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2020-12-22 鄰小舒

大家好,我是鄰小舒,今天我們的話題是: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我們常說社會是人際關係的總和,而在傳統的觀念中,就非常講究「人情」。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尤其是逢年過節或者紅白喜事等重大活動中,更是非常講究「人情」。無論小到一個家庭,還是大到一個宗族,「人情」就是一個紐帶。然而近些年,很多農村人都外出打工,許多人都能感受到「人情」關係也漸漸有些淡漠了。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從字面上很容易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那麼這些老表(姑姑或者舅舅的孩子)也就不會與你繼續往來!」道理其實很簡單,所謂「話糙理不糙」;這種親人逝去之後,老表立即不來往的現象,在對於一些農村人來說,並不少見。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現象的呢?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俗語呢?背後原因令人深思!

首先,人情關係淡漠

如今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之所以感覺到人情關係比較淡漠,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很多人常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甚至很多年也不回家一次,這樣與親戚之間走動也就更少了,因此也就造成了人情關係淡漠。一旦「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很多「老表」直接就選擇不來往了。

其次,盲目攀比,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導致「嫌貧愛富」

如今生活條件好了,許多年輕人都開始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這本沒有錯;但是在追求的過程中,有些人盲目攀比,過度追求物質生活導致「嫌貧愛富」!如果「姑姑或者舅舅」家裡非常富裕,即便「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依舊會與你來往,因為「富在深山有遠親」;如果「姑姑或者舅舅」家境一般,那麼「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也就會與你不再來往,這也就是所謂的「窮在鬧市無人問」!

第三,血緣關係導致親情有了親疏遠近之分

說起猴子的時候,往往會想到這樣一句話:「樹倒猢猻散」,猴子以大樹為紐帶,所以居住在一起,一旦「大樹」這個紐帶沒有了,猴子也就各奔東西去了。同樣,對於很多農村人來說,所謂的親情其實就是以血緣關係為紐帶,讓一群人維繫在一起。但是血緣關係也導致了親情有了親疏遠近之分,比如姑姑與爸爸血緣關係很近,舅舅與媽媽血緣關係很近;一旦「姑姑或者舅舅沒了之後」,老表們之間的關係就很遠,再加上他們又會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血緣關係,因此也就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對於如今的年輕人來說,在人情來往之中,還是應該遵從內心。如果將人情關係簡單的「物質化」,那麼也很難收穫真正的感情。對於這句農村俗語「姑走了,舅沒了,親戚老表不來了」,你們又是怎麼理解的呢?歡迎在下面留言討論!

