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勇:最大增長潛能將來自農村剩餘土地市場化改革

2020-12-06 財經網

原標題:農村土地市場化改革拉動增長潛能大

來源:經濟參考報

周天勇(作者系東北財經大學國民經濟工程實驗室主任、原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院副院長)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中提出,要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改革。

農村剩餘勞動力規模巨大

雖然中國城市化和工業化改革進程已持續40多年,但是,農村中還積累著大量剩餘人口和剩餘勞動力。2019年如按照常住人口城市水平60%看,比同樣發展階段國家的水平低了15個百分點,剩餘規模為2.1億人,如果按照戶籍城市化44%計算,剩餘規模更達到4.34億人。農業增加值佔GDP的7%,就業勞動力卻高達25%,按照同發展階段比率最高也不應當超過13%,也剩餘9000萬勞動力;即使按照2019年每一農業勞動力收入為外出務工收入的2/3計,農業勞動力有2700萬人也足夠了,還剩餘1.63億人。

這是一種體制性剩餘勞動力。一個農村和農業社會的人口,在其一生中能夠城市化有他的年齡窗口期。假設人口遷移和勞動力流動在一個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場景中,他越能夠在最佳的年齡窗口期內市民化。但是,如果其使用的土地,因不能由市場機制配置有粘性而不能退出;其子女不能在城鎮無障礙地就學;在不能市場配置土地資產場景下,其沒有家庭積累或退出形成的土地財產性收入和土地資本化收入,因此也就喪失了一部分能夠進入城鎮的經濟能力;加上土地和住宅供給體製造成城鎮房價和房租水平高於其能夠城市化的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更形成其市民化長期固定居住的高門檻。

這種非市場化的體制扭曲,一方面提高了農村剩餘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各種成本,也增加了城鎮企業用工成本(如房價房租上漲、年度間「鐘擺式流動」和一生的「青出老回」)。

我們需要仔細觀察的是,農村剩餘人口,如果在他最佳年齡機遇期內,因種種原因未能城市化,年紀越大,就越難以城市化。我曾經將其定義為錯過城市化人口。粗略地計算,農村8億戶籍人口中,外出務工的主要是年輕人,常住人口中45歲到65歲人口,我覺得規模可能在2.5億人左右。

人口流動的體製成本,使城鎮企業更多地通過技術和資本替代這種本來可以及時供給的剩餘勞動力。而智能製造技術的追趕和線上新經濟的發展,分別替代了工業和服務業領域的勞動力。也就是說,體制加大了農村剩餘勞動力進入城鎮的成本,而技術和資本對人力資本含量不高勞動力的替代,又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造成了擠出。

現在農民工工資要比城鎮職工工資水平低一半,差距在拉大。按二元經濟轉型的道理,需要轉移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巨大,向城市轉移速度理應加快。但實際上其轉移速度越來越慢,從最高時2011年的5.6%下降到了2019年的0.8%。

傳統二元轉型推動經濟增長失效

一方面,一些學者可能因為沒有看到中國這種農村勞動力的體制性剩餘,而認為城市化水平低和農業勞動力就業比率高,城鄉收入差距大,還有劉易斯二元經濟轉型的經濟增長動力,中國經濟還會高增長若干年;另一方面,他們也認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負增長後,可以用教育等形成的人力資本紅利進行替代,可以用智能製造替代,可以網絡、平臺和線上等數字新經濟替代,需要從生產率方面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動力。

然而,農村中2.5億左右45歲到65歲的勞動力人口,要通過教育大幅度增加他們人力資本含量的可能性較小。即使有這種可能性,教育提高他們的人力資本含量需要較長時間,一是他們的人力資本含量假如能夠大幅度提高,其知識水平可以適應新經濟了,可以從生產率方面貢獻產出了,其年齡也到退出勞動的時間了;二是我們亟需的是在未來如何將逐年下行的經濟增長穩住,在未來的十五年中將經濟增長速度支撐住,而增加人力資本又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遠水解不了近渴。

