無論小到一個家庭,還是大到一個宗族,「人情」就是一個紐帶。然而近些年,很多農村人都外出打工,許多人都能感受到「人情」關係也漸漸有些淡漠了。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那麼這些老表(姑姑或者舅舅的孩子)也就不會與你繼續往來!」道理其實很簡單,所謂「話糙理不糙」;這種親人逝去之後,老表立即不來往的現象,在對於一些農村人來說,並不少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語呢?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首先,人情關係淡漠
如今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之所以感覺到人情關係比較淡漠,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甚至很多年也不回家一次,這樣與親戚之間走動也就更少了,因此也就造成了人情關係淡漠。一旦「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很多「老表」直接就選擇不來往了。
其次,盲目攀比,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導致「嫌貧愛富」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年輕人都開始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這本沒有錯;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些人盲目攀比,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導致「嫌貧愛富」!如果「姑姑或者舅舅」家裡非常富裕,即便「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依舊會與你來往,因為「富在深山有遠親」;如果「姑姑或者舅舅」家境一般,那麼「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也就會與你不再來往,這也就是所謂的「窮在鬧市無人問」!
第三,血緣關係導致親情有了親疏遠近之分
說起猴子的時候,往往會想到這樣一句話:「樹倒猢猻散」,猴子以大樹為紐帶,所以居住在一起,一旦「大樹」這個紐帶沒有了,猴子也就各奔東西去了。同樣,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所謂的親情其實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讓一群人維繫在一起。但是血緣關係也導致了親情有了親疏遠近之分,比如姑姑與爸爸血緣關係很近,舅舅與媽媽血緣關係很近;一旦「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之間的關係就很遠,再加上他們又會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血緣關係,因此也就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在人情來往之中,還是應該遵從內心。如果將人情關係簡單的「物質化」,那麼也很難收穫真正的感情。對於這句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你們又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
(註:圖片源自網絡,與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