(註:圖片源自網絡,與內容無關;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俗語: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啥意思?親情的冷漠!
    農村人坐在一塊聊天的時候會經常說一些俗語,很多俗語貼近我們生活,又總結了老人的經驗。很多俗語言簡意賅,短短一句話道出人生,品出人心,意義深遠。小的時候不懂人情世故,理解起來會很困難,長大了會漸漸知曉人情冷暖,世態炎涼。
  • 農村老人常說:「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啥意思?
    文/玉濁清農村老人常說:「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啥意思?不僅如此,在於農村人接觸的時候,不僅能夠給人帶來輕鬆的感覺,還會聽到一些比較有意思的俗語。同時也是他們從生活中總結下來的經驗,當然,在眾多俗語當中有的是帶有一些迷信色彩的,但同時也有一些是意義比較深遠的!其中就有這麼一句俗語:姑死了,舅走了,剩下老表不來了。
  • 「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親戚關係真的這麼脆弱嗎?
    「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其實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大家都知道,不管在農村還是城市,結親都講究一個門當戶對?所謂門當戶對,是指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收入、社會地位要相差不遠的意思,在更多的人眼中,主要還是家庭經濟收入要大致相等或者說差不多吧?
  • 老話「死了姑,別了舅,三年老表成陌路」,親戚關係真是這樣嗎
    農村人閒暇時喜歡聊天,通過互相逗趣、開玩笑等方式,將生活的經驗自然而然分享了出來,經過很多代人的口口相傳,最終成為了流傳久遠的老話。簡單的語言、順溜的讀音,不僅好記還好說,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有為人處世之道的,也有風俗習慣的,還有揭露人性的。
  • 「姑死舅走,老表不來了」,農村的親情真這麼脆弱嗎?
    在農村,親戚之間會經常性的走動,在過年的時候更是農村走親戚的高峰期,很多在外打拼的農民朋友回到老家之後,都會帶上自己的禮物去到親戚家拜年。「姑死舅走,老表不來了」,農村的親情真這麼脆弱嗎?俗話說,姑表一家親,從這句話可以看出,在農村表兄弟表姐妹之間的關係應該是非常好的,就算平時因為工作的關係見不著面,但是在過年的時候怎麼也得聚一聚,拉攏一下感情,可是在農村還有另一句俗話,叫做姑死舅走,老表不來了,而這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何意?為何親戚不親?
    生活在農村地區的人,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和親戚相處,農村的親戚太多了,七大姑八大姨,好像個個都和自己沾點親,有些親戚連自己都叫不上名字來,反正都是自己的長輩。但是親戚也分遠近,有些親戚跟自己關係很近,好像天生就是自來熟,而有些親戚跟自己就是親不起來。這就是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夫,舅的媳婦」的由來。先解釋一下姨夫、姑夫和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因為城市裡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對於這樣的稱謂十分陌生。人有父母,父親的姐妹我們叫姑姑,而姑姑的丈夫,我們就叫姑夫。
  • 農村俗語「男人打鼾守田莊,女人打鼾守空房」啥意思?有道理嗎?
    夕陽西下,忙碌而又平淡的一天忙完了,獨自一人做在凳子上,一幕幕農村生活的場景映入眼帘,那時無憂無慮,天天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河裡摸蝦捉魚,累了就來到村口依偎在老人懷了,聽他們講村裡的趣事和一些美麗的傳說,其中不乏一些耐人尋味的俗語,現在想來仍記憶猶新,這些俗語來源於生活更高於生活,雖然沒有詩詞那樣的華麗
  • 俗語:姨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下句也是精華,值得深思
    大家好,這裡是「豬友巴巴」,每日點評農村大小事,更有趣味冷知識,想要了解更多三農趣事,農村新鮮事,不妨點擊上方的關注訂閱呀!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是:俗語:姨表親,不算親,死了姨娘斷了親,下句也是精華,值得深思!
  • 俗語: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何意?親戚關係脆弱?
    我們總是說,現在人情味比以前淡了,確實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就是農村人大量外出,長年在外務工,脫離了原來的生活圈子,又有了自己新的生活社交圈子。農村有句老話叫「姑死了,舅走了,餘下老表不來了」,話說得多少有些讓人傷感,但是卻句句在理。我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這麼一說。
  • 農村俗語:親戚盼望親戚有,一家盼望一家窮,啥意思?有道理嗎?