任何經濟都是供給與需求兩方面共同推動其增長。國民經濟首要的問題是,從2019年的數據看,工業品產能過剩12萬億元,其中消費品過剩6萬億元。持續的過剩,導致了經濟增速下行。從城鄉居民對工業化紅利的分享水平看,城鎮居民對許多產品的消費需求彈性較小,而農村居民還很大。他們還有大量購買消費品的願望。但是從「居民收入—消費支出—需求不足」的卡脖子問題看,農村5.6億人口的收入水平太低,其中45到65歲的2.5億左右體制性剩餘勞動年齡人口的就業、創業、財產和資本等收入水平太低,消費需求的支付能力低下。他們無法與數字要素、網線平臺、智能製造一同創造財富,也就無法獲得這方面的收入,即無法參與創造和生產成果的分配。而且前面也已經論述,雖然道理上講還可以轉移到能夠獲得較高收入的城市中。但是,從人力資本含量、年齡條件和經濟能力看,他們已經成為進入不了城市,不能成為市民的錯過城市化人口;而城市的技術進步也在擠出他們。新經濟創造越來越多的財富,但是巨額人口不能參與創造財富的過程,其低收入不能購買平衡越來越多的產品和服務,經濟怎麼能夠均衡增長呢?

農村體制性剩餘土地規模巨大

根據墨西哥1993年耕地配置市場化改革後的效果看,由於勞動力/耕地比下降,以及生產規模化,農業收益提高,使耕地撂荒和糊弄種地面積減少,改革後產量提高了13%。中國目前的問題是,勞動力/耕地比太高,生產規模化程度不夠,土地撂荒和糊弄種地面積較多。以墨西哥改革前後的經驗估算,中國目前農村中體制淨剩餘耕地達2.6億畝。

農村體制性剩餘宅基地規模在6000到9500萬畝之間。我們從不同角度計算,農村宅基地面積約1.7億畝,如果8億農村戶籍人口每個家庭3.7人,近2.2億戶家庭,每戶宅基地為0.5畝,住宅用地為1.1億畝,宅基地剩餘6000萬畝;如果人口遷移沒有體制扭曲,2.9億外出務工農民中最保守有80%能夠市民化在城鎮居住,則只需要7500萬畝左右宅基地,剩餘宅基地9500萬畝。

農村體制性其他建設剩餘用地7500萬畝。農村中還有1.5億畝左右的其他建設用地,大部分是1978年後鄉鎮企業發展佔地而形成。21世紀第一個10年,對散亂小汙鄉鎮企業進行整頓,其中一些被關停;21世紀第二個10年,對農村用地加強了用途和規劃方面的管理,生態環境要求也越來越嚴,未經審批的不能隨意建設,違章建設的予以拆除。加上農村用地過去大部分是工業用地,而製造業不景氣,也使閒置的建設用地增多。因此,保守估計,農村其他建設用地的利用率可能只有一半。

這種土地的體制性過剩,只有土地要素和資源的市場化配置來解決。短缺往往是設立計劃經濟體制的理由,但是計劃則使短缺程度更加嚴重。計劃配置土地場景下,土地沒有價格,不反映投入和產出的損失;禁止其交易,又不能使閒置和浪費的土地,通過價格、銷售和利潤機制的調節,配置到能夠充分被利用並有理想產出的經濟領域。而計劃調節導致土地要素、資源和產品短缺的同時,又造成了土地要素和資源的閒置和浪費,即土地的體制性過剩。東歐經濟學家科爾奈的名著《短缺經濟學》,論述的就是計劃造成經濟短缺的機理;而曾經有關國家實踐過多次的糧食種植、採購和供應計劃(包括定量供應和糧票)並沒有解決計劃經濟各國糧食短缺難題,甚至造成過饑荒,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最大增長潛能

將來自農村剩餘土地市場化改革

中國緊迫應對和長期發展過程中,需要有一種改革,同時滿足宏觀經濟運行和增長的五個目標:

一是提高農村居民收入,增強其消費需求能力,平衡工業生產過剩;二是根據中國農村巨額的錯過城市化人口,尋求在農村、小城鎮和城郊等利用巨額體制性剩餘勞動力;三是在未來的15年中,做這樣的大事——只要農村土地體制改革了,土地與剩餘勞動力相組合,就能夠獲得實實在在和基本可以確定的經濟增長新潛能;四是可以通過改革形成的土地資產,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債務擴大提供信用保證,把債務鏈斷裂風險降低到最低程度;五是通過改革,形成擴張性財政金融政策的貨幣投放之錨,使國民經濟在金融和國民經濟體系儘可能安全的狀況下增長。唯有土地市場化改革,才有這樣的功能。

