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導讀
北京之所以聞名於世,不只因為它的歷史政治地位
京幫菜也讓眾多饕客流連忘返
本月的「一城一味」,小槑(méi)哥將帶你領略博採眾長的北京美食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是:爆肚、炒肝兒、炸灌腸
下水,也就是動物內臟,很多人連聽著都覺得難受,就更別說吃了。
可北京人偏偏就有一雙巧手,能把這世界上最難處理的食材做得滋味十足,甚至讓人念念不忘。
爆肚、炒肝、滷煮、燉吊子、雜碎湯、炸灌腸……這些都是北京人的得意之作。今天咱們就挑其中幾種,和大家一起領略這些「下水」的魅力。
炒肝兒
單從外表看,這炒肝和胡辣湯到是有幾分相像,但這兩者的味道和口感卻有天差地別。胡辣湯鮮香麻辣,食材豐富;而炒肝則蒜香濃鬱,口感鮮處理乾淨的腸子切段,豬肝切薄片兒,放入以老抽、料酒、鹽、桂皮、大料、蔥姜、小茴香等多種調味料製成的滷湯中滷製。
在滷湯中加入水澱粉,攪拌均勻成糊狀。再倒入大量蒜粒,熬出蒜香,這炒肝就算齊活兒啦。
炒肝濃鬱的湯汁混著蒜粒,肝嫩腸肥,香而不膩,濃稠潤口,著實是讓人上癮的味道。一碗炒肝兒就一份豬肉大蔥的包子,在北京,這可是最受歡迎的早餐搭配之一了。
爆肚兒
肚,其實就是胃。北京爆肚兒,爆的就是牛肚和羊肚。爆肚最常見的是這五種:牛百葉、牛肚仁、羊散丹、羊肚領、羊肚板。
很亂是不是,別急,看完這張圖你就知道你平時吃的到底是啥了:
爆肚,最常見的就是水爆。顧名思義,就是將肚放入滾水中汆燙。
燙的時間不宜過長,有七上八下之說,燙久了就老了。爆肚,吃的就是個嫩勁兒。
爆肚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水爆、油爆、湯爆和芫爆。
水爆:
要求水旺火旺,根據部位不同,在滾水之中汆燙時間也有區別,撈出後蘸料食用;
油爆:
用水燙過肚後再用油爆炒;
湯爆:
先用水焯過肚片,再燒制牛肉高湯衝泡肚片;
芫爆 [yán]:
烹製時要加入芫荽(香菜)而得名,常誤寫為鹽爆。
這爆肚到這才成功了一半,尤為重要的另一半,其實就是蘸醬。
以芝麻醬為主料,配上韭菜花、腐乳、醋、蝦油、蒜汁、蔥和香菜,攪和均勻,這就是一碗地道的爆肚蘸醬了。
剛涮好的爆肚,蘸醬碗裡一過,沾著濃鬱的芝麻醬汁,旋即入口,極鮮、極嫩、極彈,噴香爽脆,餘味無窮,難怪北京人愛極了這一口兒了。
炸灌腸
可能會有吃貨朋友吐槽:你介是蝦扯蛋,炸灌腸哪是下水了?
其實,最初的灌腸就是用豬大腸灌制的。後來灌腸的製作工藝發生了變化,就演變成了現在這種形態。
現在的炸灌腸,多是以紅薯澱粉或是綠豆粉為主料,加水揉成長條後上鍋蒸熟。
晾涼後,切成一邊厚一邊薄的片(這樣的灌腸口感層次分明,薄的地方酥脆,厚的地方軟嫩),再入鍋煎炸遂成。這炸灌腸的油最好用豬油,味道更醇,香氣更濃。
炸好的灌腸,蘸上用蒜粒和鹽水調和成的蒜汁,用牙籤扎著,一口一個,噴香蹦脆,帶著解膩又提味兒的蒜汁兒,吃起來盪氣迴腸,越嚼越香。
怎麼樣,有「下水」恐懼症的你,看完之後有沒有對它們有所改觀呢?
當然,聽過不如吃過,相信如果你願意嘗試一下這些特殊的小吃,你也會愛上他們哦~
● End ●
——如果喜歡,快分享給你的朋友吧——
「我是小槑哥,帶你發現藏著的中國」
想了解更多你不知道的地方美食就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