    生活在農村的朋友都知道,在以前社會信息不發達,人們物質生活還比較匱乏的年代,農村老人們更喜歡用自己的智慧和語言,對一些人情事物做出自己的總結,這也是咱們平常所說的農村俗語,在過去沒有更多獲取信息渠道的時候,一些俗語還給人們的待人接物起著知道作用,現在雖然是社會發展進步了,但在農村,
  •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文/隨風飄散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相信很多人都應該知道農民是非常重視血緣關係的,所以在平常的時候,親戚與親戚之間的來往就是比較密切,在親戚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也會主動幫忙,但是老人們認為親戚也是分親近還是疏遠的,比如說有些老人們就認為親孫子也比外孫子要親等等。
  • 農村俗語「外甥頭,舅家牛;叔嫂房,不同問」,這句話是啥意思?
    農村很多文化都是歷史的象徵,包括農村的老物件、農村的風俗、農村的俗語等等這些都 是以前農村生活的一些參考,雖然沒有什麼那些名人名句書畫有價值,但是農村的這些文 化也影響一代又一代人,農村的俗語就是通俗又易懂的語言,這些語言包羅萬象,花鳥魚 蟲、做人的道理、封建迷信、甚至房屋建設等等一般所有的事物都會涉及到
  • 村裡老人常說,「娘親舅大」什麼意思?舅舅真的這麼重要嗎?
    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多以血緣關係的親疏來定!常聽人講「人窮斷六親」這六親其實就是指,父母、兄妹,子女,妻子,這都是至親之人。貧富之間的差異往往也影響到親戚間的親疏。在農村,我們常常聽到老人講過去農村的事,其中讓我記憶猶新的是這麼一句俗語,「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舅公在人們心中地位真的這麼大嗎?「天上有雷公,地上有舅公」,這句俗語的含義老農是這麼說的,「如果子女不孝,那麼會遭雷打;在親戚中舅舅會第一個去指責教訓!」
  • 農村俗語「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是什麼意思?
    堂親一般是指父親這邊的親戚的後代,和自己同姓的堂兄弟姊妹;表親是指母親那邊的親戚,比如舅舅、姨媽等親戚的後代,一般姓氏和自己不同。雖然都是親戚,但是在現實中卻親疏有別。一、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在農村的俗語中,有這樣一句話來形容堂親和表親的差別:「一堂親萬年,一表三千裡」。
  • 在農村舅爺、舅公、舅外公和舅老爺有什麼區別?哪個地位更高?
    在農村舅爺、舅公、舅外公和舅姥爺有什麼區別嗎?哪一個地位更高一些?馬上就要過年了,而在年底的時候,農村的酒席也比較多。無論誰家裡辦酒席都是熱熱鬧鬧的,能叫的親戚基本都會叫過來,大家一起來慶祝一下,相互也粘粘喜氣。
  • 農村俗語「有千年的本家,沒有百年的親戚」是啥意思?有道理嗎?
    如果提到中國農村,大家首先會想到這裡的什麼呢?千百年來,農村人一直一勤勞淳樸的形象示人,他們男耕女織,在一個地方,往往一住就是上百年,與村裡的人形成了緊密的聯繫,他們有著長幼尊卑,依靠宗族關係維繫著社會聯繫,而一個村裡面往往只有一個大姓,如果有個別姓氏,那他們一定是外來人。
  • 農村俗語:「舅家風,三代傳」,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生活在農村,常聽到長輩們說一些口頭禪,其實這就是大家常說的俗語,而民間的這些俗語,雖說聽起來比較糙,但是細細品味的話,會有頗多的感受。記得多年前,回鄉下摸不到路了,就問到旁邊幹活的老伯怎麼走,當時由於著急,語氣稍微有點重,老伯直接說上了一句俗語,「問路不施禮,多走五十裡」,雖然是簡短的一句俗語,但是卻告訴了我一些道理,至此以後,但凡出門在外,我都以禮相待,語氣謙卑。其實俗語雖叫俗語,但是一點也不俗,只有我們細揣摩,深領悟才能深知之中的道理。比如下面的這則俗語,農村俗語:「舅家風,三代傳」,什麼意思?有沒有道理?
  •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你知道哪個最不親嗎
    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你知道哪個最不親嗎我國是一個非常注重血緣關係的國家。尤其在農村地區,人們更加注重親戚之間的往來交流。但哪怕是親戚,這內部也是有親疏遠近的,所以農村才有一句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而這裡面說的是第三個是最不親的,那麼大家可能不知道原因,小編來給大家說說。這第三個,就是「舅的媳婦」。那我們來說一說,為何這「三不親」是指姨夫、姑父和舅媽呢?
  • 農村俗語,為何說「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
    在農村有很多的俗語,有些是農村的親戚關係的,我們都知道農民的親戚體系是很龐大的,村裡的人往上攀兩代那就是一家人,關於農村的親戚之間的俗語也是有很多的,有一句最是經典,是姑舅親輩輩親,姨表親,不算親,為何農村 的老人要這麼說呢?難道在農村只有姑姑舅舅才算親戚,姨表就不算嗎?
  • 農村俗語「糧滿倉,親戚通來往,斷了糧,過門也不望」啥意思?
    歷兩天的車程,便逃離了繁華喧囂的都市,走到村口,長長地噓一口氣,伸一個懶腰,然後面對著這如詩如畫的農村美景,自由的呼吸開來。樹上鳥兒嘰嘰喳喳的鳴聲,讓我不由自主的想起古樹下,依偎在老人們懷中聽的各種趣事!講的趣事中時常能聽到一兩句俗語,讓人特別提神,有了這些俗語的點綴,瞬間讓故事富有生機,如「餃子費,麵條省,不想過了烙大餅」形象的說明了那個艱苦樸素的年代,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