未來15年勞動力要素投入年均負增長1%以上,可能影響GDP年均負增長0.5%,而配置改善年均可能0.7%的增長率,正負相抵後未來年均可能0.2%左右。然而,用新的二元體制要素向一元市場化轉型的模式模擬,農村非市場化勞動向市場化勞動轉型時,其配置改善的增長彈性較大。然而,農村要素組合的必要條件是土地非市場化配置向土地市場化配置轉型。數億體制性剩餘勞動力和數億畝體制性剩餘土地市場化改革相結合,使得未來15年中國新經濟增長潛能的60%到70%,來自於農村非市場化勞動與非市場化土地向市場化的改革和轉型。

從走社會主義道路看,堅持生產資料公有制,土地的國有和集體所有不變;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勞動力要素和土地資源的配置由市場決定。從而使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完美結合。而農村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就是用市場化的體制,調動億萬農村錯過城市化人口就業創業積極性,使閒置在農村的巨額體制性剩餘勞動力要素得到充分的利用;就是用市場化機制,調節農村閒置和低利用的耕地、宅地和其他建設用地等配置改善,成為投入產出的有效生產要素。

我們需要限定僅一處宅基地情況下的土地買賣,還要防止投資去炒賣農村房地產。但是,需要將農村的土地,從生活和生產資料,通過市場化改革成為要素和資產,使其成為農村農民的生活財富和創業之本;在堅持土地公有的前提下,土地的使用財產權可以市場化配置,使其具有抵押融資、吸引投資、耕地規模、進城退出、下鄉置換、以地創業、獲得收入等功能,放開放活,促進農村居民就業、創業和置業,增強消費能力,擴大和疏通國民經濟需求內循環,實現未來15年國民經濟的良性、穩定、安全和中高速增長。

(編輯:文靜)

相關焦點

  • 周天勇:丟掉幻想 以重大改革和發展舉措穩定經濟增長
    來源:新浪財經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周天勇2019年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周天勇教授認為,其中結構性問題中最大的是人口少子化、經濟主力人口收縮和老齡化趨勢嚴峻。因此而未來的經濟下行壓力加大。
  • 中國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再出發
    事實上,中國現行的土地制度已經越來越缺乏制度張力。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農業全要素生產率上升主要來自於農業技術進步,屬於技術誘導型的增長模式,而農業技術效率的持續性下降表明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勵作用的下降。同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越來越難以承擔解決城鄉差距的使命。隨著城市改革和沿海工業發展,城鄉差距急劇擴大。
  • 連平:土地制度市場化改革是「十四五」改革的重要任務
    來源: 第一財經在現行的土地制度下,土地「二元」特徵顯著、集體所有用地入市不平等、土地資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等問題繼續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在「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便是產權制度改革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土地要素改革勢必成為經濟體制改革重要任務。
  • 周天勇:二元要素體制經濟奇蹟與增速放緩的經濟學解釋
    從全要素生產率看,體制改革,要素配置和投入的改善,是中國未來10到15年,經濟增長最大的紅利來源。筆者以學者研究的方式,擬就此撰寫系列文章,今天登出之二。傳統一元要素配置體制向二元體制轉型的增長潛能釋放1949到1978年,中國生產要素投入主要為一元政府計劃配置體制。
  • 周天勇:改革19萬條法規入世與21世紀中國經濟高增長
    J型增長那麼,這一S型增長的動能來自於哪些方面,其動能邊際和連續性減弱源於什麼原因,我們在這裡進行討論。然而,在世紀之交,中國國民經濟開始了第三輪S型增長的持續上行階段,從2000年的7.58%到2007年的14.2%,長達8年之久。我們來看這一輪上行增長的動能來源:(1)加入WTO後的改革開放效應。新一輪外資進入中國潮,特別是高速增長的出口,強勁地拉動了國民經濟增長。2001年加入WTO進一步推動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特別是推進了與國際市場經濟接軌的有關體制改革。
  • 周天勇:土地所有權國有 使用權永續
    【財新網】(記者 杜珂)目前混亂的土地和房屋產權制度,不利於推進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在農民土地和住房財產權,以及統一城鄉土地市場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12月8日,在卓亞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舉辦的「全面深化改革與法治保障」論壇上,中央黨校教授周天勇如是說。
  • 黃奇帆: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將觸發幾十萬億的市場
    審批權下放的這八個試點省市,都和我國最大的城市群緊密相關。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等等,都在這八個省市當中。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國家要扶持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發展,不再是追求城市平均化發展。此次審批權下放,將促進城市群和中心城市的建設空間擴張,改變城市群土地供給的格局,改變土地資源配置的理念,城市格局將迎來新的較大的變化。
  • 周天勇:亂糟糟的土地年限 應改為永續制
    (文|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副所長 周天勇)  一、亂七八糟的規定和混亂衝突  集體土地長期使用權的繼承權不明確。一是耕地長久使用權能否繼承不明。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出,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係並保持長久不變,並有佔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還允許農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
  • 烏克蘭農業土地現狀與市場化改革
    烏克蘭擁有肥沃的黑土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黑土地分布區。得天獨厚的農業生產條件使烏克蘭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既能夠充分滿足國內需求又能大量出口農產品的國家之一。儘管如此,由於土地改革的滯後,烏克蘭的農業發展潛力並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釋放。以農業土地市場化為主要內容的土地改革,對烏克蘭、歐洲乃至世界糧農市場都將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 黃奇帆: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 開啟第三次土改新元年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黃奇帆:深化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開啟中國第三次土改新元年若干年後回望,今年必將是開啟中國第三輪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新元年,我國必將迎來一個如農村土地承包製和城市土地批租制改革那樣波瀾壯闊的偉大時期。
  •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農村最大的增長點在於宅基地改革
    其中為何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最大的結構性增長動能?其中為何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最大的結構性增長動能?  鄭新立:經過40多年的改革發展,中國經濟在不同時期解決了不同的結構問題。在目前中國經濟結構中,剩下最難啃的硬骨頭便是城鄉結構。  我國農村、農業發展滯後,基尼係數為0.47,主要體現在城鄉收入的差距上。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例為2.6:1。
  • 要素市場化改革提速:是臨渴掘井,還是啃硬骨頭?
    「越是經濟困難,越是要深化改革」,正是在這樣的短蕭條壓力下,一項涉及土地流轉、戶籍和檔案管理、資本供給體制等深層次矛盾的要素市場化改革被迅速提上了日程。4月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試圖通過釋放要素活力,給遭受疫情嚴重衝擊的中國經濟注入更多復甦動力。
  •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怎麼實現?看看來自日本的經驗
    視覺中國 資料圖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就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提出實施意見。文件指出「三權分置」改革「有利於促進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推動現代農業發展。」
  •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變遷與未來重點方向思考
    同年11月,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將實施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的「三權分置」。2015年, 中央進一步提出開展農村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 即農村土地制度「三項改革」 (多被統稱為「三塊地」改革) 。
  • 「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與權益實現」學術研討會在線上召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嚴金明進而強調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重要性和緊迫性,並以《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的戰略思考》為題進行了分享,指出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過程中仍然存在權能模糊、剛性過強、限制因素較多等問題,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土地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實現所有土地都有主,所有土地都有價,所有土地流動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實現土地市場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再出發3個關鍵詞:混改、產權、要素市場化
    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認為,這項改革的意義極其重大,它打破了多年來國企改革的禁錮,將促進政企分開、促進企業的市場化,將有利於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將極大地釋放企業活力。彭森認為,要健全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制度,包括國有產權制度、非公經濟產權保護制度、智慧財產權及各種新型產權制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居民財產制度。例如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保障農民的集體產權權利。
  • 周天勇:中國未富先老未強先衰
    從2014年底,正在施工和新開工的面積計算,又有5947萬套的潛在供給,竣工後將又有2.92億-3.22億套住宅,可以滿足8.76億-9.22億人口居住。(2)農民工總體上買不起城鎮的住宅,大多數進城農民只是出來常住打工。3億左右的農民工及其家庭,在工作地買房的只有0.9%,在靠近原住地的縣城等買房的只有15%左右。2013年農村農民買房的房價收入比為17.53年,城鎮農民工房價收入比為10年。
  • 蔡繼明:推進城鄉土地同權化 和配置市場化改革
    今年以來,中央和地方密集出臺土地新政。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文,明確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在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方面,提出完善土地利用計劃管理,實施年度建設用地總量調控制度,增強土地管理靈活性,推動土地計劃指標更加合理化,城鄉建設用地指標使用應更多由省級政府負責;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制。 就探索土地要素跨區域交易等問題, 21世紀經濟報導記者專訪了全國人大代表、民進中央常委、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
  • 戶籍制度改革:政策意圖,房價影響與福利變遷
    1978年的改革開放,也開啟了中國戶籍制度改革的進程,但至今為止,城鄉二元分割的局面仍然存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緩解了農產品供不應求的短缺局面,致使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原來以戶口為基礎的糧食分配製度被廢除。與此同時,城市的發展增加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流向城市順理成章。